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率十万部队进攻蜀国,蜀国将领王平是怎样应对的?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_蜀汉_汉中_益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平上将 蜀汉 汉中 益州

本文目录

  • 曹爽率十万部队进攻蜀国,蜀国将领王平是怎样应对的
  •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 三国时期真实的王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 诸葛亮如果派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能守得住吗
  • 王平为什么没有魏延姜维出名
  • 蜀汉名将王平为何要弃魏投蜀王平最终的结局如何
  •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曹爽率十万部队进攻蜀国,蜀国将领王平是怎样应对的

正始五年(244年),曹叡病重期间任命的辅政大将军曹爽,为了顺利执掌朝政,急于以军功树立威信,于是向蜀国汉中发动进攻,因主要发生在兴势山附近,故又称“兴势之战”。这是一场典型的防御战,镇守汉中的王平得知魏军来犯,并没有采取固守待援的策略,而是主动出击占据险要之地,魏军因补给困难而兵疲意懈,无奈之下只得撤兵,却又被费祎切断退路,导致损失惨重。

背景:曹爽为树立威信起兵伐蜀,诸葛亮死后王平镇守汉中

此战的背景我们魏蜀两方面来介绍,方便大家理解。

魏国方面: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期间,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令二人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继位后,曹爽起初还事事与司马懿商议,且身为尊敬,但却开始逐步削去司马懿及其心腹兵权,意图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后,曹爽开始将司马懿扔到了脑后,开始自专政事。

△曹爽

由于司马懿长期掌兵,军中多其心腹,曹爽虽然将高级将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却很难在军中树立威信。于是乎,在邓飏和李胜等人的建议下,曹爽开始积极准备伐蜀,意图建立军功、树立威信。

蜀国方面: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此后蜀国开始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因与杨仪不和,于军中“作乱”,王平奉命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却不想手下士兵竟被王平的嘴遁给遣散了,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杀。同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蒋琬病重之后,王平被升任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开始统领汉中防务。

此时的蜀国,马忠驻守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则镇守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以保蜀汉平安,平安三侯之威名至此而始。

曹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3月,曹爽来到长安,任命夏侯玄(夏侯渊之孙,玄母为曹爽姑姑)为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另命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曹爽自己则从长安率数万军队出发,和夏侯玄军队于骆谷会合,统兵十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兴势之战爆发。

过程:王平据守险隘,曹军被阻兴势,费袆援军断后,曹军惨遭大败

曹军十余万来犯,而此时汉中守军不足三万,得知情况的汉中诸将大惊。于是有人向王平建议,仅凭手中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驻守关隘,收缩兵力驻守汉、乐二城,放魏军进入汉中,等到涪城援军到来之后,再抢回阳平关。

△兴势之战示意图

王平仔细分析后却认为,汉中距离涪城足有一千余里,如果坐视魏军夺取阳平关,恐怕等不到援军到来,汉中便已经要失守了。应该派遣刘护军、杜参军率兵据守兴势山,自己则率领大军为后援,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兴势东侧),由自己亲自率兵救援,只有这样才能够等待援军的到来。于是大家便按照王平的安排部署,而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也先后率军赶往汉中。

于是,曹爽率领的魏军在兴势山受阻,根本无法再进一步。再加上骆谷路况最糟,且极度缺水,导致大量负责运输的牛、马、骡、驴等牲畜因缺水而渴死,在物资逐渐消耗光之后,魏军兵疲意懈,已经没有了多少战斗力。

魏国残军杨伟认为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劝曹爽应该立即退军,或许还能保存实力,但却遭到曹爽心腹邓飏的反对,双方在曹爽面前展开争论,杨伟气得大骂“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曹爽听后极不高兴,不愿退兵。关键时刻,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认为此时已经不利于进攻,如果后路再被蜀军包抄,便有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夏侯玄大惊之下,也连忙跑去劝谏曹爽撤军,曹爽这才答应。

同年五月,费祎得知魏军将退,于是率军绕道占据沈岭、衙岭、分水岭,断其后路。曹爽撤退途中遭到截击,历经一番苦战,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才退回关中。

△曹爽偏偏选择了傥骆道


综上所述,兴势之战的取胜,有王平的应对之功,但与曹爽的糊涂指挥同样密切相关。其在军中根基本就尚浅,所用之人大多不知军事,而在进攻路线的选择上,偏偏选择了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四条路中的傥骆道,虽然这条路线最短,但偏偏是最难行的,且是三条路中缺水路段最长的,最终导致大军缺乏补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刘备入川后,一时人才济济,究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早年跟从刘备起兵的元老龙从,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糜竺等。二是在荆州时招纳的人才,如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马良、马谡等。三是在益州投过来的人才,如孟达、法正、李恢、李严、黄权、吴懿等。其他零星来源则如马超、马岱等。从人才结构可知,正如《后出师表》后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正是有这些人才存在,以孤穷的刘备,奔逃四方,一得益州便如鱼得水,龙腾上天,三分天下。

蜀汉的三足而立并持续几十年,得益于四川天险之地,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米仓山双道屏障为依托,东部则有巫山和长江天险。从关中长安等地出发,需先经秦岭古道进入汉中,再经金牛道、米仓道等方可入蜀,真正的割据胜地,易守难攻,以曹魏之盛时,对上略显疲弱的蜀汉,也毫无胜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发生于244年的魏蜀兴势之战,很好的说明问题,王平据险而守,曹魏十多万兵马立即陷入被动岌岌可危,连司马懿也说有后路被断,全军覆没的危险。有此天险,虽能保国,但也隔阻了古时四川与外地的人才交流,而仅靠本土派人才的更新,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这与刘备诸葛亮他们的兴复汉室目标相去甚远。

