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为何感人至深?李密和陈寿的老师是三国时期的才子,为何逐渐被世人淡忘了_益州_蜀汉_李密

本文目录

  • 李密《陈情表》为何感人至深
  • 李密和陈寿的老师是三国时期的才子,为何逐渐被世人淡忘了

李密《陈情表》为何感人至深

李密(224——287),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他的父亲早亡,母亲改嫁。李密当时年仅数岁,思念母亲成疾,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长大后,非常孝顺,刘氏有病她就哭泣担忧,睡不解衣,煮药,做饭自己先尝,然后再喂给祖母。他有时间就勤读诗书,师从学者谯周,被比之为孔门子游,子夏。

李密初仕蜀汉。西晋平蜀后,屡次征召李密为官。根据《陈情表》来看,李密第一次被举为孝廉,第二次为秀才,李密都以侍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其后,朝廷拜他为郎中,又转拜太子洗马,李密又推辞不就。无奈诏书屡下,责备他拖延怠慢,郡县催促他上道,李密认为如果应征做官,祖母病重他放心不下;如果为照顾祖母不应诏,朝廷又不允许。所以李密认为自己无论进退,都处于狼狈的处境。

李密说“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和祖母正是孤苦至极。他自认曾出仕伪朝(指蜀汉),如今以微贱之身,被朝廷赏拔,并不是因为嫌弃官职不大才拖延不至。“但以刘(指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实在是不能远离。李密又说:“我今年才四十四岁,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我将来为朝廷尽忠的日子很长,而报答祖母养育之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李密在《陈情表》最后表示:“朝廷若让我完成侍养祖母的心愿,我一定誓死报答陛下。”武帝司马炎看完李密的《陈情表》之后,感慨地说:“李密果然是名不虚传!”于是答应了李密的请求。

李密和陈寿的老师是三国时期的才子,为何逐渐被世人淡忘了

怎么可能被淡忘啊,只是不是因为“才子”被人记得,而是以反面形象示人。他们的老师就是蜀汉著名的投降派谯周啊。“从此谯周是老臣”,这位还是经常被提及的。其实,谯周的投降主义倾向跟蜀汉对不同派系人的区别对待有关。

陈寿、李密都是蜀汉臣子,蜀汉灭亡后随刘禅一起归了曹魏,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又成为晋朝臣子。陈寿是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李密(当然不是隋唐那个)是著名学者,以孝闻名天下,代表作《陈情表》讲述自己要在祖母身边尽孝,不能出任官职,也是许多教材收录的中学文言文课文。他们的老师就是著名的谯周。

谯周,益州巴西充国人。少有才名,为蜀地大儒。诸葛亮为益州牧时任劝学从事,从此对诸葛亮相当崇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谯周第一时间赶去奔丧。当时后主刘禅禁止群臣前往奔丧,故而只有谯周一人因为去得早跑得快,到达了五丈原。足见其对诸葛亮的感情。谯周在朝中表现也是非常正直,多次劝谏后主不要贪图玩乐,被视为正臣典范。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着非常正面的人物,却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反面典型。因为是个著名的投降派。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在延熙二十年,在朝堂与尚书令陈祗就对曹魏用兵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谯周认为,蜀汉国小民弱,常年对曹魏用兵导致民生凋敝,应该停止这种行动。后来还写了一篇著名的《仇国论》,通过寓言方式对姜维等人穷兵黩武进行批判。而在景耀六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时,谯周更是一力主张投降曹魏。刘禅投降后,谯周因劝降之功被封为阳城亭侯。

因为劝降一事,谯周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受到历朝历代唾骂。其实,谯周前后的反差,并不是他道德的败坏。而是暴露了蜀汉内部因为不同派系的争斗导致的隔阂矛盾。蜀汉一直存在三种派系。第一是益州本土,第二是刘焉入益州到刘备夺成都之间进入益州的外来人士称为东州客,第三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荆州集团。刘焉入荆州后,为了稳定益州军民,大量起用东州客压制益州土著。刘备入蜀后更是对荆州集团绝对信任,联合东州客(如李严、吴懿等),大肆打压益州本土势力。所以,益州人在自己的家乡,日子反而最难过。益州人没有归属感。

刘备入蜀后,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严律治蜀,用刑甚严,百姓苦不堪言。更有甚至,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次北伐),姜维九伐中原(实际上大小十一次征战),益州百姓更加水深火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益州土著代表的谯周,会想投降,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蜀汉其实从来没把益州人当自己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