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怨无不报复(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责罚,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_刘备_益州_荆州

本文目录

  • 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责罚,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 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吗他是否犯过错误
  • 法正真的多活数年,他确实能阻止刘备伐吴吗
  • 法正依仗功劳,连续杀害数人,为何连诸葛亮都管不了
  •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责罚,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

谢邀!

就三国演义来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天下皆知,三人虽是异姓兄弟,却亲如手足。刘备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诸葛亮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给请出来的,他深知刘关张的关系,他也杀不了关张,关张能服服帖帖听从他的就不错了。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诸葛亮怎么能砍掉君王的手足。

马谡就不同了。他和诸葛亮情同师生兄弟父子,诸葛亮自然也不忍杀他。但这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场上,街亭之失让西蜀军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并且在马谡领令时诸葛亮再三叮嘱,还给马谡派了助手王平。马谡到了街亭,不听诸葛亮的安排不听王平的劝阻,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时,刘备专门屏退左右,单独留下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再者,不杀马谡,不可安抚军心,以后军令难行。

综上,马谡挥泪斩马谡。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当时益州群臣都劝刘备,娶了刘璋的嫂嫂吴氏为妻,可刘备犹豫不决,怕背上迎娶弟媳骂名,见诸葛亮劝说也无效。法正直接摊牌说了一句话,刘备小眼睛一亮立马答应了。

法正说啥了:“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翻成白话就是:你别管亲戚不亲戚,论亲疏关系,你和吴氏八辈子也找不着,不要忘记了晋文公还娶了自己的侄媳妇。为了大汉社稷,让你娶个嫂子你还磨磨蹭蹭的。

刘备一听此话在理,俗话说做大事不屈小节,况且看看曹孟德,娶了不少人家的媳妇,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和世家大族联手才是王道。当下就点头答应了!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对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真实的《三国志》里,他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关羽、张飞相差无几,法正号称刘备身边的郭嘉,蜀汉第一流的谋士。

刘备一生落魄,短暂贵为徐州牧,可勇有余谋不足,前半生大半时间,都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分别跟过公孙瓒,汉献帝,袁绍,刘表,与短暂和曹操合作,一直以来勇猛无敌可谋士不足是他的短板。

在中原,因为曹孟德的崛起和挟天子而令诸侯,让曹操的麾下谋臣良将济济一堂,反观刘备的前半生跟着自己东奔西靠的人才,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核心人物无一人为上佳谋士。后来投靠了刘表后,在新野待的七年安逸生活中,刘备开始重视收罗人才,

当时的荆州因为远离中原,加上有刘表的十万雄兵,可以说是士人的乐土,很多汉室的遗臣都跑到了这里定居,刘备借着收复汉室的旗号,加上自己中山靖王之后身份,终于挖到徐庶,徐庶帮他击退了曹操,曹操太懂刘备了,知道这哥们不会那么聪明的,所以用计挖走了徐庶。

刘备很无奈,不过他终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同时击退了曹操也增加了他的信心,所以有了后来和诸葛亮的相遇,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历史记载反过来倒是诸葛亮自己找上门的,不过诸葛亮的到来,的确让刘备的实力增强了很多,同时也拥有了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刘备说得了诸葛亮,自己是如鱼得水,确实是真心话!

可千万不要被《三国演义》神话了的诸葛亮所迷惑了,刘备的得荆州诸葛亮是有功,但是功劳并没有夸的那么大,诸葛亮虽然事事尊重刘备,但是他和刘备之间总有些隔膜,不如关羽和张飞的亲,所以大家看三国,是不是老感觉他们之间表面上很和睦,总有点太过分礼貌了,可以分析两人其实思维和想法上不在同一根弦上。

