太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明朝的大太监很多呢_宦官_明朝_太监

太监是什么意思

太监(tàijiàn)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

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扩展资料

历史著名太监魏忠贤和赵高。

1、明朝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原名魏进忠,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他生性贪玩,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长大后成为市井无赖。由于无法归还赌债,遭到众多赌徒的羞辱,他无奈之下自宫,后来进宫当了太监。

魏忠贤是当之无愧的太监界的老大。魏忠贤出身流氓恶棍,目不识丁,凭着溜须拍马的绝活儿,地位权势与日俱增。万历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氏飞黄腾达,开始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人,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身为太监,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

2、秦朝赵高

赵高,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为了一己私利,赵高置江山百姓于不顾,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改遗诏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之后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监

为什么明朝的大太监很多呢

宦官专权和乱政是明朝的一大特点。既然达到专权乱政的程度,说明宦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群体。明朝宦官这个群体有多大?有几则记载不容忽视:

《国朝宫史》第二卷,康熙四十八年上谕: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皆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内监基本上等同于宦官,数量十万人之多,而且每天都饿死的。可见数量之多。这里面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大体反映实情。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有载,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奏报称“(内监)又月粮每岁全支有五千七百六十八员名,每岁半支有八千三百三十二员名。”可见,内监账面人数是14000多人。

《皇明经世文编》里有一篇《复议节财用疏》,有载:“该司礼监揭帖开称:嘉靖八年六月,内官、长随、内使、小火者、净军,见在一万二千六百三十九员名。”

明代中后期内官人数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0-15000之间。从数量上来看,明朝太监历朝历代都是排得上号的。

明朝为何有这么多宦官呢?我们知道,一种群体数量众多,必然有支撑群体存在的东西。对于宦官来说,这种东西就是权力。

有明一代,宦官的权力和数量是不断增长的。

早在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对宦官的管理比较严格,不仅压低官阶,还不让学习识字,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防止宦官干政。为了警示世人,朱元璋干脆铸造了一块铁牌,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悬挂在宫门上。

宦官不受重用在“靖难之役”后发生根本改变。鉴于宦官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成祖朱棣有意拉拢太监,并抬高地位。朱棣设立东西厂,任用亲信太监为首领,专门从事特务活动。及至明成化年间,朝廷又设立西厂,进一步加强特务统治,厂内宦官数量不在少数。除了东西厂外,明朝宦官任职机构逐步膨胀,当时宦官任职的部门有12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4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8局(兵仗、银作)之说,称之为24衙门。24衙门中权力又以司礼监为最,司礼监拥有“代帝批红”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甚至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

宦官触及权力中心,必然引发专权、专政的恶果。明朝中后期,宦官之祸迭起,出现了魏忠贤、刘瑾、汪直等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太监。他们左右朝政,打击异己,屡兴大狱,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值得一说的是,明朝宦官权力虽大,但都依附皇权。任何时候,皇帝一动怒,铲除阉党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明朝皇帝一旦更换,宦官集团很快倒台。这一点,明朝是不同于其他朝代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