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百折不屈的人
-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 张学良杀杨宇霆是不是一个大错误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 西安事变中刘多荃负责捉蒋,在张学良被软禁后,蒋介石如何处置他
- 张学良被软禁之后谁接管了东北军
- 东北王张老疙瘩一手建立的东北军最后结局如何
-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不分男女老幼全部上战场战至最后一人的事情
- 中国历史上一战成名的名将有哪些你最欣赏哪一位
- 抗战时期东北为抗日做出多少贡献
历史上有哪些百折不屈的人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生之中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和挫折,但最终都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吉人天相坚持过来。
第一次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面对优势敌人的围攻,毛主席迅速做出决断,放弃原来进攻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上井冈山,把革命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去。
不得不说,这一决策挽救了革命,但当时的党中央却认为他擅自取消长沙暴动,免去了毛主席“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资格。
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11月在叶坪召开的赣南会议上,毛主席遭到党内的错误批判。这还没完,1932年10月,党的中央局再次对毛主席的运动战策略横加指责,解除了其军事指挥权。
这一次,毛主席得到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总理的支持,对他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给予了肯定,于是毛主席又被请回了红四军。
毛主席遭到的最为严重的挫折是在1934年1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后期又过于听从洋顾问李德的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
博古,李德等人对毛主席的策略横加指责、无情批判,免去了他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让他“靠边站”,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才重新确立了毛主席在军事上的领导权。
虽然在革命生涯中屡次遭遇严重挫折,但毛主席毕竟是伟人,他仍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决定,忍辱负重忘我工作,人在深山中,心却在战场,他抱着总有一天全党全军会觉悟的信念,终于熬过了人生最低潮的阶段,带着党和红军完成了艰苦卓绝,震惊世界的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要说死的憋屈这件事儿,伟大的英格兰国王、阿基坦公爵、诺曼底公爵、十字军领袖、阿尔苏夫征服者、阿卡守护者、狮心王理查·金雀花有话要说。说实话,这套长到令人发指的头衔还是在我极限省略下完成的,不然我应该可以水上200字以上。
公元1199年,理查同志正在法兰西大杀特杀。说实话,虽然这哥们属于看见板凳都踹三脚的好战狂,但这次打法国有点逼不得已。因为七年前他因为毁坏奥地利国旗被神圣罗马帝国给抓了,一关就是三年,交了15万马克罚款才放出来。
这笔钱是从英格兰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出来后他又去找法王腓力二世报仇,军费还是从英格兰人民那搜刮来的。这种你们出钱老子享受的作风,彻底激怒了英格兰逗逼们,他们开始造反。这事儿其实古今中外都一个道理,饭都吃不饱了,老百姓管你神不神圣、国不国王的,天王老子也照样干挺。
这时候理查听过一个叛乱小子爵的领地发现了罗马时代金矿,穷如败狗的他悍然出击,平叛发财两不误的好事上哪找去?他围困了一个叫chalus-chabrol的小城堡,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武装的地方。
3月25日傍晚,理查兄弟吃过了晚饭,他决定出去走走,消化食物的同时顺便找点乐子。乐子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当地农民站在破墙的另一边,一手拿弩瞄准他,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平底锅当盾牌。查理笑的梨花带雨,这傻缺是《绝地求生》玩家吗?这波cosplay老子给满分!
正当理查为那个cosplay先驱者鼓掌的时候,另一个毫无骑士精神的小屁孩赏了他一箭,正中肩膀。这就有点尴尬了,但理查毕竟久经沙场,虽然事情有点卡脸,但他还是决定回帐篷处理一下伤势。然而擅长杀人的理查显然不擅长治疗,这哥们把箭给拔断了,箭头还留在肉里。
感觉又有点卡脸的理查同志只好把医生找来,医生自然是经验丰富的,看了一眼伤口表示这事儿好办,把箭头挖出来就行。然后他掏出了一把板斧,理查表示我擦你这工具貌似有点大,医生则表示请相信专业人士的水准。
要说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半小时后,箭头成功的脱离了理查的身体,上面还连着国王的左臂......疼的死去活来的理查觉得那货确实是专业人士,不过是TM专业屠夫!不管怎么说,箭头毕竟取出来了,变成独臂王总比变成死人强。然而事实证明,人要倒霉放屁都砸后脚跟,那把斧子不知道之前干过什么,理查的伤口很快便成了坏疽,这下是肯定活不了了。
当手下把赏他一箭那个小男孩杜多带理查面前时,国王彻底陷入了逻辑混乱中,到底是谁杀的我?这小孩赏我一箭但不致命、我拔箭失败也不致命啊!可是如果没有之前的事儿,那个外号“屠夫”的医生也用不着挖箭头啊?我擦!我这是连死都没处说理了啊?这死法可太TM憋屈了.....
要说理查虽然比较混蛋,但确实讲道理,他听说那小孩的父母都死在自己手里后,放过了他,让那个男孩“通过我的恩惠看到光明的一天”。十天后,与萨拉丁连番鏖战不落下风的狮心王理查溘然长逝,享年42岁,狮子终归死于蚂蚁之手。
张学良杀杨宇霆是不是一个大错误
在老虎厅被枪毙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来到帅府老虎厅求见张学良。他们以“中东铁路系中苏合办的铁路,一向不接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的指挥”为理由,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杨宇霆极力推荐常荫槐为督办,常荫槐也表示:“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就可以将中东铁路纳入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了。”张学良表示,此事涉及外交问题,应该慎重考虑,从长计议,切不可草率从事,并推托要将此事上报南京政府后,方可执行。很明显,对于杨、常的这个提议,张学良是不赞成的,所说慎重考虑等,不过是推托之词。杨、常二人如果知趣的话,就应适时而退。不料,素来飞扬跋扈的杨宇霆和常荫槐根本没把张学良这个总司令放在眼里,坚持要即刻决定,并拿出事先就已拟好的文件递给张学良,说道:“此事我们俩已经商量好了,就这么办了。你签个字,我们马上公布于众!”杨、常二人的强硬态度,让张学良怒火中烧,差一点儿拍案而起。但他忍住了,强压怒火,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你们的建议,我可以考虑。现在天色已晚,我让下人们先备饭。我们一起用餐后再商量吧。”杨、常二人交换了个眼色,说:“这样也行,饭就不吃了,我们还有要事回去处理。再说,临来时,已经告诉家人准备晚饭了,我们吃过饭再来听结果。”说罢,二人起身告辞。杨宇霆和常荫槐走后,张学良立即将警务处长高纪毅召进客厅,对他说:“杨宇霆、常荫槐欺我太甚。东北易帜时,他们想尽办法,阻挠易帜。刚才又强逼我成立东北铁路公署,发布常荫槐为铁路督办的任命。我说,事关外交问题,办也得请示南京政府,我无权决定。但他们逼我立即签字,太不像话了。现在他们回去吃饭,很快就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刻将杨、常处,你率卫队执行。”平素虽然早就看不惯杨、常二人的飞扬跋扈,但听此命令,高纪毅还是心头一惊。很快,他就镇定下来,问:“在什么地方?”张学良想了想,说:“就在这,老虎厅。”这时,时针已指向了下午5点半。高纪毅马上进行准备,他挑选了4名卫士,由他和张学良的侍卫副官谭海率领。此外,还安排刘多荃负责帅府内外的警卫工作,只许人进来,不许人出去。一切布置妥当,只等杨宇霆、常荫槐前来送。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丝毫没有感到期临近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还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老虎厅就座,拿出那份文件,只等张学良签字。这时,在门外守候多时的高纪毅和谭海率领4名全副武装的卫士夺门而入,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分别按住。杨、常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挣扎着说:“你们要干什么?”高纪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新政,破坏统一,将你二位处,立刻执行。”杨宇霆和常荫槐听后,顿时面如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高纪毅一挥手,卫士举枪就打,随着几声枪响,杨、常二人倒地身亡,鲜血流了一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活跃在哪儿