后来刘备又得了庞统,本来庞统和诸葛亮一里一外的结合,倒是能够让刘备起飞,刘备入川带的就是庞统,留下二弟关羽和诸葛亮等守荆州,可见对庞统和诸葛亮都很倚重。

可问题就是庞统帅不过三秒,出场没多久就挂了,在这为难的时刻,法正成为了他的翅膀,可以说法正才是刘备一生的贵人,得了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得了法正才是人生起飞。

可以说法正的出现,改变了刘备的人生,首先法正最早提出投靠刘备蜀臣,并且给了刘备一个入川的好方法和借口,刘备由于法正的到来开始转运,前半生事事不顺的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不但赶走了刘璋取了西川,更是得蜀望陇,收留了西凉名将马超,一路顺风顺水的进军汉中。

于曹操对持在定军山,《三国演义》中将获得汉中的功劳归给了诸葛亮,其实建议刘备深入汉中,在定军山上阵斩夏侯渊,都是法正的功劳,而法正是以军师身份随刘备出征。可见刘备对他的器重。

在定军山一战中,定军山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俗语总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的说法,夏侯渊见刘备要取定军山,可有点急了,率军前来争山。

法正这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胆魄,对面名将夏侯渊和张郃,张郃后来破了街亭,大败马谡,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果的,可见其能力,张郃面对法正,却被法正的声东击西迷惑了,更招架不住轮番进攻蜀军,需要夏侯渊求援。

夏侯渊急忙分兵援助,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听取了法正建议,让老将黄忠来一个瞒天过海,使用了疲敌战术,就是鼓噪而不攻营,让夏侯渊松懈,同时放火烧了许多营外的鹿角,

这时非常戏剧一幕出现了,夏侯渊作为主帅竟然带着人去抢修鹿角。法正在山上一直等一个机会,此时千载难逢,果断让黄忠忽然的奇袭,黄忠如下山猛虎一样的扑了过去,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

夏侯渊跟着曹操多年,是曹操的亲戚加铁哥们,曹操知道了可是伤心欲绝,更是悲痛不已,断定了刘备身边有高人,书中如此记载: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可见曹操是不担忧刘备,担忧的就是刘备身边的谋士,因为他深懂得这个老朋友,如果遇上一个厉害的军师,搞不好还真的能和自己分庭抗礼。所以他当年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不是恭维刘备的话,是真实知道刘备的实力,不过他更懂得刘备的短板,所以刘备一直没有军师对他完全不能成为威胁。而他对法正的评价很高,也很感叹为何自己没有遇上法正,曹操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

人与人之间缘分很奇怪,当一个人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可当另外一个人出现,两人合作就顺风顺水,当一人忽然离开,另外一人就倒霉透顶了,历史上很多最佳的拍档,比如齐恒公与管仲,符坚和王猛。三国时期曹操与郭嘉,刘备和法正都是这样的例子,可见两人结合,互不短板,的确是最好和最快的开创基业的模式。

曹操在郭嘉死后,有了赤壁之败,刘备没有了法正以后,有了夷陵之败,可见这些谋臣不但是主公的好帮手,更是他们的福星,当福星一走后,运气也到此为止了。

所以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并不算夸张,就等于是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一样。

不过历史上对法正这个人,评价却是有褒有贬的,法正的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人,优点很多,智慧,果断,有眼光,奇谋妙计很多。缺点就是刚烈,狠辣,现实,睚眦必报。说白了法正并不像诸葛亮那么完美,反而是一个智慧,但是又现实小气的人。

可以仁义为形象的刘备,却非常喜欢和法正聊天,而且感觉自己和法正很投缘,可以说刘备,诸葛亮,法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刘备对法正就当哥们一样看待,哪怕法正就是捅了天大的篓子他都会帮着法正说话,而对诸葛亮处处都是尊重和礼貌,但是诸葛亮的意见他未必就能听进去,哪怕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可反过来法正去劝,刘备就立刻答应了,本文开始的一幕,就是其中的一例,

两人的关系如此融洽,其实来自于是两个不得志的中年男人,都希望能够创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诸葛亮在隆中农耕读书不同,法正无论是家世和地位,都与刘备不相上下,

