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吗?西汉的宦官有哪些故事_宦官_太监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宦官 宦官 太监 皇帝

本文目录

  • “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吗
  • 西汉的宦官有哪些故事
  • 汉代的宦官就是指被阉的太监吗
  •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宦官常常被称作太监
  • 清朝宫廷里里的宦官都可以叫太监吗
  • 历史上宦官大多都是危害江山,你觉得没有宦官不行吗
  • 宦官在古代是什么,是否误国,举例说明
  •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哪三位宦官竟然被封为“异姓王”
  • 汉少帝刘辩为什么死后被葬入宦官墓穴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组建了禁军神策军,为何将军权交给宦官

“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吗

简单来说,不是,太监是高级宦官。

宦官是古代专门用来供君主驱使的特殊官员吧,其实宦本身就是官的意思,所谓宦海沉浮就是当官多年,宦官就是一种特殊的官员,他们主业不是处理国家事务,而是伺候君主妃嫔,当然,如果主页干好了,处理国家事务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副业。

很多人对宦官存在误解,第一个就是以为宦官是被阉割的男人,其实宦官很早就有了,在《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据此推测,很可能夏朝和商朝时期就有了。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宦官的存在,这之中,存在阉割的男性,但并非全是,这跟当时的医疗水平有关。

阉割可是项技术活,搞不好的话,阉一个死一个,别说先秦时期,就是几千年后的清朝,阉割技术也是皇家绝密,地方上没有这种人,太平天国的王爷们想用阉人伺候,结果死亡率太高,只得改用女官。

到了东汉时期,宦官第一次完全群体统一,全都是阉人了,大概是这时候在阉割这方面突飞猛进了吧。

第二个则是宦官跟太监,太监原本是个正式官名,正正经经在朝堂上班的,直到唐高宗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而这些宦官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被尊称为太监。

到清朝,所有宦官都被加以太监之称,这两个就成为同义词了。

西汉的宦官有哪些故事

西汉不同于东汉,宦官势力是非主流,只在短在时间内活跃过。汉武帝时期有个有名的宦官叫苏文,参与了江充的陷害太子的巫蛊之祸。汉宣帝时期有两个宦官,一个叫弘恭,一个叫石显,这两人是西汉权势最大的宦官,尤其是石显,到了汉元帝时期,他一度把控朝政,把士大夫们玩得死去活来。

勾结江充,谋害太子的苏文

宦官谋害太子,这种不可思议的事竟然发生在汉武帝身上。其原因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的苏文等人,觉察出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以及汉武帝对太子的猜忌心理。

苏文曾经诬告太子调戏皇后宫中的宫女,老迈昏聩的汉武帝,竟然一次性赏给太子二百名宫女,意思说,你不是喜欢宫女吗,让你喜欢个够!太子被父亲的行为弄得莫名其妙,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苏文诬告,恨得皇后和太子牙根痒。

还有一次,一个叫常融的太监,诬告太子听到皇帝病了反而面有喜色,汉武帝差点没气晕。等太子来了后,发现太子面带戚色,再仔细一看,眼边似乎还有刚刚哭过的痕迹。汉武帝私下一打听才得知,太子听到他病了,大哭一场。汉武帝这才发现被常融骗了,立刻杀了这个挑拨是非的家伙。

但即便这样,猜忌心理导致汉武帝还是相信苏文等人的谗言。苏文怕将来太子登基,自己遭到报复,干脆从此跟江充勾结在一起,不断陷害太子。

巫蛊之祸爆发时,苏文正和江充一起威逼太子。太子一怒之下杀了江充,苏文逃脱。这个奸贼,一见到汉武帝就说太子谋反,导致太子冤死。

不过苏文也没有也没有好下场,巫蛊之祸真相大白后,苏文被汉武帝活活烧死!

勾结外戚,谋害萧望之的弘恭

弘恭是西汉第一个参与政治的宦官,他因为擅长于法律,被汉宣帝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汉宣帝本人不喜欢儒家思想,他更崇尚法治,所以像弘恭这样的法律人才比较吃香。

同时汉宣帝为了平衡外朝势力,有意识地让弘恭参与朝政决策,开了西汉宦官干政的先河。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大肆提拔儒生,以萧望之为首的儒家派,与弘恭、石显发生政见上的激烈冲突,他们与同样持法家思想的外戚史高勾结,共同打击萧望之、周堪等人。

