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 定风波苏轼在雨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 怎么描写苏轼定风波的画面
- 苏轼《定风波》一词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与价值
- 怎样赏读苏轼最有禅趣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
- 苏轼的定风波,除了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还透露出什么思想
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感谢邀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这首词作于1082年,当时词人被贬居黄州,政治处境非常艰难,但是从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我们看到的却是他淡定从容,胸怀坦荡,没有因为人生落寞而伤感。
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巳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以“穿林打叶声”,形象地描绘出大雨磅礴的样子,可是苏轼并不觉得有什么,被淋湿是不可避免,于其在雨中狼狈地跑,还不如潇洒地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慢步,不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惧风雨,搏击人生,笑傲江湖的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则更进一步,由眼前的风雨,自然的风雨推及人生,命运上的大风大浪,词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就算一辈子生活在风雨中,他依然会从容面对。词人的超然面对坎坷的人生态度,令人折服不已。
下片雨过天晴,微凉的春风吹来,即便有些寒冷,也令词人万分惬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通篇的点睛之笔,饱含了多少人生的哲理,此时此刻,风雨中词人顿悟:自然界的风雨冷暖都只是自然现象,人生的波涛汹湧又何必太在意,不必在逆境中顾影自怜,勇敢面时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定风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坦荡大气,干练豪迈,宠辱不惊,仿佛行走在三国中的苏东坡豪情万丈,永远向阳而生,扙剑走天涯!
定风波苏轼在雨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写《定风波》的苏轼雨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喔爱小咪#
头条的朋友好,很喜欢回答上面的问题。因为我不仅喜欢苏轼,也喜欢苏轼写的《定风波》。要明白《定风波》里面苏轼的雨中形象,还是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词吧——《定风波》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阙写的什么呢?写苏轼同几个好朋友酒后正在郊游,天突然下起雨来,雨水滴在竹子的叶片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苏轼和朋友都没有带伞。朋友被淋雨了,十分的郁闷。苏轼却很享受雨水的凉爽,在雨中哼起了小曲,欢快地继续前行,欣赏郊外优美的景色。他虽然没有骑马,只穿着草鞋,拄着竹枝做的拐杖,却觉得自己如同骑马一样轻松畅快。他心里想:下点雨又怕什么呢?穿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我照样过好这一生。
下阙写什么呢?写苏轼和朋友冒着雨走在路上欣赏风景,突然一阵春天的冷风吹来,让苏轼完全从酒后的醉意中醒来了。同时发现前面的山头上出现了缓缓下降的夕阳,原来雨停了。回头一看来时的路,一派萧瑟苍茫的景象,原来暮色也降临了。苏轼心想:此时风停了,雨住了,太阳也下山了,天不早了,我也该回家了。
亲爱的读者,你现在可以知道苏轼在雨中的形象了吧——那就是飘逸、洒脱、乐观、豁达、喜乐的形象。不管风雨多大,苏轼照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行走天地之间。这首词不仅描写的是苏轼在雨中的形象,也是苏轼潇洒乐观豁达的人格形象的写照。
苏轼曾说过:“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苏轼是如此的胸襟开阔,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在雨中郊游的时候,别人生怕雨水打湿了衣服,苏轼却乐呵呵的,觉得在雨中漫步也是一中难得的快乐。
您觉得我说得对不?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请您关注“喔爱小咪”,我们共同谈古论今。
怎么描写苏轼定风波的画面
感觉我还没睡醒,这个题目忽然让人眼前一亮,我就……
先看《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聊斋版本:
邑中数人三月初七同游沙湖,忽有怪声飒飒簌簌,穿林打叶而来,疑为雨,然无处可避,众皆狼狈,冒雨疾行,忽见东坡徐徐而来,衣衫尽湿犹不以为意。或问之,遂掷芒鞋于地,竟化而为马,又拈一竹仗,呼呼生风,已然鞭矣,大笑策马而去。追数里,不辨行踪,俄而风吹酒醒,寒甚,惊见山头斜晖相照,回首来处,唯杂芜塞道,人莫能至,更无风雨痕迹,颇以为异。
异史氏曰:东坡喜人谈鬼,其亦有神技乎?风雨乃天象也,何惧之有?不若效东坡徐行,雨后自然晴也。
红楼梦版本:
且说三月七日东坡与人在沙湖游乐,忽一阵凉风过了,满林的叶子不住地响,竟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东坡看着他人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便想道:“这时下雨。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要玩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众人慌忙要避,却见东坡仍在那里不动,便问道:“你只叫我们避雨,你自己可有避雨之法?”一句提醒了东坡,“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却笑道:“我湿了有什么打紧?若能长长久久聚在一处,哪怕淋一辈子雨呢!”一语说得众人都笑了,万幸那雨没下一会子就停了,被风一吹,不觉冷起来。都要走时,独东坡一个呆呆望着来处,只见那斜阳残照,雨后萧瑟,说不出的冷清,因想到:“这忽来一场雨,倒把沙湖的景致辜负了!此番回去,不知何时再能来过,纵然阴晴难定,却又有谁知道?”