法正的祖上是长安的士族,他也是士族出身,如果不是当年董卓之乱,估计法正也不会逃到了蜀地,而他的爷爷一辈是大学士,父亲也是个官吏,能够看出法正在当时,既有机会就是在长安出仕,和诸葛亮是无法相比的。

不过这一点倒是和刘备很符合,作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走马和华服,回去长安读书,可以说两人在兴趣和家庭背景上,很谈的来。

其次法正的人生经历,也非常懂得刘备的心,他完全是以心交心的站在刘备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也是和刘备一样,在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法正到了蜀地历史没有记载准确时间,但是他的经世之才,确实不被偏安一偶的刘璋重用,所以法正很郁闷,爷当年是长安的美少年,不是出乱子,我都懒得理会刘璋这些土老帽,但是身份的高贵,一身的才会,却因为吃饭和生活问题,憋屈的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吏,法正的确是希望自己有所建树。

而他和刘备的就相见,非常富有戏剧性,本来张松和推荐法正去见刘备,法正本来是不想去的,可不情愿的去了以后,法正发现刘备真香,没人知道两人聊过什么,反正这一聊,法正和曹操的眼光一样,刘备个枭雄,而法正和这枭雄还很合得来,特别是此时刘备是属于刚有点起色阶段,需要扩充就需要人手,对于法正来说,与其刘璋哪里不受重用,还不如跳槽到刘备这里拼一把,俗话说爱拼才会赢。

法正的恐怖能来,在于他是主见和果决的人。刘备的入川,策划者就是法正和庞统。他给出了刘备两个关键推断:
第一,刘备担忧刘璋坚壁清野,刘备是有些害怕的,法正却打小了他这层顾虑,他判断刘璋根本不会这样做。结果全中。
第二,法正还给刘璋劝降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威胁之意,又中了一次。

可见法正补充了刘备的短板,就是心狠手辣、而且有非常恐怖的判断力。而法正还有刘备更需要的一个优点,就是法正很实在,从来不玩虚的,什么有利益什么来,可以说像极了刘邦的张良。重要的时候敢踢一脚刘邦,提醒他什么都答应下来的人。

当时许靖想着开城投降刘备,可是不能如愿,后来刘备得成都,建立了蜀汉,很不喜欢许靖这个人,怎么看怎么讨厌,此时法正就劝他:许靖是喜欢虚名,人也很浮夸,但是我们刚取的益州,这需要拉拢当地士族的时候,对许靖好,反而对我们非常有利,因为他这人爱好吹嘘自己,反而成为我们的最好的代言人。主公,你要物尽其用。

这段话透露出两个信息,法正也看不上许靖,但是法正很现实,借许靖爱虚名物尽其用。同时可以看出法正和郭嘉和贾诩一样,只要成功可以不计任何方式方法,里子比面子更重要,这完全是刘备做不到的,诸葛亮更是不会如此去做,但是他敢这样做。

法正被刘备当哥们,言听计从还有一件事,就是当年法正啥也不说,为刘备挡箭的举动,根据三国志记载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当时刘备也打红了眼,脾气上来了不肯退,看着敌军妃飞箭如雨的下,没人拉的走刘备,此时法正啥也不说,走到刘备身前去保护刘备,刘备可就心痛了,赶紧让他走开,可是法正:你亲自在前,何况我?刘备这时知道法正想干啥,也醒了过来,连忙带着法正就撤退了。

法正和刘备的投缘,其原因是两人的出生和骨子里,有些游侠的心情。两人都是一个爱憎分明又冲动和任性的人。

法正可以说是刘备的福星也是他的谋臣,法正和刘备结合让三国产生了一股新的力量,刘备强大战斗力终于在法正和诸葛亮的梳理指挥下释放了出来,此时的蜀汉可谓是巅峰时刻,武有五虎将,文有诸葛亮和法正,地盘有荆州和益州还有汉中,可以说在努力一把,非常有机会定都关中,在窥视中原,复兴汉室。

