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除掉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后,刘邦为何还要立“白马之盟”
-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 剖符作誓、丹书铁券,刘邦轰轰烈烈的白马盟誓,为什么会沦为一纸空文
-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 汉刘邦的“白马盟誓”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可比性吗
- 挽救汉朝两次的“白马之盟”,为何最后会失效
除掉异姓王的潜在威胁后,刘邦为何还要立“白马之盟”
我来简单说说刘邦和群臣杀白马、立盟约(白马之盟)这件事吧。
白马之盟是杀牲取血、立誓为盟的意思。刘邦与群臣们蘸血发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确保刘姓为王,防止大权落到其他人手里。
我们知道,秦未时候乱象环生。为了确保自己力量上的优势,楚汉争雄时,刘邦采用了分封异姓王的方式笼络人心,稳定各路力量。当时这种方法的确起了作用,刘邦最后胜了项羽,成功立国。立国后,刘邦被迫将功绩卓著的一批将领封为诸侯王。日子长了,刘邦担心诸侯王坐大,危协到自己对天下的掌控,他下决心要削弱各路诸侯的实力。
在这件事上,刘邦把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他用技巧和武力干掉了韩信之后,又贬杀了英布、卢绾、彭越诸王。
尽管如此,刘邦心头的愁云还没有完全消散。加上身体又出了问题,刘邦心中的担忧始终困扰着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大风歌》里,刘邦的忧愁啃噬着灵魂。加上这时候的吕后一族,势力又突显出来了。他无法采取更加便捷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与刘氏诸王们杀马取血、立盟起誓。这个盟誓大体有这么几个意思:大家只要竭立让刘氏天下永续存在,子子孙孙们就会享有荣华;如果不是姓刘的统治,大家都要共同征讨,无功者不得封侯等。
这件事最实用的效果在于,刘邦死后,吕后的力量受到严重制约。虽然她“临朝称制”,但终于不敢向前再起一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白马立盟制了吕后,却在后来让刘姓王越长越疯。文帝时济北王和淮南王公开抗汉,甚至在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等。刘彻为解决刘姓诸王的威胁,不得不大幅削弱他们的力量。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秦朝灭亡的一个显著表面原因在于没有实实分封制,也就是嬴政皇帝富有四海,而子弟贱为匹夫。儒家认为如果秦始皇将燕、齐、楚、吴、越之地分封给秦室皇子,或者分封给有功大将,那么在秦末战争时,会有诸侯来救援天子;不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周平王东迁得已成行,就是有秦、晋、卫、郑等国诸侯勤王,如果周王朝没有分封诸侯,那么就没有东周了。
刘邦作为秦朝的低级官吏出身,他自然清楚秦制的优缺点所在。秦末汉初,战国的思维还影响着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国家的局势还十分复杂尖锐,完全采用秦国的郡县制存在巨大的政治分险;完全采用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分封制,存在的政治分险比郡县制还大。刘邦根据当时的国情,不得不采用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并致力于逐步实现全国郡县制。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会闪了腰,这是刘邦从秦亡得出的宝贵经验。
秦始皇嬴政通过强力手段兼并天下,一统四海,境内除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卫国外,实在是一个诸侯都没有了。刘邦跟秦始皇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是秦军,而刘邦统一天下靠的是诸侯联军,这就注定了刘邦无法全部推行郡县制。韩信的最大政治理想就是当一个诸侯国国君,彭越、英布、吴苪原本就是一方诸侯,汉军诸将想当王的并不在少数。
刘邦不得不给一些功臣裂土封侯,如果不给他们裂土封侯的话,不等刘邦站稳脚根,诸侯们就联合起来打他了。我们可以看刘邦当天子以后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消灭异姓诸侯,分封同姓诸侯”;分封的同姓诸侯权力也大大减少,远远不能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相提并论,同姓诸侯国中权力最大的不是国王,而是汉朝皇帝委任的丞相。吕稚能轻易诛杀几个刘姓王,原因就在于诸侯们手中权力小,诸侯的丞相忠于汉室而不忠于诸侯王。
汉朝经过七国之乱后,认识到了诸侯制的不妥,于是慢慢弱化诸侯的实际权力,推恩令就是削弱诸侯的一柄利刃。诸侯王犯错后,皇帝就会收回封国,并入郡县;诸侯想反抗皇帝,真是力不从心。后世除了晋朝与明朝分封过类似三代的诸侯国外,其它皇朝也分封,但是只有爵位而没有封国。比如皇帝的诸子都是某某王,但是这些某某王是没有封国的,只有食邑!
