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算世界性帝国吗?听说大明水师无往不克,那么郑成功北伐怎么失利_明朝_忽必烈_宦官

本文目录

  • 明朝算世界性帝国吗
  • 听说大明水师无往不克,那么郑成功北伐怎么失利
  • 历史上两位名将重臣斛律光和郭崇韬有何相似的悲惨结局
  •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 生在显赫的家族里是一种什么体验
  • 为什么明朝时宦官权倾朝野,却没有汉唐时可以厉害到甚至左右帝位的更替

明朝算世界性帝国吗

明朝在朱棣皇帝在位时,郑和率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创建了横跨欧非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带动苏杭的基础工业蓬勃及空前发展,在世界性帝国中是当之无愧强国。

听说大明水师无往不克,那么郑成功北伐怎么失利

你好,我是调侃历史的幻苦君。纠正一个观念,大明水师和郑氏集团的海上势力是两回事。

明代建立初期,水师的强大是母庸置疑的,首先是有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的余部占据海盗不肯投降,其次原因复杂的郑和下南洋,明朝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随着明朝皇帝对水师的不重视,造船能力和水师的规模直线下降。郑芝龙是崛起于海盗集团,虽然这个海盗集团大部分时间还是进行海上贸易的,明朝没有能力剿灭他,只能招安,给了一个级别不高的官职,开放海上贸易权给郑芝龙,但是这支海上力量是明朝指挥不动的。

然后回答一下郑成功北伐失利的原因。郑成功,本名森,1624年出生在日本平户。在郑芝龙降明以后,他被接回安平,后师从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钱谦益学习。隆武帝逃到福建以后,郑成功被郑芝龙推荐给了隆武帝。为了笼络郑芝龙,隆武帝赐姓为朱,并且改名为成功。但是直到郑芝龙投降之时,郑成功仍然缺乏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也缺乏自己的根据地,郑联、郑彩占据厦门,郑鸿逵占据着安平,并不听从郑成功的调遣。当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郑成功在金门举义反清之时,仅有十几个人追随。但是一方面是由于他身为郑芝龙之子带来的号召力,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出色的才能,郑成功很快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闽南以及粤东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

这使郑成功感觉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根据地,顺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他对部下说:“我举义以来,屡得屡失,乃□□□(天未厌)乱,今大师至此,欲择一处,以为练兵措饷之地。”他首先选定的地方便是广东的潮州地区,这里有一块小平原,粮食在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丰富。也正因如此,这里成为众多势力争夺的焦点,郑成功很难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郑成功的叔叔郑芝鹏便劝郑成功不如取金门、厦门两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郑成功认为有理。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利用驻守厦门的郑彩离开的机会,采用计策俘获了郑联,取得了厦门。从此以后,郑成功便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开展抗清活动,并且取得了迅速发展,建立了一个军事商业帝国。但是后期厦门被清朝攻破过,郑成功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报复。

清王朝派出使者到泉州谈判,郑成功坚持认为双方是平等地位,开诏之前绝不剃发。郑成功的态度使清王朝认识到他并无投降的诚意,无法利用招抚之策平定郑成功,因此谈判破裂,双方进入战争状态。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清王朝派出定远大将军济度攻打厦门。因为缺乏强大的水师,再加之遇到了大风,济度大败而回。

郑成功则利用清王朝的此次战败发动了对清王朝的反攻,从1658年到1660年,郑成功组织了一系列的北伐活动,并在1660年围困了南京。但是南京战役最终以郑成功的惨败结束。郑成功进攻南京失败的原因在于其具体执行的战术存在问题,大将甘辉曾劝其进攻,但是郑成功置其劝告于不顾,而是坚持围城以至于让清军赢得了时间,在结束西南地区的战事以后回援南京,使郑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造成了郑成功的失败。另外郑成功缺乏强大的陆军才是他对南京围而不打的真正根源。如果从郑成功一贯的进攻战术来看,不论是1652年攻打福建漳州府,还是1661年攻打台湾的热兰遮城堡,均采用了此种方法。这就表明作为一个主要从事海上贸易的武装集团,郑成功缺乏攻城战的经验和能力。虽然郑成功已经占领了沿海几府土地,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以水师为主的结构,而其对南京的封锁能力,显然还未达到一百余年之后英法联合舰队的能力。

