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蒋定桂的介绍
- 东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蒋定桂的介绍
蒋定桂(1947 ),女,广东省东莞人,汉族。是著名爱国将领,原纺织工业部部长和民革中央常委蒋光鼐将军最小的女儿。曾是一名纺织工人,1972年版五角人民币纺织女工推落纱机图像的原型
望采纳
东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东莞地处南粤大地,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历史上曾经多次接受南迁的中原人到此定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也是层出不穷。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末抗清名将。他35岁考中进士,自荐从军,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了当时孙承宗的赏识,火线提拔为辽东督师。袁崇焕带兵打仗天赋极高,在他的指挥下连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努尔哈赤被他用西洋火炮打死,皇太极接手后也损兵折将。
由于袁崇焕不断取得胜利,被崇祯皇帝给予重任。后来,因擅杀抗清名将毛文龙,又被皇太极施以反间计,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名下狱后处以极刑,据说用刀割了3420刀,鲜血流干而死。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碧血剑》里将袁崇焕的经历作为故事的引子,袁崇焕从此家喻户晓。他对袁崇焕评价也极高:
“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蒋光鼐(1888—1967)
蒋光鼐,字憬然,广东东莞虎门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为进士,父亲为举人。母亲去世前让他投笔从戎,1909年,就读于南京陆军中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
蒋光鼐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1932年淞沪会战中,由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的19路军在上海阻击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此一战成名。1935年蒋光鼐联合19路军的一些将领,通电反蒋。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
王宠惠(1881.10.10.-1958.3.5)
王宠惠,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政治家,是我国近现法律史上第一人。他曾经留学日本、美国,获得美国法学博士学位,英国律师资格。他翻译的《德国民法典》的英译本成为美国和英国指定的教材。
王宠惠不仅学贯中西,而且一直活跃在当时的政坛上。辛亥革命后,王宠惠任临时外交总长,袁世凯上台后,他又担任司法总长。1945年,王宠惠参加了《联合国宪章》中文版的起草和审订。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王宠惠一直任台湾司法机构的最高长官。
寿山 (1860-1900)
东莞人,袁崇焕的六世孙,清末抗俄名将。曾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被委任为黑龙江将军,俄国为侵占东北,调集10万大军以借路为名,进攻瑷珲。寿山下令:“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由于寡不敌众,瑷珲沦陷。
寿山在悲愤之于,决定自杀殉国。先是吞食了2次鸦片膏,未死,又吞金,还是没死,无奈,第二天他自己躺在棺材里,让卫兵朝他开枪,卫兵很恐慌,打了一枪在小腹上,后又一卫兵补了一枪才死去。
现代齐齐哈尔市民为了纪念寿山,在龙沙公园建立了“寿山祠”,以纪念这位反侵略的爱国将领。
当然,东莞的历史名人还很多,尤其到了近现代,在政治、军事、外交、体育、文化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陈伯陶、李章达、何镜堂、袁振英等等。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张治中是国民党重要将领,他与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和陈继承并称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国民党将领中,张治中有儒将之称。
一是因为张治中六岁入私塾,读了十年的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二是他很少穿戎装,喜欢穿绸褂裤;三是因为他和部下以及同僚说话诙时谐风趣,谈吐文雅,极少爆粗口。
但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张治中这个儒将也像一头暴怒的狮子,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张治中字文白,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本是一个清廷的公职人员,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走上反清道路,在扬州参加了反清起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知识,22岁的张治中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读书,4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次年就奔赴广东参加护法运动。
张治中组织能力很强,才华过人,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作为一名将军,张治中却很少上战场,除了中原大战指挥过战斗,很少带兵打仗,抗战爆发前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为蒋介石培养人才。
张治中在这段时间从事的工作都是跟军事教育有关,先后担任过国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国民党不少军事将领,都曾是他的血水。
张治中军事生涯中,只打了五次仗,其中两次是在上海跟日本人较量,一次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次是“八一三淞沪会战”。
两次战役中,张治中这个儒将一反常态,表现出一名军人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和一名男儿的血性。
众所周知,一二八事变爆发于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是日军为了转移国际压力,而挑起的一场冲突。
一二八抗战的主角是粤军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蒋光鼐;但是张治中的第五军也参加了这次抗战,为保卫国土洒下热血。
1932年1月28日午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发起突然袭击。
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果断发起反击,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日军对我军阵地及发动了四次总攻,均被我英勇的十九路军将士打退。
爱国将士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展开了多次苦战,让日军付出万人伤亡,迫使其四次更换主帅。
前方的战事让身在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无法入眠,他辗转反侧、心急如焚。
事变爆发的时候,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已经一个月,还没有正式复出,国民党军群龙无首,十九路军孤军奋战,形势危急。
2月初,张治中在浦口求见蒋介石,慷慨陈词向蒋请战:“十九路军在上海血战,中央军不能袖手旁观,文白(张治中字)愿意到前线去增援他们!”