自身人才有限,那么,只有向外索取招揽,人才的进入有主动和被动二种,但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士子游学求官,在中原等富庶地区只要不发生大变乱的情况下,极少会有人冒险入四川找不自在。那么只有另一条路,主动招降出川物色人才为己用,所以,汉中之战王平来投,即被刘备拜为牙门将、裨将军。后期更是大放异彩,证明确是人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夏侯霸因高平陵政变,曹爽族诛,夏侯玄被召回京而心不自安降蜀,他的来降,给蜀汉带来极大的政治优势,作为夏侯渊的长子,曹魏的旁系,蜀汉的死敌居然降蜀,本身就极具标签广告作用,一入蜀即受到赏识重用,刘禅亲自出迎并与他攀亲,封为车骑将军,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而姜维,本人的才能虽不如演义所说,但也是诸葛亮看重,称为“凉州上士”,后来所作所为,证明也非凡物。这三个人,都不是四川土生土长,各自因才能和其他原因而见用,根本原因是蜀地人才的极度匮乏。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诸葛亮确实有意限制益州本土人士。不过,在将领任用上,诸葛亮基本上是依其资历、才能任用的。

套公式一般的偏见

作为外来政权,蜀汉一直对益州本土人士有所限制。

不过,历史绝非套公式这么简单,更不应该为了套公式而避重就轻,甚至歪曲历史。

比如,题中所提到的王平、吴懿等人。

王平确实是从曹营加入刘备集团的。

不过,王平本人就是巴西宕渠人,如假包换的益州本地人士。

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张鲁率巴西地区的七姓夷王归顺,王平也跟着一起去了北方。

汉中之战时,王平主动率部归顺了刘备。

严格地来说,王平与其说是归降,不如说是归队。

后来,王平所统帅的板楯蛮兵,更是他家乡的军队,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本土化”了。

因此,不要因为王平曾加入曹营,就忘记他是益州人士哦。事实上,他就是益州派将领的主要代表人物。

吴懿则本是中原的陈留人士,早年随刘焉入川的。

所以,吴懿是东州派,虽然比刘备来得早,但也是外来人士。

而且,后面我们会提到:诸葛亮时期,吴懿受到的重用程度仅次于魏延。

因此,我们不要急着用套公式的态度来看待诸葛亮用将哦。

诸葛亮北伐中重用的将领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以赵云、邓芝率一路进箕谷,牵制曹真,自率大军进祁山,以魏延为前部督。

魏延、赵云,这些都是刘备时期留下来的大将,是第一次北伐时主要重用将领。

不过,实际作战中,诸葛亮“违众拔谡”,企图提拔、重用马谡,结果惨败。

此次北伐后,姜维、王平开始成为诸葛亮重点考察的对象。

姜维加入后,诸葛亮以他为仓曹掾,开始重点考察。

此外,王平则在街亭之败中,整顿败卒,从容撤退,表现出的将略引起诸葛亮关注,诸葛亮拜其为参军,令他统领无当飞军。(王平投刘备后,一直都只是担任稗将,没有得到提拔,因此,王平虽是刘备时期加入的,但确实是诸葛亮时期开始得到重用的)

不过,或许是吸取了盲目重用马谡的教训,诸葛亮只是重点考察姜维、王平,并没有立刻重用。

第二次北伐只维持了二十日,且是攻城战,由诸葛亮亲自指挥,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因此,看不出诸葛亮重用了谁。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令陈式收复武都、阴平,又以魏延、吴懿阻击魏军援军。

魏延、吴懿,是刘备留下的宿将,陈式则是刘备后期重点培养的将领。可以说,此次北伐中,诸葛亮依然是依照资历为重用标准。

第三次北伐后,曹真发起了征蜀之战。

此战中,曹真大军一直没有走通道路,因此没有与诸葛亮大军交战;不过,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军远出羌中,大败费曜、郭淮。

此次作战,魏延、吴懿大放异彩,是最得重用的将领。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在卤城与司马懿大战。

其中,王平独守营,抵抗张郃;魏延、吴懿、陈式、高翔率军与司马懿大战,取胜。

魏延等四人都是刘备时期就开始重用的将领,王平则开始独当一面,成长为大将。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率军与司马懿相拒于五丈原。

其中,魏延为前部,姜维次之。

诸葛亮去世时,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结果,魏延为与杨仪争权,先行撤退,姜维独率军击退魏军追兵。

此次作战时,姜维与魏延一起,成为最受重用的将领。

由此来看,诸葛亮时期,最重用的将领始终是魏延,其次是吴懿,其余陈式、高翔等人又次之,这些都是刘备留下的有资历的将领。而姜维、王平则依其才能得以崛起。

看来,绝大多数被重用的将领,都是刘备时期开始栽培的,只有姜维、王平是在诸葛亮手下成长为大将之才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除了王平外,北伐大军的重要将领中无一益州人士。

那么,是不是益州籍将领在诸葛亮手下就未得重用呢?

并非如此。

诸葛亮时期的益州籍将领们

蜀汉除了要北伐,还要应付东吴的威胁以及地方豪强及南中等地的势力。

因此,蜀汉设立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与汉中都督一起成为四大镇戍都督。

其中,永安都督、江州都督,早先由李严、李丰的东州人士担任,此后由费观(费祎的族父)、邓芝等荆州人士担任。

永安、江州都督,所防御的重点是东线。

李严虽是东州派,但其实也出身荆州,早年一直在荆州,对荆州事务十分熟悉。至于荆州人士对荆州就更熟悉了。

以他们坐镇东线,显然利于搞好与东吴的关系,作好的东吴的防御。

此外,庲降都督区,则主要负责弹压南中等地的叛乱势力。

这个地区的六个都督中,除了首任邓方,末任阎宇是荆州人士外,其余四位:李恢、张翼、马忠、张表悉数为益州人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有一项重要任务。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下令:由大姓富豪出钱收“恶夷”为部曲,逐渐形成夷、汉部曲;迁徙一些青羌到蜀地,从中抽调精锐,号为无当飞军;此外,又每年征收南中的金、银、战马等以资实。

