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在商朝的时候,同时期世界国家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 河南在商周时期叫什么有何依据
- 为什么夏商周三代能持续七八百年,而秦朝以后各封建王朝持续时间都很短呢
- 商朝版图奠定了如今中国版图吗
-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 商朝为什么会灭亡
- 商朝的领土包括现在的安徽吗
- 夏朝、商朝的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 周武王为何将商朝遗民聚集一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他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在商朝的时候,同时期世界国家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商朝大约起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有文字书写的朝代。同时期,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如何呢?
古埃及: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150年,从纳尔迈调色板可以看出,当时上下埃及已经统一。与商朝时期相对应,古埃及先后经历了第二中间期的末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再到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其中比较著名的埃及法老有图特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三世、阿蒙赫特普四世(即著名的埃赫那吞)、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以及图坦卡蒙、拉美西斯二世。新王国时期是埃及帝国形成的时期。通过对外战争,埃及的版图扩大了一倍。到了19王朝,特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与赫梯帝国进行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导致新王国元气大伤。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随着祭祀阶层的兴起以及海上民族的入侵,古埃及逐渐衰落。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当时已经被赫梯帝国所灭。
赫梯帝国:约前17世纪-前8世纪,由赫梯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赫梯在古巴比伦后期逐渐强盛,经常骚扰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公元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使得赫梯更加强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大的时期,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时期夺取埃及在西亚的领地,与埃及展开长时间的争霸。在与拉美西斯二世的争霸战争中元气大伤,随后发生内乱。再加上海上民族“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古印度:当时的哈拉巴文化已经逐渐消逝,恒河文化兴起,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之间,为著名的吠陀时代。与商朝相对应的是前期梨俱吠陀,约公元前1800-前1000年。当时的雅利安人正在大规模南侵,逐渐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并形成军事民主制。随着战争不断的增多,“罗阇”的权力增大,僧侣贵族的权力也增大,社会开始发生分裂,氏族部落正式解体,私有制开始产生,大量穷人开始变为债务奴隶,瓦尔那制度(即种姓制度)开始出现。
古希腊地区:当时出现了爱琴文明或称之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如与商朝同期的克里特文明正晚王宫时期(前1700-前1380年),统一国家逐渐形成。但前1450年被阿卡亚人消灭,爱琴文明中心转移到迈锡尼。后来进入了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铁器时代开始。多利安人南下后,爱琴文明毁灭。
古罗马:那还是公元前9世纪初在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在商朝之后。
玛雅文明:当时处在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公元300年),不过要到公元前400年左右才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
河南在商周时期叫什么有何依据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
对“豫”字的得名由来,迄今史学界、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其一,竺可桢先生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意义的。”
其二,张汉沽先生说:“豫”字左旁为“予”,予者我也,豫的右旁为象。“豫”即表示一个人,手牵一头大象。
其三,秦文生先生也认为:黄河流域至迟在殷代尚有较多的大象,河南古称“豫州”,是因为产象而得名。
