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真是神机妙算,为何竟预测到明朝将于270多年后亡于李自成之手呢?刘伯温预言未来的事件为何叫《烧饼歌》呢_刘伯温_朱元璋_明朝

刘伯温真是神机妙算,为何竟预测到明朝将于270多年后亡于李自成之手呢

刘伯温在民间有着崇高的威望,盛传他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传奇人物。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数都神乎奇神。

刘伯温

  据说朱元璋曾经找刘伯温,让刘伯温预测大明的国祚。刘伯温预测了一番,得出结论:“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明朝共历276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祯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应了那句“树上挂曲尺”,而灭掉明朝的是大顺皇帝李自成,也应了“遇顺则止”。也就是说,刘伯温的预言完全正确,刘伯温果然是神人。

  这个预言出自烧饼歌,据说朱元璋咬了一口烧饼,然而放在桌上,用碗盖住,然后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东西,刘伯温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接着刘伯温就开始预测大明从建立到灭亡的国运。实际上,烧饼歌中的预测的事情在后来基本上都发生了。

刘伯温

  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多都有虚构或夸张的成分,从历史角度上来讲,这些怪力乱神之说当然是不足为信的:

  第一、目前几乎所有的史料都没有记载过刘伯温预测过什么。所谓的“烧饼歌”本身来历可疑,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任何关于“烧饼歌”的事情。

  第二、历史上的刘伯温虽然也是明智之士,但远没有民间传说那样神乎其神。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并没有如想像中重用刘伯温,再加上他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矛盾重重,刘伯温也是因此而倍感忧郁,最后病逝。刘伯温自己的命运都没办法去预测,更别说是预测大明的国运了。

刘伯温

  第三、“烧饼歌”是预测了大明建立到灭亡的国运,既然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烧饼歌”应该是明朝灭亡后有人根据这些历史真实事件编出来的,并假托是朱元璋让刘伯温预测出来的。具体时间恐怕很难判断,不过甚至有可能是近现代人根据已有的谶语编写的。围绕着所谓的烧饼歌,刘伯温本人被神话,其未卜先知的本领更是传得神乎奇神,这就是传说中的造神活动。

  第四、让后人觉得更神奇的是李自成建立政权的时候,国号为“大顺”,而明朝末年另外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也建立大西政权,年号也是“大顺”。李自成政权的国号和张献忠政权的年号都为大顺,更神奇的是清兵入关时,当皇帝的正是顺治。这种巧合让刘伯温的“遇顺则止”的预言显然更加传奇,真是神了。

朱元璋与刘伯温

  事实上,李自成在刚起兵时曾驻足当地名士艾希醇的碑文,上有:“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李自成可能牢记于心,取名为大顺。后来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可能自己制造谶语“遇顺则止”,以便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攻城略地。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同年年底,张献忠也建立大西政权,也迎合了这个“遇顺则止”这个谶语,将年号取为“大顺”

刘伯温预言未来的事件为何叫《烧饼歌》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他从最底层做起,在刘伯温等人的辅佐下打下了江山。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朱元璋为了所创建的江山万代传下去,费尽心机。有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最爱吃的烧饼,他拿起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就听外面一个太监来禀报:“刘伯温觐见!”

朱元璋心血来潮,想测试下刘伯温,于是用碗罩住这个刚咬了一口的烧饼,然后宣刘伯温晋见。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在民间被传为神人,他幼时是神童,相传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知天机,未卜先知,可谓精通。他12岁考中秀才,23岁进士,26岁当县长。他50岁出山,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而关于刘伯温的能掐会算,朱元璋深有体会。当年朱元璋在和陈友谅鄱阳湖一战的时候,亲自上船指挥作战,殊不知陈友谅已经死死地盯上了他,将飞炮对准了他所在的这艘船。

刘伯温彷佛预知到了危险,二话不说便让朱元璋换船,谁料朱元璋刚刚上了一艘小船,他之前所乘坐的船便被飞过来的炮给炸了个粉碎,朱元璋看着这个场面心有余悸,也对刘伯温的能力更为信任。

如果没有刘伯温预知到危险的话,朱元璋在鄱阳湖上恐怕已经被炸成了焦炭。因此,朱元璋每当有什么事大都要问一下刘伯温,这次临时“考核”刘伯温也就在情理之中。

刘伯温进殿后,朱元璋就问他:“请先生猜一下,这碗里是什么?”

刘伯温掐着手指一番后说:“这东西是圆的,既像太阳又像月亮,它刚被大金龙咬一口,它就是个烧饼”。

朱元璋听了开怀大笑,对刘伯温竖起了大姆指。略一思索,朱元璋又开始投石问路:“大明的江山可以维持多久啊?”