入关后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整编为(49.51.53.57.67)五个军和何柱国骑兵第二军,冯占海91师(原63军),全军整编后约有十七八万人,其中67军作为曾经拥有四个师的超级军就有五万多人。
战略防御阶段东北军作战概况
卢沟桥事变以后,东北军三个军(49.57.67)奉命驰援淞沪战场,49军109师全军覆没,67军在华北掩护国军南撤作战中损失一部,全军四万余人坚守松江掩护国军大撤退全军覆没,残部编为108师被嫡系25师吞并。51军在徐州会战中损失过万,57军在江阴保卫战和扬州保卫战中损失殆尽,112师余部四千余人覆没于南京城下。武汉会战原63军冯占海91师在万家岭外围阻击战中伤亡惨重,余部两千多人被汤恩伯部吞并。至此东北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伤亡十余万人,接下来经过短暂整补,除67军番号撤销外,其他部队开始陆续奉调继续开赴一线作战。
1938年十月武汉会战结束(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改变策略,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在敌后开辟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则开始采取“主要以外交,思想,经济方面施加压力,采取政治及谋略手段使之崩溃”的手段,即“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东北军开赴各个战场
国军主力从此开始了与日军漫长的六年对峙格局,期间双方战线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当然44年豫湘桂大溃败确确实实是丢了一大块,此可谓“晚节不保”。
鲁苏战区的东北军51.57军
1939年3月于学忠率51军由大别山开往阜阳,3月中即向鲁南突进,为分散敌军截击的目标,令全军以团为单位夜行军分路前进。向鲁南山区挺进时,各师、旅、团均相隔两天的行程。经过阜阳、涡阳、蒙城,在宿县以南地段穿过津浦铁路后,又折向东北,由徐州以东,邳县以西地区越过陇海路,渡过运河,冲破日军防线过程中51军114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进入鲁南开始了面对日军四个师团近10万人的反围攻作战。
57军在淞沪会战之后驻防苏北,参加了徐州会战和连云港保卫战,在津浦路南线作战三战三捷,奇袭徐州,驰援临沂,盐城阻击战等一系列作战,战功显赫,鲁苏战区成立后,驻扎苏北的57军挺进鲁南,和兄弟部队51军汇合
1943年9月底在阜阳召开追悼在鲁南抗战阵亡烈士大会,会上于学忠报告了鲁南抗战5年来军队伤亡惨重情景,其中将官就达12人之多,将官以下的伤亡之惨重就可想而知了。仅第51军就进行大小战斗上百次,阵亡将官7人,在鲁南伤亡官兵达10000多人。击毙日寇也在万人以上,伪军不下数千人之多。在鲁南地区牵制日军4个师团的兵力,拉长了敌人的战线,分散了敌人正面进攻的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他战场的战斗。
豫皖边区的骑兵第二军
骑兵第二军1939年由晋西北南下,调往豫皖边的沈丘,阜阳,涡阳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任务是穿插于陇海线,平汉线,津浦三铁路之间的三角地带,破坏日军交通干线,严密监视河南商丘,苏北徐州和安徽宿县的日军活动。豫皖边区与于学忠的鲁苏战区相连接,尽管他们被日军占领的陇海线,津浦铁路所隔断,但仍然是鲁苏战区与国民党大后方取得供应补给的重要纽带。双方同属东北军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互相配合。1941年7月骑兵第二军扩编为第十五集团军,司令部驻扎沈丘。其二军驻扎莲池。44年骑兵第二军于桂系李品仙部合编为第十战区,另设司令部于临泉。
转战浙赣战场的49军
淞沪会战之后,49军参加参加了39年3月17日到5月10日的南昌战役,从守御修水作战到反攻南昌的全过程都参加了。105师仍然是张学良卫队的老底子,淞沪会战遭受严重伤亡,整补后有九千多人,装备尚数精良,余威尚在。问题是109师淞沪会战打光,给补充了一个赤手空拳的预备第五师,军长刘多荃把全部库存家当都用在了预备第五师上,掏空了家底把预5师装备完成。结果焕然一新的预5师却被蒋介石拉走,又给换成了预备第九师,该师只有三个团七千多人。刘多荃军长是鸡飞蛋打,战斗力大打折扣。
同时修水战役49军遭受了抗战中日军最大规模使用毒气弹的攻击,遭受了惨重伤亡。随后49军在赣北地区配合作战,参加了长沙会战。1941年3月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再次遭遇了日军毒气攻击,受损严重。1942年5月又参加了浙赣战役,始终奋战于江西战场,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驻守江苏武进。
转战湖南到滇西反攻的53军
东北军53军在武汉会战之后奉命守备洞庭湖三角地带,周福成升任军长,1943年春因陈诚的同学关系编入远征军,划归嫡系霍揆彰的20集团军编制。53军经湘西横越黔滇两省,长途行军三千公里到达滇西弥渡,蒙化整训,陈诚下台后卫立煌接任,因其深感53军战功显赫却实济不佳,批准换装美式装备。经由美军干部训练团整训,火力和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于卫立煌对53军遭受的克扣和排挤大为不满,严厉斥责了20集团军军长霍揆彰,使得53军上下对卫立煌感激涕零,因此作战分外顽强,一路强渡怒江,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攻克龙陵,兵峰直抵中缅边境的日军据点畹町。切断日军滇缅公路,历经血战打通了中印交通线,53军116师346团沿中印公路西进,与驻印军孙立人的新一军胜利会师。至此滇西反攻胜利结束。
从1937年底到1945年,马占山率东北挺进军在哈镇驻守8年,期间多次抗击日寇,经历大小数十战。同时部队还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本部抗日阵亡将士,深得民众拥戴
综合以上对东北军在全面抗战中各部的作战区域加以总结
在八年时间里,东北军各部除作战部队全军覆没番号取消者,成建制部队始终在各个方向的一线战场,而且是唯一一只八年不间断奋战在一线甚至敌后战场的国军部队。相比国军主力六年时间龟缩在大西南,东北军作战环境之恶劣难以想象,同时东北军的作战战绩,顽强抗敌的坚强意志都是可圈可点的,付出的牺牲也是相当惨烈的,到抗战胜利前夕,成建制的东北军仅剩下了53军一支。东北军——作为一支唯一进行了十四年抗日斗争的中国军队,我们应当予以铭记。
西安事变中刘多荃负责捉蒋,在张学良被软禁后,蒋介石如何处置他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一辆汽车从临潼华清池驶到西安城内,并在新城大楼前停了下来。之后从车上惊慌失措的探出了一个光头,他在周围卫兵的注视下颤抖的走了下来。而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
只是曾经高高在上的他,在这日却显得极其狼狈——这么冷的天,他身上却只披了一件破碎的咖啡色袍子,冻得发紫的脚拖着两只绿皮便鞋,裸露着的腿还有着被擦伤刺破的血痕,由于没戴假牙,连两颊都略显凹陷。
而光看表情,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老蒋内心是极其恐惧的,不仅全身发抖、呼吸急促,甚至连额头上都还一直冒着冷汗。
之后在卫士们的部署下,他被带进了大楼暂时“居住”。而为了防止其一时间想不开自尽,整栋大楼也做了周密检查,连电线、电灯泡都全部去掉了,可以说是安排得极其到位。
在一切妥当后,照看蒋介石的勤务兵忽然问他:“吃饭不吃?”而另一旁的蒋介石却哭丧着脸说:“把我弄到这个地步了,我不吃饭。”听到这话,勤务兵很是无奈,便给他倒了一杯开水,他用狐疑的眼光打量了一下,直到对方说:“请委员长喝水”,他才颤动的端起杯子......