也就是说,诸葛亮试图通过与大姓富豪合作,既安定南中,又从中获得大量的精锐兵员以及战略物资。

这些大姓富豪,基本上都是益州大族或由益州迁徙过去的大族。

因此,以益州派将领,率领少量武装力量,搞好与大族的合作,是最为适当的。

前面提到,诸葛亮时期所重用的将领,除姜维、王平外,绝大多数都是刘备时期就已经积累了丰富军事经验的宿将。

而益州将领中,像张任、雷铜这样的将领等都未降刘备,而归降刘备的严颜等名将也早早去世,这些新的益州派将领确实缺乏大战经验,尤其缺乏与北兵交战的经验。相反,常年在益州镇压豪强叛乱的经验,使他们更擅长镇守地方。

因此,大多数益州籍将领,都没有参与北伐,而是留在后方,与地方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

当然,也有一些将领,因为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被调到北伐战场的。

比如,张翼,就因在镇压叛乱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引起诸葛亮注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直接被任命为前部督,成为北伐重要将领。

所以,镇守南中,压制豪强,这些任务当然也很重要!因此,益州籍将领并非未得重用,只是因其资历、才干,较少在北伐中担任重要职务而已。

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

诸葛亮对益州将领的态度,也正反应了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

一方面,蜀汉集团任用了大量的益州籍人士。

据统计,除刘备父子外,蜀国统治集团有职有籍可考的共189人。

其中,关羽张飞这样的北方故人22人,占11.64%;诸葛亮这样的荆襄人士66人,占34.6%;黄权、张翼这样的益州籍人士92人,占48.1%;马超、姜维这样的凉州人士9人,占4.7%。

都能留名于史,说明官职、影响力不可能太小了。

所以,益州人士依然占据了统治集团的近半席位,比例为各派最高,不能说完全被压制。

然而,另一方面,蜀汉的最高职位,则从来没有向益州人士开放。

蜀汉的顶级职务,先后由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担任,而其他如董厥、陈袛等人担任的能够参与中枢决策的次级重要职务,都无一益州人士。

也就是说,涉及到中枢决策的重要职务,荆州派牢牢抓在手中不放(除毫无根基的姜维外),至于其他职务,则可以大用益州人物。

以诸葛亮手下的将领而言,即便是职务最高的魏延,都不可能参与中枢决策,都是战将而已。

因此,以压制益州人士来解释益州派名将未受重用,实在说不通。

总的来说,蜀汉政权确实存在压制益州本土派的问题。

不过,诸葛亮用将,主要还是依据将领的资历、能力特点的。

益州本土将领少受重用,主要是因有资历的将领或在刘备入川作战中没有归顺,或年事已高故去,新生代的益州将领在资历、经验上不适合参与北伐作战,而更适合在后方与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

历史自有其规律、特征,但历史绝非简单的套公式。

以套公式的方式来解读历史,难免避重就轻,甚至歪曲,不可取。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

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

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

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

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

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

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

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

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

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

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

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

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

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

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

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

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

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

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

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

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

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

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

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

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

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

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

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

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

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

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

魏延要求继续北伐。

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

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

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

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

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

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

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

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

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

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

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

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

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动乱的蜀汉局势。

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

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

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

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

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

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

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政权就会很快被消灭。

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军队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

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

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

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军队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

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

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

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

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

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

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

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政权继续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三国时期真实的王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平,一个恨透了兵法的人:

《三国演义》里的王平将军,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魏、在蜀先后两次作为副手随主将出兵,但都因为主将不听王平的意见,结果兵败。而且两次失败都是因为主将大谈兵法,选择的陈兵地点有问题。

王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在书中诸葛亮就有过明确的评价: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可见,王平是一个行事稳重,能当大任的人。

王平在魏时,官小职微。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汉水作战,曹操派徐晃为将破蜀,王平抓住时机,自告奋勇,愿意协助徐晃。可见,王平还是有进取心,想要建功立业的。

等到兵临汉水,主将徐晃命令大军渡河列阵与蜀军决战。王平就说那样我们不就没有退路了吗?徐晃搬出了兵法,说这叫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记住这句话,后面还要登场)。王平认为这一招不是和谁都能用的,苦劝不听。结果分兵,徐晃率领骑兵渡河作战,王平率领步兵依河扎营。

结果徐晃兵败,逃过河的徐晃责怪王平见死不救。王平则认为要是救你步兵也得被蜀军消灭。徐晃恼怒,有干掉王平的意思。

王平一看这种情况,放了一把火,干脆投降刘备去了。

有人不理解,王平为什么要放弃强大的魏,而去投靠相对弱的蜀。有人说王平本来就是益州人,愿意回老家工作。也有人说徐晃是曹操的爱将红人,回去了王平也得背锅,说不清楚,后果难料,所以投降。

其实没那么复杂,当初袁绍比曹操势力大吧,荀彧、许攸弃袁绍投曹操;当初刘表势力比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大吧,刘表的亲戚诸葛亮反而去辅佐刘备;当初袁术的势力比孙策大吧,程、黄等将军宁愿跟随孙策再创业。王平在原单位不受重用,自然要另谋出路。

看到王平来投降,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

诸葛亮出兵伐魏,深知街亭得失事关重大,马谡请命去守,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的重要性,末了还是不放心,让谨慎的王平同马谡一起去。

来到街亭的马谡和王平在哪里安营扎寨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平认为当然是必经之路口当道安营拒敌,马谡则主张屯兵山上,理由是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又是兵法,又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不说这句话估计王平还寻思寻思,一说这句话王平更是决然的领着五千兵马自己下寨去了。

街亭兵败,马谡被杀,王平也受了斥责。估计从此以后,王平也长了心眼,再不为谁做副手,要打仗自己领兵。后来的王平拒张郃,败曹爽,成为蜀汉政权重要大将。

诸葛亮如果派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能守得住吗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混战中的一场阻击战役。曹魏的目的是,通过街亭隘口,以最快的速度支援到陇右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阻止关中方面的援军,给陇西的主力攻坚队伍拔取城池,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战役结果: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主动舍弃了水源,依南山(孤山)扎营。魏将张郃围而不攻,绝其汲道,马谡军不战自败。连带着混战下的各条战线,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诸葛亮被迫宣告北伐失败。

显然!由于马谡的作战失误,导致了北伐失败的最终结果……

那么?如果换作赵云、王平二人驻守街亭,能守得住吗?