可是法正却刘备自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这时到达人生巅峰的刘备,本没想到自己在三年后,接连遭受打击,法正去世后一年,关羽败走麦城,其后刘备举蜀国精锐发动了夷陵之战,此战后五虎将,只剩两人,而谋臣只有诸葛亮。

三年的时间刘备由巅峰接连失败,最后走向了人生终点,这三年诸葛亮是一直陪伴着他,给他建议和劝解,可诸葛亮在三年内,无论是关羽的荆州,还是刘备在益州都都毫无建树,反而是蜀汉一败再败,这不得不说,他和法正的差距是的确存在的。

不过法正和诸葛亮两人虽然都是军师,但是两人的关系却很要好,
诸葛亮是要给铁面无私,立法严峻的人,法正有异议,但是法正依然尊重诸葛亮!

其次法正睚眦必报,有人找诸葛亮去说他,诸葛亮却很艺术的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法正就刘备的一个宝贝,没必要为那些小事两人出现了矛盾。
最后,刘备征吴,诸葛亮怎么劝都没办法,后来说如果法正活着,一定能劝阻刘备。

如果法正还在,刘备这三年内的计划,可能不是这样走了,更有可能的是法正和刘备全力进军关中,也不会有后来关羽需要出击,让荆州空虚,给孙吴捡了篓子,更不会有夷陵之败,因为法正本来技术关中人,并且世家在长安,对于家乡很了解,同时在长安又很多自己人,这些的条件,足够曹操吃一壶的,很难说刘备是否能够夺的关中,重振家业,而法正也算是衣锦还乡了。毕竟如果不是夷陵之战,蜀汉保留了实力和精锐大军,曹丕的能力,刘备也说过:“亮才十倍于丕”,所以蜀汉在这个机会中,联合孙权成就霸业,是非常还有可能的!

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吗他是否犯过错误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就是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

辅助刘备建立蜀国,功勋作著,

厉不厉害,只是史书记载,诸葛亮用兵如神,取胜大小战役无数,

虽然司马懿厉害,诸葛亮也是他不可轻视的尽敌,

司马懿计谋多端,无非是魏国一份而已,他也没有统一全国,

诸葛亮保刘备,建立蜀国那也是事实,客观而论,都非等闲之辈,

他是否犯过错,犯错很正常,况且他是区区凡人,

评价他厉害也不为过,简化概括,不周谅解。

法正真的多活数年,他确实能阻止刘备伐吴吗

法正能阻止刘备东征伐吴,只是在刘备兵败回到白帝城之后,诸葛亮发出的感叹而已!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并没有说法正一定就能阻止住刘备东征。

因为诸葛亮在后面还跟着一句——即使阻止不了刘备东征,有法正跟随着刘备东征,刘备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刘备决意东征孙权的时候,法正究竟能否阻止刘备东征?反正当时法正已经死了!

这段情节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曹操在取得荆州之后,曹操就想趁势顺江东下。贾诩、程昱等人都劝曹操不要进攻江东。

曹操没有听从众人的劝谏,结果遭遇瘟疫被迫无功而返。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从荆州败退之后,感叹如果有郭嘉在,不至于使自己弄到这种地步;刘备败退到白帝城,诸葛亮感叹如果有法正在,也不至于使刘备败得那么惨!

曹操、郭嘉,刘备、法正,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经历和感叹,像不像一个模子翻刻出来的?

郭嘉如果不死,真能阻止曹操东下吗?贾诩这个人精也没有阻止得了。法正如果不死,难道就能阻止得了刘备吗?

曹操对于郭嘉可谓是言无不从,刘备对于法正也是倾爱有加。可是时过境迁之后呢?

