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的故事(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_朱元璋_宋濂_苦学

本文目录

  •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 宋濂苦学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迅速崛起的大明朝,跟随打天下的功臣,朱元璋为何下死手
  • 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第一抗倭英雄,汤和如何做到寿终正寝
  •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后来,徐达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义军,最终,朱元璋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皇帝,而徐达也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徐达极高的评价和荣誉,曾评论徐达说;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徐达为太傅、参军国事、中书省右丞相,爵位为魏国公。可以说,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1385年,徐达享受了半世荣华之后因病去世,得了善终(烧鹅之说纯属清朝时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子孙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每个儿子都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为了保住徐达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为了让徐达子孙忠心于大明王朝,给了徐达子女们非常优厚待遇。

当时,徐达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绪被朱元璋授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授左都督。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来临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时,支持削藩的大臣齐泰请求朱允炆把他们一并扣留,而黄子澄却反对。朱允炆陷入犹豫。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达长子徐辉祖密告朱允炆说:“我的三个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没有忠义之心,迟早会背叛陛下,而且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一定会成为后患!”

正在犹豫的朱允炆听了徐辉祖的意见,又跑去征询了徐达四子徐增寿的意见。他心向朱棣,所以对朱允炆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朱允炆听后觉得有理,所以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后,朱棣抱着三个儿子喜极而泣,同时也看透了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这时,徐辉祖所说的全部应验,朱高煦作战勇猛,俨然成为了朝廷的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非常后悔的说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为了应对燕军的南下,朱允炆启用了徐辉祖对抗朱棣。徐辉祖虽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对这个造反夺权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就在形势对南军有利之时,朱允炆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所以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城驻防(也有一说,当时谣传徐辉祖认为朱棣是至亲,并未尽力,所以被朱允炆调回了南京)。徐辉祖回到南京后,朱棣等人又卷土重来,并且突破了长江,距离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朱允炆发现了京城之内又一个燕军的间谍,那就是徐增寿。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区的军事部署,这才让朱棣有机可乘。

得到这个消息后,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来徐增寿当面质问。徐增寿无法反驳,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宝剑,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看到了徐增寿的尸体,抱着他痛哭流涕,并且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进封徐增寿定国公,子孙世袭,岁禄2500石。后来,徐增寿子孙的爵位也传到了明朝灭亡。

说完了徐增寿,再说徐达长子徐辉祖。南京城破之后,他留在了徐达祠堂,根本不出来见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逼迫他支持其称帝,徐辉祖不肯屈服,朱棣决定处死他,但徐辉祖有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和俸禄,将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纳闷,徐达的三儿子徐膺绪为何没有出现。实际上,历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中立,根本不参与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达三个儿子中唯一得善终的人。

看完徐达三个儿子的经历,突然觉得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很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的多留几条后路。”难道徐达也告诉了他三个儿子,为了徐家长久的富贵做打算,三个儿子要做不同的选择?

宋濂苦学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前面几位老师的回答已经对“宋濂苦学”的故事介绍的很全面,不再赘述。

关于题主的问题:宋濂苦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的理解,题主提问的目的不单纯是想知道宋濂苦学的故事本身,更主要的是这个故事的主旨思想。大家以为呢?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成才经历很值得后人借鉴。我们耳熟能详的《宋濂苦学》是一段苦学励志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一、胸怀大志

尽管《宋濂苦学》故事中没有说明这一点。但是宋濂身处逆境,家贫如洗,为什么苦学?只能说明宋濂从小立志,想通过刻苦学习来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勤学苦学

宋濂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宋濂经常借别人的书读,每每有书读的时候,便会废寝忘食。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苦学的宋濂依然坚持不懈,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能阻断他勤学上进的心。

三、讲求诚信

宋濂向藏书的人家借书,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四、谦恭做人

宋濂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为了得到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指教,他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老师斥责人,宋濂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五、逆境成才

故事里讲到:当宋濂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宋濂洗手暖脚,拿被子给宋濂盖上,宋濂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宋濂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宋濂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六、学有所成

宋濂通过苦学,最终成为大文学家和一代著名的文臣。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著有《宋学士文集》,《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等等。

透过《宋濂苦学》故事,结合宋濂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的启发是:一个人从小就胸怀大志,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成才不分顺境还是逆境,逆境照样可以成才。要想成才,不仅要刻苦学习,还要谦恭做人,诚信做事;人之成才要学以致用,为国为民,这样才算功成名就。大家以为是不是这个理?

迅速崛起的大明朝,跟随打天下的功臣,朱元璋为何下死手

朱元璋在打江山时团结群臣,坐江山时又对功臣痛下杀手,究其原因,还要从当时的朝野状况和人物特点谈起。

首先,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大多都和他有过命私交,甚至有人救过朱元璋的命。这些人确实在大明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导致这批人后来的恃功傲物,觉得自己牛掰的不行,甚至觉得大明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朱元璋也不敢把自己怎样,结党营私,目无君上,朱元璋对这些人一忍再忍,最终忍无可忍,本来只打算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没想到最后刹不住车了,杀了一批“功臣”才消停下来,这些遇难者包括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周德兴等,有人统计过开国功臣有34个,朱元璋竟先后斩杀了30个,呜呼哀哉。

再者,朱元璋也不光是因为这批人的嚣张跋扈,探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想要打造一个稳定的朝局,可以让听话的人把自己的治国理念贯彻下去,等自己卸任时,可以给自己的后代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开国功臣们以武将居多,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杀气太重,不太适合和平年代的国家管理工作,反而会对朱元璋的正常治理工作造成障碍。

