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降清后备受多尔衮、顺治帝器重,最终为何被杀?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_鄱阳湖_朱元璋_池州

本文目录

  • 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降清后备受多尔衮、顺治帝器重,最终为何被杀
  •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

明朝探花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降清后备受多尔衮、顺治帝器重,最终为何被杀

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曾涌现出一大批舍生忘死、百折不回的仁人志士,他们的事迹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值得后世永远称颂。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卖主求荣、臭名昭著的汉奸,他们的行为令人唾弃。其中,崇祯朝的探花,曾先后三次背叛主公的陈名夏,便是典型代表。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人,自幼博闻强识、喜好诗文,曾在山东、河北等地游学并结交天下名士,做诸生时便已名重天下。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蹭蹬科场多年后,年已不惑的陈名夏考取进士,位列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陈名夏考中探花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旋即又出任户、兵二科都给事中。

然而,就在陈名夏的仕途刚刚起步之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便攻入北京,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殉国。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曾建议崇祯帝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可惜为时已晚。京城陷落的当天,陈名夏曾怀着殉国的想法上吊自杀,但因家人的施救而未能如愿,时在崇祯十七(1644年)年三月。

此后,陈名夏开始性情大变,由效忠明朝的耿直遗臣,转变为政治投机者。崇祯帝殉国后不久,陈名夏经人荐举投靠了大顺政权,因为才能颇受李自成的欣赏,得以入值弘文馆(翰林院)。不过,陈名夏侍奉李自成没多久,便发觉此君是一位志大才疏、名过其实的庸主,早晚必将失败,所以在大顺军出征吴三桂之前,便潜逃出京,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权。

陈名夏逃往南京后,并没有受到弘光帝朱由崧的赏识,反而因为投靠李自成的“污点”,被列入“从贼案”名单,备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压。好在陈名夏交游甚广且是复社的重要成员,所以在友人的帮助下,得到脱逃朝廷的清算。等到多铎率清军攻陷南京后,陈名夏又毅然决然地投降清朝,时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

陈名夏降清之初,为了能在新朝混出个名堂,便百般攀结、讨好“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大胆劝说他篡位称帝。多尔衮虽然拒绝了陈名夏的提议,但却因此对他倍加青睐(“入谒睿亲王,请正大位。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见《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不久便任命其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顺治五年(1648年),六部初设汉尚书,陈名夏作为多尔衮的亲信,得以出任首位汉人吏部尚书。3年后(1651年),陈名夏又出任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官爵和名望均达人臣之极。但就在陈名夏的仕宦生涯达到顶峰之际,却因为多尔衮的暴病而死,命运开始急转直下,最终还丢掉了性命。

原来,多尔衮死后,失去靠山的陈名夏便遭到言官张煊、陈之遴的弹劾,称他“结党营私”、“谄事多尔衮”,并与吏部满尚书舒穆禄·谭泰(多尔衮心腹)一起擅权乱政。最终,谭泰被处死、抄家,但陈名夏却获得顺治帝的宽宥,只是被罢官了事,时在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顺治帝便因赏识陈名夏的才能,任命他为秘书院大学士、署吏部尚书。陈名夏的复出激怒了政敌宁完我(内国史院大学士)、冯铨(弘文院大学士)、刘正宗(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等人,他们决定利用对方生性疏阔“大做文章”,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宁完我等人之所以要除掉陈名夏,究其原因在于派别之争。因为,宁完我在官场上属于“辽东旧人”派(清军入关前投降的汉官),冯铨、刘正宗则属于“北人”派(清军入京后投降的明朝遗臣),两者都对以陈名夏为首的“南人”派(南明降臣)占据过高、过多的职位不满。为此,三人便结成联盟,准备以打倒陈名夏为契机,完全压制或消灭“南人”派。

好在陈名夏生性疏阔,身上的问题一大推,要想扳倒他并不难。顺治十三年(1654年)三月,宁完我率先发难,弹劾陈名夏“行事叵测”、“结党营私”、“纵子行贿”等多条罪款,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则是指斥他反对朝廷颁布的“剃发易服令”,公然宣称“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实属十恶不赦。