当初曹操和荀彧也是好得穿一条裤子,最后不还是各穿各衣。

刘备当时东征之意甚是坚决,法正肯定也是难以阻止。

不过正如诸葛亮所言,法正虽然阻止不了刘备东征,但是有法正跟随着刘备出征,刘备肯定不会遭到惨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法正依仗功劳,连续杀害数人,为何连诸葛亮都管不了

在三国历史上法正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人。法正是刘备奠定蜀汉三分天下局面的最大功臣,没有法正刘备入不了西川;法正是刘备拉拢牵制益州势力的唯一人选;法正也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信任度甚至高于孔明。

刘备在取得荆州和益州建立蜀国之后,因为法制不健全,让刚建立的蜀汉内忧外患,这时就迫切需要一部能“内修政理”法律,而拥有旷世之才的诸葛亮,研修了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呢?

如果说诸葛亮的法律制度,就必须要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法正。在赤壁大败之后,曹操改变战略,准备先攻打汉中和益州,然后就可以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到时候攻打荆州和扬州就非常简单。于是在曹操退后北方之后,就派兵攻打汉中。

此时张松便向益州牧刘璋建议,去荆州请刘备前来帮忙,并推荐法正为使者。法正走后,虽然刘璋发现端倪杀掉了张松,并派兵阻挡刘备,但在法正的帮助诸葛亮的指挥下,很快便打到了益州城下,刘璋也是出城投降。

刘备之所以能够拿下益州,第一功臣应就是法政,所以刘备进入成都后,刘备把法正封为扬武将军,和诸葛亮平级。但是法正这个人能力很强,但心眼儿很小。

《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法政当上蜀郡太守以后,“一餐之德 睚眦之怨 无不报复 ”意思就是,“以前对我有恩的我必谢,但有仇我必报”。法正擅作主张害死的仇人有好几个。

这个时候就有人像诸葛亮告状说:这法证太过嚣张,您要禀明主公依法严办。但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却不同意。诸葛亮说:当年主公在荆州的时候,北有曹操之忌,东有孙权之迫,兵力薄弱、土地狭小,没有办法大展宏图,幸亏法正帮忙主公才能够入主益州,正是法正让主公脱离了限制,现在主公又怎么能够反过来限制法证呢?

诸葛亮的这个态度令人费解,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曾说,占领益州以后要内修政理,就是主张整顿吏治、完善法律、规范道德。史料记载他是一位严格执法的管理者,那么为什么对法正犯法他就能挣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通过很多政治家的做法就可以看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会表现出多种面貌,但是种种面貌背后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诸葛亮纵容法正,面上是因为法正的功劳颇大,所以可以搞特殊。实际上诸葛亮这么做在其背后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第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攻占成都后,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将军,而法正是杨武将军,两个人是平级的关系谁也管不了谁。诸葛亮没有权力越位来承办法正。

第二,就是缓和新旧矛盾,法正案件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法案件,在他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对于益州人来说,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外来势力。益州的本土势力代表就是法正,刘备刚进入益州,还处在敏感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把法正处理,这在当地人看来你处理的不是法正,而是冲着益州人来的。很容易就会激化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慎之又慎。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法可依。刘备集团之前一直都是军事集团,并没有制定出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所刘备的集团必须制作出一部健全严明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攻占成都以后有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一共五个人共同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蜀科》,也正是有了这一部法律,让蜀汉在短短时间能够拥有三国鼎立的实力。也展现出了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内修政理”!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法正不死,蜀国最终统治权的争夺鹿死谁手或许尚未可知。作为蜀国的开国功臣,尽管传闻品行飞扬跋扈、睚眦必报,但是形式所限,诸葛亮即使想再来一次“挥泪斩法正”,也难于上青天。

法正是个背主的人,人品有问题,刘备为何不怕他再背叛他

张松、法正和孟达,是蜀中迎降刘备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原是在刘璋手下,见刘璋暗弱,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思得明主。他们的本意是献西蜀与曹操,张松专门以出使为名,带着西川地图去投奔曹操。谁知道曹操骄傲自大,根本就没有理睬张松。

