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的歇后语(刘备是刘表宗亲,又有抗曹的功劳,为什么不直接占有或分得荆州,还要借)_荆州_刘备_益州

本文目录

  • 刘备是刘表宗亲,又有抗曹的功劳,为什么不直接占有或分得荆州,还要借
  • 刘备到底有没有借荆州如果是借的却迟迟不还,算仁君吗
  • 刘备借荆州为何饱受诟病他到底哪里做错了
  • 民间传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是真的吗真相是什么

刘备是刘表宗亲,又有抗曹的功劳,为什么不直接占有或分得荆州,还要借

多谢邀请。

刘备借荆州并非是向刘表所借,而是刘表死后,曹操南下,荆州分裂,经过赤壁之战后,孙吴自认为荆州是自己的,而刘备迫于实力问题而说的借用。

实际上刘备自己派兵占领了南部四郡,直至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后,才全部被孙吴夺取。

所谓借,不过就是一种借口而已,都是实力说话,由于既要维持孙刘联盟,彼此又都没有实力相互争夺,索性就以借为幌子保持既定事实了。

刘备到底有没有借荆州如果是借的却迟迟不还,算仁君吗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大家熟悉的歇后语,不过说起来刘备肯定觉得很冤枉,因为他从来没有借过整个荆州,实际上当时荆州被曹、刘、孙三家分割,各占了一部。刘备从孙权手里得到的仅仅是南郡,而且后来他归还了长沙、桂阳两郡,可能还有江夏郡的一部分,理论上也算还清了。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当时荆州的归属情况。

荆州共有南阳、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江夏7个郡,在东汉末年本来是刘表占据。后来驻守宛城的张绣投靠了曹操,曹操也得到了宛城,刘表则控制着剩余的荆州地区。

曹操统一河北以后,南下攻取荆州,刘表病死,刘表之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得到消息以后原本想退往江陵,但是在当阳被曹军追上击败,逃往汉津,和关羽、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汇合后一起退守夏口。曹操随即占领了襄阳、江陵,并派人招降了荆州南部地区。

而在赤壁大战以后,曹操主力部队北撤,孙刘联军趁势攻打江陵,并最终夺取了整个南郡。孙权随即把公安让给刘备驻守,刘备又南下夺取了荆南四郡。此时曹操控制了南阳郡和江夏郡一部,孙权占领了南郡,刘备则占据了公安、荆南四郡,可能还有夏口。而随着大量荆州人士前来投奔,刘备觉得所占地区太小,难以安置,于是向孙权求借南郡。孙权原本想以南郡为跳板攻打益州,但是随着周瑜去世,孙权无力西进。而南郡又夹在曹操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等于孙权帮刘备挡住了曹操的军事压力,可以说对孙权很不利,南郡就有些鸡肋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同意把南郡交给刘备,一来巩固孙刘联盟,二来则想借助刘备分担曹操的军事压力。所以刘备实际借的,只是南郡一个郡而已,并非整个荆州。此时荆州除了曹操占有南阳郡和江夏郡一部外,其他地区应该都在刘备手中。

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争夺荆州闹得剑拔弩张,隔着湘江对峙。最后因为曹操夺取了汉中,刘备和孙权担心继续闹下去会被曹操可趁之机,于是决定和谈,最后以湘水为界,瓜分了荆州。刘备让出了长沙、桂阳两郡和江夏部分地区,转交给了孙权。

《湘水之盟》以后,孙刘两家关于荆州归属问题的争议实际上已经划上了一个句号,刘备也算是还清了借南郡的债,不存在不还的问题。

刘备借荆州为何饱受诟病他到底哪里做错了

在东汉末年,所谓“借荆州”的核心其实就是南郡。

荆州这块地盘,最为重要的两个核心点是北部的襄阳、南部的江陵。

南郡之所以重要,也正是因为江陵的存在。

刘备一生跌沛流离,正儿八经的好日子其实没有过几年。

从他刚开始在老同学公孙瓒做客,那时候算得上是半个北漂,在北京东五环游荡的他尚不具备争夺天下的本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东汉的万里江山渐渐被各路诸侯慢慢蚕食,每个地盘上都盘踞着错综复杂的势力。

刘备一路从幽州、青州、徐州、冀州、豫州、荆州、益州。

这一路走来,他见过了太多的冷眼心酸,也亲眼目睹过东汉残破的江山。

那是的东汉,兵戈战火不断在荼毒他的肉身,渐渐将刘氏这杆大旗从万民心中淡化。

而刘备的存在就是守住刘氏一族的这杆大旗。

虽然他的身份有诸多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利用刘氏宗亲的身份“兴复汉室”。

只是,戎马半生的他,前半辈子过得实在是艰辛。

在徐州的时候,刘备的角色是保安大队长,守护的地方是小沛

它是徐州的西大门。

在荆州的时候,刘备的角色仍旧是保安大队长,守护的地方新野。

当有一天,青春的所有热血都被一尽,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涕泗横流吧。

回头望望来时路,那曾是自己的足以,也是自己的半个青春。

这也难怪刘皇叔在荆州襄阳厕所蹲坑,回来面见刘表时,哭的稀里哗啦,因为实在的憋屈。

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为何?