顺治帝看到奏章后勃然大怒,经有司严审罪名坐实后,下诏以“揽权市恩”、“欺罔”等罪将陈名夏绞死(“疏下廷臣会鞫,名夏辨诸款皆虚,惟‘留发复衣冠’,实有其语。完我与正宗共证名夏诸罪状皆实,谳成,论斩,上命改绞。”引文同上)。陈名夏一生三次叛变,游走于各大势力间进行政治投机,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实在是令人感慨。

史料来源:《清史稿》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

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陈友谅之所以没有从武昌直接进攻应天,而是选择是进攻洪都,其实是有着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南昌的位置:

注释:

  1. 武昌为陈友谅的大本营

  2. 应天为朱元璋的大本营

  3. 江州位于鄱阳湖湖口

  4. 洪都位于鄱阳湖以南(现在的江西南昌)

因为洪都这个地方无论在谁的手中都极为致命,尤其朱元璋在夺取洪都之后,几乎掐住了陈友谅的咽喉。陈友谅想要从武昌顺江而下,可是洪都怎么办?

洪都城最为致命的一点是会切断陈友谅顺江而下的后路,这也是为什么在鄱阳湖之战前夕,陈友谅死磕洪都,而不是直接带领大军攻打应天。


鄱阳湖大战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鄱阳湖大战之前,九江、洪都(当时叫做龙兴,洪都为朱元璋占领之后改名)以及赣南的大片领土都为陈友谅的领土。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虽然是在洪都,可是在长江沿岸上的安庆、江州、武昌的等地其实都在交锋。

至正十七年九月,陈友谅夺下军政大权,开始了自己的王霸之路。

陈友谅为了尽快在长江沿线上布置防御点,出兵成功的攻占了池州。陈友谅的悍然出兵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池州为长江沿线上的一个重要的防御点,如果陈友谅占据池州之后,再伺机攻占安庆、太平,就可以直驱应天(南京),威胁到朱元璋的根基。

十月初,朱元璋下令让常遇春带领水师从铜陵出发,抢夺陈友谅所攻占的池州。

长江沿岸上的两大雄主也因为池州战的交锋,正是揭开了鄱阳湖之战的序幕。

常遇春率领水师在攻城至傍晚,终于攻下来池州,这个时候陈友谅亲自率领一百多艘战舰前来夺回池州,可是被常遇春大败,退回了江州。

至正十八年正月初,养精蓄锐两个月的陈友谅再一次出兵池州,成功攻占了这里。接下来陈友谅带领大军开始了极度疯狂的扩张之路,龙兴、瑞州、抚州、临江、吉安、赣州尽数对于陈友谅之手,整个龙兴以南的众多城池几乎全被陈友谅所吞噬。

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在忙着在应天南部的婺州抢夺地盘,他们两个人一个人在抢夺赣南地盘,一个在抢夺浙南地盘,可是说是非常的默契。


至正十九年三月,双方势力日益壮大,开始了真正的霸主争锋局面。

陈友谅开始兵分两路进军:

  • 赵普胜从池州进攻太平
  • 陈友德从信州进攻衙州

徐达奉命迎敌,不仅打退了赵普胜的进攻,还将之前丢失的池州夺了回来。双方箭弩拔张的态势,势必要大战一番。池州丢失,陈友谅再一次带领舟师前来抢夺,常遇春料到陈友谅会前来抢夺池州,遂决定在九华山设下伏兵,同时将城中的主力军队全部撤了出来。

陈友谅攻城之际,常遇春带领伏兵从九华山突然杀了出来,陈友谅损兵一万有余,退回了江州。


至正二十年五月,越过池州、拿下太平,带领舟师进军到采石矶,同时在采石矶的五通庙登基称帝。

陈友谅的越城侵逼,让应天城内的朱元璋大为惊愕,他万万没有想到陈友谅的舟师如此之强悍。为了能够死死的守卫应天城,朱元璋决定让康茂才引诱陈友谅弃舟师上岸在江东桥会合,以此避开陈友谅强大的水师,同时开始分设伏兵,以待陈友谅:

