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江山风雨情》里的王承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 怎么看待王承恩这个太监
- 王爷都不能葬入的明十三陵,是怎样的爱恨情仇让太监王承恩也在此入葬
- 崇祯和王承恩自缢煤山,这段历史是谁记录的
- 明朝太监王承恩的简介,王承恩是怎么死的
《江山风雨情》里的王承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他身为卧底监视主子又帮助主子登上帝位,可谓忠奸难辨;他卑贱之至又权倾朝野,让内外大臣又敬又怕;他忠诚无比却也坏事做绝,使崇祯皇帝又爱又恨;他不阴不阳却与美女陈圆圆互生爱怜……
怎么看待王承恩这个太监
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辩证着去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看法是毫无意义的。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王承恩是谁,他便是那个陪崇祯一起死的太监。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曾专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王承恩出身非常的不好,母亲还被恶霸糟蹋致死,他为了生活无奈之下选择了净身当太监,有趣的是一开始他就是东厂安插在信王府中的一个眼线,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个奸细。
天启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便将皇位传给了朱由检也就是崇祯,这个时候王承恩自然是水涨船高,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承恩可以说是全是滔天。
站在普通百姓的眼中,王承恩毫无疑问是个坏太监,自古以来太监本来名声就不好,提到太监似乎都是一片骂声,尤其是王承恩还握有大权,试问这样的太监怎么可能会有好名声。
说句老说话,王承恩当权的时候,的确杀害了不少人,他在当时的历史评价是心狠手辣,谁敢与其作对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当时他可是得罪了不少人。
在这个角度来看,王承恩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但如果站在帝王的角度看呢?他是个忠君之人,因为他无论干了多少坏事,从不会做对皇帝不利的事情,并且历史上有种不说透的事,那就是皇帝不好做的事情,全部给这类奸臣来干。
最关键的是随着王承恩选择了陪崇祯一起死,他的历史形象便改变了,他是个忠君的好太监,这话的确是没错的。当时王承恩完全可以选择隐姓埋名逃走,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不是谁都有的。
近几年又有历史学家出来分析,王承恩选择陪葬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他得罪太多人了,而这帮人很多都投靠了清朝,如果王承恩活着,下场会很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王爷都不能葬入的明十三陵,是怎样的爱恨情仇让太监王承恩也在此入葬
一说起太监,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太监专政、宦官误国的事情,历史上太监专权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王朝也是因为太监专权而灭亡的,比如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宫闱。在历史上,太监的形象非常负面,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剧,里面的太监,也没有几个好人。
但是在明朝,却有这样一位太监,受到了清朝两位皇帝的赞许,更是和皇帝葬在了一起,这位形象正面的太监便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 | 剧照
按理说,能够陪葬皇陵的只有皇族成员,而且必须是皇子妃子,或者是未出嫁的公主才行。因为古代讲究风水,尤其是皇家更是如此,为了保证皇陵龙脉不被污染,所以陪葬者只能是皇室成员,就算是功勋卓著的大臣,和皇帝出生入死的异姓兄弟也不能陪葬在皇陵。
但是,王承恩为什么能够和崇祯皇帝葬在一起呢?
众所周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煤山上上吊而死,明朝历代皇帝都谨遵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首都被攻破,虽然明军在中原地区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且山海关吴三桂正在勤王的途中,但是崇祯皇帝自觉已经没有脸在活着了,所以他选择了自尽。在崇祯皇帝死之前,他亲自执剑杀死了尚年幼的皇子公主和后宫嫔妃,只在王承恩一人的陪同下上了煤山。
王承恩与崇祯皇帝 | 剧照
要说起这王承恩,绝对算得上是忠心耿耿,崇祯皇帝亲政之时,魏忠贤把持朝政,正是在王承恩的帮助下,崇祯皇帝才得以成功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帮助崇祯皇帝亲政,可以说是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崇祯虽然对朝中大臣不甚信任,但是对王承恩可以算得上是绝对信任。
李自成围困北京之时,正是王承恩护卫着崇祯皇帝登上北京城墙。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走投无路之下,也正是王承恩陪同着崇祯皇帝上了煤山。
崇祯皇帝上吊之后,王承恩哽咽着说到“陛下您先去,承恩生死相随”,随后亦自杀。
崇祯皇帝自杀情景
清军入关,打跑了李自成,满清为了收买人心,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就将崇祯皇帝厚重安葬在思陵,同时,为了表彰王承恩忠君护国的精神,将其陪葬在崇祯陵前。
满清统治稳固以后,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专门为王承恩立碑,虽然王承恩的旧主是明朝皇帝,但是他的忠君护主的精神需要值得后世之人学习。所以,康熙皇帝将其作为表率,专门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为王承恩所立之碑
虽然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为王承恩立碑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是王承恩这种精神确实在封建时代十分值得推崇!
崇祯和王承恩自缢煤山,这段历史是谁记录的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答案是杨士聪,记载见于所著《甲申核真略》一书。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在宫内只见到被崇祯帝砍伤的袁妃和长公主及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并没有发现崇祯帝。李自成遍寻皇宫,未找到崇祯帝的踪迹,内官和宫女也说不清去向。尚玺卿黎志陞说:“此必匿民间,非重赏严诛不可得。今日大事,不可忽也。”于是,李自成一面“令诸将南追”,一面贴出告示道:“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祯逃出紫金(禁)城外,有能出首者赏黄金一千两;隐匿者诛其全家。”过了两天,有太监在煤山发现了朱由检所骑之马,才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义军在崇祯帝的衣袖中发现写着这样两句话,第一“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第二“百官俱赴东宫行在”。李自成随后把崇祯帝和周后的尸体移到东华门外示众。四月初,李自成将崇祯帝和周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墓。
关于崇祯帝和周后停尸东华门一事,还有不同说法。谈迁《金陵对泣录》说,崇祯帝和周后的尸体移了皇宫后,由明朝兵部武选司主事刘养贞出私钱八千,买柳木棺殡殓。三天后,李自成用红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殓了崇祯帝和周后。然而,清康熙帝后来听到的是另一种说法:崇祯实死后,“尸首暴露于东华门桥上,官员无一寻收者,太监慈有芳觅棺殡殓。”个人觉得,当时的明朝官僚阶层和太监集团都被大顺政权严密看管和监视,这种说法应该属于讹传。
关于下葬崇祯帝和周后一事,也有不同说法。目前盛传的是李自成厚葬了崇祯帝和周后。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据赵士锦《甲申纪事》记载,用于下葬崇祯帝和周后的费用都来自于昌平陵的帑银,大顺政权并没有出钱资助,只是派礼政府(相当于明政府的礼部)主事许作梅任监葬官。下葬时由于经费不够,许作梅束手无策,由当地十名乡绅捐钱“三百四十千”才勉强完工。据明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的申状记载,崇祯帝连个椁也没有,只好把田贵妃的椁拆下来使用。由此可见,李自成对于安葬崇祯帝和周后一事的态度非常简慢,侧面印证了他们对以崇祯帝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的极端仇恨。
明朝太监王承恩的简介,王承恩是怎么死的
王承恩,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