刘伯温闻言一怔,他知道回答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事,又掐掐手指,半晌才说了4个字: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后非常满意,心想一万个儿子,一万个孙子,那是江山世代相传啊。然而,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领悟到刘伯温话里的“天机”。其实刘伯温指的是后来“万历皇帝的儿子和孙子”。 明朝万历皇帝的儿子是泰昌皇帝,两个孙子则是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在媒山自缢死后,明朝灭亡,南明弘光帝也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这就是“万子万孙”的真正寓意。刘伯温在明朝初年就预测到了明朝在何时灭亡,太不可思议了。

之后,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国家兴败皆有定数,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天下,有德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天下,先生再说说又何妨?”

刘伯温道:“天机不可泄露,这个罪可不轻,除非皇上您能免我死罪,我才敢说!”

朱元璋立刻赐了刘伯温一个免死金牌,刘伯温这才说:“皇上您能够一统江山开创明朝,从南方打到北方,自然厉害,可是,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刘伯温所谓的“防西”,实际上是在提醒朱元璋一定要防备第四子朱棣加冠即为帝。

朱元璋以为刘伯温是在提醒自己要时刻防备着西北,所以忍不住说道:“朕将城防修建得如同铜墙铁壁,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还需要防?”

刘伯温摇头道:“南京城防且严密安全,然而,我担心会有燕子飞进来!”

刘伯温所说的“燕子”是燕王朱棣!

当然,朱元璋仍然没有听懂刘伯温的话,最终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谋逆篡位。

之后,随着朱元璋的提问,刘伯温开始了他的神奇大预言。事后朱元璋命人将这些对话记录下来,于是有了《烧饼歌》。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伯温所说的这些预言后来都神奇地发生了,他不仅预测了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等整个明朝历史,更神奇神奇的是,它甚至预测到了鸦片战争和慈禧当政攻打太平军的事。

对于刘伯温的《烧饼歌》,也遭到一些人质疑,说它是明朝以后的人编的。是编者把《烧饼歌》署名为刘伯温,这是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写成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叹服它的精准,《烧饼歌》是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至今民间仍有很多人认为它概括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今后的各种大事,并在拭目以待等着预言的应验。

更有人说,刘伯温因为知道得太多了,泄露了天机,道破了明朝几百年的兴亡,所以他最终的结局也颇为凄惨。

刘伯温的预言流传甚广,就连村民也拍手叫绝,事实真的如此吗

都说“三国有诸葛亮,明朝有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在百姓们的心中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分量是等同的,但他们真的有民间吹的那么神吗?

刘伯温斩龙脉,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的神奇预言等等,在百姓眼中的刘伯温无异于天上的神仙一样。但事实呢?他也是人,也会有普通人的职场失意,会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先说说刘伯温吧,他是明朝的开国大功臣,朱元璋的智囊,智商堪比诸葛亮。与诸葛亮不同的是他帮助朱元璋成功的统一天下,然后是鸟尽弓藏,被朱元璋疏远,后遭胡惟庸下毒害死,并没有民间传得那么无敌。

第一个神奇预言《烧饼歌》

话说朱元璋这天正在大殿内吃烧饼,又召了刘伯温进宫议事,刚咬了一口烧饼就看到刘伯温进来了,朱元璋灵机一动,就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问刘伯温说:“都说你刘伯温料事如神,是神仙下凡,那你猜的到我这碗里是什么吗?”刘伯温掐指一算,故作神秘地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朱元璋绝对很神奇于是就问他天下以后会发生什么?刘伯温说天机不可泄露,于是就写下了《烧饼歌》,这首歌有多神奇?他能预言到燕王朱棣会造反,年号还是永乐,还会迁都到北方。

咋一听绝对好神奇,仔细一想漏洞百出,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位勤劳的皇帝了,哪有空让大臣来陪自己耍这些无聊的游戏啊,人家忙着处理政务还来不及呢?哪怕它就是真的,刘伯温也不可能是掐指一算算出来的,顶多是闻着烧饼味发现的,或者说发现餐盘里面有烧饼等等推理出来的。再说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永乐大典》里,而这部书正是明成祖朱棣命人编写的,这就说明极有可能是朱棣让人杜撰的。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当皇帝乃是天意,而非谋反。

第二个预言《金陵塔碑文》

说的是在1918年,国军进入南京,有士兵报告说金陵塔内有奇怪的声音,于是就派了人去探查,探查了一番后,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于是金陵塔就被蒋介石拆了,拆了之后呢在塔里发现一座石头上刻有碑文,碑文上写着:金陵塔,金陵塔,刘基建,介石拆,拆了军民乱。在今天看来,这篇碑文上的预言都言中了。甚至碑文后面对日本欧洲的局面也做了预言,也都说对了,真是神了。

可是在1918年国军根本没有进入南京,蒋介石也不在南京活动,哪来的什么金陵碑文的传说啊,再说,有谁能证明这些事的真实性啊。

要是刘伯温真的能算到几百年后的事情,会算不到自己的结局,会没有应对之策,最后被胡惟庸给毒死,可别给我说什么命中注定不可改变,我不相信有人会正直到明知是死也要从容就命。

刘伯温就是被当时的百姓太过神化,凡是一切神奇的预言故事都喜欢给他冠上刘伯温的主演。哪有什么神仙啊,不过的百姓心中的一个寄托罢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