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是好是坏(宋江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是坏)_梁山_张作霖_东北军

本文目录

  • 宋江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是坏
  • 张作霖是好的还是坏的
  • 郭松龄和杨宇霆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嫌隙
  • 时人称奉天文有“王永江”,武有“杨宇霆”的王永江是谁为什么能和杨宇霆齐名
  • 如何评价少帅剧里的杨宇霆
  • 杨宇庭常荫槐不死会怎么样
  •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宋江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是坏

宋江悲剧,千秋功罪

《水浒》一书中,造成英雄悲剧结局的,是由于宋江力主“受招安”,而宋江本人,也无可奈何饮下了统治者的毒酒,并且骗着李逵同饮,为的是怕李逵再造反。宋江的悲剧,带来了梁山的悲剧。梁山的悲剧,说明着宋江的悲剧。宋江的主张,无疑是错误的和“投降主义”的,但既然发生了,也就有其不得不发生的原因。这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宋江个人的思想以及梁山内部的人员结构有关,二是朝廷内部主剿派与招安派此起彼伏、对梁山形成了“恩威并施”的压力,三是宋朝北部受到敌国威胁的因素。

宋江的个人思想,并无任何独特之处,因为他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所推行的思想,即使做了梁山之主,拥有比朝廷还强大的军队,他还是对皇帝对朝廷诚惶诚恐,一心盼望招安,而招安真的来到,他就像一只领头羊一样,把梁山人马领进了屠宰场,先是堂皇地征辽征方腊,战死了许多人,幸存者则被统治者逐一加害。就是说,宋江有着十分严重而致命的奴才思想,心中深深地有着“精神奴役的创伤”,他本来就是奴才,终于还是奴才,也就难逃被主子算计和残害的结局,因为这奴才在主子眼中并不是正常的好奴才,是造过反的不可信任的坏奴才。但宋江自己并不自觉,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最真诚最好心的人,在《水浒》的时空里,人们也是这样敬重他的,要不然他想做这样的悲剧人物也没有资格。

宋江对梁山有很大贡献。他冒着极大危险,给晁盖通风报信,让劫了生辰纲、犯下弥天大罪的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等人能及时逃走。晁盖等人都是最重要的骨干,他们上了梁山,拥有了根据地,为今后的梁山事业奠定了基础。所以,宋江在未上山之前,实已为梁山立下了头等的功劳。

属于宋江私人的故事是他的“杀惜”,尽管写得精彩,正如金圣叹指出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宋江走出郓城县、走上梁山泊。所以,“杀惜”之后,他在柴进庄上结识了武松;而后在清风寨网罗了花荣秦明等九个好汉,一封书信送这些人上了梁山;他自己回家探视父亲,被捉吃官司,却不肯上梁山,因为他不愿“不忠不孝”,说明他这时还想着做好奴才,还未到不得不上梁山的程度,但正因这样,他被解往江州;他终于在江州吟了反诗,陷于即将被处死的地步,梁山好汉来救他,他这才上山;而从他被解往江州,到他上梁山,他一共网罗了李逵张顺等二十五个好汉;刚上梁山,他又要回家,为的是把父亲与弟弟接到梁山上来,这又险些被缉捕捉住,但他却因此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天书。也就是说,宋江不但对于开辟梁山根据地立有第一功,而且对于给梁山输送人才,又立有很大功劳,最后,只有他能得到天书,象征着他今后在指挥梁山打胜仗、发展壮大梁山的事业中,也将起领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可见,在梁山上,无人能跟宋江相比,他取代晁盖而坐第一把交椅是必然的。《水浒》对于宋江如何取代晁盖,总的是采取了“自然死亡法”,让晁盖中了曾头市的毒箭而亡,将义军内部一般可能会发生的内讧隐去,这显然出于作者的取舍,因为本书主旨一在写如何“逼上梁山”,二在写如何“招安被害”,而之前的文学材料比如元杂剧中,晁盖的结局本来如此,《水浒》的独创在于给出了晁盖的性格与个人素质上的情况。金圣叹在他的“七十回本”中,字里行间显影宋江篡夺晁盖之位,这虽有合理性,然而原作意图或不如此明显,比“七十回本”要早出的“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和“容与堂百回本”似有所不同。