我的观点:街亭之战中,如果诸葛亮派赵云镇守街亭,最终的结局仍然会失败,甚至会比之前败的更惨。如果派王平镇守街亭,形势相对之前会好一点,但仍然是失败率大于成功率。

逐一分析,先说赵云:

如果把赵云安排到街亭隘口,那就不是能不能守住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街亭可守的问题。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赵云在干嘛?赵云率领了一支偏师出斜谷道,佯装攻打右扶风地区,作出吞并关中之势,吸引了曹魏方面的主力大军曹真所部。之后才是诸葛亮平取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这是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且看原文: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据之。——参考,《三国志·诸葛亮》

赵云并不是到了陇右之后而分兵,而是诸葛亮平吞陇右之前,先让赵云分兵斜谷道,吸引了曹军的主力部队。

赵云压根就没有去过陇右地区……

如果让赵云驻守街亭。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放弃箕谷的疑军;第二,遣马谡或者邓芝统领疑军。

这两种情况,诸葛亮都无法拿下陇右诸郡……

第一种情况:一旦没有疑军吸引曹真,陇右三郡在支援充足的情况下,不可能不战而降。当张郃、曹真所部进入陇右地区之后,望风而逃的只会是诸葛亮。跑得太慢,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第二种情况:让马谡、邓芝去统领疑军,这两员毫无作战经验的小将,被曹真识破是早晚的事。一旦两人骗不到老油条曹真,诸葛亮直接可以宣告北伐失败。

到了那时候,还谈什么守街亭啊!压根就没街亭给赵云守了。

所以让赵云镇守街亭,是不现实的……

另外一个,如果换作王平呢?结果会不会好一点?

确实要好的多……相比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来说,王平的军事能力至少要高出好几个档次,而且作战经验丰富。

正面驻守街亭,王平应该强于马谡,应该比马谡守的更久。

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此次大战,是一场极度混乱的大型混战。街亭只是其中的一条战线,除此之外,还有二三四五,甚至六七八九很多条战线。

任何一条战线崩了,都会跟之前的街亭失守一样,连带着各条战线都陷入劣势。

毫无疑问,王平镇守街亭,失败的概率仍然大于成功的概率……

或许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混战下都有哪些战线:

  1. 诸葛亮的主线任务:拔掉陇西据点,主力大军正在努力攻坚陇西。
  2. 街亭方面,辅助陇西主线打援,极力阻止关中援军介入到陇右混战区。
  3. 柳城方面,是关中军入陇的第二条通道,上邽郭淮部也在极力攻城,试图支援陇地。
  4. 南安方面,凉州刺史遣金城太守攻城,也想介入到陇右混战中。
  5. 箕谷方面,赵云佯装攻打右扶风地区,吸引了曹魏的主力大军曹真。
  6. 广魏方面,城池坚固,资源充足,广魏太守跃跃欲试。
也就是说,诸葛亮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保证前五条战线都没有失误。同时,他还必须安排一队军马,防备广魏太守的突袭。

其中最薄弱的一个点,在于赵云的箕谷疑军。短时间内骗住曹真没问题,时间一久,势必被曹真摸清底细。到时候曹真也会支援到街亭,无论王平的军事能力有多么强悍,都不可能挡住曹真、张郃的合兵一处。

第二方面,南安城池,很有可能在一个月内失守。因为南安太守面对的,是凉州的一州之地,整整一个州的兵力。相比于诸葛亮围攻陇西城池,南安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接下来,柳城的高翔,兵力非常有限,压根就不是郭淮的对手。这点是得到证实的。

最后,陇西攻坚,说是一个月,但一个月之后,到底能否拿下城池,谁也说不准。

综合来看:让赵云驻守街亭,完全不现实;让王平镇守街亭,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的概率。

王平为什么没有魏延姜维出名

王平没有魏延和姜维出名,原因是姜维做了三件事,对了两件,错了一件,而魏延做了两件事,却错了一件,那么王平呢?我们一起看看。

一、姜维做了哪三件事呢?

姜维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中有两件事是对的,一件事是错的,那么哪两件事是对的呢?

姜维做对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屡伐曹魏。

如果单看小说,姜维有九次侵犯曹魏。从历史的事迹来看,足足十一次之多,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跨越时间长达26年之久。在这么多年中发动了十一次对曹魏的大小战役,相当于两年一次。

当然,有的年份可能没有出兵,有的年份有两次或者三次不等。

姜维伐魏的战绩不是那么显赫,但依然有一些成效,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对峙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蜀汉是小国,曹魏是大国,总体人口是蜀汉的七倍以上。如果说在战场上蜀汉士卒战死一个,曹魏士卒至少要战死七个才能扯平,否则对蜀汉来说就是失败的战役。

可是综合来看,姜维发动这些战役,即使大胜不过两次,其程度只是大量地杀伤了对手。

依照古代那种面对面对砍的打仗模式来看,一般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算下来,蜀汉依然还是输了,毕竟国小民少,耗不起。

对于那些大败或者小败的战役来说,更是不划算的买卖,可见,姜维发动的这些战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失败的,空耗了国力,疲敝了国民

如果这样,那姜维发动的北伐战役是不是就没有意义?是错误的战争呢?反过来说,是不是不打仗,只是一味地困守蜀地,蜀汉是不是可以坚守更长时间?会不会最后消灭曹魏?