张松归来途中被刘备所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张松认为刘备是可以依靠的主君。于是,张松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自己许做内应。

法正和孟达都是张松的朋友,张松回来后,就和他们商量献西川的事情。于是,张松劝刘璋引刘备入川自卫,并且派法正和孟达各领两千人马去迎接刘备。

刘备在得到法正和孟达及他们的人马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人的人马合为一体,交给孟达指挥,留在荆州江陵。而法正则陪同刘备一起入川。

刘备对法正和孟达两人的处置截然不同。他将孟达留在江陵,却带着法正入川。从这里,我们可出刘备对两人的评判。孟达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物,后来他投奔曹魏时,被曹魏的人评价很高,深得曹丕的器重。可是,刘备却把他留在荆州,只选择了法正随行。

从这一方面来看,刘备对法正的要比孟达更加看重。而且,在后来的上庸之战中,孟达一个人完全可以占领上庸,但是刘备依然派了刘封带兵来指挥他。这里也表达出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的眼力深邃。多年的奔波,让他认识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他选拔使用人才,都没有出过差错。他能够这样信任法正,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备在任用法正这件事上,既任用他,又防备着他。法正也是聪明人,看破不说破,最后君臣才得以相互信任。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缺少的是奇谋之士。在战争中,战术谋略方面,多是刘备自己把握。但是,刘备的谋略总是有缺陷的,在面对曹操和他强大的谋士团队时,是败多胜少。而法正的特长就恰恰补上了这个短板。在史书中评价法正,说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

法正加入刘备的阵营后,为刘备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在争夺汉中的战役中,和夏侯渊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在和夏侯渊对峙期间,法正出谋让刘备穿插到定军山、兴势安营。夏侯渊为了夺回失地,前来攻击。不料反而被法正指挥的黄忠打得大败,连夏侯渊都被黄忠斩杀。这一仗,基本决定了汉中的归属。曹操闻讯带兵来争夺也无济于事。

后来曹操闻知是法正为刘备出的计谋,不无遗憾的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他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法正的出谋划策上。

法正死后,刘备为之痛哭数日,还追谥他为翼侯。法正也是刘备唯一追谥的人。在日后刘备出兵讨伐东吴,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阻止刘备,即便是阻止不了刘备,也不会打这么大的败仗。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器重。

可是,法正这个人的名声并不好,史书说他“不以德素称也”。而且法正是背叛他的主人刘璋投靠刘备的,那么刘备如此信任他,就不怕法正如同孟达一样背叛自己吗?

如果我们看刘备对法正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并非是从一开始就信用法正的。刘备对法正也是有着防备的。在法正和孟达一起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虽然在第一时间判断法正此人可用,但是也留了一手。他让法正将自己的军队都交给孟达,留在荆州。而让法正只身一人跟随自己入川。这样,即便是法正图谋不轨,没有一兵一卒的他也难以作乱。

在入川初期,刘备还是更信用庞统,对法正也是考察使用。在这一段时间里,出谋划策的人还是庞统。就是在庞统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法正也只是起到参谋的作用。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现他的重大举措。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后,刘备考察过法正的行为,才开始信用他。在攻打成都时,法正开始登上刘备的军事舞台。在刘备夺取蜀地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最终在汉中之战中,成为刘备的谋主,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

我们可以从刘备使用法正的过程中,看到他枭雄的本色。他在刚一开始,对法正考察后,将他单身带入西川,就是防止他在不知道根底的情况下背叛自己。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也是边使用法正,边对他进行考察。直到完全信任他之后,才放手使用他。

正是刘备对法正的恩威并施,才使得法正对刘备死心塌地。这样,虽然法正此人的德行有亏,又是背主之人,刘备依然不怕他会背叛自己,让他作为自己的谋主为自己服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