最后,朱元璋是从国家稳定繁荣大局出发,不得已做出了斩杀功臣的选择,某个月圆之夜,想必他也有些惋惜吧,毕竟曾经都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

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第一抗倭英雄,汤和如何做到寿终正寝

这个问题並不复杂,不是朱元璋不想杀他,而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而己。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开国元勋,哪个不是罪名昭昭?理由充足。

汤和也有惹过朱元璋不开心的时候,是汤和驻守常州的时候,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回去喝点闷酒,说了醉话:“我镇守此城,如坐屋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后,竟怀恨在心。在封汤和为信国公时,不但列举他在常州的过失,还把那些过失刻在了世袭凭证上。可见朱元璋內心深处还是暗藏杀心的,只是没找到借口而暴发罢了。

汤和没有被杀的原因,主要是他谨言慎行的结果。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光屁股哥们儿。朱元璋入伍也是汤和举荐的,而很快就成了汤和的上司。汤和从不以大哥自局,对朱元璋十分尊重,做到了言听计从,从不居功自傲。

其二,该断则断,主动上缴兵权,告老还乡,让朱元璋喜欢又放心。汤和跟隨朱元璋四十余年,深谐朱元璋腑底,所以当退则退,决不迟疑,主动上缴兵权后,使朱元璋达到了预期的目地,当然不会杀他了。

其三:不恋权,汤和辞官还乡后,又受命镇压倭寇,功成之后,不恋京都,毅然回乡为民。朱元璋大为赏识,还能杀他吗?

其四,汤和乡里民间口碑极佳,从不仗势欺人,並从严管教家室奴婢,不授人以把柄,使朝庭监察无懈可击,极大的降低了被弹劾的危险。

汤和以自己的沉敏多智,谨小慎微的作风,才躲过了杀戮,活到七十岁,得以善终。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

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断给刘邦送兵源和给养,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也没有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

张良主要是负责战略,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类似刘邦的脑袋。比如要不要分封六国之后,定都在哪里,怎么分封功臣等等这些方向性的事情,张良就会发表意见。具体的事情一般张良都不插手。如果刘邦架的是大船,张良就好比刘邦船上的指南针。

萧何跟着刘邦时间最久,张良次之,韩信最短。

大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以谋反之名降为侯,最后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杀害。张良被封为留侯,本来刘邦说你挑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不要,最后张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队吕后,受到吕后礼遇。

萧何被封为丞相,定为功第一,享受上朝不趋,带剑这样的特权,哪怕萧何再低调,刘邦最后还是怀疑他,萧何没有办法只得自污,故意强占老百姓的田地房产让刘邦抓了下狱,最后释放。

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

刘基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刘伯温是在朱元璋成气侯之后加入的,他的作用类似张良,一方面建议对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采用个个击破的方式,另一方面让朱元璋用“大明”为国号收揽民心,暗中脱离小明王。

当陈友谅来攻时,有人说降,有人说逃,刘基说战,最终朱元璋赢了。

大明朝成立后,有一次朱元璋问刘基谁合适当丞相,朱元璋选了三个人: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刘基一一否了。朱元璋说你最合适,结果刘基说自己也不合适。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经常会请他去密室商议,这种特权其他大臣很少有。

李善长类似萧何,他是比较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主要负责后勤,以及一些人员的推荐工作,他制定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来补充国库。他受封韩国公,朱元璋曾经说过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这有些类似刘邦对萧何的点评。朱元璋将他作为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混在一起,是朱元璋的真正的铁班底。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后攻灭张士诚,再后来攻入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徐达类似刘邦的韩信,百战之神将。

大结局:

刘基急激勇退后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在此之后刘基的病情更为严重,后刘基向朱元璋婉转说起这事,朱元璋没有反应,所以有人猜测是胡惟庸下的手。刘基病死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派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被明成祖下狱,狱中自缢。

李善长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长子李祺因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免死,但被流放。

徐达镇守北平之时得了背疽,后去世,传说他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派人送蒸鹅给他,吃后不久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被明成祖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去世。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这三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曾国藩组建湘军,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对当时的清朝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兵工场,第一批留学生都与他有关。1872年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麻,回到书房端坐不久就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善终了。

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了他心中的大病,六十多岁时他说不当总督要积极备考,最后朝廷赠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收入新疆。台湾设省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完成的。胡雪岩因为他而成为红顶商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一个曾外孙女叫张爱玲。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三杰之首,在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很快就得到重用,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大多会和王士珍商量。后来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王士珍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

不过王士珍是忠于清朝,他对于清朝皇帝退位之事很有看法,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冯国璋开始坐大,有些节制不住,这里袁世凯请了数次才将王士珍请出山,袁世凯死后担任过民国总理。

王士珍是三杰中的龙,段祺瑞是虎,段祺瑞一生清贫,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袁世凯将自己的义女张佩蘅嫁给他当继室。他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冯国璋是三杰中的犬,当过民国副总统,也代理过总统。他被清廷认为是可用之人,可信之人,所以担任禁卫军总统,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时,禁卫军表示反对,最后是他做的工作,使得禁卫军不再反对。袁世凯将自己的家庭教师周砥介绍给冯国璋为妻,所以他是袁世凯的铁杆。

不过令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冯国璋后来成了反对他称帝的一股核心力量,公开要求袁世凯退位。

大结局:

1930年7月10日,王士珍因肠癌而在北京去世,1936年11月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第二天病逝,有一点必须点赞的是他晚年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当然他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他有一个后代叫冯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