但也有些学者解释说,“豫”字中的“象”,应指的是“天象”“大气象”,印证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古代豫州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那里气候非常特别,一年四季分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老百姓非常关注天象的变化。豫字还有“天大地大”且“和谐”之意,据《尔雅》:“豫,乐也,厌也,安也,舒也。”所以豫州,意指“天地四时和顺,百姓安逸舒适”之地。
为什么夏商周三代能持续七八百年,而秦朝以后各封建王朝持续时间都很短呢
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
夏商周三代延续的时间都很长,夏:约前2070~前1600,共历470年;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共历554年;周:约前1046年~前256年,共历790年。但自秦以后的各王朝国运却很短,基本上都走不出三百年的怪圈。我个人从以下三点分析:
一、社会意识形态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让民众吃饱喝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让他们没有心智没有欲望,这样他们就不会去想着当领导了,天下就太平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中国的社会就基本是这样,那时基本还处于奴隶制社会,这时候的人类思想还未开化。他们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能和生前一样,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着,所以他们对氏族祖先非常崇拜;同时对种种自然界现象缺乏理解,以为有神灵在主宰,因而大肆修建祭坛,占卜术也应运而生。所以,一旦出现天灾,他们认为是神灵在惩罚他们,出现人祸就认为是祖先在怪罪他们,他们就会通过祭祀去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有,通过占卜来得到神灵和祖先的指引,他们很少会去想统治阶级的得失。所以这时期的人民也相对安静些。
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文化出现了一次爆炸式的开花结果,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心智得到了开启,人民懂得了去反抗、去争取。所以秦末陈胜喊出了那句直抵心灵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奢华的仪仗队时也说了那句霸气的“彼可取而代也”。乱世大家会造反,太平年代也会造反。比如安禄山,当他发现唐玄宗居然把兵权都交到自己手里,也不管太平不太平,他的野心促成了他的背叛。
二、劳动生产力
有个不恰当的比喻“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新陈代谢缓慢,需较长时间才出现更迭飞跃,所以生产关系也就不会很快变革,因而时间较长。当时人口又不是很多,可供耕种的土地很多,不够了可以去开垦,再不够再开垦,使得中原控出来大片土地。当没有可开垦的时候,就只有从别人那里抢了。所以商周时期,出现了大规模四处征伐,但这些都是向外扩张,大批蛮族被屠杀或被驱赶。
到后来生产力发展了,需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最后能开发的开发了,能抢夺的抢夺了,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最肥沃的土地都掌握在了我们华夏族群手中后,如果想要获得更多土地,那只能抢自己人的了,故转为内战。
三、社会制度的转变
夏商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分封分封诸侯,各自建国。天子通常把一个国家分成若干块,然后分别由个个诸侯自己管理,王室不直接领导百姓,管理得好坏,都是各方诸侯的事。部份地方治理得差,民众也只会找诸侯的麻烦。那时候全国上下基本重礼,各阶级划分得十分严格,下面的诸侯想要争取利益,只需要诸侯之间互相攻取就可以,一般不会直接与王室开战,就算有诸侯造反,天子也能一呼百应进行弹压。直到东周后期,礼崩乐坏,中央的势力开始急剧衰落,造成了诸侯分争的局面。所以孔子毕生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分争局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秦实行了郡县制,这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这个制度也被以后各王朝沿用。权利是集中,但也带来了个问题,就是直接把天子和民众拉到了对立面。天下太平,各自相安无事;一旦不太平,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会直接找皇帝的麻烦,就想着直接干翻你,建立一个新的太平王朝。
综上所述,夏商周延续时间要比后面的朝代延续的时间都要长了。
商朝版图奠定了如今中国版图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版图主要继承了清朝版图,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面积的1/4。如果说奠定中国古代核心版图的王朝,当之无愧应该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基本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版图,后来的历代王朝都是在2000多年前赳赳老秦打下的疆域基础上拓展的。
商朝疆域图
