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提到“肉食者鄙”,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士大夫都能吃到哪些肉?当今这个社会,还是‘’肉食者鄙‘’吗_肉食者鄙_的人_猪肉

本文目录

  • 曹刿论战中提到“肉食者鄙”,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士大夫都能吃到哪些肉
  • 当今这个社会,还是‘’肉食者鄙‘’吗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曹刿论战中提到“肉食者鄙”,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士大夫都能吃到哪些肉

先回答问题:主要是5种家养动物的肉,外加鱼肉。同时就是山林中的野味,但这不是主流。这5种家养动物分别是:牛、羊、猪、狗、鸡。而鱼完全是靠捕捞获得,猎户们则山中打猎出售野味。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士大夫吃肉,周天子颁布有严格的条例,规定:

1、天子食牛;

2、诸侯食羊,每月初一可食牛;

3、大夫食猪、狗,每月初一可食羊。

4、祭祀或天子宴会时,大夫可食牛。

5、老百姓……特么你没事吃啥肉啊,啃好你的农家菜疙瘩吧。

以上绝非戏言,史载的上述规定还有特别的备注说明:“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不聚会、不宴请、不祭祀……无故的时候,诸侯、大夫们你就好好吃饭吧,牛羊肉是别想了,士人(有文化的读书人)你也不要想太多了,不能随便就杀一头猪和狗吃。老百姓,没事的时候别说肉了,食物太精美都不允许,比如想改善生活多弄两个菜吃?哪不行啊!

也就是说,能吃到肉的都有权、有势的人,因此权贵阶层在中国才被称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粮淡饭,除了重要节日之外,好点儿的东西也不准吃。所以,孟子才曾描绘如下的“王道乐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家有五亩宅院,屋前屋后种上桑树,到了50岁的时候,就可以用桑蚕纺织,从此穿衣不用愁了。再养上几只鸡、猪、狗家畜,只要照顾的好,70岁的时候就可以吃上肉了。

注意以上文字中,“鸡豚狗彘之畜”,里面没有牛和羊。因为这两种家养动物,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吃的,是诸侯、大夫们的专用。

也就是说,牛肉的地位在古代是最高的,天子可以吃,猪肉鸡肉狗肉天子和诸侯是不吃的。百姓终极一生也难得吃上一回肉,哪怕是最低贱的狗肉。

为什么牛的地位如此之高?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牛是主要的农田劳动力,随意宰杀耕牛、偷牛盗牛是死罪,“牛,稼穑之资,禁人屠宰”。这种以牛肉为贵的传统一直持续到明清,为什么《水浒》中常用“小二,给我切二斤牛肉”的场景来描写梁山好汉,那其为传递和暗喻一种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样,能随便吃牛肉……

“羊”大为“美”,而“东南少羊而多鱼,故字以‘鱼’、‘羊’为‘鲜’。”因为东南地区羊少,人们多吃鱼,鱼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鲜”。由此可知,羊肉的地位在春秋时期也是非常高的,越肥越大,烹饪后的滋味越鲜美,为什么叫“羊吉万岁,子孙自贵”,因为羊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同时,古人也吃鱼,“鲜”字的出处就已说明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甚至与熊掌并列,鱼也常得,而熊掌不常得。因为猎户打猎是有危险的,打个野鸡野羊啥的还好,遇上熊瞎子弄不好会有生命危险。

在这里再讲讲猪肉的问题。按照《周礼》的说法,猪肉“腥、臊不能食”。 “腥”字的本意中有一条是专指猪肉中星星点点的“米粒”(现在常说的“痘猪肉”)。古人早就发现了,吃了带有“米粒”的猪肉后会得囊虫病,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猪肉都有“米粒”,因此认为地位高的人最好是不吃猪肉。“臊”字的本意中也有一条是特指“豕膏臭也”,就是说猪的油脂有股臭味,而在烹饪中如有不当会有尿臊味

猪肉只是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满清入关后,猪肉才咸鱼大翻身,一举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

原来有二:

1、中国农耕文明长期自给自足,而牛羊养殖成本高,周期长,要占大量耕地植草种树,这对长期吃不上肉的百姓来说实在太过痛苦。加之明清两代,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后人口超过3亿,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5,比明朝时增长2倍,百姓食肉需求几何式增长,更高效、低成本的养殖业也呼之欲出。

2、于是,猪被选中了!人吃剩下的残汤剩饭就能养活它,养殖周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极了。猪的全身都是宝,没有不能吃的地方,连粪便也能用来沤肥种地。而且,猪的繁育能力逆天,随随便便就下仔十几头。

对于满足人口大国的食肉需求来说,猪肉无疑是最佳选择,没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国人食猪肉的习俗从清朝时被固化,一直延续至今。

当今这个社会,还是‘’肉食者鄙‘’吗

肉食者鄙出自《曹刿论战》,“肉食者鄙的下句是未能远谋”。就是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换句话说就是——“高手在民间”,大领导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儿都堵死了,看不远。

不用说当今这个社会,其实哪朝哪代都有昏庸之官与民间高手,哪朝哪代也都有清官好官。

就这次疫情而言,玩忽职守不作为被降职撤职称职承担刑事责任的官员不是大有人在么。

同时一些相应的决策应运而生,使这次疫情得到控制扭转大局的不也是高层决策者么。

这次疫情有我们战斗在一线医生护士的无私奉献,也更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

随文附上《曹刿论战》与小译:

曹刿论战

先秦 ·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这是《左传》里《曹刿论战》的一句话。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说哪些地位高的,目光短浅,未能深谋远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还非常低下,当时养猪还少,物以稀为贵,能够吃到肉的人,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由于这些人养尊处优,很少了解真实的战场情况。作为草根阶层的曹刿自然想吃肉,挤身为贵族,所以千方百计想建功立业。刚好鲁庄公向曹刿征求意见,曹刿立即以自己的见解提出作战方法。后来,战场的指挥过程印证了自己的战略思想,曹刿也因此成为肉食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