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明何时亡?刘伯温:六百半之后,可惜朱元璋没听懂_刘伯温_朱元璋_大明

我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神机妙算”四个字的人,除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有一位就是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账下的刘伯温了,据说刘伯温曾要掘开诸葛亮的坟墓,结果还没挖开,就看到了诸葛亮留下的字条说后世有个叫刘伯温的必定会来挖开自己的坟墓。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把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看来此人份量也不轻。

在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之后,刘伯温有一次和皇帝闲聊,朱元璋突然问到:大明何时灭亡?刘伯温愣了一下回到:六百半。朱元璋觉得历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延续六百年,还有点高兴。其实这句话是暗藏玄机的,只是朱元璋没听懂,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刘伯温的生平说起。

早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这不得不依赖于他父亲的悉心教导,父亲从刘伯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书,刘伯温也正好很喜欢这些,而且加上过人的天赋,小伯温的进步也很快,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秀才。

中了秀才之后他并没有闲着,第一次拜了一个师父。这个老师负责教他儒家经典,刘伯温同样地进步神速,不仅博闻强记,而且他能够解释其中精妙含义,老师对刘伯温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大有作为。

展开全文

在学完儒家经典后,刘伯温拜了第二个师父,他跟这个老师学习朱理,同样的很快刘伯温就掌握了全部课程,而且在此期间研习天文以及兵法,为日后辅佐朱元璋打下了基础。

按理说,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具备了封疆大吏的条件,可是当时是蒙古人统治,汉人要做官很难,好在刘伯温实在太优秀,几年之后他被任命为一个县的县丞,这个县丞只是个八品官,可毕竟能够施展才华了。在刘伯温任县丞期间,他多次打击当地的豪强势力,执法严明,安抚百姓。这让他获得了群众的支持。

几年之后,刘伯温得到了升迁,出任浙江地区科举考试的考官。可是这次他的公正严明却给自己带来了祸端,当时他做县丞,自己的上司还只是地方势力,如今做一个省的考官,自己在那个政治腐败的时代,一旦公正就是得罪了朝廷大员。于是很快刘伯温就受到了诬陷,他索性打了辞职报告,不干了。

辅佐朱元璋

辞官之后的刘伯温,接受了一帮好朋友的邀请,和几个有共同话题的朋友待在一起过起了一种半隐居似的生活,这种生活一过就是四年。当时元朝的统治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是他们继续起用刘伯温,让他担任一个省的元帅府都事,他的任务就是帮助元帅剿灭当地的盗贼。

本来刘伯温还想再干一番事业。在抓住盗贼头目之后,他强烈要求将此人处死,以儆效尤,乱世本来盗贼就多,所以要树立一个榜样。可是这个头目多年积攒了很多钱财,他在贿赂了当地政府官员之后,立刻成了没事人,反倒是刘伯温被批评说太激进。这下刘伯温彻底对元朝政府失去了信心,于是又一次辞官回到了老家。

这一待就是八年,直到朱元璋的出现。朱元璋将刘伯温请到军中之后,直接让他做了自己的谋臣,整天跟随自己左右,这给了刘伯温很多施展才干的机会。刘伯温也没让朱元璋失望,他很快就提了两条很有战略意义的决策。首先就是集中兵力,对敌人各个击破。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自己张士诚形成掎角之势,朱元璋在中间的位置很尴尬。所以刘伯温建议先集中兵力攻打陈友谅,我们知道后来的鄱阳湖血战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其实就是刘伯温的计策。第二条就是利用“大明”来招揽天下的人心,因为当时小明王韩林儿是名义上的领袖,朱元璋正好用这个表示了自己是正统,于是获得了很多民心。

除此之外,刘伯温还给朱元璋出过很多立竿见影的计谋。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刘伯温顺理成章地成了开国元勋,获得了很多赏赐和升迁。可是朱元璋同时也开始很忌讳曾经功臣的存在,他一次次接连诛杀了很多曾经一起打天下的人,那么刘伯温能够善终吗?

刘伯温的预测

实际上朱元璋对刘伯温并没有很明显的打压,因为建国之后他主要是忌惮武将的势力,因为刘伯温向来都是文臣,并没有军权,所以一直都在受到重用。我们今天要说的刘伯温的预测也就是出现在这段时间,当时大明刚成立不久,外族统治者被推翻,天下重新恢复了当年的气象,可谓四海升平。

朱元璋觉得自己开创的大明一定能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他知道刘伯温向来会天象八卦这些,于是问他:大明何时灭亡?刘伯温思忖一番说到:六百半之后。朱元璋听完大喜,他以为明朝可以存在六百五十年,而且历史上哪有超过六百年的朝代呢?可实际上这里的六百半指的就是六百的一半三百,是朱元璋想多了而已。

明朝从朱元璋称帝开始,到朱由检自杀灭亡,期间一共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正好是三百年不到。刘伯温或许知道,可是他又不能说出来,于是就给了一个含糊其辞的“六百半”的说法,而朱元璋当时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所以自然而然地想成了六百五十年。

结语

刘伯温在这场次谈话中,巧妙地说出了实情,却没有让朱元璋生气,反而让他高兴地笑了。看来刘伯温除了深厚的学识还有高超的说话技巧。在后来的生涯中,刘伯温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大明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也终于能够配享太庙,流芳百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