古龙版本:
雨,暴雨。
雨水打在树叶上,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这声音听到只会叫人感到害怕。
路上的人一个比一个狼狈,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在雨里慢慢地往前走着,他全身上下已经湿透了,可他却丝毫不在意。
他拄着竹仗,笔直地往前走去,好像雨水根本就不存在。
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要到哪里去,他似乎生来就走在这片雨地之中。
他会不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雨将住,风未停。
料峭的春风吹在他的身上,他瑟缩了一下,是不是感到了冷?
解决冷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喝酒,但他现在并不想喝酒。
天边残阳如血,他直奔残阳而去。
那里是否有他想要的东西?
他忽然停了下来,回头望向来处。
他只看了一眼,仅仅一眼,就已足够。
他又开始向前走去,不论晴雨,他都会走下去。
一定吗?
一定!
写完之后,我感觉我整个人都清醒了,本来应该还有几个版本,但我忽然对这个失去兴趣了,就这样吧。
--------------丸----------------
文:祁门小谢
苏轼《定风波》一词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与价值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阙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春,《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结果途中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却先走了。朋友淋雨,深感狼狈,作者却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徐行。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于是有了这千古名篇。
"不用听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不妨放开喉咙大声吟唱,慢慢地走。这点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一件蓑衣,足可抵挡平生所有的风风雨雨。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感到微微的冷;看山头上斜阳已经出来了,回望来时路,曾风雨潇潇。回去吧,不管它是下雨还是放晴。"
当时苏轼处于人生的低谷,曾下狱一百零三天,险些丧命。死里逃生之后,已经看开看淡了,精神层面达到了新境界,胸襟开阔,从容豪迈。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位低微,没有实权,又要接受当地官员监视。可他公务之余尚有闲情逸致带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亲身躬耕,以贴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由此而来。这不,春游时中途赶上下雨,别的人觉得狼狈,我们的“苏仙”却依然兴致不减,拄竹杖,着草鞋,还能高声吟唱,欣然作诗。这所做所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态好。
其实,究其根底,这一阙词留给我们的财富和价值,就是这三个字。有个好心态,就是一副烂牌,也能打出胜局!