宋江得了天书,又被梁山好汉救回,从此就在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水浒》以李逵回家接母的故事、石秀杨雄的故事作一间隔,接着就是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使得高俅“大兴三路兵”前来围剿梁山,但皆被击败,梁山取得了“大破连环马”和打破青州、华州的胜利,也就是说,宋江上山后,梁山的事业蓬蓬勃勃惊天动地,有了很大进展。在对曾头市作战时,晁盖中箭而死,宋江暂坐第一把交椅。于是又有“智取大名府”、“夜打曾头市”、攻下东平东昌两府的一系列胜利,一百零八将齐聚梁山,进入了“英雄排座次”的辉煌顶峰。将来,在宋江领导下,还有“两嬴童贯,三败高太尉”的更大胜利,证明着梁山武力,已经超过朝廷。

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到“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水浒》一书完成了它的“圆”,全书可以在这里算是结束,但对更充分更深入一层的现实主义而言,还得再画一个大“圆”,那就是“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直至英雄们被弄得死的死,走的走,受害的受害,烟消云散,留下一片无尽的悲剧的悲。以这样两个“圆”相连,才成一部最完整的《水浒》。

梁山英雄的覆灭,正如“妖魔”的黑气与金光重新被收进“龙虎山”的“万丈地穴”之中,被石龟石板镇压,但他们仍将有被新的“洪太尉”式的人物“误放”之时,那时一部新的现实之《水浒》又将开场,“再听取,新声曲度”。这一切,正如“太极图”所示,是阴阳消长、此伏彼起的。但历史不是简单重复,今日之《水浒》作者,不能知将来之英雄事迹,而能完成今日之一部《水浒》,寄托万古悲慨,也就算很自足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见署名“东都施耐庵”的《水浒传序》),“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让朋友读到就很满足了,至于能否流传后世,后人又能否理解,想来也是茫然的。

张作霖是好的还是坏的

如果按着历史上的说法,张作霖是军阀,是在国民大革命中被讨伐的对象,是坏蛋。但要按着我的看法,他是好人。

1.张作霖是被日本人扶植起来的军阀,但是再被日本人扶植起来后,他拒绝帮助日本人满足他们在东北的利益要求,在位期间多次抵制日本人的诱惑,拒绝签订不平等条约。就好像那句话:吃君穿君不谢君。结果惹怒了日本人,最后乘坐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2.他统一了东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沙俄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发展。

3.他在东北时期,东北人民的民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些皆为我自己在书上看的,可能与网络上的一些评价不符,毕竟,评价一个人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是绝对的好或坏。

郭松龄和杨宇霆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嫌隙

杨宇霆是“士官”派(日本士官学校毕业)首脑,倚仗张作霖的信任,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郭松龄是“陆大”派(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首脑,得益张学良的赏识和拔擢,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本身理念上就对立。

而且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郭松龄不苟言笑,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早在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郭松龄的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郭松龄功高而未获赏,杨宇霆却去接管了江苏,郭更加不满。

时人称奉天文有“王永江”,武有“杨宇霆”的王永江是谁为什么能和杨宇霆齐名

北洋时期,被称为财神的能人有好几个,但真正名副其实的恐怕只有奉系财神王永江。其他派系的财神,不过是善敛财也敢敛财而已,只有王永江是因地制宜,干实事,有本事的,在他主政的那段时间里,东三省的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王永江是闯关东的后代,1872年生于大连金州。父亲王克谦是个忠厚勤恳的账房先生,膝下有两子,老大永江、老二永潮,都是天资聪颖,好学上进的后生,两兄弟很早就成了当地的贡生。

乱世之中,本分勤劳人家有时候也是有一份好运势的。王克谦一直在双兴货栈做账房先生,货栈曹姓老板不仅器重他,而且喜欢他的两个儿子,王家两兄弟成人后,曹老板不仅将家中的两个千金分别嫁给了两兄弟,还资助王克谦在金州南街开了一间杂货铺,名叫“永庆和”。