因为他在荆州新野呆了整整七年。

七年。

七年的时间足以扼杀一个人心中苦苦坚守的梦想。

刘备也是普通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血有肉。


公元208年,正月。

曹操南征刘表,刘表当年去世,次子刘琮继位,献出荆州城投降。

在前线防守北大门的刘备毫无知情,得知曹操南下,仓皇南逃,一直逃到了孙权的地盘,孙权将他安置在了鄂县。

公元208年,十月。

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大败。

荆州的问题随之而来。

荆州原为七郡之地,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依次向南。

刘表经营期间,从南阳郡分割出一个章陵郡,荆州成为八郡。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开始瓜分荆南地区。

  • 孙权:占据江夏郡南部、南郡
  • 刘备:占据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

最终的分割,孙权将南郡南部的一小部分(图示红色部分)划分给刘备。便于刘备协防江北南郡地区,以及管理荆南四郡。

后来,周瑜去世后,刘备又想孙权借来了江北的那一小块南郡。

作用呢?

此时刘备真正掌握了进入益州的通道,刘备只要屯兵扼守这里,孙权就没法发兵进入益州。

当初孙权想要进入益州,刘备不惜动用诸葛亮、张飞、关羽把守四处要地,彻底封死了孙权的进路。

这块地方实在是太重要。

后来,刘备拦下孙权攻打益州的企图,自己却引兵冲入益州,直接鲸吞了整个益州。

孙权听闻之后反应是这种状态:

“猾虏,乃敢挟诈如此!”

那个时候的孙权突然想到了刘备曾经的誓言:

“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不是你说的不能攻打益州吗?当初你激动的还想要剃发为僧,怎么有些人说着说着就变了呢?

在处理益州的问题上,刘备不可避免的显露除了狡诈的一面,他一边拦着孙权进入益州,一边自己引兵冲入了益州。

刘备刚刚进入益州的时候,刘璋待他很好,给钱、给兵、给粮。后来孙权愈加的生气,刘备再度向刘璋索要钱粮兵马,刘璋开始扣押,刘备一路之下直接攻打刘璋,借此拿下了益州。

益州这块地方,可以说刘备的一生仁义的尽头。

这这片土地上,我们没能看到仁义。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狡猾、不折手段。

民间传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是真的吗真相是什么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一句民间歇后语,来源是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但“借荆州”的说法多是来自于民间传奇故事以及正史中孙权一方的说法,实际上蜀汉并没有承认。

这一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刘备得到荆州到底是不是“借”的。

刘备没有“借”荆州,更不用“还”荆州

什么是“借”?将所拥有之物暂时给予他人,这才是“借”,孙权一方其实并没有荆州的所有权,那么何谈“借”呢?

我们来看荆州的归属问题。

在最初,荆州是归刘表所有,也是汉室宗亲,和孙权一方非但没有友好交往,反而有着杀父之仇。

相反,刘备曾经投奔过刘表,为刘表守御疆土,名义上二者是兄弟,实际上双方为君臣。刘备的势力也是在这一时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形成了其称霸路上的班底,诸葛亮、马良等人都是在此时收于麾下。

后来,刘表逝世,没有将荆州交给长子刘琦,反而是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

曹操南征,刘琮等人一时害怕,就以荆州为资本,投降了曹操,一班文臣武将也都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人才,比如中了反间计而被杀的水军首领蔡冒等人。

这时候荆州的归属在名义上是属于曹操的,和孙权没有关系。

而刘备等人自然不会降曹,于是拥立了刘表长子刘琦,在荆州的地方与曹操作战,最终大败,不得不逃向东吴,寻求联盟。

刘备与刘琦名义上是叔侄,荆州在孙刘双方看来,名义上是属于刘琦的,但实际上能做主的是刘备,但有趣的是,地盘却在曹操手中。

从这层关系来说,只有刘备等人来东吴结盟,荆州和东吴没有任何的关系。

真正出现问题的是赤壁之战以后。

荆州七郡(或为八郡、九郡)被曹、孙、刘三家瓜分,曹操北还,但依然手握襄阳、南阳,孙权只取得了南郡的一部分;南郡剩下的一部分以及零陵、桂阳、长沙、武陵都落入了刘备的手中,再加上其原本的势力江夏,可以说荆州大部分城池都是属于刘备势力的。