在投机儒生郑朋等人的帮助下,萧望之被糊涂的汉元帝罢职,又在弘恭与石显的巧妙设计下,萧望之自杀身亡。

以萧望之的死为代表,西汉帝国进入汉元帝一朝,宦官与外戚把控朝政的局面。

把持朝政,把汉元帝玩弄于鼓掌的石显

石显是西汉二百年历史,最有权势的太监。他与弘恭一样,是法律专家,被汉宣帝提拔为尚书仆射(相当于副秘书长)。弘恭去世后,他接任中尚书令,开始了他权倾朝野的政治生涯。

与弘恭不一样的是,石显就像一头吃人的老虎,朝堂上的儒家派,被他杀的杀,罢的罢,剩下的都成了投靠在他门下的走狗。

除了萧望之,张猛、京房、贾捐之被杀,周堪、陈咸、冯野王、冯逡等人被贬黜,包括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忠等人,纷纷拜倒在石显的脚下,连史氏、许氏外戚都要对石显让三分。

汉成帝即位后,石显的好日子到头了,他被罢官免职,死在回乡的路途。

西汉宦官政治生态

西汉这三位最有影响力的太监,竟然出现在最有作为的两个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不过他们的情况却不尽相同。

苏文纯粹是汉武帝的耳目,利用了汉武帝晚年的昏庸,屡屡干出不法之事。苏文本人谈不上政治人物,小人一个而已,不值得一提,是汉武帝让他散发了妖气。

弘恭和石显则不一样,抛开道德层面,他们俩是政治家,且是有治国理念的政治家。他们与儒家派的矛盾,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理念的冲突,不能因为太监身份,浅薄地以道德批判掩盖一切。

实事求是地讲,汉末新儒学的兴起,对汉帝国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破坏力,汉帝国灭亡,新儒学罪责难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弘恭和石显的政治主张没问题,他们是继承了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只是,弘恭和石显对付儒家派的手段不够光明磊落,尤其是石显,充满残暴。

不过,西汉末年的宦官政治,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随着汉元帝的驾崩,石显倒台,宦官政治彻底彻底结束。其实如果抛开身份问题,本质上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冲突。跟东汉末年的宦官政治,完全不一样。

汉代的宦官就是指被阉的太监吗

并非如此,汉朝分西汉东汉,东汉的宦官才全都是已经去势的阉人,而西汉时期宫廷宦官并非都是如此,也有很多正常男子。可以说,东汉是宦官最终完全变成阉人的一个分水岭。

《后汉书》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用他士。”意思就是说,东汉以后内廷宦官,才完全使用去势之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经常将太监与宦官混为一谈,认为两者相同,也认为太监宦官就是阉人,然而并非如此——太监这个词语出现的时间远远迟于宦官。而先秦与西汉时代的宫廷宦官也并非都是阉人。

阉人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商周时代,王宫之类就出现了专门服侍王族的“寺人”,不过先秦时代内廷除了阉人,也有很多正常男子奴仆。
西汉时期,宫廷之中还有大量的“舍人”,而这些舍人不是全部都被去了势的。这些舍人都是皇帝的近身侍从,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有些甚至成为了皇帝的男宠(西汉几乎所有皇帝都拥有男宠)

然而东汉时代,随着皇帝年幼外戚掌权,内廷之中皇权旁落使得后妃得势,这个时候很多男子出入的确不便,最终使得内廷宦官均变成了阉人。而东汉,也是历史上外戚、宦官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宦官常常被称作太监

那帮人最早的称谓是“寺人”,见《诗经~秦风~车邻》中“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资治通鉴》就写明“寺人”之官,从三王之世,具载于《诗》、《礼》。《后汉书》有《宦者列传》,“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后代才以“宦官”或“宦者”相称。

除了上面讲的,还有“腐人”(因腐刑得名)、“中臣”、“内官、“内侍”(在内廷服务相对于外臣而言)、“貂珰”(宦官专用的配饰)、“黄门”(看门人)等称呼。再有恭维一点的叫“公公”,他们自谦称“刑余”,骂他们则是“宦竖”、“阉竖”,最不客气的就是韦小宝的“死太监”了。

太监本来是古代的官职,唐代和辽代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属于中内侍的官,以阉人充当。唐之后各代鉴于宦官专权的祸害,都多少对宦官采了一些制约措施,到了明代,前面几个皇帝对宦官还特别注意抑制,而永乐皇帝朱棣出于夺位和统治需要大肆收买重用宦官。他的这个做法被其子孙继承,使宦官势力极度膨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宦官专权的高潮。

朱棣继位后便对身边的宦官多有重用,起初宦官只有“监正”和“副监”等职务,永乐初年“始改监正曰太监”,一个“太”字就标志着宦官身份地位的提高。太监几乎介入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其二十四衙门中的司礼监没有宰相之名确有宰相之实。