然而,小民人家想在乱世奔出一个好前程终究还是不容易的。就在王家的日子稍有些奔头时,想走仕途路的王永潮因为没钱疏通门路,又忧又急,最后竟然英年早逝了。

一霜之后还有一霜,王家杂货铺的生意也一直不太好,为了生计,王家父子后来又向亲友借钱,到旅顺开了一家“采真堂”中药铺,谁知道中药铺刚开不久,西药便大量涌了进来,而且旅顺人还很认,久而久之中药铺也就干不下去了。

无奈无法,王家父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金州,那段日子,王永江手里整日攥着一卷《管子》,四处徘徊,不知人生的前路该如何走下去。

1907年,就在王永江几近绝望的时候,昔日学友袁金铠帮了他一把,将他推荐进辽阳警察系统,先干警务学堂教员,再做警察所所长。
算算年龄,从一名不文的郁闷书生到干上一份正经差使,王永江已经35岁了,从这个轨迹看,王永江好似是一个眼高手低的无用书生。其实好饭不怕晚,自从进了辽阳警察系统,王永江就显现了他的务实、不简单,干起工作来,他不仅热衷调查研究,而且擅长观察总结日本人先进的地方治理经验。

这一点让袁金铠深信此人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这一幕——1916年4月,张作霖坐上奉天督军的宝座后,请袁金铠推荐一位能够治理地方的大才,袁金铠十分肯定地说,若要治理奉天,非王永江不可。

张作霖急需治世之才,皆因他接手大权时,东北的问题十分严重。

严重在哪里呢?

一、 秩序混乱。

张作霖上台后,虽说匪患已大为改观,但奉军的土匪习气依旧很重,尤其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土匪老弟兄,个个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没有人敢管。

二、 土地所有关系混乱,官府田赋收入一点准头没有。

东三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有大量的皇庄、朝廷马场、王公贵族的田庄、猎场,这些土地的面积很大,统统不交田赋,具体数量有多少,没人清楚。

这个问题,清末新政时虽说已经开始着手整理,但涉及皇家和亲贵的部分,毫无进展。进入民国后,这些土地实际上已经被田庄庄主、庄头霸占或者私卖,但所有者和具体数量,依旧是个谜。

这就造成了眼看东三省有大面积的良田,但天赋收入却少得可怜。

三、 各级官府的税局厘卡,几乎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税收跑冒滴漏情况严重。

这一点对商旅之害尤其严重,当时整个奉天,工商业只有一些再传统不过的钱庄、烧锅、炸油和丝绸皮毛行业,官府想从中受益,既没有负责任的手,有也无处下手。

还有一点,那年月,大豆是大宗出口商品,但因为南满和北满被日俄分别占据,其中的利益全让日俄拿走了,地方官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肥水流到外人田里。

受张作霖礼聘,王永江出山时虽然像个落魄卧龙,但看问题之准,手段之实,魄力之足,却很叫明眼人赞赏。
治理奉天,王永江首先担任的职务是奉天警务处长,然后是财政厅长,而这两方面正是他认定的治理地方的关键。

在张作霖的支持下,王永江大刀阔斧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专业人才,学习日本办法,整顿警务,肃清地方。在当时,这是件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并且有丧命风险的差使,但在王永江那里,他非但没有退缩,相反敢向奉系老土匪、张作霖把兄弟汤玉麟下狠手。

因为这事,汤玉麟差点跟王永江火并,幸好张作霖懂得马下文治的道理,及时弹压了汤玉麟这一帮老弟兄,王永江这才镇住了奉军,取得了第一步成效。

地方秩序的根本改善为王永江干第二件大事提供了关键基础。随后,他凭借奉天的警察力量,对全省的土地数量、所有者展开了全面的丈量、核实工作,而且是一查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这个动作下去,奉天全省的田赋收入立即呈现出激增的态势,而且从侧面刺激了大豆种植、出口,间接从日俄殖民者手里争回了不少利益。

