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之后封君这一爵位消失了?遮云蔽日是什么意思_诸侯_分封_爵位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战国之后封君这一爵位消失了
  • 遮云蔽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战国之后封君这一爵位消失了

严格意义上将,封君不算爵位!古代爵位只有五类:公、侯、伯、子、男,是天子对大臣的封赏,用封邑的税收,作为对大臣的物质奖励。封君最早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士大夫的“越权”封赏,随着封建制的消亡,封君逐渐消失,转变为对女子的封赏。

封建制下的爵位及演变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分为两大泾渭分明的模式,一种是周王朝的封建制,一种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封建制是周公发明的国家治理模式,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权治理结构,它以王室血统关系为纽带,将社会阶层人为划分成:天子、诸侯、卿、士、平民。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降格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的儿子降格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其他儿子降格为士,士其实只有一个身份,没有什么待遇,后代逐渐变成平民。

爵位是指在上述结构中,由天子封赏给诸侯的恩赐,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比如,西周初年,鲁国、晋国、虢国等王室近亲,都是公爵,受封地盘大,像楚国这样的远亲,只有男爵。

随着封建制的崩塌,秦朝以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皇帝代替了原来的周天子。西汉建立后,关于郡县制好,还是封建制优,大臣们经过反复争论,最后搞了个“混搭制”,部分分封刘氏子弟为诸侯,在其余地区实行郡县制。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从“王”变成了“皇”,“王”事实上变成了一种封爵,反而公侯伯子男慢慢式微。到后来,“公爵”基本上沦为荣誉称号,侯爵和伯爵也用的比较少,子爵和男爵几乎消失。

王莽和刘秀在位的时候,曾经想恢复西周分封模式,取消王爵,都没有成功。

西周的分封,与后来的分封有很大区别,西周是“实封”,即对封地拥有治理权,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行政治理权归诸侯。自西汉以后的诸侯,慢慢演变成“虚封”,即只享受封地的食邑,不享有治理权,相当于当地的一名‘食客’。清朝干脆连“虚封”都没有,爵位没有对应的封邑。

这个演变,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需要,防止诸侯王势力过大,影响到中央政权的安危。最典型的就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及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诸侯王尾大不掉,为害中央的典型。

封君的诞生及消亡背景

那么,封君是怎么回事呢?其本质是诸侯们的越权行为,是孔子所说的“礼坏乐崩”的具体体现!

本来,天下的土地只有一个主人,即周天子,所以,分封是周天子的特权,诸侯只有治理权,没有对土地的拥有权。

随着周天子的权威逐步丧失,诸侯们都不鸟周天子,把自己从土地的管理者,直接变成了土地所有人,直接把周天子从土地证上踢出去了!如此一来,诸侯们也拥有了对土地的二次分封的权力!

不过,公、侯、伯、子、男虽然份量不一样,但是属于一个级别,显然不能分封给卿大夫们,那不等于自降身份了嘛。于是,他们就创造了“封君”这个新名词。

历史上获得过封君的人很多,比如商鞅本姓“卫”,因为封君,封地在“商”,称商君。赵奢被封“马服君”,白起封“武安君”,还有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等等。

封君又是怎么消失的呢?当然是封建制消亡的结果,连公侯伯子男都显得多余了,封君的意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实,封君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身份转变了,变成了对女性的分封专有名词,性质等同于男性的封邑。获得这个封赏的通常是公主、皇帝的外戚,及勋臣的妻室。比如,汉宣帝曾封其外祖母王妄人为“博平君”。

遮云蔽日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遮蔽云彩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蔽日遮天、遮空蔽日

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杨朔《香山红叶》

一般

褒义词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

联合式

古代

与“遮天蔽日”相关的成语

遮三瞒四 遮人眼目 遮人耳目 遮前掩后 遮地漫天 遮地盖天 遮天压地 遮天映日 遮天盖地遮天盖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