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简介及详细资料?太平天国诸王名单的诸王介绍_太平天国_太平军_千岁

本文目录

  • 杨秀清简介及详细资料
  •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的诸王介绍
  • 太平天国于秀清简介
  • 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生平简介
  • 杨秀清的简介
  •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一生事迹简介

杨秀清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少经磨难

1823年,杨秀清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杨亚齐,母亲古氏。他5岁丧父,9岁丧母,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杨秀清成年后,由于没有田地耕种,他只能以种山烧炭为业,经常要翻山越岭去卖煤炭,承受着商人的剥削,换回一升半斗米,过著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样的出身环境让杨秀清成为一个深谙世故、善于交游的人,未曾上过学、识字也不多的他,在家乡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

闻教入会

1843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在广东、广西两省传播教义。1845年,冯云山在寻找一处秘密活动基地过程中,看中了紫荆山区,他以塾师的身份融入这里,开始宣传教义。1846年,在冯云山的影响下,杨秀清加入拜上帝会。

起初,杨秀清只是普通成员,还未站到反清斗争的前列。1847年2月底,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在这当口,拜上帝会突然受到地主势力的迫害,会中又陷于没有首脑主持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这时,杨秀清站了出来,通过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他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出狱后,与洪秀全返回广西。虽然他们知道杨秀清伪装天父下凡是左道巫术,但看见在民众中起了这样大的作用,认为正可以利用。于是,杨秀清在拜上帝会内部,正式取得了代天父传旨的特殊地位,并一跃成为拜上帝会的领导者之一。

金田起义

1850年年底,洪秀全和冯云山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帝会员变卖田产到金田集中,并将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萧朝贵和石达开主持。当地地主势力获得情报后,联合清朝驻军对前往金田村集合的会众施加阻击,杨秀清多次借助“天父下凡“来组织队伍反击,为金田起义打开通路。12月,金田起义成功。

1851年2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基,自封天王,封杨秀清为军师,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农民的散漫和自私很影响战斗,杨秀清又多次借“天父下凡“予以说教并传达必胜信念,成功地将全军的意志和力量集结起来。1851年夏,由于清军开始围剿起义军,并不断增加兵力,杨秀清决定率军突围。9月,在突围途中,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在平南官村成功伏击了前来镇压的提督向荣部清军,致使后者退避平南县城。杨秀清借机指挥太平军北上,于25日攻克永安州城,成功突出重围。

受封东王

1851年底,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杨秀清领东王封号,并担任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太平军攻克永安后,清朝又调动大军来围困,并收买太平军军帅周锡能,准备里应外合攻破永安州城。获知情报的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锁拿周锡能,揭发他投敌的事实。这次谋反案的情报获知及应对处理,不仅破坏了清军打算里应外合攻破永安的计画,也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坚定了他们必胜的信念。

1852年4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从永安胜利突围,北取桂林,途中在龙寮岭大峒山谷地成功伏击并歼灭了清军四个总兵共二千余兵力。后进攻桂林受阻,杨秀清转而率军北取全州,准备进入湖南。因途中遭遇埋伏,损失惨重,加之南王冯云山牺牲,杨秀清被迫改变北上路线,转而攻取道州、江华、永明等城镇。6月,太平军进入湖南。

进军江南

1852年6月,为号召全国各地革命势力合力反抗清王朝,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会衔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共三篇檄文,声讨清王朝。 这三道檄文成功地引发了各地各族的起义。

1852年7月,杨秀清率太平军围攻长沙。2个月后,因长沙久攻不下,领导集团内部对下一步战略行动产生分歧。杨秀清分析形势,提出进军江南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包括天王洪秀全在内的大多数领导人赞同。 这次战略方针的制订,将太平天国起义推向了全国范围。12月,杨秀清带领太平军从水陆两路进攻武昌、汉阳,次年1月攻占两地。1853年3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沿长江东下进抵南京,并于11日后将其攻占,至此,进军江南的计画完成。