有鉴于此,孙权曾经借过小部分的南郡给刘备,使得其城池完整,但这背后另有目的:

  • 首先,曹操虽然兵败,但并不是孙刘任何一方可以抵抗的,孙刘联盟还必须保持住,暂时不能散伙;

  • 其次,孙权一方害怕曹操嫉恨,想让刘备在前方顶住曹操的报复,所以才将南郡交于他守御;

  • 最后,也是最实际的原因,荆州百姓不认可孙权,而刘备在此地的威望极高,只能他来治理。

所以,从这里能理出事件的始末:

从东吴的角度来说,孙权没有“借”荆州,最多最多就是借了一小块“南郡”给刘备,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治理的原因,那么这块南郡算不算得上东吴的地盘,还是两说。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向孙权“借”荆州,荆州本来就是刘备等人拥有的地盘,此次不过是重新拿回罢了。

退一步讲,曹操是名义上还是大汉丞相,刘备是汉室宗亲,他们占据荆州都有道理可说,孙权不过一军阀,拿什么来“借”荆州?在大义上这也说不通。

只不过因为孙刘联盟的需要,孙权不想散伙,刘备不敢散伙,所以一方说“借”,另一方也就打个哈哈,不承认“借”,也不承认“没借”,这才出现了历史上“借荆州”这一段公案。

那么,东吴一方为何一直要强调“借荆州”呢?这要从孙吴一方为自己定下的战略规划说起。

“荆州”对孙吴来说,是必须要取得的地盘

刘备一方有《隆中对》,诸葛亮曾经这样给刘备规划: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也就是说,荆州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发力点,一切都要从占据荆州开始,这也从后续的历史走向里得以证实。

但相对于这个故事,其实孙权一方更早地便提出了“三分天下”说。

《隆中对》最迟发生在208年春,但早在公元200年,鲁肃就向孙权提出过类似的意见。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规划当中,“三分天下”的主人公是曹操、孙权和刘表,进军的路线是先灭刘表取荆州,再灭刘璋取益州,最终和曹操二分天下,完成一统。

而孙权一方另一个人甘宁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看法:

据《三国志·甘宁传》:

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其实都是想要划江而治。

这种路线和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方略其实是一样的,虽然明面上说要攻打曹操,但未尝不可东取孙吴,最终划江而治。只不过碍于孙刘联盟,这种路线明白就好,不好说出来。

如果蜀汉能同时据有两川和荆州,那么完全就可以以荆州为战争中心,通过长江,将益州富饶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至荆州地区,而川内易守难攻的地形,也并不担心会受到攻击。

刘备出兵汉中,就足以威胁到曹操势力,荆州地区无论是北伐曹魏,还是东取孙吴,都是合理选择。

这一方略的威力从曹操汉中和荆州两线就能看出来,汉中地区曹操折损了夏侯渊,荆州地区因为关羽的进攻,折损了于禁。

这样的蜀汉是被曹魏所惊惧的,所以曾经的敌对双方联合起来,清除了蜀汉在荆州的地位。而这也是在孙权“讨还”荆州不成的前提下。

从孙吴一方来看,荆州必不可少,否则其无从发展。

南方的逐渐富庶是在宋朝之后,之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以北方为主,所以孙吴在江东地区的发展速度是远远不及北方的曹魏和富饶的巴蜀。

长江虽然是天险,但也将东吴锁死在了东南一隅,只能慢性死亡。

偏安东南只能逐渐灭亡,被历史证明了无数次,无论是晋朝的永嘉南渡,还是宋朝的靖康之耻,亦或者是南明的建立,历次南渡都无一北还,很能说明偏安江南地区是不足以成就王图霸业的。

所以,孙权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荆州地区,不仅仅是为了进取,也是为了自保。

这样一来,孙权一方自然要极力鼓吹,荆州本来就是他们的战果,只不过借给了刘备而已,实际上是将“南郡”偷换成了荆州。

在名分上占据道理,实际上也是为了最终以武力夺取造势。

所以说,“刘备借荆州”一事,就是孙权单方面宣布“借”荆州,刘备从来没有当自己“借过”荆州。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