剖符作誓、丹书铁券,刘邦轰轰烈烈的白马盟誓,为什么会沦为一纸空文
人性本源之表,莫过于帝王世家。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从进化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彻底利己的动物物,真正的大公无私,在这个世界上面,是不存在的。
朱元璋之所以颁发丹青铁卷,刘邦之所以举行白马会盟,本质上是因为这些开国功臣,帮他打下了江山,如果不将利益分一杯羹,势必会引起功臣们的不满进而引发叛乱,这样自己得到利益,势必会受损。
然后当自己的势力彻底巩固之后,当他估摸着从这些功臣名将手中收回自己分发出去的利益和他们可能会叛乱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相比较之下,如果是前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自然就会想尽办法将所有的权利回收。如果是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免死铁券之类的肯定就不会作废。
正所谓小孩的眼中才有对错,成年人的眼中只有利益,真正成熟的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行为上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面对的利益越大这种心态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父子相杀之事最多最多。
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公元前一九六年冬十月,高祖亲率大军十余万剿灭九江王英布而回,途经沛县故里,荣归家乡份外感凯,当地府县发小乡亲齐聚格外亲近,置牛酒,煮牛羊,喝美酒一连十二天亦绵绵不绝,意犹未尽。见其宗亲刘鼻威武高大有气力,乃封为王,言再过五十年东南有祸事,可是汝呼?刘鼻大惊失色拜地表忠心,愿忠于皇室甘倒涂地永不言叛。高祖因击英布而中流矢,充忙回京。乡里老孺齐一二十少年以乐相送,高祖泪流满面。依依不舍而归,,,回京后吕后言巳处置了淮阴侯韩信,和彭越,令高祖不甚忧伤,稍有亦喜。今异姓王多以命归黄泉,突有外报韩王信图谋不轨意反匈奴,高祖令樊哙领兵十万前去镇压。约有过月余高祖自知不久于人世,乃留遗命,吕后慌恐问高祖?今萧何以老,其后谁可当,言曹参,曹参后谁可当言陈平,王陵可为左右相。问其后呢?高祖言未可知也,然周勃厚重少文忠贞不二,安刘氏者必周勃,可命为太尉执掌乾坤全国兵马。有杀白马而立誓,诏吿文武大臣,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众文武心领神会誓死而尊皇令。然不久吕后为张显威风和吕氏势力,意立诸吕为王,文武大臣多又危词,右相王陵仗义执言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封侯乃先皇遗诏岂可轻言封王。吕后老脸通红,颜面尽失,乃问陈平可否。陈平老奸巨猾圆滑智多,知若据绝必不自保,言今太后称制,封吕氏为王也未偿不可。文武大臣惧惊,于是大封吕产,吕禄,等众子侄为王,形成了吕氏架构。然陈平老陈谋国终于周勃众文武力挽狂澜维护了大汉帝国,果如高祖言有过五十年因诸侯王日益作大,为虎作伥,维法乱记。给脸上头,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大臣曹错献了削藩令推恩以逐渐弱之,爆发了刘氏宗亲祸国殃民的七国之乱,
由此可见同门同宗血浓于水的嫡亲血脉,也敢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臣武将,制度才是大气磅礴气呑山河的千秋伟业。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
刘备打下汉中后,占有了横跨荆益二州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势力,正式挤身于强者之列。这时如果刘备仍以左将军行事,已很难统领属下了。那么多人跟着你打天下,你只是个左将军,属下们还有何想?更何况当时的许靖、马超等人的职位与刘备不想上下,甚至可能还比刘备高些,如此刘备如何左右?于是刘备在众人的一致请求下,不得已晋位汉中王。那么刘备有没有称汉中王的资格呢?应该是有的。
称汉中王的用意很明显,以前大汉开国皇帝的刘邦,就是被项羽分封到汉中,称汉中王。刘邦正是在这个称号下,联络众诸侯,最后打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汉。刘备称汉中王也在昭示人们,我要学习我的老祖宗了,也以汉中王开始,重新复兴汉室,恢复大汉的统治。同时,刘备成王了,自己可以对自己手下的有功之臣加官进爵,激励他们的斗志,为复汉大业尽心尽力。刘备自称是汉室之胄,又被汉帝认为大汉皇叔,刘姓称王,在大汉史上也是说得过去的。更何况曹操作为一个异姓尚且能逼迫汉帝封其为魏王,这完全违背了汉高祖刘邦定下的“非刘姓者不得为王”的白马之盟,作为汉室之胄的刘备就更有资格称王了。为了伸大义于天下,为了解救苍生,恢复汉室,自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要想和曹操对着干,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就需要名正言顺,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刘备如果还以左将军行事,其影响范围就很难打开,其格局就难以扩大。一个左将军还有什么资格与大汉丞相、魏王争夺天下?与曹操有对等的声势,才是刘备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关键,因此称汉中王,是刘备创业的需要。