定都天京

进驻南京后,杨秀清首先整顿营规,立法安民。待洪秀全抵达后,他与洪秀全商定,正式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并定都于此,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1853年5月,杨秀清由天京分派两路精兵,分别北伐京师和西征湘赣。 北伐军后因孤军深入,缺乏后援,于1855年在山东冯官屯全灭。而西征军前锋在1854年初曾抵达湘潭,遭遇曾国藩湘军后连遭重挫,从湘潭一路退守到湖口。关键时刻,杨秀清命翼王石达开前往增援,并于1854年底取得了湖口大捷,西征军借机重新攻占湖北、江西的广大地区。

1853年底,在太平军主力投入北伐和西征战场的时候,清军开始在天京外围囤积兵力,构建江北、江南两座大营,并对天京发动不间断的进攻。为改善天京处境,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抽调部队,摧毁两座大营。1856年2月,燕王秦日纲破江北大营。连月征战下,这支部队十分疲劳,破江北大营后秦日纲本想率兵回天京休整,但杨秀清考虑到江南大营势孤,应一鼓作气将其攻下,于是严令秦日纲继续进攻江南大营,即使陈玉成、李秀成申述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威胁天京长达3年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终被摧毁。

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声望一时无两,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的他实质上已经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者 。

天京事变

自1853年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大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 1856年8月,在指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此大功为由,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以此事为引,内官统领陈承瑢向洪秀全告密,说杨秀清要谋朝篡位。洪秀全得知后立刻派出密诏,让领兵在外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人返回天京诛杀杨秀清。

1856年9月2日,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乘夜率三千兵众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几乎尽遭屠戮。

政治才干

杨秀清自1851年起任太平天国正军师,总理国事。在他的管理下,太平天国高度中央集权,全国大小政务全部集权到中央 *** ,洪仁玕立法制宣谕中说:“即末秩微员,升降必由天廷转奏,片文双字,刊刻必自京内颁行“。

杨秀清严格维持秩序和执行纪律,据《太平天国的政治与宗教》记载:“一切人等,无有例外,各有派定的岗位与职责,而全体动作各按轨道,循规蹈距,如同钟表的机件“。

杨秀清择才用人,赏罚有度,《贼情汇纂》中记载:“其法至严,凡有失利取败,违令私财,重则立斩,轻者责降,不敢徇情,略无姑息。有功亦破格升迁,赏不逾时,而桀骜不驯之徒,遂群焉俯首,甘心服役,至身临矢石而不惴,膏涂草野而无悔矣“。

军事才能

杨秀清1851年开始主持军务,同年颁布了《太平军条规》,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各十条。

1855年,杨秀清组织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制订并颁发了《行军总要》,要求部队遵循。《行军总要》对水陆部队的行军扎营、警戒巡逻、指挥集合、点名查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

人物评价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对杨秀清评价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清朝湘军采编所主持张德坚在《贼情集要》中评论杨秀清:“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

太平天国军师洪仁玕评论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历史学家罗尔纲评价说:“杨秀清妄逞个人威风,要夺取皇帝宝座,乃天京事变的祸首。“

家族成员

杨秀清的父亲叫杨亚齐,母亲古氏,伯父叫杨庆善。有兄弟三人,分别是杨元清、杨润清、杨转清。子女、夫人姓名已不可考。

天京事变后,杨秀清家人尽遭屠戮。1860年,洪秀全感怀杨秀清,将第五子洪天佑过继,袭爵幼东王。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的诸王介绍