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他或许从未如此羞怒过,而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则是拜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人的“西安事变”所赐。不过若是真要再细究起来,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他便是刘多荃,因为他是此次事变“捉蒋行动总指挥”,蒋介石落得这般田地,某种程度上也是拜他所赐。
1923年,刘多荃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作为中国“将军的摇篮”,能够有资格从这里毕业就注定了今后的成就会不一般。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刚从军校毕业就在张作霖的奉军中担任了要职。
1925年,他赢得了张学良的信任,开始成为张学良卫队副队长,自此被张学良当作心腹培养。由于其忠实可靠、有勇有谋,张学良十分赏识他,于是在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还特意让他担任卫队旅第一团团长。
在少帅张学良掌权后,杨宇霆、常荫槐一度被张学良看作是奉系“内忧”,而在1929年1月,刘多荃参加了枪毙二人的行动,自此立下军旅生涯中第一个大功。
在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为了加大争取到张学良的概率,曾让第32军军长商震遣密使到沈阳去找刘多荃,希望刘多荃劝张学良支持他。而在东北军抵达北平后,刘多荃所率卫队扩编为第105师,张学良亲自担任师长,而刘多荃则是成为这支嫡系军队的“二把手”副师长。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提取到两点关键线索。第一,他的建议能够对张学良的态度形成一定影响;第二,他的官职不仅高,而且是心腹中的心腹,因此我们也不难猜测刘多荃在张学良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从1935年起,张学良的东北军便被蒋介石派去前线对付红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却对继续围剿红军越来越抗拒。于是在1936年,张学良便与红军开始了秘密接触,当时刘多荃作为张学良最为信任的人之一,自然就承担起了和中共代表联系的任务。
而在与红军进行深入接触后,刘多荃的思想有很大转变,逐渐成了中共的朋友。当时他甚至还向中共明确答应反对内战、坚决抗日,并且代表105师与红军商定了一些协议:不进攻红军,实在要打就朝天上放枪;互通情报,互派代表,秘密联系;帮助物资困难的苏区红军购买军需物资。
而东北军在前线的种种“不作为”,也让蒋介石极其恼怒。于是在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着他的那些文臣武将来到西安坐镇,目的就是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红军。只是此时的东北军、西北军已经被中共宣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感染,仍旧不愿打,他们迫切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7日下午,张学良甚至专门跑去西安华清池(蒋介石住所)找蒋介石,声泪俱下地劝说蒋介石一致抗日,但此举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训斥。紧接着杨虎城的劝说,也遭到蒋介石的白眼。12月11日,张学良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蒋介石依旧很固执。
张学良、杨虎城见蒋介石油盐不进,被逼无奈之下决定使用武力囚禁蒋介石,逼他抗日。之后两人进行了具体分工:杨虎城的部队主要负责搞定驻扎在西安城内的中央军;而张学良的队伍则担任演出的压轴戏——临潼捉蒋,具体到执行人物时,张学良认为只有他最信任的心腹刘多荃来担任最好。
当时刘多荃接过全权指挥的重担后,找来了东北军一0五师二旅旅长唐君尧、骑六师师长白凤翔、团长刘桂五,还有张学良卫队第二营营长孙铭九。为以防万一,刘多荃还让东北军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担任外围警戒,目的是为了必要时支援,以及防止老蒋卫队突围。
在具体任务安排好后,刘多荃也向各级参加行动的高级指战员复述了张学良的意图:“兵谏的目的是逼蒋同意抗日,只能把人扣押,不能做出任何伤害蒋介石的行为。”
只是时间紧、任务重,命令一层层下达后,总会出现一些差错,这就导致当时参加行动的东北军士兵们并不知道行动的真相。当时那些下层指挥官们对他们说:“张副司令目前被蒋介石扣住,就关于华清池,所以这一次行动是去解救,只有活捉了蒋介石,那才能救张副司令!”
这些东北籍士兵们听到这话,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活捉老蒋。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左右,在刘多荃的亲自指挥之下,唐君尧,孙铭九等人开始带着卫队往华清池开进。
——当时他们在清理掉卫兵后,迅速越墙进入把华清池的大门拉开,之后孙铭九随即带着第七连的士兵冲进华清池前院。蒋介石的守卫发现后连忙反击,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蒋介石的卫队几乎被打垮。
而此时睡下的蒋介石突然被传来的枪声惊醒,他第一时间以为是红军打过来了,顿时吓得浑身发抖,连衣服都不穿便拔腿往外跑。
在跑出来后,他听见前院枪声阵阵,于是便朝后门跑去,没想到后门被锁上了,无论士兵们怎么砸都无法打开,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选择翻墙。当时在帮扶下,蒋介石好不容易爬上墙头,但由于实在太过紧张,一慌重心没把握住,直接一头栽倒在墙外七八尺深的乱石沟里。
而这一摔可不得了,因为据后来的查验,他连脊骨都给摔伤了。只是此时蒋介石也顾不上那么多,毕竟逃命要紧,之后他一人跌跌撞撞地往山上爬,实在跑不动后,就找了一块位于大岩石旁的小洞里藏了起来。
在西安冬日的寒风里,蒋介石就这样畏畏缩缩地躲了一宿,但后来还是被孙铭九的人找到了,之后便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蒋介石被押送时的那狼狈一幕......
蒋介石被抓后,比他还惨的是他的一个族侄,时任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团长的蒋孝先。本来此次事变和蒋孝先并无关联,当晚他在别的地方打麻将,事发时并不在清华池,凌晨才打完麻将从西安赶回临潼,但路程走到一半时刚好碰上第二批赶往临潼抓蒋的东北军,东北军见状当即拦下盘问。
蒋孝先并不知道已经兵变了,平时靠着蒋介石的关系又极其嚣张跋扈的,所以东北军在盘查他信息时,他耀武扬威地自报了家门。结果东北军二话不说就把他绑了直接送到刘多荃那,而刘多荃也不手软,人刚交到手上就把他毙了。
除此之外,那些和蒋介石一起来到西安的国民党高官们也没好到哪去——当时在西京招待所里的中央“文武大员”有卫立煌、陈诚、蒋鼎文和钱大钧等人,事变发生时这帮人第一时间抱头鼠窜,比如陈诚,为了跑路还一头扎进了粪箱车里,被擒获的时候全身污物,臭气熏天。而国民党另一大员邵元冲更是在逃窜时被流弹击中,失血过多而死。
总之梁子是结下了,而这也为刘多荃后来被蒋介石区别对待埋下了伏笔。言归正传,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后遭到了扣押。而东北军在经过二二事变后,被分化成六个部分,刘多荃被任命为阉割版的第49军军长,下辖仅有105和109两个师。
此时实力已被大幅度弱化,此时的刘多荃已成蒋介石等人的俎上鱼肉,有很多曾在西安事变中被刘多荃欺辱过的国民党高层们,都有要收拾刘多荃的心思。