开始二十四衙门提领宦官称“太监”,其他低级别的有“少监”或“中监”,类似于职称高低区别,后来“太监”的称呼向下延伸覆盖,到了清代成了全体宦官的总称。

清朝宫廷里里的宦官都可以叫太监吗

在清朝之前宦官不一定是太监,也就是说,宦官不一定是阉人,他只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能自由出入皇宫。清朝时宦官没好日子过了。

太监干政处凌迟

明朝的时候,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纵容宦官,还成立东厂、西厂、锦衣卫,清除朝廷威胁到皇帝地位的官员,结果宦官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出现了阉宦乱国的乱象。

清朝建国后,皇帝充分吸取明朝的教训,对于宦官地位严厉打压,把这个群体规定为“奴才”,并且让他们天天挂在嘴上,记在心里。

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缺少管理国家的经验,对遗留下来的明朝官员采用了留用的政策,一些宫廷宦官也得以认用。这些宦官以为有机可乘,没想到顺治皇帝挂出一张铁牌约法三章:明朝的刘谨、魏忠贤等宦阉干预朝政,滥杀无辜,图谋不轨,要引以为戒,以后,凡是宦官有贿赂衙门、结交官员、上奏外事、干预朝政的,一律凌迟。这块铁牌像一把剑悬在太监们的脑袋上,从此太监只能安安分分的做好奴才。

奖励太监一个城

当然,太监虽然天天在皇帝皇后身边,但身体残缺,没有后代,也想有个好的归宿。有一个太监叫魏珠,是康熙皇帝贴身太监,他冒着凌迟的危险,把康熙病危的消息告诉了当时的雍亲王,为雍亲王继承皇位帮了大忙。雍正继位后,决定赏赐魏珠,问他想要点什么。魏珠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想到自己年岁不小,就狮子大开口,向雍正皇帝要一座城池用来养老。按说这个口是开的大了些,皇亲国戚才有资格拥有封地,太监地位那么低,要个院子差不多,要封地真就过分了。

没想到的是雍正皇帝还真答应了,立马送给他一座城,就是北京北海的团城,然而魏珠自从进了这个城,直到死,雍正也没让他出来过一步。雍正皇帝一方面兑现了自己对魏珠的承诺,一方面又践行了老祖宗传下来太监不干政的规矩。这就是做皇帝的水平。

在清朝皇帝严厉打压下,清朝太监只有受宠的,没有敢明目张胆干预朝政的,宦阉乱国的事没有发生。

历史上宦官大多都是危害江山,你觉得没有宦官不行吗

皇宫中没有宦官还真不行。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皇宫中各项事务,比如皇帝后妃皇子公主们的生活起居、洒扫庭除等都离不开宦官,连皇帝的性生活都得靠宦官来记录和管理。少了宦官,整个皇宫的运转就要停摆。因此,不能因为宦官在历史上曾经把持朝政、危害国家而否定他们的作用,重要的是,皇帝要善加管理这批家奴,防止他们为患政权。

要理解宦官的作用,先从宦官的起源说起。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王宫都设置了宦官。很多人可能认为,宦官就是阉人,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最开始的时候,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当然也有阉人。但从东汉以后,宦官就全用阉人了。

那么,阉人是怎么来的呢?古代有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墨是在脸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是剁掉脚指头;宫对于男子就是阉割,对于女子就是拘禁;大辟就是杀头。其中,受过宫刑的男子能做的事就是“守内”,也就是在贵族的内室中服务,这样可以防止他的众多妻妾与别的男人私通。明朝大名鼎鼎的航海家郑和小时候就是作为被明军征服的俘虏家属被阉割的,后来随军服务,并被燕王朱棣赏识。

李莲英

除了受宫刑的犯人之外,还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自愿阉割,进宫服务。清末太监李莲英就是个例子。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多次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呢?这要从宦官的特殊地位来分析。

宦官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一是因为他们同样深居宫中,与外臣少有交往,结党营私的可能性小;二是因为宦官是没有家室的,营私的念头可能淡些;三是宦官贴身照顾皇室成员生活起居,时间一长,关系更为亲密。

但是,任何人一旦品尝到权力的甜头,都不愿意轻易放下,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宦官群体同样如此。而且因为他们普遍知识水平不高、素质相对低下,如果掌握了国家权柄,为害可能比权臣和外戚更大。中国历史上的东汉、唐朝和明朝是宦官之祸最大的时期。

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左右皇帝视听。为了牵制外戚势力,皇帝重用宦官,结果又造成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败坏,引发黄巾大起义。

