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杀宋濂,马皇后备下一桌素斋,为何便能救宋濂一命?怎样评价宋濂_宋濂_苦学_朱元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宋濂 宋濂 苦学 朱元璋

本文目录

  • 朱元璋要杀宋濂,马皇后备下一桌素斋,为何便能救宋濂一命
  • 怎样评价宋濂
  • 宋濂苦学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朱元璋要杀宋濂,马皇后备下一桌素斋,为何便能救宋濂一命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送东阳马生序》这一篇课文,其作者宋濂,自幼家贫但嗜学,博览群书,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与刘伯温、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朝末年,宋濂与刘伯温、章溢、叶琛四人,应朱元璋之邀入仕,教授太子朱标“五经”,并被安排修撰《元史》。

宋濂为大明服务了十年之久,虽然途中也因政见与朱元璋有矛盾,但还是兢兢业业,教授出了朱标这样一位贤明太子。

眼看着大明朝越来越稳定,朱标品德有成,治国有方,宋濂也准备告老还乡,可是就在这时,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宋濂也被卷入其中。

朱元璋将此案大造冤狱,宋濂一家也惨遭横祸,宋濂的孙子宋慎被打成胡党,连累宋濂的儿子宋璲也被处死,宋濂已经七十岁了,可朱元璋还是不想放过他,召他进京,想着给他罗织罪名。

太子朱标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师,日夜劝说朱元璋,可还是动摇不了朱元璋的杀心,身居后宫的马皇后,也出面婉言劝说:

“普通人家请老师,尚且知道尊师重道,何况我们是帝王之家,况且宋濂一直在家里,一定不知道这些情况”。

可朱元璋根本不听,考虑到朱元璋制定的“后宫不得干政”制度,马皇后知道自己再劝,势必弄巧成拙,只会让朱元璋更想对宋濂下手,于是想了一个主意,曲线救国。

在一次朱元璋去吃饭时,马皇后特意准备了一桌素菜,荤腥酒肉丝毫不上,朱元璋看到后觉得很奇怪,就问马皇后是怎么回事?

马皇后面带忧愁地回答:“我在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听完也感到悲伤,连饭都不吃了,想了一夜,终于在第二天一早,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成放逐茂州。

朱元璋之所以会因为马皇后的一桌斋菜,就放过宋濂,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朱标和马皇后两人,他们对宋濂的力保,加上宋濂家中有能力的子孙已经被处死,宋濂以七十岁高龄,已经不能再对自己造成威胁了。

如果执意杀宋濂的话,那马皇后和朱标对自己肯定会有怨言,虽然他们都不会说什么,可马皇后和朱标两人是朱元璋最重视的家人,家人之间一定要坦诚相对,与其杀一个没影响力的老家伙,不如拿他来给朱标树立一个尊师重道的形象,也维护了自己的马皇后的夫妻关系,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怎样评价宋濂

宋濂的一生,如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就是一个文人圆满至臻的一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纵使你洞明世事、进退自明、才高八斗、劳苦功高,除非你一生都在遁世避祸,不然终究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宋濂(1310年—1381年),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青年时,元末腐败横行,儒家文化严重边缘化,直到农民战争大起,文化的考验,惨烈的战火烧遍大江南北,这段英雄辈出的岁月,却是中华文明结结实实的浩劫。 而宋濂,便生长在这浩劫里,在那个学问一文不值的时代,宋濂偏偏满腹经纶,他早年闻名天下却隐避归山终不仕元,人到中年应朱元璋所邀出山辅佐,大明初建,百废待兴,宋濂一生所学,终于灿烂绽放。

宋濂一生,除了在明朝开国建制方面所取得的政治成就外,其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文学及文化方面,宋濂因身居显位,又逢明初开国盛世,其文风淳厚飘逸,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张王治在《宋景濂先生未刻集》中有评价:如金华宋文宪先生为胜,国初一代文章之冠。

继元开明,蒙汉文化交替之际,宋濂对于文化的恢复功不可没,大明朝的国子监教育制度,是他亲自制定,大明朝的皇家图书馆大本堂,是他亲自主持,还有大明朝的科举考试规则,虽然这个规则曾经被
诟病,但有一个贡献,却是历史公认:降低了科举门槛的大明朝,给了更多草根读书人机会,这一点,从诸多明朝名臣的草根身份上,早已印证。 是非功过自在人心,几百年来,人们很少再论宋濂所牵涉的那桩祸事,他早已在历史中屹立不朽。 正是有了像宋濂这般为华夏之文化前仆后继者,巍巍中华五千年文化才得以如今天般绚烂绽放。

宋濂苦学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已经对“宋濂苦学”的故事介绍的很全面,不再赘述。

关于题主的问题:宋濂苦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的理解,题主提问的目的不单纯是想知道宋濂苦学的故事本身,更主要的是这个故事的主旨思想。大家以为呢?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成才经历很值得后人借鉴。我们耳熟能详的《宋濂苦学》是一段苦学励志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一、胸怀大志

尽管《宋濂苦学》故事中没有说明这一点。但是宋濂身处逆境,家贫如洗,为什么苦学?只能说明宋濂从小立志,想通过刻苦学习来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勤学苦学

宋濂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宋濂经常借别人的书读,每每有书读的时候,便会废寝忘食。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苦学的宋濂依然坚持不懈,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能阻断他勤学上进的心。

三、讲求诚信

宋濂向藏书的人家借书,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四、谦恭做人

宋濂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为了得到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指教,他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老师斥责人,宋濂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五、逆境成才

故事里讲到:当宋濂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宋濂洗手暖脚,拿被子给宋濂盖上,宋濂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宋濂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宋濂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六、学有所成

宋濂通过苦学,最终成为大文学家和一代著名的文臣。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著有《宋学士文集》,《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等等。

透过《宋濂苦学》故事,结合宋濂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的启发是:一个人从小就胸怀大志,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才不分顺境还是逆境,逆境照样可以成才。要想成才,不仅要刻苦学习,还要谦恭做人,诚信做事;人之成才要学以致用,为国为民,这样才算功成名就。大家以为是不是这个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