答案是否定的。

在蜀地有许多人建立过国家,如西晋末年李特在蜀地建立了成汉,存在了41年;五代十国的前蜀,建立者为王建,其国家只是存在了18年;再如孟知祥建立了后蜀,也只是存在了32年。

最长的如李特建立的成汉,长达41年之久,其他的年限都很短,反观一直不停伐魏的蜀汉却矗立了43年,是这些国家中最长的,可见是否频繁北伐并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频繁伐魏确实会导致国家疲敝,民生凋敝,可是即使不伐魏,依然会导致国家疲敝,民生凋敝,原因是蜀汉政权自身昏暗堕落导致的国力下降给予敌人可乘之机。

蜀汉政权真正衰败的根源是以刘禅为首的政权出现了系统性的昏暗,这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相反,姜维不停的北伐极大地牵制了曹魏的力量,维护了蜀汉的安定,促使曹魏不敢小觑蜀汉

《三国志·钟会传》: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当司马昭打算征讨蜀汉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钟会附和司马昭的倡议,即使常常和姜维鏖战的邓艾也反对司马昭的计划,可见姜维北伐对曹魏造成的威慑还是非常大的

正是姜维长期伐魏对曹魏形成了威慑,因此延续了蜀汉的生命力

可见姜维伐魏是他做对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绝地反击。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败了诸葛瞻,逼降了刘禅。在刘禅的命令之下,拥有五万之众的姜维不得不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

在姜维的鼓动和谋划之下,钟会兼并了邓艾,拥有兵力高达二十三万之众。野心极度膨胀,钟会企图自立,而此时的姜维也打算借钟会之手将曹魏在蜀中的各个将校一举消灭干净,以此企图复国。

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中可以看出,姜维身处危难之际依然想着如何复国,铁血丹心只为蜀汉。只是可惜,钟会顾虑重重,错过了时机导致功败垂成,姜维战死,复国成了泡影。

姜维做的这件事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对蜀汉的忠心日月可鉴,足以彪炳青史。

姜维做错了一件事

公元258年,也就是屡次伐魏失败后,姜维更改了汉中的防御战略,由以前的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改为诸围皆敛兵聚谷。将汉中外围的防守撤掉,放敌人进入汉中,主要坚守乐城和汉城以及关城,等到敌人疲敝回撤的时候,再发动对其攻击,从而赢得胜利。

以前的战役只能获得小胜,如果按照诸围皆敛兵聚谷的战法,诱敌深入然后聚歼,可以获得大胜。

这个战略构想看起来很好,可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期,蜀汉军权权力分散,遇到紧急情况,无法聚集全力对付侵犯之敌,而且蜀汉政权已经非常昏暗,人心散了,面对强敌已经没有齐心协力对敌的心态和意志。

因此姜维修改汉中防御体系后,直接导致汉中失守,蜀汉亡国,这就是姜维做错的一件事

二、魏延做了哪两件事?

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的将领,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公元219年,刘备任命名声不显的魏延为汉中太守,让他在汉中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汉中防御体系,从而确保了汉中四十多年没有被曹魏攻破,保证了蜀汉的安危,可谓居功甚伟,这就是魏延做对的最大的事情。

对蜀汉做了许多的事情,可是在他的人生最后时刻,因为性格问题做了一件错事,从而导致他留下了恶名。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按照遗嘱,姜维和魏延应该留下断后,然后其他军队应该由长史杨仪带着退回汉中回到成都,可是魏延出于和杨仪的个人恩怨,不顾大局,带着军队冲到前面烧断阁道,企图斩杀杨仪,夺取军权,此举激起了整个大军的愤怒,即使是其麾下的将士也不再依附而纷纷离开,最后导致魏延被马岱斩杀,其三族也被杨仪所灭

虽然魏延本人并没有谋反的意图,可是这种只顾私利而不顾大局的极端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蜀汉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唾弃

魏延做的这件错事虽然最后平息了,可是导致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极大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这就是魏延,一个毁誉参半的大将

三、王平做了哪两件事呢?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曹操失败,为魏将的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任命王平作为马谡的副手,可马谡不听规劝以至街亭大败。此战失败后,马谡,李盛以及张休等人被斩杀,唯独王平确保部队不失,因此被任命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此后又位列讨寇将军,被敕封为亭侯。

此后的几年中,王平多次立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驻守汉中。

公元24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十年后,曹爽率领十万之众进攻汉中。王平审时度势,率领汉中不足三万之众利用汉中有利的地形和防守体系在兴势山上将曹爽的大军抵御在外,曹爽不敌而撤退。

此战,王平取得了兴势之战的胜利,为蜀汉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48年,兴势之战后四年,王平去世。

兴势之战是王平生平之中取得的最大胜利,此战奠定了王平在蜀汉军中的地位

四、总结。

相对于姜维和魏延来说,王平一生虽然取得许多功绩,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兴势之战。此战王平虽然击退了曹真大军,可是并未取得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绝对胜利,因此虽是胜利,并不能算是大胜。

魏延在名声上胜过王平,主要表现在他建立了蜀汉的防御体系,确保汉中此后数十年牢不可破,此后其他人只需要延续他的防御体系就可以确保汉中不失,除此外,魏延做错的那件事的影响却很大,虽然名声并不好,臭名声也是名声吧。

姜维更不同,他主动率军屡次出击曹魏,虽然战绩不佳,可是在蜀汉弱小的情况依然鞠躬尽瘁,继承刘备以及诸葛亮的遗志,屡败屡战,其精神炳耀千古。

可见,总体来说,姜维表现最佳,其次是魏延表现毁誉参半,而王平则末之。

蜀汉名将王平为何要弃魏投蜀王平最终的结局如何

王平的名气声望,远不如魏延、姜维,但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蜀汉名将!