  • 常遇春、冯国胜带领五万大军埋伏于石灰山
  • 徐达带领驻守在城门南侧
  • 杨璟驻守在大胜港
  • 张德胜、朱虎带领水师驻守龙江关
  • 朱元璋则亲自统帅大军驻守狮子山

朱元璋的层层设防,也意味着陈友谅的的进军的确给与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等到陈友谅带领大军抵达江东桥之后,发现有诈,准备引兵撤退,此时朱元璋下令伏兵全部出击。徐达、杨璟、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人纷纷冲杀出来,陈友谅因此大败而归,退回了江州。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下令徐达、常遇春带领水师先行逆江而上,主动出击攻打安庆。安庆城久攻不下,刘基力主朱元璋直接绕过安庆,出其不意的直接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绕行安庆,直驱江州,毫无准备的他被朱元璋打得大败,逃到了武昌。

朱元璋趁势拿下江西的大多城池,只剩下了江西重镇龙兴,幸运的是龙兴城守将在陈友谅失败后就献城投降,朱元璋下令将龙兴改为洪都,下令李文忠、邓愈引兵驻守。


至正二十二年十月,张士诚下令让张士信、吕珍带领十万大军围攻安丰,陈友谅带领六十万舟师围攻洪都。安丰为韩林儿、刘福通的根据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长江两岸发展的如题中天,正是因为北面以刘福通为首的起义势力替他死死的挡下了元军南下的通道。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引兵救援安丰。可是安丰城已经被张士信、吕珍攻下,朱元璋下令重新夺回了安丰城,救出了韩林儿、刘福通,将其安置在了滁州。

而后,朱元璋引兵回到了应天,留下徐达带领攻打庐州。

可是恰恰此时陈友谅围攻洪都日久,思忖良久的朱元璋决定将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一起援救洪都。


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开始疯狂的攻城计划,但是直到六月十四日依旧无法攻下洪都。陈友谅被困在洪都城外,时日颇多,必然要受到粮草的制约。

七月六日,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冯国胜、刘基携二十万水师前来援救洪都。

七月十六日,抵达鄱阳湖湖口的朱元璋没有匆忙和陈友谅交战,而是下令封死了鄱阳湖的出口:

  • 一路伏兵驻军于泾江口
  • 一路伏兵驻军于南湖口
  • 另一路伏兵驻军于武阳渡

朱元璋设防细节图:

1-鄱阳湖湖口鸟瞰视图

2-鄱阳湖湖口平面视图(红色为设伏点)

朱元璋安设三股伏兵就是要彻底封死陈友谅的南北退路。

陈友谅听闻朱元璋带领水师救援,遂下令解除对于洪都城的围攻,转而携舟师进入了鄱阳湖。


七月十九日,双方在湖中康郎山展开大战,双方厮杀一番,互有胜负。

七月二十日,朱元璋号令大军继续和陈友谅交战,可是此时的陈友谅将战船铁索连舟,全部链接成了一片,朱元璋完全无法找到进攻的突破点。

适时,部将郭兴主张用火攻,同时在船上增设草兵,放置火药,穿着士兵服饰迷惑陈友谅,这些船只均由敢死队开船冲撞陈友谅的大船,这些人在接近船只的时候点燃火药,一时间陈友谅这些联结起来的战船尽数被大火焚烧,死伤惨重。

此时的鄱阳湖,湖水泛红,浮尸布满湖中。

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携水师进攻陈友谅,陈友谅再次大败。

七月二十六日,眼看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想要从湖口逃回武昌。

为此,陈友谅率领一百多艘战船想要冲出鄱阳湖湖口,可是舟师行军至南湖口的时候遇到了朱元璋的伏兵,陈友谅强行冲破防御,眼看着就要从泾江口渡江而逃。

泾江口的伏兵又冲杀出来,陈友谅被流矢射杀而亡。


最后想说的是:

鄱阳湖大战的胜利,离不开朱元璋的身先士卒,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