郑成功的北伐战争反映了双方实力与能力的对比,清王朝缺乏强大的水师,因此难以对郑成功占据的沿海岛屿实施有效的进攻;而郑成功同样缺乏强大的陆军,尤其是能够在平原上作战的骑兵,这就使郑成功对内陆地区发起的进攻很难成功。对郑成功来说,如果无法稳固地占领内陆地区,仅凭金门和厦门两个孤岛,难以为其十数万大军提供粮饷,因此南京之战的结果已经决定了双方的历史命运,郑成功不但很难对大陆地区再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连其自己的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虽然郑成功于1660年6月17日在金、厦海面上再次重创清军,确保了金门与厦门的安全,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郑成功知道清军仍然会继续发动进攻,仅仅凭借金、厦两岛的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郑成功知道清军仍然会继续发动进攻,仅仅凭借金、厦两岛的资源无法与清军长久对抗,于是郑成功便将其目标瞄准了台湾。

历史上两位名将重臣斛律光和郭崇韬有何相似的悲惨结局

两位都是名将忠臣之后,都是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忠君报国骁勇善战勇猛顽强战功赫赫,又都威震八方誉满天下显赫荣耀一时曾无比风光得意,可都结局悲惨含冤屈死满门被灭饮恨九泉。斛律光北齐名将之后官居大将军封咸阳王功权赫赫曾多次重创北周保住北齐江山被誉为北齐柱石,也是北齐三大名将之一可惜被奸臣陷害遭昏君高纬诱至宫中活活勒死并诛杀了其满门,废了其女儿皇后之位,一代猛将屈死于效忠一生的君王之手沒能战死沙场。郭崇韬后唐一代猛将兼居宰相高位成为后唐重臣还是大唐忠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后,战功更大还荣获十次免死铁券的至高荣誉,可纵然如此荣耀风光还是没能逃过君王毒手,被奸臣陷害遭庄宗李存瑁以谋反罪将其诛杀也是灭了其满门。两位优秀厉害的军事家名将重臣且功勋卓著名扬四海终没能得到善终反而含冤惨死祸及全家可怜又悲哀。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个儿子,结果剩下的9个儿子一个都没起来反对铁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简直一个德行,都是晚年丧子,为啥忽必烈能传位给孙子,我老朱就不行呢?于是朱元璋果断传位给孙子,结果造成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儿子把他孙子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忽必烈剩下的9个儿子,没有跟铁穆耳争夺皇位呢?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估计老朱对此也比较抓狂。

一、铁穆耳身边有强人伯颜助阵。

甭说叔叔们会夺铁穆耳的大位了,就连铁穆耳的兄弟们,其实也应该要跟铁穆耳争斗一番。毕竟大一统王朝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寻常不过了。

当时真金留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得出,铁穆耳相对正常一点,但是他年纪最小。

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这哥们也不给力,在1292年去世了。于是乎皇位继承权,便落在了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身上。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看,甘麻剌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可是最后为啥是铁穆耳上位呢?这就要谈一谈支持铁穆耳上位的伯颜了。

伯颜这个人很不简单,可以说忽必烈能够完成大一统,伯颜功不可没。

  • 功劳一:灭亡南宋。

伯颜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时候,伯颜负责统领中路大军。

在伯颜和阿术的领导下,蒙古大军相继攻占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占了建康。因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此后伯颜更是带领中路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等于是灭亡了南宋。在伯颜的带领下,大军相继攻占宋朝37个府,128个州,700多个县,可见伯颜给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 功劳二:平定北方各种叛乱。