与此同时,王永江对全省各地税局的整顿也是有章有法,见效显著。王永江规定,税务人员超额完成任务,可以提成,一旦发现有人接受贿赂、放纵偷税漏税,严惩不贷。

如此一来,奉天的税局厘卡也有了根本的改观。

这几项工作做完,王永江还有一招更显远见卓识,他用极负责任的态度整顿了金融秩序、稳定了奉票,使奉票成了当时全国最坚挺的通行货币,信誉远超京城北洋政府。

因为这一套做法太立竿见影,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后,先后又把奉天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了吉林、黑龙江,由此奉吉黑连成一片,东三省开始富得流油,张作霖成了各路军阀中最为财大气粗的一位。

然而,就在东北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因为张作霖持续膨胀的野心,王永江和东北王的和弦最终还是崩断了。
因为有枪有钱,自1917年开始,张作霖就屡屡进关捞好处。南北战争、直皖战争,他都占到了大便宜,这让他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欲念越来越强。

第一次直奉大战,虽然奉系败了,但此败也挤干了奉军的水分,让张作霖明白了整军经武的重要性,所以到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形势发生了逆转,张作霖联合冯玉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吴佩孚。

但在王永江看来,张作霖的风光轻说是深陷泥潭,重说则是引戈自戕,因为在王永江眼里,张作霖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威势,而东三省也无力支撑他进行旷日持久的中原混战。

张作霖在很多方面有乱世枭雄的大格局,但在野心面前,他还是犯了明知不可为而强为的致命错误。

看清张作霖的致命问题后,王永江苦劝不成,最后只好以托病辞官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君臣的和弦崩断之后,张作霖本来还是很有胸怀的,也曾不止一次地放下身段试图挽回王永江;王永江眼见东三省财政已陷入崩盘的边缘,也曾有过再帮张作霖一把的念头。

遗憾的是,张作霖身边的主战派,尤其是杨宇霆,暗中作梗,毁掉了这种可能性。

再次合作的可能性被毁掉之后,历史留给这一对君臣的时间也就不多了。
说到他们的结局,宿命的意味很浓。

好似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苦心辅佐的恩主踏上黄泉路一般,在张作霖于皇姑屯被炸死前的几个月,王永江突然病故在金州。

有王家后人说,王永江是被日本医生害死的,因为日本人忌惮他的治世之才、治世之智。

北洋豪杰,多有一声叹息。

最后说一句,奉系曾有王永江是文诸葛,杨宇霆是武诸葛的说法,但在黑哥看来,杨宇霆的野心太重,锋芒太寒,他是有能力,但破坏力也强,而王永江是真真有萧何的意思,只可惜,北洋乱世,他没有萧何的运势,而张作霖也没有刘邦的历史机遇。

如何评价少帅剧里的杨宇霆

题主你好( ^_^)/

我是酷酷滕滕Sax,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关于对少帅影视剧人物杨宇霆的评价?

?️杨宇霆具备一流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他的思维方向不对。

?️之前看到一个问题是说,诸葛亮只能做管理者,而做不了领导者,孔明的思维方向就是正确的,没有野心,他做管理者有很多人拥护听他的,如果他成为领导者,命运就会发生改变,诸葛亮是何等的聪明。

?️接着说杨宇霆,张作霖活着能压住他,老帅利用杨宇霆的军事才能,建功立业,老帅早就看透杨宇霆的心思,不说而已。

?️杨宇霆的聪明智慧,就差那么一点,就这点是他致命的弱点,99比1就是这个1要了他的命。

皇帝是谁都能当的吗?