其实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也并不难猜测,蒋介石素来睚眦必报,连好兄弟张学良都没放过(软禁),刘多荃这种级别的又如何能幸运逃脱呢?当时虽然碍于各种缘由没能直接下手,但私底下的打压却是一直都存在的。
1937年8月,日军开始沿津浦路大举南犯,刘多荃亲率49军在沧县及静海附近与日军激战,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49军奋力抵抗不支,只好被迫撤退。
1937年10月底,刘多荃所部又被调到淞沪战场作战,而这也是他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战役当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的105师与109师几乎全部被打光了,尤其是109师,旗下4个团长,有3个相继殉国,损失极为惨重。
但此战过后,蒋介石却没有给刘多荃补充兵源,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109师师长赵毅亲自到武汉活动,花了一大笔钱打通门路,给自己部队做了兵员补充。
当时为了能让军队继续维持战斗力,刘多荃还动用了张学良当年留用的一部分武器来装备该师。而补充后的109师武器也十分先进,几乎每连都可以装备6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装备到营,团以上还配有迫击炮。
只是刘多荃没兴奋多久,就发现这支新部队有些不对劲,因为军心已经不在了——当时补充的生员不是东北带出来的人,其中还有几个团长出自黄埔,所以刘多荃准备部队开拔时,竟发现109师居然指挥不动,而蒋介石知道后也没有责罚,反而换了他的师长,又后续把其部队划入第一战区刘峙指挥。
1939年日军猛攻南昌,刘多荃奉命守御松山和万家埠一线。由于作战失利,蒋介石再次借题发挥,把刘多荃由中将降为中校,而其部下亲信将领全部换血,自此刘多荃的49军算是名存实亡了。
其实蒋介石很早就想铲除刘多荃,只是怕一旦杀了刘多荃,就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其蓄意报复,所以他才三番五次压下了对刘多荃动手的念头,如今找到了一个“作战不利”的天然借口,他自然不会放弃。
——1941年11月,刘多荃调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兼任热河省政府主席;在1943年6月,又担任了第十二战区副司令官。虽然这些职位看上去仍旧很“高大上”,但实际上不过是虚职而已。
解放战争时期,为拉拢原先的东北系军官帮他打内战,蒋介石再次“重用”刘多荃,一度任命其为华北“剿总”副司令,热河省政府主席,同时还晋升其为陆军上将,安排他做傅作义的副手。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升迁也只过是面子工程罢了。于是在1948年年底,刘多荃干脆离开国民党军队,拖家带口前往香港定居,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在香港通电宣布起义。而他此举也彻底惹怒了蒋介石也,他对这个在西安事变曾差点让他丢了性命的刘多荃简直是恨之入骨,于是命令令特务把刘多荃的儿子刘全礼给残忍杀害了,而且日期就选在1949年10月1日。
张学良被软禁之后谁接管了东北军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复返,于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之后便揭开了千古遗恨的悲剧序幕。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1937年2月2日,不顾大局的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师师长刘多荃为了替王以哲报仇,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诱杀了对促成东北军联共抗日有功的旅长高福源,致使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危急关头,中共代表周恩来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轻率地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乙案”,钻入了各军不相统属、部队分割使用的圈套。东北军遂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第49军,军长刘多荃,辖第10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09师(师长赵毅);第51军,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和第114师(师长牟中珩);第53军,军长万福麟,辖第116师(师长周福成)和第130师(师长朱鸿勋);第57军,军长缪徵流,辖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第112师(师长霍守义);第67军,军长吴克仁,辖第107师(师长金奎壁)和第108师(师长张文清);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辖骑兵第3师(师长徐良)、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和骑兵第6师(师长刘桂五)。西安兵谏后叛离东北军的第106师(师长沈克)、骑兵第10师(师长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长黄永安)、炮兵第8旅(旅长乔方)均依附蒋军另立门户。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冯占海的第63军番号被撤销,仅保留了第91师。另外,抗战爆发后,马占山还受命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东北挺进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割使用于各个战场,逐步被削弱、肢解、消灭,也有一部分在战场上起义,走向了新生。
第49军
1937年8月中下旬,日军开始沿津浦路大举南犯。刘多荃率第49军进驻沧县及静海附近。8月21日,由日军第10师团步兵第10联队主力组成的右侧掩护队,开始向静海前进。49军之一部立即加以阻击,与敌发生激烈战斗。日军以猛烈的炮火向静海轰击,49军守军奋力抵抗不支,被迫向南撤退。
1937年10月底,49军被调到淞沪战场。105师在钱江弄、江桥一线坚守阵地,遭到日军重火力猛攻,626团团长顾忠全阵亡,该团一营伤亡过半。109师在纪王庙、马同桥一线与数倍日军苦战,四个团长中高睦姻、姜奎举等三个团长相继阵亡,营长伤亡了2/3。109师一个整师基本打光了。
尽管第49军损失惨重,但蒋介石在战后根本不理睬其整补的要求。万般无奈之下,刘多荃带着109师师长赵毅亲自到武汉去活动,花了好大一笔钱才打通了门路,调来了全部徒手的预5师补充109师。预先讲好条件,赵毅仍为109师师长,原预5师的团长以上主官全部留任。刘多荃将张学良当年留用的一部分武器装备该师。补充后的109师一式捷克式步枪,每连六挺捷克式轻机枪,每营配有重机枪连,团有迫击炮,堪称装备精良的生力军。然而刘多荃、赵毅高兴得没多久,在一次下命令让109师开拔时,原预5师留任的四个黄埔生团长全部告长假,部队一点也开不动。事情反映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非但不处分故意捣蛋的团长,反而借机将赵毅撤职,换上了嫡系李树德,刘多荃任命的其他东北军军官也都被撤换掉,接着又将109师划归第1战区刘峙指挥。49军的一个整师就这样被剥离。1939年大批日军猛攻南昌,刘多荃率部守御松山、万家埠一线。由于修水作战失利,又被蒋介石借题发挥,揪住不放,对49军大加挞伐,刘多荃由中将军长降为上校军长;105师师长王铁汉撤职留任,责令戴罪立功;副军长高鹏云、参谋长秦靖宇相继调离,另派中央嫡系林耀堂和凌振仓分别继任。谁能料到,东北军整整一个第49军就此名存实亡了!