成者王侯败者寇。就当时的情形看,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着,已成了傀儡,如果向汉献帝申请做汉中王,等他的加封,那无疑于白日做梦。只要自己有了一定实力和势力,我称王了谁又能把我怎么样?因此就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为称汉中王,去寻根求据,那样的刘备不是也太有点儿迂腐了吗?
汉刘邦的“白马盟誓”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可比性吗
以我之见,汉高祖的“白马之盟”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同之处在于汉高祖的“白马之盟”是对于同姓诸侯和下手将领,而“杯酒释兵权”则是对军队高层领导
白马之盟 是汉高祖在位时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的方式订立盟约,其内容如下
1.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2.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杯酒释兵权 则是宋太祖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级军官交出兵权,究其原因在于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乱局,以此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的策略
总结 汉高祖白马之盟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华大一统王朝,但宋太祖的以文御武,文官坐镇中央,致使宋朝丧失了积极向外拓展疆域的精神
挽救汉朝两次的“白马之盟”,为何最后会失效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平英布之乱时,被流矢击中,回长安后病情严重。就召集群臣,当面杀了一匹白马,大家一起歃血为盟,“非刘姓不能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若违背誓约,天下共诛之”。
刘邦其实深知吕后势力已经丰满,担心自己去世后,吕后篡权,才定下了“白马之盟”。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立自己的儿子刘盈为汉惠帝。汉惠帝软弱,吕后执掌朝政,她疯狂地报复后宫的嫔妃,起用吕氏家族,一时间形成了外戚专权的时代。
大约八年左右,吕后去世。汉室旧臣周勃,陈平等铲除吕氏家族势力,立代王刘恒为汉文帝,重新还政给刘氏。这应该算是一次,“白马之盟”誓约救了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公元9年他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朝,国号“新”。
公元22年,刘秀在南阳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后来又加入绿林军。昆阳大捷后,刘秀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使他名扬天下,接着通过联姻,取得河北郭圣通家族势力的信任,三年时间,刘秀在公元25年,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这时刘秀依然执行西汉时期的非刘姓不封王的“白马之盟”制度。也算是归政于刘氏。其实刘秀与西汉刘氏的关系已经很远了。
“白马之盟”的誓约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进长安勤王开始,皇帝已经成了傀儡,又立汉献帝。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侯的事,基本上曹操说了算了。再后来,曹操自立魏王,也算是终结了“白马之盟”非刘姓不能为王的几百年的制度。这也是当时荀彧等为首的汉臣反对曹操为王的原因。曹丕让汉献帝禅位给她,就谈不上“白马之盟”的誓约了。
“白马之盟”是为了维护自家皇权的誓约,但是后来,政权灭亡了,就谈不上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