?️杨宇霆和诸葛孔明的区别在,诸葛孔明给都不要,杨宇霆是不给就研究怎么夺取,两种思维方向,决定两种命运。

少帅张学良感觉到一股来自杨宇霆的威胁,这期中也包括日本人的阴谋,最主要还是杨宇霆的思维方向,让少帅动了杀机。

?️总结概括一句话

杨宇霆具备指挥东北军的才能,不具备统治东北军的头脑。@今日头条 @善良的你们

希望我的回答你满意。

杨宇庭常荫槐不死会怎么样

杨宇霆,杨宇霆。杨宇霆常荫槐不死,那么死的就该是小六子了!还有人畅想什么杨、常二人不死,东北军就是铁桶一样的江山,连九一八都不会发生了,他们也配?!杨宇霆常荫槐是东北军张作霖手下老人,东北军呢,里面就分这拨老人带的老部队,以及小六子、郭鬼子编练的新军,从两次直奉战争来看,这帮老兄弟带的老部队真屁都不是,完全就是有钱了装备好一点,有个表面正规化的大股土匪乌合之众,第一次直奉战争以他们为主,结果就是张大帅六千万大洋几天就全泡汤了,要不是新编练的几个旅在山海关顶住了,玉帅可就出关来抄老窝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更是小六子新军跟玉帅的部队主力顶牛,顶到了哪位民国吕布背后捅了玉帅一刀,要没有新军,那边冯老总还没下刀子呢,这边一帮东北军老兄弟又该哗哗哗逃回关外了!第二次直奉大战的胜利,奉军也就是东北军势力直达长江下游,进驻上海,期间郭松龄后方带一部新军反奉,留守的老部队完全压制不住,没什么大损失就镇压郭松龄,靠的是关东军出手。入关后东北军新军小六子带进关的,基本集中在京畿,朝南外放的到都是老部队,感觉倒是势力熏天,结果部队张的太散,跟孙传芳的所谓第三次直奉战争,就因为从上海撤一个师回江苏协防,即全线动摇,退回北方。

所以杨宇霆常荫槐作为东北军老部队势力代表,即便不死,以他们带的军队,最多也就维持偏安一隅,作为地方军阀割据部队,他们从来没赢过吴佩孚,也不敢遇上稍微强势些的别的军阀部队,比如孙传芳,遇上已经具备一定信念的黄埔军,输是十拿九稳的事,这样两个人,你跟我说他们可以威吓关东军不敢发动九一八?!关东军九一八发动,确实是关东军自作主张偷鸡成功,但是对东北日本政府同样有着成熟的侵吞方案,关东军是等不及抢先下嘴偷吃,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全盘计划,这并不意味着东北军有杨宇霆常荫槐领导,就有拖延日本人入侵的可能,或者下令抵抗会给日本人造成什么麻烦。

我不知道后世对东北军的宣传,为什么都变成一个爱国抗日团体似的,我也不否认东北军出了好多抗日积极分子,可是从整体上说,东北军就是一支借助日本扶持,才得以成长起来的地方军阀部队而已,从军事到民生,整个东北地区都有日本大力扶持帮助,日本人的心态就是顶着东北军张家的名义,提前为自己建设未来的占领地区,老一辈东北军心里都有数,包括张作霖自己也有数,说是当然说自己强大了,就不买日本人的帐,可是什么时候强大的起来?日本人都一向对东北军高层类似言论一笑了之,东北军内部,自认为最能打的郭鬼子,谁的帐都不买,一听关东军插手,立即部队崩溃,自己也慌了手脚,化妆潜逃。

中东路东北军上上下下都有决心打了,人苏联多少还收着打呢,东北军又打成啥样?日本人是成心弄死你,比苏联可厉害,整个东北地盘从军到民,早被渗透的跟个筛子一样,张作霖到死,身边还有日本顾问呢,哪有能抵抗日本人的样子?老帅一死,张学良上位,他呢年青气盛,中东路就是这种我内线作战,新练精兵人多势众,也许有机会赢一把的产物,杨常二人当然对手下战力更有数,对苏对日都是避免冲突的所谓老成谋国,而且也不是没私心,两个人都开始自掏腰包养兵扩军,别说小六子,等打死或赶跑小六子后,他两人之间还有场龙争虎斗呢。无论谁当家,东北军首先还是一支军阀部队,这没法改变,不过要落在杨常二人手里,会更趋于保守,什么坚守国门抵抗日本侵略是不用指望,无非也就是留在关外被全歼或投降当汉奸,或者逃进关内跟历史上差不多。小六子好歹年青,受新思潮影响,军事上没什么建树,易帜一事,政治上还是颇具积极意义的。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