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和西厂的区别?明朝为什么会有锦衣卫,东厂西厂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_东厂_锦衣卫_太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东厂 西厂 东厂 锦衣卫 太监

本文目录

  • 东厂和西厂的区别
  • 明朝为什么会有锦衣卫,东厂西厂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 明朝的东厂、西厂是如何分工的
  • 古代历史上东厂和西厂哪个厉害
  • 明朝东厂和西厂是一个概念吗

东厂和西厂的区别

一、工作范围的区别

1、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明成祖想知道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便由东厂来完成,同时也为了对锦衣卫的活动有所监督。

2、西厂是为了加强大内的保卫工作,明宪宗命另一位亲信太监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精干人手,除了负责皇宫的警戒工作外,还要乔装深入民间,探查百姓的风闻动向等。

二、创建先后的区别

1、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2、明宪宗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在西厂成立了共5个月之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正德五年,大宦官刘瑾落败后,明武宗永远的废除了西厂。

三、职能大小的区别

1、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

2、西厂在明宪宗时期,作为朝廷的一个临时产物而存在,而它的存在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扩展知识:

东厂的成立与衰亡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创立东厂,主要还是因为在靖难起事之后,朱棣夺走了属于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帝之位,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和更好的把持朝政,杜绝这些声音的出现,朱棣设立了这个专门负责情报的独特部门,他们的直隶上司就是皇帝本人。

作为皇帝直接管辖的部门,皇帝也不可能每天都阅读那么多的情报,所以就将这个部门交给了自己最贴身的宦官手里,从一些野史上来看,很多皇帝明面上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往往都会交给东厂这个部门暗地里解决。

不过随着明成祖朱棣的死去,逐渐到明朝的中后期,东厂的势力从鼎盛时期逐渐衰落下来,最后更是和锦衣卫这个部门合并,这部部门走出去的人并成为‘厂卫’,随着明朝逐渐走向灭亡,东厂这个部门也逐渐在历史的轨道中消失了。

明朝为什么会有锦衣卫,东厂西厂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太监,西厂,东厂和锦衣卫,到底什么怎么个关系?电视剧当中,常常把他们当做是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给人一种非常阴森恐怖的感觉。

其实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有着很大的区别。锦衣卫在明初朱元璋时候就已经成立。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西厂是明宪宗。他们共同点都是帮助皇帝办事,干脏活,共同存在又互相竞争,也不缺乏相互打压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段子还是“东厂不敢管的事,由我西厂来管”。三者最大的不同是东厂西厂都是皇宫内的太监,而锦衣卫是健全的人。

锦衣卫是朱元璋拿来监视官员们的组织,起初是由功勋后代组成,并没有太监。也是这个原因,他们不能随意出入皇宫。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但朱棣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断,而另一方面条件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是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特务组织。但是锦衣卫不在皇宫之中,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太监却是能在皇宫中陪伴皇帝,同时也是为了制衡锦衣卫,不让它一家独大,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过程当中,一些太监出过很大的力,所以在他心中还是觉得太监比较可靠,而他们都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太监掌握的侦查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一开始东厂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犯往往要交给锦衣卫处理的。

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长掌印太监,是太监中仅次于司礼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东厂权势很大,朝廷会审大案,东厂都要派人听审,然后进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的人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的言论文件,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而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

由于东厂长处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的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太监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的指挥使,见了东厂厂工,甚至要下跪磕头,由此可见,东厂的权力巨大,搞得官员和百姓个个人心惶惶。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一段时间。宪宗成化年间,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事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察力量不足,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让他继续做下去。几个月之后,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勤机构,西厂的厂址于东厂偏西,所以惯称之为西厂。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当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时间,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成立,本来只为了替皇帝打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构制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场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东厂西厂的共同点就是监视侦察,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及巡查缉捕,但是这种权利慢慢的被滥用了,甚至有时连皇帝都收拾不了了。

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且忠于自己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这就是明代东厂,西厂,锦衣卫出现的原因。

明朝的东厂、西厂是如何分工的

东、西厂以及内行厂,还有锦衣卫形成中国明代的厂卫制度,是为了将强中央集权,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与皇帝的重视程度。

机构的形成

最早成立的是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特令掌管刑狱,赋有巡察缉捕之权,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秘密审讯。

其次成立的是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全称“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除了有巡察缉捕之权之外,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第三成立的是西厂,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设,全称“西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权力超过东厂,之后经历了撤销、短暂恢复后又被撤销。

最后成立的是内行厂,是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1506年),由大宦官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设置,又叫“大内行厂”、“内厂”、“内办事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