蒋介石一听非常感动,随即下令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张治中担任军长,并兼第87师师长,率部支援粤军抗战。
87师和88师分别由国民警卫第1、第2师改编。
而中央教导团,是国民党起家的老本,和上述两个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德械师。
他们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是不折不扣的“御林军”。
蒋介石把“御林军”都拿了出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时在上海与日军苦战的十九路军,本来就是杂牌军,不是亲生的,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他们抗日态度非常坚决。
1月24日,蔡廷锴等就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
按照旧逻辑,江山是蒋介石的;杂牌军为了蒋家王朝都不惜流血牺牲,蒋介石再无动于衷,保存实力,会让全世界嗤笑;所以蒋介石当时抗日态度非常坚定。
1月30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要求全国将士“淬厉奋发,敌忾同仇……枕戈待命,以救危亡“,并表示他本人“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 。此电发布后,影响甚大,“人心士气,为之大振“。同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了和侵略者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
此时此刻,让张治中指挥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一来说明蒋介石对日军的挑衅忍无可忍、动了真格;二来也说明张治中的才干和忠心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张治中不是不知道日军战斗力多么强大,不是不知道日军凶残无比,更不会不知道日军对中国的野心。
他明白这次出征不是作秀,是一场恶战;因此他做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在出发前的15日夜里,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子夜时分翻身下床,在灯下挥笔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第二天出发前,张治中把这封遗书交给了保定军校同窗、黄埔军校同事、挚友陆福廷。
2月16日,张治中率第五军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到达前线,在蒋光鼎的指挥下投入战斗。
第五军的装备是国军中上乘的,带兵的将领也毫不含糊,个个赫赫有名,他们是:87师副师长王敬久、259旅旅长孙元良、261旅旅长宋希濂、88师师长俞济时。
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御林军”表现真不含糊,一亮相打出了一场漂亮仗“庙行大捷”。
“御林军”到达上海后,立即部署在十九路军防线的左翼,即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一带,以及狮子林炮台南北闸一带。
他们和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防御的十九路路军左右呼应,总兵力达到5万多。
第五军到上海第二天,立足未稳,日军就给了一个下马威。
2月18日,日军总指挥植田谦吉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对此中国军队当然不会答应,他们已经从上海市区撤出,一让再让了。
这时候日军气焰嚣张,因为几度增兵后,日军总兵力达到9万人,超过了我军。
除了装甲车、野战炮等重武器,日军此时投入军舰34艘,包括航空母舰“能登吕号”、“加贺号”。
此外,日军还投入300架战机悉数参战。
所以日军有恃无恐,决定对中国守军发动第二次总攻,其作战计划就是攻占庙行,切断第5军和19路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各个击破,以达到完全占领上海、逼迫国民政府就范之目的。
20日,庙行战役打响。植田下令日军兵分三路,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发动全面进攻。
负责进攻江湾、庙行结合部的部队,是日军第9师团。
该师团历史悠久,组建于甲午战争之后,它的成员由北陆的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的士兵被构成,属于我们常说的子弟兵,打起仗来同心协力,舍生忘死。
因此,第9师团战斗力非常强,与第十八师团(久留米师团)一起被称为日本陆军的黑白双煞,日俄战争中就让俄军吃够苦头。
日军第九师团在飞机炮火掩护下,与中国守军展开恶战,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的日军遭遇顽强阻击。
在此期间,身为军长的张治中,手持望远镜,在指挥所里镇定自若指挥战斗。
当时日军掌握着制空权,无所谓前线后方,战区内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张治中的指挥所随时都会受到攻击。
22日,战况更加激烈,在敌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88师各部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伤亡不断增加。
拂晓后,日军的飞机也全部赶到,中国守军压力倍增,形势万分危急。
消息传来,正在吃饭的张治中剑眉倒竖,拍案而起,他放下碗筷,率教导总队赶到88师部,准确地说,是在掩体内坐镇指挥。
张治中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庙行激战的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
不可一世的日军,受到87、88师和19路军一部三三面夹击,在晚10时败下阵来。
庙行一役将日本陆军的骄傲,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
庙行、江湾间,日军尸体堆积如山,多达4000具。
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日军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沪战中中国军队战绩的最高峰。
捷报传来,蒋介石给张治中发电,掩饰不住内心喜悦:“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
自1932年2月18日率第5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部分防地开始,直至1932年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张治中指挥数十次大小战斗。
3个月的时间里,儒将张治中一反常态穿上戎装,没有脱下过;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五年之后,还是在上海,张治中率领的中国军队,再次和日军过招,表现出一个军人的大无畏气概。
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治中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在江浙沪驻军,部队还是第87、88师为主的德械中央军。为了应对日军,张治中奉命将钟松旅部的兵力改为保安团以及宪兵团,避开此前中日协议中正规军不能在上海驻军的规定。
8月11日,日军军舰到达黄浦江沿线的港口,上海告急,张治中统帅87、88师向上海进军。
在最初的战斗在里,张治中指挥部队先后拿下多个阵地,但始终无法取得明显进展。
因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没有得到好好休息,张治中心力憔悴病倒在战场。
9月4日,他主动请辞总司令一职,含泪离开战场。
关于张治中的辞职原因,还有其它说法,蒋介石不信任,指挥失误等。首先张治中辞职确实有身体上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张治中就在青岛养病,可见他身体状况确实不佳。
只是国难当头,身为军人不能袖手旁观,便临危受命,返回南京接受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务。
至于指挥失误,谁都难免。
面对战斗力非常强的日军,蒋介石、陈诚、冯玉祥指挥同样也没有扭转战局。
关于蒋介石不信任,两人确实有矛盾,蒋介石无法容忍张治中的宣传造势。
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课课长的曾振晚年回忆说:“张治中在上海初期作战时,喜欢在报纸上发表战况,委员长见报,便屡次告诫,不要发表谈话,他哪里忍得住悠悠之口,而上海那些记者,偏偏每天必来。委员长来电话斥责,张在电话中答复说,报告委员长,我明天不说了。但是第二天的报纸上仍然有张发表的谈话,这样一斥一答有好几次。”曾振同时也认为张治中确实辛苦,“整日忙于指挥作战,也没有理发,夜间睡眠不足,蓬头垢面,甚是狼狈”。
无论怎么说,身为儒将的张治中,在两次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无愧于一个军人的称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