如果把这次途中遇雨看成一次人生的磨难,我用我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试分析,看看是否能引起您的共鸣: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用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蜚语流言,该干嘛干嘛,而且要从容不迫,不要错过了路上风景。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要高估自己,该放下面子放下面子,没有马的时候,有竹杖有草鞋,该利用都利用,不用太多顾及形象,除了你自己心里作用,没人注意你。要是能有蓑衣,你就不用怕风吹雨打了;你要学会举重若轻。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要说一如平常不太可能,冷的感觉还是要体会的;挺过去,天就晴了。事情有了转机,一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急,你要有耐心等待。
- 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种种磨砺,再回头看,“你会感谢当初努力撑住的自己”,再有什么,对你来说都无所畏惧了,雨或晴,人生不同的风景而已。
结语:那词里出现了现实中却没有的“一蓑”,就是这阙词留给我们的财富和价值!它就在你心中啊!若你有蓑衣在手;若你有蓑衣在心,则人生的雨季,何患?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怎样赏读苏轼最有禅趣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
世人为何多惆怅,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这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前,也曾风光无限。担任杭州通判期间,勘察西湖,疏通钱塘,为百姓造福,努力实现着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苏轼脱去昔日的官袍,穿上雨蓑竹鞋,徜徉于田园山水之中。弟弟入狱,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仕途坎坷,承受着政治失意之悲;在苏轼这里,将其历练成诗,幻化成词,修炼成为自己的佛骨禅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就是写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也是这首词富有禅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词是苏轼雨后感怀之作。词人与友人结伴畅游山林之中,偶遇疾风骤雨,在众人深感狼狈不堪之时,惟有东坡一人泰然自若,吟啸徐行,潇洒从容而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句即展现出词人的豁达与从容。“穿林打叶声”,足见风雨之疾,“吟啸且徐行”,足见词人与众不同的潇洒与淡然。词人漫步缓行还要大声吟啸,方能感觉到恣意痛快。“莫听”与“何妨”,又显示出词人的诙谐与俏皮。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则直抒胸臆,抒发词人自己不惧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情怀。在东坡先生看来,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走在风雨之中,不值得惧怕,这比骑马而归还要轻松与愉悦。“谁怕”一词,将词人的乐观与旷达展现地淋漓尽致。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上片的点睛之笔,将眼前的疾风骤雨上升到人生的风雨坎坷,这一富有人生哲理韵味的高度上,表达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达出超脱旷达的人生襟怀,词人的豪迈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交待了词人醉酒而归的背景,描写了词人酒醒之后雨过天晴的清新景象,为下面的抒情作好了铺垫。清风徐来,夹杂着春雨过后的料峭寒意,一时间酒意全无,只见那斜阳已经从山头露出了笑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道破词人在雨中“吟啸且徐行”得到的人生感悟,成为极具禅味的点睛之笔。如今再回首彼时的疾风骤雨,早已不再重要,不如归去,或晴或雨,词人都不曾有丝毫在意。
经历了这番雨中徐行,东坡先生已经顿悟,人生的风雨,宦海的沉浮和身世的流离,何曾不是如此,都不应该在意。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不过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宠辱不惊,遇事坦然,才是超脱自我的大道真理。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禅意不是只有品茶打坐才能获得,而是像东坡先生这样,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顿悟与超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面对风雨之时的旷达与洒脱,亦应有平安顺遂之时的淡然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也就能明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内涵了。
苏轼的定风波,除了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还透露出什么思想
苏轼的《定风波》,除了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还透露出他随性,自然的心境,以及悟透人生的坚韧,豁达,平和的思想。
一,从写作背景看,这首词写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后,一个春日,与友出游,醉归遇到风雨的抒怀之作——什么蓑衣呀,雨伞呀,都被仆人们拿走了,大家都觉得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觉得无所谓:这有什么呢?一会儿,满天的云彩就散了,就雨过天晴了,不要太当回事,且慢慢走着,唱着……你看人家这心境!这就是东坡居士的乐观,自然,随性,真是牛人一枚呀!
二,从以下词句也能体现他的思想。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东坡先生当时是团练副使,无权无地位,不达骑马坐轿子的级别(指封建社会)。但他就得,自己这“行头”就挺好——看透人生的豁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就是一生都行走在风雨之中,那又能怎样呢?——多么提气长精神:搏击人生,需要坚韧,一点风雨算什么?
3、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天气不就是时阴时晴,有雨有风吗?都是平常事,无所谓,不可大惊小怪——平和,自然,超凡脱俗。
苏轼的处世思想确实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人活着,要经得起风雨,更要豁达,乐观,平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