那么商朝的版图究竟是什么样子?根据现在的考古确定,古代商朝的疆域大致是:东到大海,南到黄淮地区,西到渭河流域,北到辽西,虽然疆域不大,仅有不到100万平方千米,不过其版图正好落在中国的腹心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它地处华北平原,那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称河南地区为中原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么说,中国现在的版图是历朝历代积累而来的,包括新疆、内蒙、西藏和东北。可以这么说,清朝的版图继承于明朝;明朝的版图继承于元朝;元朝的版图继承于宋、金、夏,还有吐蕃和大理;唐朝的版图继承于隋朝;汉朝的版图继承于秦朝;西周的版图继承于商朝;商朝的版图继承于夏朝。
所以,踩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先们用鲜血换来的,绝不能丢弃任何一寸山河。正因为如此,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一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商朝势力及所及区域
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商朝属于祭祀文明,十分相信鬼神跟祖先,因此祭祀活动十分频繁,祭祀鬼神祖先除了要用牲畜外,还喜欢用人。商朝贵族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人给神祭祀的祭品越珍贵,那么神对人的保佑越灵验。神不区别善恶,他只看祭祀品的丰富和珍贵程度,谁给他的祭祀品多,祭祀品好,他就保佑谁。
商朝认为牲畜用于是祭祀是最次的,人用于祭祀较为高端,男人比女人要珍贵一些,部族酋长的嫡长子是珍品中的珍品。商朝事无大小,皆要祭祀鬼神与祖先,因此人殉的情况十分常见。商朝时生产力不高,肉制品还是很稀缺,因此人殉后的尸体皆被分食,除了补充营养外,商人认为这也是接近神的方式之一。商朝的肉刑多与饮食有关,比如烹刑、炮烙刑,这都是将人制成食物的步骤。
周文王有取代商朝的野心,结果被商纣王抓获了,按惯例是要用于祭祀的。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姬旦进京救父,最终周文王、姬发、姬旦三人回来了,伯邑考失踪了。那么伯邑考何去何从了呢?原来伯邑考代替父亲用于祭祀了,他被制成烤肉,最终被诸侯们分食了,周文王也吃了伯邑考的肉。伯邑考被分食的情况并非秘密进行,而是正大光明的公开进行,姬发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姬发身负反商立周的重任,但同时他也十分担心失败后跟大哥伯邑考一样的命运。姬发在高度的精神压力和恐惧之下经常做恶梦,他梦到自己在朝歌被制成人殉,被诸侯们分食了。每当姬发从恶梦中惊醒,姬旦就在旁边给他解释梦境,姬旦给二哥说,神是有灵性的,有道德的,不会因为谁给他的祭祀多,他就保佑谁。姬发从不相信这套道德理论,他认为恶梦频现,只有将朝歌彻底毁灭,方可除梦。
姬发推翻商朝后,令人将朝歌焚成灰烬,并在旁边营建洛阳城。周武王死后,姬旦成为周公,他平定三监之乱,又东征商朝残部。完成一些大事后,周公旦对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商朝的祭祀文明被彻底抹除,所有记载被付之一炬,并重新编写,祭祀产生的所有罪恶由商纣王一人来承担。周朝渐渐废黜了活人祭祀鬼神祖先制度,但是人殉依然存在。
商朝为什么会灭亡
问题是商朝灭亡时,真是如日中天吗?实际上,由于商朝建立的时代很早,很多国家制度不成熟,王国一直充满了危机。
(一)王位继承权
商朝王位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的方式,即兄死弟继,少弟死而长兄之子继位,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权继位的候选人相应增加;因而,王位继承的斗争尖锐,因王位传子还是传给长兄儿子,两种不同势力的斗争一直存在。
商纣王时,其兄长微子启逃离殷商,投奔周国;叔父王子比干被杀,贵族箕子装疯被囚,商朝太师、少师等大臣也纷纷投奔周国及另谋出路;也是内部权力斗争的反应。
(二)王朝与诸侯的关系
商朝作为早期的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是联盟关系,即是众多的邦国或部落的联合体,商王国只是联合体的领袖;商王朝是依靠武力使其它邦国或部落臣服而建立起来的,并依靠武力来维持的;当商王朝强大,并得到各邦国或部落~即诸侯国信赖或支持时,王朝就稳定;当各诸侯国挑战或不满王朝的压榨而反叛时,王朝的统治就会削弱、至灭亡。
商纣王时,就是因为众多诸侯的反叛,而亡国的;当时,东夷叛商,纣王派兵去平叛;周武王拉拢不满商王的诸侯伐纣,商朝三分之二的诸侯站在周国这边,周灭商已成定局。
(三)商朝的思想
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现,商朝的人是信仰神的;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经常有人牲或人殉等,这就意味着,有不少的奴隶、战俘被屠杀;有大量的青铜被用来做敬神的祭器和礼器,用做农耕和兵器的青铜也就少了。
(四)商朝的经济
商王朝是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其经济来源主要有农耕、商业、战争与诸侯进贡;商王本身直接管辖的地区有限,农业并不发达,满足不了王朝的需求;商业也有限;战争与诸侯进贡成为商王朝的主要来源。
(五)大刑用甲兵
商朝以武力建国,并以武力来维持,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中,商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随着王朝建立的时间长久,贵族的需求和欲望越来越强,对民众的盘剥、对诸侯的榨取贡物丶也越来越重;各诸侯的反叛越来越多,用兵也就越来越频,恶性循环。
商纣王时,东夷叛商;纣王派大军平定东夷,为防止东夷再叛,将商军留在东夷戍守。
周武王乘机拉拢了三分之二的诸侯,组成联军讨伐商纣王;纣王急忙组织商军,与周武王在牧野血战;战争初期,周军处于不利的局势,周军通过收买部分商军的倒戈,改变了局势,击败商军,直抵商都;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商朝因而灭亡。
(六)结语
商朝看似强大,实是表象,灭亡的快,并不奇怪;穷兵黩武的政权多是如此!