终明一朝,只有锦衣卫、东厂制度持续到明朝灭亡;西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十年时间,内行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五年时间。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厂,首任提督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随着汪直被调出京城被撤销,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复开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出任提督;同年由于大宦官刘瑾与执掌东、西厂首领不合,另行设立内行厂,权利在东、西厂之上,正德五年(1511年),随着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东、西厂的区别

东、西厂并行总共约有十年时间,分前后两个五年阶段。

第一个五年阶段: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

西厂是成化年间,随着京城内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出现,以及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网罗一批官员、宦官意图不轨,明宪宗朱见深感到消息闭塞,就让身边小太监汪直出道宫外打探消息,结果让明宪宗朱见深很满意,随之成立了西厂。由汪直出任首任提督,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然后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西厂的职能与东厂基本重合,主要负责巡察缉捕、刺探消息,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东、西厂的权利大小主要取决于皇帝对首领宦官的宠信程度,无疑西厂的汪直更的明宪宗朱见深宠信。汪直利用西厂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打击京内外官员,后来随着汪直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朱见深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东厂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西厂制约而存在。

第二个五年阶段:从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1年)。

宪宗的孙子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重新设立,首领为“八虎”之一谷大用,而东厂首领则为“八虎”之一 马永成,东、西厂皆受“八虎”之首刘瑾的指挥。此时,东、西厂互相制约,两位首领都受新皇帝朱厚照的宠爱,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与刘瑾也充满矛盾,刘瑾另行设立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由于刘瑾朱厚照的宠爱,所以内行厂权利范围在东、西厂之上。

总体来说,在这阶段,东、西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争宠,同时受到内行厂约束,彼此之间权利平行。

古代历史上东厂和西厂哪个厉害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皇位后,一直很紧张担心。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他迫切需要一个专制的机构,但他又觉得锦衣卫在宫外,不方便,于是1420年,就成立了由宦官掌握的侦缉机构,位置在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后来,宦官权倾朝野,锦衣卫就被东厂给隶属了。

西厂的存在很短,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出现了神秘的“妖狐夜出”案件,接着有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笼络了很多的太监,想图谋不轨。明宪宗感到侦查的力量不足,就派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去宫外打听。这个小太监看是机会,就捕风捉影,收集了很多秘密情报。明宪宗大喜,于是就成立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有汪直统领。

本来西厂的成立是打听消息的,可是汪直为了升官发财,不断的络织大案件。一时间西厂在全国都布置侦缉网,使官员们人心煌煌。

西厂成立五个月后,被撤销,可是没有西厂,明宪宗又没有安全感,于是又恢复了西厂。不久,汪直在权利的争斗中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随后被解散。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时,大太监刘瑾掌权,又恢复西厂,由于刘瑾势力太大,东厂西厂都归了刘瑾掌握。

但是,东厂西厂因为老根基不一样,他们互相争斗,争权夺利。刘瑾就自己有成立内行厂,自己亲自掌握。其职能更是厉害,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都可以侦缉。

一时间,四家特务机构都在活动,更是天下人心不稳。五年后,刘瑾倒台被凌迟。武宗才下令撤了西厂和内行厂。

早按时间的长短,还是东厂时间长的多。所以还是东厂厉害吧。但是,西厂有一段时间,领导了东厂,也可以的。

明朝东厂和西厂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一个概念,两个机构,但是工作性质一样,都是特务组织。两者有异有同。

明代内廷有专门的侦察机构(后人称之为特务机构),称为厂卫,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设在内廷,主要对皇帝负责,即皇帝直属的特务机构。厂卫的首领都由太监担任,通常是司礼监太监。皇帝设立厂是为了便于直接掌握侦察,对官员进行监督。可以不通常顺天府、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直接侦办事务。顺天府、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属于政府,侦察、审案都按政府程序进行,而厂卫属于内廷,不经过政府机构,这样在管理与执行方面,更垂直,更利于皇帝掌握。尤其是对官员的监督、侦察,更有效果。太监充当厂卫人员,掌管厂卫,与皇帝的关系更亲密。

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东安门北,设立东厂,监督官员和锦衣卫。后来为了监督东厂,成化十三年(1477)在北京旧灰厂设立西厂。明武宗时期,大太监刘瑾又成立了内行厂,监督厂卫。厂卫除了监督对方,都对官民进行监督。

有明一代,除内行厂存在历史较断,东厂、西厂、锦衣卫都存在至明朝灭亡。相比之下,成立较早的东厂的势力最大,人数最多,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爪牙有十五六之多。人们不知道身边的哪位可能就是东厂的耳目,时刻监视着自己。

厂卫的势力在有明一代非常猖獗,侦察手段之极,用刑之酷,令人胆战心惊,可以说是白色恐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