1941年12月,王铁汉升任第49军军长。1947年9月,第49军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王铁汉在大陆解放前逃往台湾。第49军前军长刘多荃则留在大陆,全国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和全国政协委员。
第51军
1937年8月,第51军被调往山东,负责海防守备,于学忠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兼第51军军长。1938年1月升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又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
1938年1月,日军调遣16个师团共计23万兵力,沿津浦铁路一南一北,分两路夹击战略重地徐州。于学忠以51军两个师的兵力约2.5万人,死守蚌埠,血战临淮关,顶住了日军3个师团共计4万人的疯狂进攻。在连续8天的防守中,51军伤亡七千余人,但他们守住了淮河,日军的伤亡达九千人以上。
淮河战役后,于学忠率领疲劳之师增援台儿庄,任中央兵团副总指挥,在率部智取韩庄、争夺贾家埠、血战禹王山的战斗中再立战功。徐州撤退时,于学忠率部殿后,该部被敌人分割包围,切成数段,但他指挥部队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受到第5战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传谕嘉奖,并晋升为一级上将。
l938年6月,51军奉命参加武汉会战,于学忠任第3兵团副总司令兼第5集团军总司令,在大别山麓与日军激战。武汉失陷后,于学忠率部开往大别山打游击,袭击敌人后方,并在金家寨一带进行休补。
1939年2月,于学忠被任命为鲁苏战区总司令,指挥东北军51军、57军到鲁南山区打游击。此间他不再兼任51军军长职务,114师师长牟中珩升任军长。从1939年到1943年,在鲁南抗战5年中,于学忠部伤亡惨重。
1944年3月,于学忠被免去苏鲁战区总司令的职务,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从此失去军权。牟中珩在1944年12月调任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原113师师长周毓英继任第51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第51军被改为整编第51师,周毓英任中将师长,驻守枣庄。1947年1月,周毓英率整编第51师师部向我华东野战军投降。牟中珩在1946年出任第二绥晋区副司令,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俘。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于学忠去台湾,在中共地下党人的帮助下,他避居四川重庆乡间。建国后,于学忠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第53军
“七七”事变后,万福麟任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3军军长,负责平汉线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线的防守。在日本侵略军的猛烈攻击下,万部损失惨重,被迫退出战场,孤军游击于太行山区。1939年2月,万福麟重整部队,参加了豫北、豫东的对日作战。6月,武汉会战开始,万福麟任第26军团军团长兼第53军军长,负责防守德安、星子一线。9月,在鄂东南大冶、阳新一线抗击来犯日军,苦战数日,敌人受到重创,其本部亦伤亡惨重。武汉会战后,第53军奉命休整补充,万福麟调赴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长职务由周福成接任。1943年,53军被编入远征军第20集团军对日作战,为打通中国云南至缅甸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周福成在辽沈战役中率53军官兵投诚。万福麟则在1949年逃往台湾。原53军副军长黄显声,在西安事变后为营救张学良将军奔走呼号,1938年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0月10日,第53军116师346旅691团在华北战役中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的带领下,于晋县小樵镇改编为人民自卫军,毅然北上在冀中平原打游击。后来这支部队正式编为八路军序列。吕正操创建的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反“蚕食”和反“扫荡”斗争中,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第57军
1937年11月,缪徵流的第57军奉命驻防南通、启东、海门、如皋、靖江一线的江防要点。112师在无锡附近与敌接战,紧接着又参加了巩卫江阴、固守镇江的战斗,损失较大,师长霍守义负伤,全师撤往江北。12月10日,112师开赴南京前线。12日,日军向南京发起总攻,112师671团、673团在南京城北长江一线阵地阻击日军,伤亡惨重。第112师副师长李兰池在率队冲锋时于南京太平门附近中弹壮烈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谥为少将。
11月间,第57军的第111师在靖江、扬州一线抗击登陆日军,打响了靖扬之战,几次战斗均极为激烈。11月25日拂晓,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长江北岸111师阵地,占领施家桥,掩护大批日军登陆,旋又占领了都天庙。111师333旅的万毅部全部退守横沟桥。上午8时,日军沿扬州城公路向333旅阵地冲击,111师师长常恩多亲率两营官兵与敌浴血奋战。酣战之际,常师长又果断地命令662团出击,连续击退日军步兵的三次反攻。日军遂调来坦克在前面开路,后继以步兵再次冲向111师阵地。常师长指挥士兵以平射炮和集束手榴弹向敌坦克猛轰,并以猛烈火力向日步兵射击。战至下午4时,日军狼狈逃窜。111师乘胜追击至施家桥。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57军的333旅奉命驰援守卫山东临沂的庞炳勋部。面对日军精锐坂垣师团,333旅官兵毫不畏惧,血战15昼夜,先后攻克敌人三个据点。战斗中,333旅伤亡官兵一千多人,有的营只剩下十余人,有的连队军官全部伤亡,由军士自动代理连长作战,前赴后继,战斗不止。日军亦伤亡惨重,伤亡2000多人。为此,333旅受到会战总指挥部的通电嘉奖,57军亦通令全军,称之为“解临沂之围,壮本军之誉”。
1939年2月,57军被调到鲁苏战区,在于学忠指挥下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在此期间57军的高级将领开始走向反动。1940年9月15日,57军军长缪徵流同日军代表谈判,商定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协定。这件事被111师师长常恩多和333旅旅长万毅获悉,常恩多和万毅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两人秘密拟定了除奸方案。9月22日晚,常恩多和万毅带人抄了军长缪徵流的军部,抓获了副军长朴炳珊及与日军签订协议的谈判代表,缪徵流仓皇出逃。但蒋介石不仅不将通敌人员严办,反而斥责常恩多“不识大体”,还撤销了57军番号,111师、112师直接由鲁苏战区指挥,并阴谋瓦解111师。1942年8月3日,111师一部在常恩多、万毅和鲁苏战区政务处长郭维城的率领下,在日伪顽反共嚣张的严峻时刻,毅然宣布起义,参加八路军。在奔赴解放区的途中,常恩多牺牲在担架上。为维护统一战线,起义部队仍用第111师番号,师长为万毅,副师长为郭维城。1944年10月20日,该部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1945年8月,滨海支队与其他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组建成“东北挺进纵队”,在纵队司令员万毅指挥下挺进东北。部队克服重重困难,配合周保中同志率领的抗日联军,肃清敌伪势力,建立民主政权。以后又和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在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参加了伟大的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时又作为38军的组成部分,在松骨峰战役中痛歼美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在嘉奖通电最后特意加了两句:“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第67军
1937年8月下旬,吴克仁满怀报国之志昂然请缨,率67军奔赴华北前线的河北大城,在西起姚马渡、中经马厂迄小卫庄一线构筑阵地防守。9月1日,日军第6师团在飞机、重炮掩护下,猛攻67军的大城防线。吴克仁指挥全军与敌血战十日,日军屡遭重挫无法前进。当日军增派二十余艘汽艇,载有山炮、机枪等重武器溯子牙河偷袭时,又被67军预先埋伏在姚马渡的部队兜头猛击,第一艘汽艇首先被击沉,后续敌艇也被分段截击。日军船队虽凭借重火器反扑,又派飞机助战,但在67军沉重打击下,终于溃不成军,被击沉汽艇五艘,毙伤三四百人后狼狈逃窜。日军恼羞成怒,又调集二十余门火炮、五架飞机,出动三千余人,于20日再次猛攻67军正面。吴克仁亲临前线,指挥御敌,敌我双方竟至演成肉搏。67军官兵终以重大牺牲压倒敌焰,粉碎了日军强大攻势。大城防线鏖战月余,67军以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重挫敌锋,歼敌数千,并阻扼敌军南犯,掩护了友军安全撤退,受到最高长官部的通电嘉奖。
1937年10月底,淞沪战场中国军队处于不利地位,蒋介石急从华北战场抽调第67军南下增援。11月5日,67军临危受命,协同第43军郭汝栋部“抢占松江,死守三日”,掩护主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撤退。8日夜12时,“死守三日”的军令已经完成,吴克仁让郭汝栋率百十人的43军残部先撤,他亲自率67军在后掩护。经一路突围苦战,9日下午吴克仁率部到达苏州河边白鹤港。不料苏州河大桥被炸断,吴克仁冒着敌机狂轰滥炸指挥属下先行泅渡。傍晚时分突有一支日军便衣队袭至,交战中吴克仁不幸中弹落水,光荣牺牲,时年43岁。这是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军中将军长!整个保卫松江和突围战役,67军光荣战死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以及绝大多数的营、连、排长,107师损耗殆尽,108师也伤亡惨重。然而令人愤慨的是,这样一支忠勇报国的部队,不仅没有得到应得的褒奖表彰,却被别有用心的宣传机构诬蔑为“吴克仁率部叛乱,67军临阵投敌”,蒋介石乘机取消了67军番号,缩编为108师,师长为张文清,拨归中央军王敬久的第25军。
后来,张文清升任第25军军长。1940年,108师参与了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解放战争时期,108师所在的25军归黄百韬指挥,淮海战役期间,在大兴庄、两台子、大小牙庄、碾庄等地分别被华野4纵、13纵先后打击,直至全军覆没。
骑兵第2军
1937年8月下旬,骑兵第2军调晋绥前线与日军作战。军长何柱国率骑3师(骑6师在绥远作战,归马占山指挥;骑4师一直驻河北,1938年因缺少马匹,骑4师被改为步兵第24师,至此骑4师番号被撤销)从陕西经同蒲路北上,增援大同,归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大同失守后,骑兵第2军退到晋西北平鲁一带抗日。9月下旬在井坪镇一役中,骑兵第2军被日军击溃,损失很大。1939年冬,骑兵第2军奉令换防到豫皖边的沈邱、项城一带,归第1战区前方指挥官孙桐萱指挥。1940年,何柱国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由骑3师师长徐良接任骑2军军长。以后骑6师归还建制,又合并骑3师和骑6师,保留骑3师番号,由王照问的暂编第14师廖运泽部拨归骑兵第2军建制。1944年,徐良升为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骑兵第2军军长由非东北军系的暂编第14师师长廖远泽升任,骑3师师长王照骑2军副军长,所遗骑3师师长由徐长熙升任。
抗战胜利后,骑兵第2军开赴济南。1946年,王耀武任第2绥靖区主任,将骑兵第2军改为第96军,仍以廖远泽为军长,所属的骑3师改为暂编第15师,这样,骑兵第2军的番号不复存在,东北军骑兵军也就名实全亡了。
何柱国在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退役养病。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建国后的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有25名被授予将衔,其中上将1人:吕正操;中将1人:万毅;少将23人: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东北王张老疙瘩一手建立的东北军最后结局如何
张学良被软禁后,他的东北军有25万人,共计5个军,22个师;这5个军分别是51军、53军、57军、67军和一个骑兵军;另外,还有一个105师,这个师的力量非常强大,多达3个旅13个团,实力相当于一个军了。
25万的人马,实力不容小觑,这比杨虎城6万兵力的4倍还要多。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的17路军被蒋介石改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这支部队后来开往山西南部,在中条山一带布防,与进犯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说到这里,不禁要问,杨虎城的6万兵马去抗日了,张学良的25万东北军去干什么了呢?