盘子大了,叛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至元十四年,伯颜平定了宗王昔里吉叛乱,擒获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败叛军。

至元十八年,伯颜又跟着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抚军。至元二十四年,跟着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颜叛乱。至元二十九年,伯颜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儿,多次击败海都叛军。

立下如此多功劳的伯颜,在朝堂之上,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后来遭人诬陷,闲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颜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颜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这个时候伯颜跟铁穆耳之间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见,将伯颜立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皇孙铁穆耳。当时铁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边,为此伯颜总领朝政长达3个月时间,直到铁穆耳回来继位。可见伯颜对铁穆耳是相当忠诚的。

伯颜有各种平定叛乱的经验,再加上忽必烈也没杀什么建国功臣。所以说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儿子们叛乱,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自讨没趣,来争夺这个皇位。朱元璋但凡给孙子留下这么一个人物,也不至于会造成靖难之役的惨败了。

二、铁穆耳不仅没削藩,对叔叔们还都不错。

提这一点,倒不是说朱允炆削藩是错的,只不过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导致了朱棣的叛乱。其实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们做大做强了,朱棣这样的人早晚还是要叛乱的。但是时间跨度就拉长了。

铁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边没有出这种主意的黄子澄,所以他也没有要削藩的意思。

铁穆耳不仅没有削藩,而且还多次赏赐过叔叔们,所以叔叔们对铁穆耳一点怨言都没有。咋整呢?侄子对自己这么好,你还有脸去造反吗?

与之相反的是,铁穆耳对朝臣们的约束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惩治贪腐的决心比较大。相比较之下,各路王爷们的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凡河东、河南、山之南与陕西食解池盐地,皆置使督其赋入,悉输王府。---《元史》

别以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王爷们就没有封地了,他们不仅有食邑,而且还有领兵权。财政上,也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仅有定期的岁赐,还有不定期的各种奖金,所以日子过得很滋润。

当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时,这帮王爷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种监控。因此王爷们小日子过得好,完全没有必要跟朝廷来硬的。

总结:铁穆耳的叔叔们,没有太出色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朱棣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朱棣,才导致了朱允炆丢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个儿子,这里面可能就真金一个是比较出色的。而他还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个儿子,其实没有类似朱棣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

至元二十六年,始封宁远王,赐龟纽鋈金银印。三十年,从成宗备兵北边。明年,成宗入嗣大统,以军事属阔阔出(忽必烈第八子),师久无功。大德三年,命武宗即军中代之。---《元史》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几个儿子,其实不成气候。元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说,所以当真金死了以后,但凡有儿子比较出息的话,忽必烈也不会选择孙子来继位了。

既然没有朱棣的才能和实力,又有伯颜这种强大的对手,铁穆耳对他们还真不错,你说他们为啥要以身犯险呢?

参考资料:《元史》

生在显赫的家族里是一种什么体验

众星捧月的感觉,特别是长子长孙,那更了不得。起个名子也要请私塾先生,还要看八字。即使分家产,长孙也要占有一席之地。来客人。上大席。排坐次。小叔不坐。也要有长孙的席位。这是规矩。

为什么明朝时宦官权倾朝野,却没有汉唐时可以厉害到甚至左右帝位的更替

谈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谈到明朝的政治体制了。明朝自太祖开国至崇祯亡国历经276年,自建国初,明太祖朱元璋便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来巩固皇权。说到削弱相权,那就不能不说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01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一时情急反倒说不出话,但却用手拼命指往一个方向。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西华门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借此直接废除丞相制度,收归大权于己身。

02

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上升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03

洪武初年,朱元璋对宦官控制很严,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对宦官管控很严。但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明英宗时,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朝的宦官专权是万万达不到唐朝宦官可以弑杀皇帝的那种程度的,明朝宦官是依附于皇权这棵大树的毒瘤,所以皇帝严格管控宦官,宦官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皇帝一念之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