图从网上来,侵权即删!
欢迎点评、转发!!
商朝的领土包括现在的安徽吗
商朝的疆域,在早期由于都城屡迁,其疆域四至不好确定。商人自盘庚迁殷以后,随着都城的稳定,地盘也不断扩大,到商王武丁时期,基本奠定了商代疆域四至,目前发现的商都基本分布在河南、河北境内。
周初周人疆域还没有覆盖殷商所有地盘,在《左传》中层曾周人的南土包括巴、濮、楚、邓,巴,疑即巴人之巴,或云今四川重庆。濮,今湖北石首县一带。楚,即楚都,今湖北江陵县。邓,今河南邓县。《战国策·魏策一》吴起曾对魏武侯说:殿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这是见树不见林的说法,只能是商纣王活动的中心区域《汉书·贾捐之传》中贾捐之认为商疆域四至: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氏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目前,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发现了商文化遗址,甚至在广东也陆续发现商文化遗址。因此说,商人势力达到安徽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当时商没有建立起真正大一统的局面,与后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有很大同。
夏朝、商朝的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感谢邀请!@悟空小秘书.
这个问题应该是许多人关注的吧,小黑就随便侃一侃了。夏朝的首都有很多地方,现在考古界比较公认的夏朝的首都就是二里头遗址,现在的碳十四的测年与夏朝纪年比较合适,而且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等级在当时也相当于国都,所以一般认为夏朝最后一个国都就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还有一个国都叫做老邱的,据文献记载在开封,现在郑州大学在那边做工作,看是否能够找到。
商代的首都就更多了,据文献记载: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就是商代在商汤前面有八次迁都,商汤之后有五次迁徙。商汤迁亳的地望,现在一般认为就是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仲丁迁傲一般认为是郑州小双桥,祖乙迁邢,一般认为就在邢台,南geng迁奄一般认为在商丘,hedanjia迁相一般认为是洹北商城,盘庚迁殷一般认为就是殷墟。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周武王为何将商朝遗民聚集一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他的目的是什么
周武王牧野之战后, 攻入商都朝歌,纣王自杀,看似仅用一天时间就摧枯拉朽一般终结了商王朝的统治, 但其实他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真正摧毁商人的统治根基。
01,“大邑商”与“小邦周”
《逸周书》有记载,武王克商之后, 登高一望, 看到了大量的殷商遗民,吓得他一夜没睡着觉!
“大邑商”,“小邦周”,不仅仅是商人的自诩,更不仅仅是周人的自谦,实在也是双方实力的真正反映。
“牧野之战”更像是一次偷袭:商朝主力当时正在和东夷作战, 周军从孟津渡河迅速奔袭朝歌,短短五天到达牧野。听说周人打来, 商纣王无兵可派,只能临时武装奴隶进行抵抗。结果奴隶军队临阵倒戈,商人军队大败,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一日被灭!
如果从经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即使在灭亡的那一刻, 商朝也是十分强大的,至少不弱于周。
人口方面,商人更是远远多于周人!
02,如何处理当时已经投降的数量庞大的商朝遗民呢?
依据《尚书大传》的记载, 周人当时有三种意见,分别来自三个人。
周武王姬发看到殷商遗民那么多,十分焦虑,第二天早上, 急急忙忙找来尚父姜子牙。
姜子牙说:“我们要杀!杀一个少一个!”
周武王一听, 吓得一激灵!当时商人上百万, 光在东夷作战的部队就有好几万, 而此时此刻,商朝的勤王之师也正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开来:北面的党方、戏方等部落,东面的卫、靡、陈、磨等商朝属国,西面的霍、艾等商朝盟友,都在蠢蠢欲动,这要是都杀, 要杀多少人?杀多久?周人的三千虎贲杀得了吗?武王感觉不对劲!