下面,三悟频道为大家介绍张学良被软禁后,他的25万东北军的最终结局。
1.少壮派主张“武力营救少帅”,元老派则说:“不行,我们要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来到西安机场,送蒋回南京;登机之前,他亲手写下一道手令:“我去南京期间,东北军交由于学忠统领,一切听从杨虎城指挥。”写罢,就登机陪蒋介石回南京了,结果,36岁的张学良从此被秘密软禁起来。
虽然张学良给自己的东北军做好了安排,但是,他被扣后,东北军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尽管杨虎城受张学良之托,可以指挥东北军,但是,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相比,杨虎城17路军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在当时,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中,又没有人肯站出来帮杨虎城稳定局面,所以,杨虎城可以指挥东北军也就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理论而已。
就在这时,围绕如何营救张学良的这一要务,东北军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是,少壮派声称不惜一切代价,武力营救少帅;另外一种声音是,元老派要和平解决、和平营救。
谁是少壮派?谁又是元老派?
少壮派是以孙铭九、应德田和苗剑秋为代表的中下级军官和政治工作人员,他们强烈要求抗日,对张学良有深厚的感情。
元老派是以67军军长王以哲和57军军长何柱国为首的将领,他们平时就不怎么把少壮派放在眼里,在营救张学良一事上,更是与少壮派吵得不可开交。
张学良手令中曾交代“东北军交给于学忠统领”,但是,此时的于学忠是51军的军长,远在兰州驻扎,并没有在西安;而且,于学忠算不上是东北军的嫡系,面对少壮派和元老派的争执,他也说不上话,当不了家。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1937年1月27日,还在西安做调停工作的周恩来邀请少壮派代表谈话。
少壮派的态度很坚决,他们表示只有张副司令(张学良)回来,自己才肯罢兵。
周恩来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那样有引起战争的风险,凡是对张副司令有好处的事情,我们一定尽力而为;不过,你们如此坚持的话,一旦引起战争,不但张副司令回不来,还会给国家造成更加混乱的状态,这对国家前途、团结抗日的前途、东北军的前途、张副司令的前途,没有一点儿好处。”
其实,周恩来的这番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南京国民政府中的讨伐派坚持以武力进攻西安,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并推荐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迅速指挥蒋军“扫荡叛逆”,派遣刘峙、顾祝同分别担任东、西路集团军司令,各辖10个师,分别逼近西安,甚至,还有当时国内最为精锐的德械师36师和税警总团进入了陕西,大有不惜一切代价营救蒋介石的气势。
一旦东北军、西北军和蒋军发生冲突,将会引来场面更为残酷、局面更为激烈、波及范围更为广泛的内战,如此一来,日本人就会趁人之危,大肆侵略,势必会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惨重的后果。
所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周恩来的这次谈话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但是,打与不打,都是东北军自己的家事,纵然,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终究还要东北军自己的做决定。
两天后,东北军团以上干部在渭南举行了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王以哲因病缺席,于学忠远在兰州没参加,元老派中的何柱国虽然参加了,但是,面对少壮派的咄咄逼人,也无可奈何,最后,会议只能做出“张副司令不会来之前,坚决不撤兵,甚至,蒋军只要再进军陕西,不惜决一死战”的决议。
当然,何柱国和王以哲是不同意这个决议的。随后,他们举行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代表三方面参加的高级会议,为了维护局面,稳定态势,他们还把于学忠接到了西安。一同参加会议的还有杨虎城和周恩来。
一把手说一不二,作为“准”最高统领的于学忠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为贵”,紧接着,王以哲和何柱国表示同意;杨虎城虽然有些主战的意思,但是,势单力薄,也只能表示“主和”。
当事双方都表示主和,杨虎城问周恩来意见,周恩来说:“我们一直主张和平解决,现在你们两方一致主和,我们当然赞同;以后东北军和17路军有许多人坚持主战,我们也可以全力保留自己和平解决的主张,全力支持你们打一仗。”
周恩来的回答不仅表明了红军主张和平解决的态度,更是表明了对东北军和17路军在道义上的支持。
这种胸襟是非常豁达的。
可是,东北军中的少壮派是油盐不进,坚决执行自己的主张。由于他们的一意孤行,酿成了大错。
2.少壮派枪杀王以哲,彻底引起了东北军的内讧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曾对张学良说:“你今天以下犯上,你就不怕你的手下对你也玩这一手吗?”
对此,张学良不以为意,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手下会这样对待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手下没有“犯”他,不过,却“犯”了另外一名东北军高级将领。
这位高级将领就是67军军长王以哲,他是张学良的亲信部属,曾经领导过“夜袭挑马渡”、“榆关之战”等著名战役;他也是张学良和周恩来的中间介绍人,在他的协调下,1936年,张学良和周恩来顺利地进行了肤施会谈;就在西安事变前,经过周恩来的介绍,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以哲和何柱国举行渭南高级军事会议后,少壮派对他们在会议上的“主和”方案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王以哲和何柱国已经投靠了南京政府,出卖了东北军,也出卖了张学良。
少壮派中的一些人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2月2日早晨,少壮派安排一些青年人闯入王以哲家里,当场枪杀了王以哲,酿成了一桩惨案。
之后,他们还没有解气,竟然又气汹汹地闯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大有为非作歹之意。
面对这些穷凶极恶的青年军官,周恩来没有屈服,他当即站起身来,严厉斥责道:“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营救张副司令吗?不,你们只会害了他。你们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军,你们做了蒋介石想做也做不到的事情,你们这是在犯罪。”
短短几句话,周恩来骂醒了这几名青年军官,他们当即跪在周恩来面前,请他原谅。
不得不说,周恩来考虑事情非常的全面,他赶紧赶往王以哲家吊唁,帮助王以哲的家属布置灵堂,消除东北军将领之间的误会,做好这一切距王以哲被枪杀仅仅不到1小时,周恩来的反应之机警,行事之速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王以哲牺牲了,死在了自己人的枪下,他生前可是67军军长,就这么白白地流血牺牲,他的部将怎会置之不理?