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封“左军主将翼王”。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天王 洪秀全 幼天王 洪天贵福
英王 陈玉成
干王 洪仁轩
请王(威王) 林凤祥
求王(毅王) 李开芳
辅王 杨辅清
赞王 蒙得恩 幼赞王 蒙时雍
章王 林绍璋
侍王 李世贤
顺王 李春发
补王 莫仕睽
戴王 黄呈忠
首王 范汝增
正王 徐广琛
佐王 朱一波
慕王 谭绍光
遵王 赖文光
纳王 郜云官
诸王 黄文金
烈王 方成宗
宁王 张学明
随王 杨柳谷
听王 陈炳文
庄王(祝王) 吉志元
翰王 项大英
奖王 陶金曾
以王 陈金刚
顾王 吴汝孝
松王 陈得风
慰王 朱兆英
扶王 陈得才
康王 汪海洋
宁王 周文康
对王 洪春元
襄王 刘官芳
奉王 谷隆贤
来王 陆顺德
护王 陈坤书
启王 粱成富
导王 陈仕荣
孝王 胡鼎文
航王 唐正财
相王 陈潘武
古王 蓝成春
比王 钱桂仁 比王 伍贵文 从王 陈得德
康王 汪安钧
保王 康容海
归王 邓光明
会王 蔡元隆
谐王 谭体元
淮王 邱远才
敬王 林大居
畏王 秦日南
直王 林得英
趋王 黄章桂
爱王 黄崇发
善王 陈观意
匡王 赖文鸿
循王 魏超成
梯王 练业绅
金王 钟万信
荣王 廖发寿
挺王 刘得功
佑王 李远继
乐王 谭应芝
享王 刘裕鸠
昭王 黄文英
感王 陈荣
潮王 黄子隆
凛王 刘肇钧
拱王 杨张安
湘王 黄子澄
广王 李恺顺
武王 汪有维
纪王 黄金爱
祥王 黄隆芸
贵王 陈得胜
扬王 李明成
守王 方海宗
利王 朱兴隆
显王 袁得厚
志王 陈志书
然王 陈时永
粱王 凌国钧
邹王 周林保
柬王 赖桂芳
怀王 周春
献王 王文发
养王 吉庆元
佩王 冯真林
跟王 蓝仁得
沛王 谭星
誉王 李瑞生
稽王 吴玉堂
陪王 谭富 幼陪王 谭标
赞王 赖阿养
报王 秦日富
奏王 苗沛霖
端王 蓝大顺
文王 蓝二顺
周王 汪麻子
卫王 杨雄清
成王 陈聚成
贡王 粱凤超
穰王 黄绍忠
列王 黄明厚 徐朗 林彩新 金友顺 傅振纲 李万才 刘得义 邱国文
萧雅泗 黄宗保 洪桂芳 李清青 朱义得
沃王 张乐行(捻军)
鲁王 任化邦(捻军)
荆王 牛宏升(捻军)
魏王 李蕴泰(捻军)
粱王 张宗禹(捻军)
勇王 龚德树(捻军,追封)

太平天国于秀清简介

杨秀清吧?
杨秀清(1821年或1823年-1856年),原名嗣龙,广西桂平紫荆镇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人,客家人,依靠耕林烧炭为生。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五王之一的东王,称九千岁,后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被杀。
东王杨秀清(张治中饰)
杨秀清,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在其曾祖父之时,迁居到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世代以种山、烧炭为业。父母早亡,年少而孤。后来他接受了冯云山传播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太平军有谋略、有胆识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太平军著名的军事家。1848年,冯云山被捕下狱,洪秀全回广东设法营救,拜上帝会群龙无首,会众成员中有人退缩,有人动摇,拜上帝会面临分裂和瓦解的危险,为了扭转这一严重局面,杨秀清“忽生哑病,两月不能言语,会众均觉奇异以为是不祥之兆”。他以此作借口,假托天父下凡,自己代天父传言,把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宗教迷信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澄清了拜上帝会中的许多混乱思想,避免了拜上帝会的瓦解,巩固了革命队伍的团结,成为太平天国准备起义阶段的一次关键性转折。金田起义前,杨秀清两个多月装成耳聋口哑,金田起义后,他忽然开口,自称天父降托,耳聪目明,组织群众,策动起义,指挥军事行动,一切井然有序。当洪秀全、冯云山在平南县花州山村被清军围困时,杨秀清迅速派蒙
杨秀清
得恩部救援,杀败清军,救出洪、冯两人。此后杨秀清用代天父传言为谋略辑刻成书,即发太平军各级属员学习,从而对太平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杨秀清作为太平军的实际统帅,基本上采取保存力量和就地打转的消极作战指导方针。1851年9月下旬,太平军攻占了广西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在讨论下一步行动方向时,洪秀全提出了夺取南京的战略目标。杨秀清对此表示完全赞同,并开始了有明确目标的战略进军。1852年4月,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巧妙地从永安突围,北攻桂林城。由于桂林城倚山傍水,城高且坚,太平军虽英勇作战一个月,却未能攻克。杨秀清及时改变战役计划,下令撤回,挥戈北上,于6月3日攻占全州,12日占领湖南道州。由于杨秀清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方针,摆脱了内线作战的被动处境,开始有意识地打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外去,因此,他提出太平军今后的进军方向是:“今日上策,......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据此,杨秀清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1852年7月下旬攻长沙不下就主动撤离,而攻占益阳,越过洞庭湖,占领岳阳。12月攻占汉口、汉阳。1853年1月12日,又克武昌。此时太平军迅速发展到50余万人。2月9日,杨秀清下令撤离武昌,水陆并进,顺江东下,于18日克九江,24日克安庆。3月8日兵临金陵城下,经12天的攻打,于3月20日战领金陵。太平军进军如此顺利迅速,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杨秀清的高超指挥谋略。当时清军头领评价说:“审势度力,如攻桂林不下,则陷全州,攻长沙屡败则下窜湖北;......夫攻坚则力倍而多损,攻瑕则力省而效速”。正因为太平军避免了在久不下的坚城之前浪费时间与消耗兵力,从而导致这场农民革命战争节节胜利。