唐朝中晚期的最后一百年间几乎可说是一种宦官政权。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握有军政大权,管理禁军。不说一般的文武官员要仰其鼻息,就是做宰相的如果不奉迎宦官,也不能安于其位。从唐宪宗到唐昭宗的九位皇帝中,有七个皇帝是宦官拥立的,还有两个皇帝被宦官杀死。

魏忠贤

明初虽然朱元璋手订祖宗家法,严禁宦官干政,但从其子明成祖朱棣开始,宦官就渐渐受到重用。明朝不仅用宦官监军,由宦官掌管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而且司礼监太监代替皇帝掌握朱批大权,被称为“内相”。到明末魏忠贤时期,宦官势力达到顶峰。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宦官也有一些,比如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蔡伦、明朝航海家郑和等。但总体看,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寄生物,有皇帝在,宦官为害的风险就存在。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哦~

宦官在古代是什么,是否误国,举例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宦官,它是怎么形成的?

宦是星座的名字,四星在帝王座之西,拱绕帝王星,古代人很有智慧,把那些帝王周围的人称之为宦,实际上是帝王的近臣。

宦官最早的史书记载是在《礼》、《易》,因而它的形成远在于周朝以前,应该有着300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宦官组织也在不断变化,到秦始皇时,宦官己形成了一定的势力,甚至左右了朝庭的政策,代表人物则是赵高,他能指鹿为马,足见在当朝的地位。刘邦建立汉朝时,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对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但外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又不得不用宦官来加以权力平衡,实际上整个汉王朝,包括东汉,朝庭中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一直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体,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间的争斗,直接导致着皇权的衰败。

宦官,从现有的史书看,绝大部分是误国的,从秦朝到明后期的一千多年时间来看,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宦官引起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明王朝,宦官的权力己经豋上了顶峰,每次外出打仗,宦官都持天子剑督军,这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军事思想明显相违备。明朝的宦官王振,为了显摆,竞然劝说皇帝在亲征时改变行军路线,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结果被围土木堡,直接导致明朝大军的失败。明崇祯时期,宦官魏忠贤居然以九千岁自称,一方面镇压东林党人,另一个方面又打击朝中的大臣,包括军事将领,其结果直接导致明王的灭亡。(图片源于网络)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哪三位宦官竟然被封为“异姓王”

宦官的权利达到顶峰的是东汉时期还有唐朝和明朝时期,在汉朝太监的权利很小,基本都是给太子王爷们陪读,但是第一个掌权的太监就是汉朝的,他叫郑众,所以太监掌权自众始,在东汉时期就有十常侍,唐朝时期有杨思助,高力士等大宦官。宪宗之后的九位皇帝竟然七位是宦官立的,宦官的权利在东汉和唐朝达到了最高水平,在宋朝,宦官不参政、所以也没有出现过一位伟大的宦官,纵观宋朝只有童贯还是有一定的权利的,元明清三朝只有明朝宦官集团由甚,魏忠贤号称九千岁,权势滔天,纵观历史,被封为异性王的有哪个?

汉少帝刘辩为什么死后被葬入宦官墓穴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汉少帝刘辩是被董卓废黜的并杀死的,当时董卓掌权。汉献帝刘协有如傀儡一般毫无半点权势,再加上此墓是赵忠为自己营造,按列侯规格建造,赵忠死后又没葬进去。还不算太辱没刘辩。而且董卓自然不会让刘辩风光大葬,有此现成的墓穴,董卓不会再加干涉,这也是汉献帝刘协唯一能为死去的哥哥汉少帝刘辩所争取到的最后一点尊严了。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组建了禁军神策军,为何将军权交给宦官

神策军本为边防军,后安史之乱起,这支军队被调回内地平叛,后来就留驻内地了。763年,吐蕃内犯并占领了长安,神策军护送唐代宗逃到陕州,并护送回銮。神策军于是就正式成为了禁军,并留防长安。神策军分左右二军,各置大将军二人、将军二人。

(神策军图)

神策军称为禁军后,开始并非由宦官统领。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在几百名宦官扈从下逃跑,而神策军在军使白志贞德统帅下不仅没有保护皇帝、镇压叛乱,反而纷纷逃散。这给皇帝深深震撼,认识到还是家奴也就是宦官才是唯一靠得住的人,于是就渐渐把禁军兵权移交到宦官手中。

(泾原兵变图)

786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军,特地设置监勾当左右神策军,令宦官领其职。到了796年,又改监勾当左右神策军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仍由宦官担任。在中尉之下还置有中尉副使、中护军、判官、都勾判官、勾覆官、表奏官、支计官、孔目官、驱使官及长史、诸曹参军事等官职。这样,左右神策军就形成了以护军中尉为首的一整套组织和指挥系统。于是宦官就紧紧抓住了禁军的兵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