在兰州驻防前线的67军迅速调转枪口,向西安进发,声称要杀掉孙铭九等人,为王以哲报仇,为王以哲祭灵。
眼看,一场大规模的自相残杀就要开始了,周恩来认为孙铭九、应德田和苗剑秋在西安事变中是有功劳的,他们虽然杀掉了王以哲,但是,也是因为营救张学良一时冲动酿下的大错,所以,这部分人不能轻易白白流失,于是,周恩来把孙铭九等人秘密送到了三原红军驻地,如此一来,在周恩来的调和下,避免了东北军的一场内战,为日后的抗战工作保存了有生力量。
3.王以哲被害,改变了蒋介石对东北军的看法,他决定对东北军进行大刀阔斧地改编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王以哲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南京,蒋介石听后,非常吃惊,他召集朱培德、熊式辉等人商议:“东北军属于张家的私产,有张则国家无东北军可用,要让东北军为国家效力,就不能让其成为某一个人的私产,没有了张学良,还有王以哲;没有了王以哲,还有于学忠;没有了于学忠,还有何柱国;我们要避免东北军成为何家军、于家军,就需要将他们分化瓦解。”
蒋介石决定,将东北军的第51军调往安徽蚌埠,后来又调往江苏;第53军调往河北保定;第57军和骑兵军暂留陕西高陵和咸阳;67军调往安徽阜阳,105师调往河南南阳。
这样,东北军就不能成为一体,影响力大大减弱。
4.东北军中几名将领的最终结局
于学忠,山东蓬莱人,原51军军长,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驻防江苏地区的东北军;抗战期间,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战功,历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鲁苏战区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9年,他不愿去台湾,隐居在四川乡间。后来,曾任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1964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何柱国,广西容县人,原57军军长,曾大力支持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后,被蒋介石任命为骑兵第二军军长,也担任过西安行营副主任、豫皖苏三省驻军整理委员会委员等虚职;抗战期间,多次协同八路军、新四军作战,有力了打击了侵略者。1949年,不愿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给毛、周等领导写信,表示祝贺;后来,他先后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1985年9月,在北京病逝。
檀自新,辽宁锦西人,西安事变后,主动投靠蒋介石,被蒋介石任命为骑兵第4军军长;在抗战时期,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刚与日军作战,就掉头逃跑,1938年,被汤恩伯枪毙,时年42岁。
吴克仁,吉林宁安人,原67军副军长;军长王以哲被杀后,蒋介石任命吴克仁为军长;他作战勇猛,是一名抗日名将,可惜,在淞沪会战中,中弹牺牲;他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14名将军之一,也是牺牲的14名将军中唯一一名军长,牺牲时,年仅43岁;2014年9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
刘多荃,辽宁义县凤城人,他忠实可靠,有勇有谋,曾担任张学良的卫队副队长;在西安事变中,担任捉蒋总指挥的第105师师长;事变后,蒋介石任命他为第49军军长,这也是一名抗日名将,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昌会战,被提拔为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隐居香港。后来,回到大陆,先后担任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5年去世,终年86岁。
白凤翔,河北沧州人,西安事变中,他是捉蒋总指挥;此前,他是骑兵第六旅的旅长,事变后,蒋介石提拔他为副军长;在抗战中,他表现勇猛,被任命为热河先遣军司令;他曾变卖家产,购置武器,可惜,1940年6月,在内蒙古,被日本特务毒死,时年45岁。
孙铭九,辽宁新民县人,他是张学良的心腹嫡系之一,先后担任张学良的机要随从参谋、卫队营营长;在西安事变中,亲自担任捉蒋任务,可惜,在事变后,他救张学良心切,一时冲动杀掉了王以哲,后来,受周恩来保护,进入红军苏区暂避;但是,再后来,就投靠了汪伪政权,做起了汉奸;期间,他还策反过东北抗日力量,不过,在抗战胜利后,他又投靠了蒋介石。这人的胆子很大,他还曾经策划行刺陈云,失败后,被抓。上级认为“孙铭九迫于生计,走过一段弯路,不予追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90年代,日本某电视台导演长井晓给孙铭九放映了采访张学良时的录像带,并说:“张将军很关心你的情况”。孙铭九看着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少帅,忍不住老泪纵横。
2000年,在上海离世,享年92岁;根据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仿佛是在告诉世人“是非功过只待后人说”,同时,他还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苗剑秋,辽宁铁岭人,他是张学良的副官兼机要秘书,与孙铭九、应德田号称“三剑客”,在西安事变中,亲自担任捉蒋任务;事变后,他逃离西安,先到延安,后化装成商人,去往日本,卒年不详。不管怎样,在促使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过程中,他确实功不可没。
应德田,辽宁灯塔县人,在西安事变中,亲自担任捉蒋任务,抗战时期,投靠汪伪政权,任河南教育厅厅长。解放后,他没有受到追究,1980年去世,终年80岁。
总结:
以上就是张学良被软禁后,东北军的大致结局,可以说,在后来的抗战中,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是有一个人他死得太憋屈,这个人就是王以哲,他死在了自己人枪口下。呜呼,悲哉。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不分男女老幼全部上战场战至最后一人的事情
1218年,蒙古商队用500峰骆驼驮着金、银、丝绸、驼毛织品、海狸皮、貂皮等贵重商品,带着成吉思汗给花剌子模国王的信前往花剌子模。
商队行至锡尔河上游的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后,因守将贪财,将商队扣留,并派人报国王摩诃末说,商队中有奸细。摩诃末便下令处决商队成员,并没收其全部财物。商队成员中只有一人逃出,返回向成吉思汗报告了商队被害经过。
成吉思汗大怒,于1219年率20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
蒙军长驱直入后,除了在讹答剌城遭遇顽强抵抗之外,其余都投降或根本无法抵挡。很快,蒙军杀到了花剌子模的腹心。
花剌子模有两个都城:旧都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尔坚奇),又称花剌子模城;新都撒麻耳干(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在两都之间,是花剌子模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不花剌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剌)。
成吉思汗计划:从中间突破,拿下不花剌,切断新旧两都的联系,再对两都各个击破。
公元1220年四月初,成吉思汗率中路军到达不花剌城下。守城军队有两万多人。他们见蒙古骑兵浩浩荡荡开来,十分恐惧,只坚守了三日,就想弃城逃跑。一日夜间,不花剌城守军弃城向西南逃跑,蒙军在阿姆河岸边追上逃军,将他们全部消灭。第二天,不花剌人开城投降。但有部分勇士不降,退到内城坚守。这样战斗了几天,成吉思汗下令把整个市区烧毁。守军陷入绝境,内城终被攻破。蒙军将城墙、外垒统统荡为平川,所有青壮年人都被强征入军,随同蒙军攻打撒麻耳干等城。
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已经被吓破了胆,当听到蒙军已向首都开来的消息,国王竟先逃跑了,军心动摇。成吉思汗知道城坚难攻,便先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扫清外围的战斗。攻打都城的战斗历时八天。战况非常惨烈,战至第六日,蒙军大队开进城内。第八日,肃清了坚守内堡的战士。战后,撒麻尔干成为废墟。
国王摩诃末逃出首都后,一直被蒙军追击,最后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惊困交加,很快在岛上病死了。
接下来,轮到蒙军攻打玉龙杰赤了。这里发生了符合题主所说的战争:不分男女老幼全部上战场战至最后一人。
此时玉龙杰赤已是一片混乱。花剌子模人又重新集结了月10万军队,驻守玉龙杰赤。札兰丁(新国王)也来到玉龙杰赤。局势刚稳定,玉龙杰赤内出现内讧,札兰丁和两个兄弟相继离开玉龙杰赤。旧都人心再度大乱。