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生平简介

  李秀成(1823~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广西客家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 军事 家、 政治 家。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秀成生平简介
  李秀成生于1823年,死于1864年8月7日,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家境非常的贫寒,后来参加了太平军,屡立战功,获得了提升,1856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被提拔起来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太平天国与清军的进行的战役中可以说数次打败清军,堪称一代豪杰。

  1855年清将吉尔阿和总兵张国梁围困镇江,直接威胁到太平天国的政治中心天京的安全。1856年2月李秀成与秦日纲、陈玉成前去解镇江之围,李秀成亲自率领三千人马趁着夜色越过汤头岔河与陈玉成、吴如孝内外夹攻,给与清军重大的打击,解除了镇江之围。太平军乘胜连破清营一百二十余座,占领扬州。镇江大捷使得太平天国的声威大震。1856年,刘秀成在镇江之役之后与大将石达开参加了破袭清军江南大营的军事行动,清军与太平军发生了激战,太平军攻下了清军的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杨秀清从城内进行策应,清军统帅向荣兵败自杀,清军的江南大营彻底的瓦解。可以说这两场战役李秀 成功 不可没。

  1857年,李秀成被封为合天候,掌握了军事大权,他曾请求洪秀全仍重用于翼王石达开,不用于安、福王,遭到洪秀全的严斥并革除封爵。事实证明李秀成是具有非凡的远见与知人善用的,洪秀全的 决定 是错误的。

  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一起主持军事工作,成为了一方统帅。1859年,李秀成被封为忠王。

  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陷,李秀成率领一千多人与幼天王突围出去,但是后来被村民俘虏献给了清军,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8月7日被曾国藩在南京处死,时年42岁。
  李秀成怎么死的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将领,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将领,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经上书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一些振兴太平天国的改革 措施 和用人制度,但是却并没有被采纳,十分的可惜。后来李秀成在天京被清军攻陷的时候被俘虏了。下面说一下李秀成怎么死的。

  据说李秀成在天京被攻陷的时候带着一千多人突围出去了,与年幼的天王一起出了城,后来李秀成将自己经常骑的马让给了幼天王,自己现找的马很不得力,于是与大部队走散了,被迫藏在了一座庙内,但是随身携带的财物泄露了李秀成的身份,于是被村民抓住交给了清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的忠王之名真是名副其实。

  李秀成被俘的这一天是1864年7月23日,据说李秀成被俘后曾经被曾国荃用刀子割臀股之肉,而李秀成面不改色,可见其忠勇异常。曾国藩在听说抓获了忠王李秀成之后一面向朝廷奏报,一面赶赴南京,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亲自提审了李秀成,这个时候就下了一定要杀死李秀成的决心。李秀成是怎么死的呢?事实上李秀成是被曾国藩处死的。曾国藩让李秀成写供词,于是李秀成在狱中不顾伤病与酷暑写下了长达数万言的供词,回忆了自己的战斗历程,也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8月7日,李秀成被在南京处死,关于李秀成怎么死的至今还有到底是被凌迟还是被斩首的争论,事实上李秀成是被斩首而死的。这是由于曾国藩爱惜李秀成是一名英雄的格外开恩。李秀成留下的供状被曾国藩删改后抄写了两份,一份送给了朝廷的军机处,另一份给了其子曾纪泽,并且刊印成了《李秀成供》,真实的李秀成手迹一直藏在曾家。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太平天国的后期将领中李秀成与陈玉成是最出名的,也是战绩最卓著的,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清军攻破,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而出,但是由于李秀成的马让给了幼天王,自己的马跑的慢而与大部队走散,后来被村民抓住献给了清军,从这里可以看到李秀成的忠。