武王又找了召公来。
召公说:“无罪的不杀,有罪的杀掉!”
周武王一算, 还是不行:纣王领导下的商朝老百姓,有罪的人还是太多了!
武王又让人叫来四弟周公姬旦。
姬旦说:“无罪的不杀,有罪的也不杀。不但不杀, 还要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这简直和现代邓公的“马照跑,舞照跳”有得一比!
什么是“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有田的继续耕种自己的田地,有房子的继续住自己的房子!
说白了,就是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
只要投降的商人,不管有罪没罪,不仅不杀,还要保护他们的财产,保护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就相当于给投降的商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周公姬旦的伟大。
当时的商人对周公可是感恩戴德!
即使500多年后,殷商遗民的一个后代,孔丘孔夫子,谈到周公时仍然十分感念:“甚矣!吾之衰也,吾不复梦见周公。”(哎呀,我衰老了,再也梦不到周公了。)
所以,周武王听到姬旦的建议之后,“旷然若觉天下之已定!”
豁然开朗,感觉天下已经平定了!
03,周武王采取的措施
武王几乎全盘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
第一,命令召公释放箕子出狱,命令毕公释放被关押的百姓出狱,表彰商朝大臣商容。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为屡屡犯颜直谏而被纣王投入大狱;商容是纣王的大臣,也曾很多次劝谏纣王,为纣王所不容。
这一举措极大地分化了殷商遗民,争取了原纣王的对立面。
第二,分派各路大将,打败殷商勤王之师。
太公望(姜子牙)北征,打败党方戏方。
候来打败靡国、陈国。
伯算讨伐卫国。
……
这些胜利初步稳定了混乱的局势。
《逸周书.世俘》
第三,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
史书是这么记载的:“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史记.周本纪》
这里封给禄父的“殷之馀民”,是所有投降的商人吗?
显然不是。
在朝歌周围,武王立刻封建了三个诸侯:朝歌以北建邶国,以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八子霍叔姬处为国君;朝歌以南建鄘国,以文王第五子蔡叔姬度为国君;朝歌以东建卫国,国君是文王第三子卫叔姬鲜。
这三个诸侯国称“三监”,监视留在朝歌的殷商遗民。
这三监之国,居民全是周人吗?
不可能,周人总共才十几万,哪里有这么多的人分!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
以后陆续封建的诸侯国,包括姜子牙的齐国,姬伯禽的鲁国,召公的燕国,都会带着一部分商人随行。
这些商人,离开了故土,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着完全陌生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充满敌意的邻居,只有和周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箕子也被封建了!封到哪里呢?朝鲜,今天的平壤一带。
你说流放也罢,分封也罢,反正是带着一些商人远远地离开了。很难想象箕子能够一个人千里迢迢前往朝鲜!
这还没完!
武王的第四个措施是:营建成周(雒邑)。
成周相当于周人的副京。镐京称宗周,周人祖宗的埋葬之地;雒邑称成周,“周道初成而王所都也!”
谁来营建成周呢?
领导者是周人,这肯定没错。
有个词汇,叫“雒邑之囚”。
周武王入朝歌,当天晚上就抓了一百多商人贵族,以后陆续被抓乃至被杀的,肯定更多。对上层的顽固分子,历朝历代都不会特别客气!
这些俘虏,除了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带回镐京斩断手脚祭祖献俘外,绝大部分都被关在雒邑!
可以想见,营建雒邑的主要劳动力,正是殷商遗民。
“迁殷顽民于洛,并屯兵八”。
周公在洛阳驻扎“八师”,用意就在于此:威慑东方,看管俘虏。
“雒邑之囚”经过一段时间的归化改造之后,大部分都被释放。不过,这应该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封微子于宋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周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天下的局势!
综上所述,武王封武庚于殷,只是暂时的绥靖之策。并且,武庚受封的“殷之馀民”,是经过层层分化、瓦解、剥离的商人,已经失去了反抗周人的实力。
武王姬发终于可以放心地班师回朝。商人现在只是一只被拔了牙齿,钳了利爪的病虎,不足为虑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