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大军进抵玉龙杰赤。开始劝降,守军拒绝。于是蒙军用十多天填塞城外沟堑后,发动总攻。玉龙杰赤横跨阿母河,中间有桥梁相连,城内饮水全靠这条河。蒙军一改惯用的火攻,派三千勇士首先占领大桥。此桥是城内居民生命所系,因此抵抗异常激烈。三千蒙军一度占领桥梁,但又被团团包围,经残酷的白刃格斗,三千人无一生还。这一仗鼓舞了守城军民的士气,以后一直坚守七个月之久,城外堆满了蒙军的尸体。
成吉思汗大怒,认为术赤、察合台指挥不力,令窝阔台任全军统帅。在窝阔台指挥下,蒙军振作精神全力攻城,第一天就攻入城内,并焚烧街道。经七天七夜的街战、巷战,整个玉龙杰赤被蒙军控制。由于攻城伤亡惨重,蒙军进行了报复性的大屠杀,决阿母河堤引水灌城,玉龙杰赤人尽被屠杀,房舍尽毁,变成一片废墟。
消灭了花剌子模之后,蒙古人乘胜远征,进入了钦察草原。
花剌子模人也是倒霉,遇到一位贪婪的国王。
不过,至于他们是不是真的战斗到最后一人,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中国历史上一战成名的名将有哪些你最欣赏哪一位
四野名将韩先楚的成名之战,其实可以追溯到红25军长征途中的“独树镇战斗”,面对蒋军一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团的突然袭击,红25军(只有3000人)自军政委以下抡起大刀与敌血搏,终于转危为安。尽管此战韩先楚表现神勇,可他毕竟还是一名营长,还算不上真正的“将领”,只能说是崭露头角。而韩先楚真正“一战成名”从而引起高层重视,还得说是1936年6月的“定边之战”。
(韩先楚《战将》剧照)
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韩先楚还是一名小营长,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中,红一方面军大破东北军,全歼其第109师,战斗中韩先楚率部最先突入敌师部所据守的镇子,毙中将师长牛元峰,战后即升任红15军团红75师223团团长。不久在东征山西期间,以一个团牵制了晋绥军五个团,同时保卫了红军总部的安全,直接被任命为中路军副司令以及红78师副师长、师长,终于迈入将军行列。
1936年5月,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和征粮扩红,红一方面军再次进行“西征”,打击对象是“宁马”的马鸿逵和马鸿宾两部,红军主力以红1军团、红15军团、陕北红军81师、骑兵团等部共15000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在司令员彭总的率领下杀入宁夏地区。在分两路前进的红15军团阵营中,韩先楚率领的红78师单独在北线行动。
1936年6月13日,红78师主力进至定边县城外围,听这县城名字就知道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没错,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之处,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称。其时定边四周城坚墙厚,非常的易守难攻,之前先后经过的红15军团之红73师、红75师都曾攻而不克,由于任务紧急,最终都只能绕城而过。
韩先楚不信这个邪,亲自到一线侦察,发现定边守敌(马鸿逵的一个骑兵营加一个保安团)既不弃城逃走,也不敢向红军开枪骚扰,因而同意前卫232团首长的判断:“敌之所以固守孤城不敢行动,一是惧怕被我围歼,二是怕弃城逃跑交不了账”,经过观察,韩先楚认为定边城墙虽然坚固,但高度有限,完全可以用云梯攻城。
韩先楚一边命令师主力第233、234团跑步赶来战场,一边致电野司、红15军团指挥部请求批准攻城,然而彭总的回电却是兜头一盆冷水:“置定边于不顾,继续绕道前进”!其实彭总的考虑也有道理,野战军在西征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尽量歼灭宁马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去攻击坚城,毕竟红军火力贫弱,又有红73、75师的失利教训在前。
然而韩先楚考虑再三,认为确实有把握攻下定边城,并且在西征过程中红1军团捷报连连,而红15军团的战绩乏善可陈,再不取得一次可观的胜利必将影响士气,于是第二次召集师、团两级指挥员开会商讨,韩先楚的意见是攻城虽然违令,但不打实在太可惜,错过这个机会,将来再攻取定边肯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而红军指挥员理应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临机决断。
红78师各级指挥员最终统一意见:坚决打!于是再电上级:“敌惧我歼,攻城可克,我师决计克城歼敌,望速核复”,然而野司的回电仍然是:“袭击定边,恐难奏效,仍照原计划前进”,红15军团部也来电命令红78师放弃攻城迅速西进。这可就麻烦了,彭总治军极严,敢违抗他的命令还真罕见,并且军团部也不支持攻城,韩先楚一时间犹豫起来。
认真分析完敌我情况,韩先楚仍然认为攻必可克,并且部队已经展开准备攻击,现在撤围亦将影响士气,于是韩先楚第三次召集师团干部会议,宣布决定红78师将违令攻城,所有后果由他一人承担。有戏说当时红78师还有特派员反对,遭到韩先楚斥责云云,那都是不成立的,真有野司或者军团部的特派员在场,韩先楚的攻城计划一准泡汤。
1936年6月14日凌晨,红78师按作战计划奋勇攻城,部队按照韩先楚“声东击西”的预定战术,以一个团佯攻城东,当马家军看到红军抬着云梯向城东方向扑来时,立即调集大部分力量聚集过来,企图负隅顽抗。一俟敌人中计,埋伏在城西和城南的两个团迅速发起攻击,仅用两小时便杀入城内全歼守敌,缴获大批弹药辎重,成为红15军团在西征路上的最大胜利。
韩先楚马不停蹄,破城后仅留下少量兵力驻守定边,亲率红78师主力立刻开拔落实西进命令,一并向上级报告了定边战斗的胜利消息,可谓是两不耽误。不久军团转来彭总的复电:“你们敢于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庆祝胜利”!于是韩先楚抗命克定边、反获彭总嘉奖电的事迹传遍三军,后来彭总对此曾经解释说:“当时顾虑,若定边攻取不下,会影响整个作战行动”。
此战过后韩先楚声名鹊起,旋调入红军大学深造,1937年8月出任第115师主力团688团副团长(红15军团主力红75师改编)。这就是上将韩先楚,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将军,你想不喜欢他都难!
(彭总在战将中的剧照)
抗战时期东北为抗日做出多少贡献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东北那些事儿。(约800字,阅读需2分)
如果要论东北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多少贡献,看看学界关于抗战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知道了——抗日战争由八年抗战变成了十四年抗战,也即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变成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整个抗战,东北地区首当其冲,日军最先侵略这里,这里也就最先开始了抗日。
东北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整个战略上说,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客观上牵制住了日军对苏联的进攻,否则苏联将面对两面夹击,莫斯科保卫战胜负还真不好说。
而东北战场上中国人民的英雄抗战牵制住了大量关东军,我们知道关东军可是日军陆军的精锐部队,东北的抗日志士对日军的不断袭扰,也影响了日军的以战养战策略。
东北的抗战在精神上也鼓舞了中国人民
东北的抗日英雄很多,广为人知的就有很多,比如有让日本人都敬佩不已的杨靖宇、有誓死不当俘虏投江的八位女战士(八女投江)、有在日军监狱里宁死不屈的赵一曼等等,还有不太为人所知的英雄,比如东北的大刀会还曾砍死日军少将一枚。东北抗战打响后,全国多次发动了捐钱捐物的支援行动,马占山的名字甚至还出现在了香烟品牌上。
东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消耗了不少日军
东北地区的抗战环境十分艰苦,一直打了足足十四年的时间,老百姓全家穿一条裤子并不是电视剧里面才有的而是真实存在于东北地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大屠杀就发生在东北,为“平顶山惨案”,3000多中国人命丧日军手中,这是一笔罄竹难书的罪行。
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
虽然主力部队很早就撤出了东北,但东北人民在兵力和武器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抗战,抗日的烽火一直绵绵不绝,十四年下来,据日军陆海军自己统计的数字,日军在东北地区付出了伤亡17.1万人的代价。
从马占山指挥的中国人武装抗日的第一战“江桥抗战”,到东北抗联随苏联红军进攻日本关东军。这十四年,无数东北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