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的意思(怎样看待“得国正者,唯汉与明”)_商朝_吊民伐罪_梁山

本文目录

  • 怎样看待“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 《千字文》中的“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汉字在清朝以前的2000多年,没有得到简化
  • 对梁山好汉的结局看得最透彻的是谁

怎样看待“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民国的历史学家孟森这句话说的非常好,非常正确,是值得赞成的,得国正,就是作为改朝换代来说,法统和道统的继承程序和手段都合法,都得正。

民国史学大家孟森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就此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代表做是《明元清系通纪》、《清史讲义》。

中国自三代之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孟森 可以说,历代开国之君平民出身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而其他开国之君不是贵族出身,(李渊李世民).再就是军阀出身(赵匡胤)或者是外戚,贵族,世家门阀。基本不是篡位,就是捡便宜。而汉,明却是一刀一枪。完全是凭本身得天下,任何人都无法质疑。这是汉明最足以自豪的地方。而华夏主体民族汉族,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而明则是驱逐鞑虏,再造华夏。恢复汉家衣冠汉明所取代的是暴政,此举得民心不是篡位登基,起义的时候,完全是因为活命,是为了活命的而造反,绝非是因为个人野心。而且完全是依靠个人能力得天下,立国以后国祚很长,对后世影响很大。

而历史学家孟森应该最赞赏汉明的就是起义之初的目标是救民水火,而非显著的个人野心。孟森这样说的背景正式抗日战争时期这样说也是正常的。开国君王,不仗着祖辈父兄荫德的,也就这两位了。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经典典范。华夏历代国更崇敬平民英雄高于贵族英雄,起事越低,过程越困难,越是让大家所敬佩。所谓白手起家历经艰辛而得天下。而最得历代史家所推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千字文》中的“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是什么意思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迹将在第三部分谈,此地只讲汤武二王。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发和殷成王汤。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注意这里“吊“一字,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为什么汉字在清朝以前的2000多年,没有得到简化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一直在简化,怎么说两千年没变化呢?就像现代服装一样,变得简洁大方时尚。

发展才是硬道理。繁体字就如过去娘娘的服饰,看上去端装、端正,可那得是足够闲的娘娘能花上半晌把繁琐的服饰穿戴齐整,怎么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呢?

文字只是记载信息的符号,日语片假名只用汉字偏旁部首,照样能表达完整信息。解放后简体字方案的推行,大大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识字率,总惦记繁体字那点余香有什么意思。

对梁山好汉的结局看得最透彻的是谁

入云龙:公孙胜开始同晁天王一起造反!后来宋江上了梁山拉帮结派架空晁盖悟出没前途离开梁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