  李秀成在1964年的7月23日被捕之后,曾国荃对李秀成用了很多的刑罚,甚至是让刽子手割其臀股的肉,但是李秀成面不改色,没有写下一个字。7月28日,曾国藩与李秀成密谈了很长时间,30日开始李秀成开始写自己的自述,很多人都是因为李秀成的这个自述而说李秀成当时投降了曾国藩的,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个人认为没有投降曾国藩。因为这个自述中对太平天国余部的交待有很多的不实之处,而且这些不实之处恰恰很好的掩护了太平天国的余部,比如对幼天王的情况的描述就非常的不实,李秀成说幼天王只有十三四岁,并且不会骑马,实际上幼天王当时已经十六岁,并且骑射相当的熟练,所以后来清军看到十几位壮汉簇拥着一个少年,少年骑射皆熟的时候还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幼天王。所以个人认为李秀成是没有投降曾国藩的,很可能是效法“姜维降钟会”,事实上,李秀成的自述手迹一直被曾国藩后人保存着,直到1962年才被刊印出来,但是曾约农献出来的李秀成手迹也是没有结尾的,肯定李秀成手迹的最后的结尾部分已经被曾国藩毁掉,即使是秘藏也是不放心的。由此可见,李秀成必不是真心的投降。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个人认为绝对不会投降曾国藩,这从曾国藩顶住压力给与了李秀成斩首而没有采取中央所裁定的凌迟就可以看到曾国藩对李秀成是很不错的,我想这是出于二人惺惺相惜,曾国藩不会对一个背板自己信仰的人施以仁慈,只会对一个英雄施以援手。

猜你喜欢:

1.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

2.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生平简介

3. 民族英雄左宗棠生平简介

4.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生平简介

5. 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生平简介

杨秀清的简介

杨秀清,男,教授,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九七六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咸阳市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陕西省脑病学会秘书,陕西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内科主任。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一生事迹简介

洪秀全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了顶峰,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小农思想,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

洪秀全一生大事纪年表

1814年11月,洪秀全在广东花县(今花都)出生。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深入广西,以宗教发动农民群众。

1851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清咸丰元年)1月11日,洪秀全举行金田起义,编组太平军,颁布《太平军目》,又以“十款天条”严明军纪。起义初期敌强己弱,遂率义军乘虚蹈瑕,于转战各县中寻机歼灭清军,保存和壮大自己。同年3月,在广西武宣东乡被拥戴为天王,随建五军主将制。及克永安(今蒙山),又加封五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诏明诸王俱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1852年6月,洪秀全在湖南道州(今道县)采纳杨秀清意见,确立“专意金陵”的战略方针,围长沙,克武汉,下九江(今属江西),于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后渐轻敌冒进,同时开辟北伐、西征和保卫天京三条战线,兵分力单,导致太平军北伐全军覆没。后改变战略,于1856年夏从西征战场调集大军,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军势复振。但以不善处理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酿成天京内讧,军事力量大受削弱,形势急遽逆转。

洪秀全自兼军师,艰苦筹维,1858年重立五军主将制,选拔、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军心复振。同年冬,二破江北大营,又获三河大捷。

1860年春,洪秀全采纳干王洪仁\\、忠王李秀成的计策,奔袭杭州,调动清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的胜利。为救被湘军围困的安徽安庆,多方调遣兵力组织解围,皆告失利,安庆终于1861年9月陷落。

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5月,湘军对太平军取大包围之势,曾国荃部进至天京城下。为急于解围,严催李秀成等“十三王”率兵自上海、浙江前线回援,于天京城外与湘军大战45日,未能破围。随命李秀成取道江北,远攻敌后,不仅未能调动湘军,兵力反遭重大损失。洪秀全深居天京,一再从各战场调兵回救,战略陷于被动,战局由此日蹙。

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天京危殆。洪秀全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建议,徒自坐困。次年6月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遂告败亡。

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由于政治上缺乏驾驭全局、维系内部的能力,军事上稍逊韬略,故开国丧国,兼于一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