对于蜀汉名将的认知,我们基本局限在关、张、马、黄、赵、魏、姜这七人身上,如果是演义读者,可能还会加上关平、关兴、张苞,甚至还有马岱、廖化等人,却很少有人对王平产生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比王平在演义中与历史上的表现,让您通透地认清一个最真实的王平,让您最大程度上了解他的能力和功绩。

王平在演义中的简略表现。

1.投奔刘备。

汉水之战,赵云以空营计取得大捷,曹操愤怒,让徐晃出斜谷小路来攻汉水。

王平主动请缨,“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于是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到了前线,徐晃让军士渡水列阵,王平苦谏,但是被徐晃呵斥。徐晃让王平在后寨坚守,然后渡水作战,可惜惨败而逃,在退回之后却斥责王平没有渡水援助;王平不服,差点被徐晃以军令斩杀。

王平连夜渡水向赵云投诚,然后面见刘备,分析汉中地理,刘备大喜过望地赞叹道“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必矣”!

2.南征表现。

诸葛亮南征,以赵云、魏延为大将,而王平、张翼是副将。

平南部三郡,魏延诈败诱敌,鄂焕中计追赶,王平、张翼突然杀出,与魏延三人合力将鄂焕生擒。

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王平并没有什么表现,戏份还不如马岱出彩。

3.生擒夏侯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智取三城期间。

夏侯楙逃到了南安城,与崔谅、杨陵定下了诈降献城、请君入瓮之计,准备在诸葛亮进城时痛下杀手,可惜早被诸葛亮算计了。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杨陵被关兴一刀斩杀,崔谅被张苞一矛戳死,城门洞开,夏侯楙大惊失色,从南门奋力杀出,忽然遇到王平,“交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于马上”!

4.街亭之战。

司马懿灭了孟达之后,诸葛亮惊恐,立即考虑派人到街亭据守;马谡眼高手低、主动请缨,却不知深浅、口出狂言,还立下了作死的军令状。诸葛亮不放心,就派王平前去辅助,还专门嘱咐王平,“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到了街亭,王平主张在五路总口下寨,然后伐木设栅以图长久之计,但是马谡却坚持上山,说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以为自己是黄忠吗),王平当即反驳,“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王平苦苦相谏,马谡反而嘲笑这是女子之见。

司马懿赶到之后,第一时间就把山上的马谡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断了马谡的水源,蜀军不战自乱。王平赶来救援,正遇张郃,与之大战,但毕竟兵力劣势,而且武力不济,“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此后,魏延追杀张郃,中了诱敌之计,被张郃与司马懿父子围困在垓心,难以杀出,正惶恐无措间,王平杀入,魏延心中大喜道,“吾得生矣”!

可以说,演义中的街亭之战,表现最好的就是王平!当然了,这与史实完全相符!

5.不敌王双。

曹真保举了王双,前来攻击蜀寨,诸葛亮派王平、张嶷、廖化三人迎敌。

张嶷单挑王双,不数合之后,王双诈败,张嶷追赶;王平立即出言提醒,但为时已晚;王双的流星锤出手,张嶷后背中招,吐血而逃。王平、廖化急忙上前救援,王双挥兵大进,王平二人不敌而退。

6.不敌张郃。

司马懿入寇西蜀,张郃、戴陵作为前部,率先与蜀汉诸将交火。

戴陵孤军深入,误中埋伏,张郃突然暴走,冲入蜀军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将戴陵救走。王平参与了整个厮杀过程,身边还有马忠、吴班等助手,却根本挡不住张郃的锋芒。

7.镇守永安。

诸葛亮去世后,这边刘禅还没办理完丧事,那边最讲信义的东吴就蠢蠢欲动了。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说是帮着蜀汉以防范曹魏,但看那个架势,绝对口是心非!

蒋琬保举王平到永安镇守,以防不测。王平这一去,就在演义中退场了。

小结:整体来看,王平在演义中的存在感不算高,除了街亭之战外,几乎没有什么高光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武力塑造方面,也是虎头蛇尾,给人一种龙套武将的感觉。

历史上的王平,不管是能力,还是战功,或者是影响力,都要高出演义至少一个段位,甚至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在蜀汉后期的几个关键时刻,王平多次挺身而出,以其自身的沉着与胆略,屡次力挽狂澜,进而挽救了蜀汉的命运。

一、弃曹归刘。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这个宕渠就是张飞暴揍张郃的地方;王平是賨cóng民,这个賨就是少数民族的意思;也就是说,王平应该出身于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

王平从小就在外公家长大,曾改名为何平,长大成人后才改回王平。对于这一点,后面会有相关内容。

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地,巴西郡的朴胡(七姓夷族的首领)和杜濩(賨邑侯)归附了曹操,被迁徙至洛阳定居,而王平也被一同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一个代理校尉,这个职务非常低廉。

当然了,王平作为被俘获迁徙的少数民族中的一枚青年,不可能被曹操直接发掘启用,而是默默无闻地吃了几年闲饭。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开打,夏侯渊猝然战死,曹操不得不亲自提兵来战刘备,他带上了当年归附的那帮賨民,于是王平就跟着部队出发了,论身份,大概就是某个炮灰班的班长。

曹操战败后,选择了放弃汉中、退守长安,而王平这帮賨民不可能优先撤离,绝对是殿后垫背的。就是在此期间,王平投靠了刘备,“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

至于王平为什么要投靠刘备呢?是战败被俘吗?与徐晃有关系吗?陈寿并没有任何交代!

笔者猜测,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吧:1.王平有思乡情结,在巴西一带很可能还有亲人;2.王平带兵攻打儿时的家乡,心情复杂;3.王平被曹操充当炮灰又充当弃子,心情郁闷;4.王平在曹魏不得志,还不如回归祖籍,加入家乡的新兴势力平台,说不定能够时来运转。

王平归顺刘备之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大家不要看不起这个牙门将,赵云在长坂坡(救回阿斗)之后才升任为牙门将,魏延在入川之战因为数战有功才升任为牙门将,所以说,对于身无寸功、只有归附之举的王平来说,刘备已经很抬举他了!

二、街亭之战。

在蜀汉集团,王平也沉寂了数年!王平并没有混日子,而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

然而,王平是个文盲,别说写字了,连认识的字都不超过十个!但是,王平却喜欢让别人读史书给他听,“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知其大义”,然后还能评论得头头是道,如果想写什么随想笔记、划个重点什么的,就口头讲述、让别人代笔,“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读史可以明智,鉴史可以正举,王平在学习中得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为马谡的先锋,开始初露锋芒。

其实,街亭之战,与司马懿没有任何毛线关系,曹魏方面真正的带头大哥是张郃!

此战中,马谡的作死之举(“舍水上山”),王平的苦苦规劝(“平连规谏谡”),与演义基本相同。王平无奈,只能驻扎在附近的山坡处,以作掎角之势。

张郃一上来,也是围山、断水,等于把马谡绑了起来还掐着脖子!马谡丢下部众逃命去了(被斩的终极原因),士兵作鸟兽散,只有王平所率的一千余士兵岿然不动。王平命令士兵们在高处击鼓骂阵,摆出了恶斗的架势,张郃感觉王平胜券在握,怀疑有疑兵,就不敢乱动。“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正是王平的这个举动,让蜀军的损失最大限度地降到了做小,“徐徐收合诸营,率将士而还”。

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没有王平,蜀军肯定全军覆没了,估计马谡都要被生擒!

正是王平的这个表现,让诸葛亮对他刮目相看。街亭惨败后,马谡被斩首,诸将被责罚,唯有王平得到了嘉奖升迁,“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不仅加官进爵,还统领了无当飞军

三、无当飞军。

诸葛亮南征之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挑选青壮年、敢死之士,组建了一支精锐战队,就是无当飞军,这支由诸葛亮亲手打造的战队,第一任统帅正是王平!

白马义从,由公孙瓒亲自统领;虎豹骑,先后由曹纯、曹真、曹休等人统领(甚至曹操自己都想统领);陷阵营,由吕布麾下最善战的高顺统领;白毦兵,由刘备身边仅次于赵云的陈到统领。

以此来看,就可知王平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了!这个位置,可是诸葛亮亲自挑选任命的!

街亭之战,对于蜀汉来说,是惨痛的损失;但对于王平的仕途来讲,未必不是良好的契机。

只要你是金子,就不怕被埋藏;只要你遇到了契机,就一定要迸发出光芒!

四、击退张郃。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再次与老对手张郃遭遇了!

这一次,张郃本来是曹魏的主帅,战斗欲望强烈,但是曹睿又派司马懿前来总督诸军(张郃、郭淮、费耀等人)。司马懿一来,就搞猥琐战术,憋在家里不出战,任凭蜀军各种咒骂,就是龟缩不出。张郃看不下去了,主动请求出战;司马懿不从,被张郃等人嘲笑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后来诸葛亮率军攻祁山,派王平镇守南围。司马懿得到曹睿督促进兵的指令后,终于决定开战,要与诸葛亮打正面,然后派张郃去进攻王平。

这一战,司马懿输惨了,被诸葛亮刷了一个“甲首三千”的逆天经验包!

这一战,斗志高昂的张郃取得了什么战绩呢?他去攻击王平,可惜颗粒无收、铩羽而归,“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其实,这个时期,蜀军中能够抗衡张郃的,基本是凤毛麟角了,而王平能够镇守南围、狙击强敌,足以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和高端能力!

五、击退魏延。

五丈原,诸葛亮病逝,杨仪主持军务,率军徐徐而退。魏延作为蜀军第一大将,与杨仪有旧仇,严重不服,他倍道兼程,赶到了杨仪前面,烧绝栈道,占据南谷口,派兵逆击杨仪。

这个时刻,关系到蜀军的生死存亡,王平又站了出来,“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王平在阵前抵御魏延,并且大骂魏延的先登部曲,“公(亮)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部曲自认为理亏,于是不战而散,王平得以将魏延击退。魏延向汉中逃去,在半道上被马岱追杀。

在演义中,指责魏延的武将叫做何平,还与魏延单挑(可惜不敌);在三国志中,这个人也叫作何平,“仪令何平在前御延”;其实,这个何平就是王平!

如果没有王平,魏延之乱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收场!可以说,王平间接地挽救了蜀汉的命运。

六、兴势之战。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击魏延有功,被升为安汉将军,任汉中太守!这个位置,本来是魏延的。

王平在汉中镇守十年,先后升任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总督汉中诸军事!

公元244年,曹爽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向蜀汉猛开火力,亲自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而先头部队已经杀到了骆谷。

此时,汉中驻军不满三万,敌我悬殊,各位将领全都不战而惧、惊恐无措,整个蜀汉集团,几乎没有人敢于独当一面。这个时候,王平又站了出来,而且表现出了大将风度!

诸将建议,应该放弃汉中守备,撤回汉、乐二城固守,然后等待大将军费祎的援军,再杀个回马枪,就能将失地夺回来。平心而论,这个决策就是个逃跑主义!

王平极力反驳,他认为涪城距离汉中有上千里地,远水不解近渴,一旦魏军得到了汉中之地,必将是心腹大患,所谓守汉中则蜀中可立、失汉中则蜀中必亡!

王平给出了战术规划,“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而动,平率千人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也就是说,王平不仅要当出头鸟(自临之),还要当定心丸(为后拒),这条计策,最终成了蜀汉抵抗曹爽的主心骨(计之上)!

后来的演变,正如王平的规划,在涪城诸军和费祎赶来之后,曹爽被击退,“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遥想当年,刘备在庆功宴上问魏延,给你个汉中太守,你会怎么干呢?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红人,当然可以大唱高调,“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然而,不得不说,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曹魏根本没有对蜀汉发动过任何战争。反而是王平,在大敌当前的关头,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这个表现,似乎不比魏延差吧?

四年后,王平病逝。

结语:整体而言,王平的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甚至可以比肩曹魏五子中的张郃、徐晃等人,相比于爱说大话的魏延以及默默无闻的赵云,王平一点儿都不差!假设对蜀汉名将来一个大排名,如果没有刀劈夏侯渊的黄忠,如果没有招降刘璋的马超,如果没有牛气冲天的魏延,那么王平的军事能力和战绩功劳,绝对可以再往前排一排,大概仅次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姜维等人。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其实在蜀军大帅姜维最后在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的时候,他手下就没几个可用之将了。

邓艾奇袭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消息传到前线姜维军中,全军震动。姜维设下翻天之计,假降钟会,激起魏军内乱,导致钟会、邓艾双双殒命。但天不佑汉,关键时刻,姜维突然心绞痛发作,战死于宫中,蜀汉复国大计终成泡影。

在《三国演义》第109回中,延熙十六年秋,姜维挥师北进,开始继先师诸葛孔明遗志征伐曹魏时,书中记载,他手下可用的将领有夏侯霸(担任参谋),廖化(担任左先锋)张翼(担任右先锋),张嶷(担任运粮使),率二十万大兵出阳平关征伐曹魏。

那么王平哪里去了呢?在《三国演义》中王平最后一次亮相是在魏延作乱时,王平奉杨仪之命,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到阳谷口截住魏延的追兵,王平(书中称为“何平”,其实就是王平)出阵搦战,魏延挺刀相迎。两军阵前,王平一阵忽悠,魏延手下众兵一哄而散,魏延大怒,来战王平,王平挺枪相迎,“战不数合”,王平诈败而走。

这是王平最后一次出现,后来就没有记载了。姜维九伐中原,王平并未随军出征,应该是老病而亡了。

马岱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三国演义》的109回,魏延作乱,马岱假意相随,潜伏在他身边。魏延率部直取南郑,阵前耀武扬威,与杨仪赌赛,不防马岱从背后下手,一刀斩杀。回到成都后,马岱因斩杀作乱的魏延,“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随后马岱也销声匿迹了,再无有关他的任何记录。

张嶷的情况大家都了解。在《三国演义》的111回中,姜维率兵出祁山,欲奇袭魏军囤粮重地――上邽,兵至段谷之时,遭到魏军的三路伏击,姜维大败,率兵撤退,半途又遇到魏将陈泰的截杀,张嶷闻姜维被困,率领部下数百骑精锐杀入重围,救出姜维。张嶷奋勇断后,“被魏兵乱箭射死”。

张嶷之死是蜀军的巨大损失,姜维回朝后上表自贬,把自己的军衔降为后将军。

夏侯霸是在《三国演义》的115回中壮烈战死的。他奉命率兵径取魏城洮阳,看到洮阳城四门大开,城外百姓向北而逃,以为城中没有防御,率兵直进,却遭到埋伏,城上万箭齐发,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壮大牺牲。

所以说,在姜维事败,蜀汉灭亡之前,王平、马岱、张嶷、夏侯霸就都已经离世了。姜维后来出兵北伐,手下可用的将领还有张翼、廖化、董厥。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以图反覆。在《三国演义》的119回中,姜维设谋,钟会、邓艾父子都被杀身死,姜维突发心梗,当场战死,复仇梦破,蜀汉彻底覆灭。

书中记载,“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可以推断出,张翼是参加了姜维的复国计划,并在最后关头还引军战斗,最终战死。

书中又记载,司马昭派贾充“乃迁后主赴洛阳”,随行的有投降派光禄大夫谯周、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而廖化和董厥则“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其实蜀汉也真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将领们都是非常优秀,他们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得起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得起诸葛丞相的悉心栽培,对得起大将军姜维的寄托,对得起后主刘禅的善待,也对得起自己作为军人的尊严和理想。

只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相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诸葛亮为何用王平取代魏延

王平与魏延同为三国蜀汉后期的一流大将,为何后来诸葛亮重用王平而无视魏延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大将王平风采图片


一、 性格原因。王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他: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怀无武将之体。从《三国志》一书里对王平的评价来看,我们大致能推断出王平是个言谈举止稳重、不苟言笑、遵纪守法的人。反观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极恶,难以被人约束管理。诸葛亮眼里,王平是个乖学生,魏延就是个不好管理“刺头”。


魏延指点江山图片


二、 军事才能。作为魏之降将,王平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多次劝谏马谡改变作战方针。未果后,街亭一战独有王平一军平安归来,王平也因此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反观魏延也极具军事才能。每次随军北伐时,魏延都请诸葛亮给他一支人马,另走一路攻取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后人有评魏延的这一北伐作战策略极具可行性,但却被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这让魏延心生不满,时常暗地里讥讽诸葛亮胆小,导致将相不睦。


三、 作战能力。蜀汉后期,王平与魏延都属于诸葛亮帐下的一流猛将,无论单兵作战,还是率军打仗能力都非常强悍。二人在这一点上难分伯仲。

魏延,让我左右为难!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王平跟魏延军事才能、战场作战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的他肯定愿意重用自己好掌控的王平,无视目中无人、性情极恶且与自己时常顶嘴的“刺头”魏延。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来品评探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