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八九式掷弹筒?二战日军所用的掷弹筒是什么构造和原理_掷弹筒_迫击炮_日军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日本八九式掷弹筒
  • 二战日军所用的掷弹筒是什么构造和原理
  • 掷弹筒是日本发明的吗
  • 掷弹筒怎么用
  •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 89式掷弹筒威力怎么样
  • 二战时期,日军的掷弹筒算什么水平
  • 二战日本掷弹筒有膛线么
  • 掷弹筒和迫击炮是一类武器吗
  • 为什么掷弹筒没能普及各国军队,并且在二战之后被广泛使用

如何评价日本八九式掷弹筒

抛弹筒唯一的优点就是不占编制,其实单兵弹药的携带量很少,对当时的中型坦克或者防护好一点的地堡都难以克制,日本鬼用得爽是因为初期咱们还有东南亚军队的火力不强,缺乏重装备

后来美军在越南战场大规模配置枪榴弹,就是学习了掷弹筒优点,改为直射了。 山地作战,枪榴弹作用大重量轻

美军单兵轻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数量太多了,定点消除火力点没啥意思,而且美军迫击炮,火炮反击更猛,不像中国,哪里有连发火力一炸一个准,

对付中国军队占据绝对地面优势,对付美国基本让人家搞去山洞里,一旦地面失去对峙,这东西用处就不行了

这个超轻型迫击炮,战场上肯定有用,尤其是两军近距离接触时,这种曲线轻型可随身携带的武器,往往会有奇效。再与直射型的枪熘弹相互配合,比一般的自动步枪和机关枪杀伤力更大!

在飞机、舰炮、大炮打击下,没有治空权。只能坑道、地道作战,人员伤亡比较大,没有增援,掷弹筒威力就不行了

美军的火力配置更豪华,日军掷弹筒更依靠老兵,后期战斗老兵数量急剧下降,自然没有像在国内的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输在落后的军事工业和整体武器装备上,日本军除了蛮横凶残外,其战略战役战术都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二战日军所用的掷弹筒是什么构造和原理

八九式掷弹筒

二战日军使用的有两种掷弹筒,分别是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由于十年式掷弹筒主要是发射烟幕弹、照明弹和信号弹等。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一下以发射杀伤性弹为主的八九式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图纸

八九式掷弹筒由十年式掷弹筒改良而成,开发时间在1922年开始,1925年技术本部的测试完成,1926至1930年间在陆军步兵学校进行测试,并强化了炮身支柱与膛线修正,修正版本于1929年开始试产,设计于昭和五年4月大致定型,实际量产自1932年至1945年,总共生产了约12万具。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车上了膛线并且可以使用专对应的八九式掷榴弹,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此装备为日本陆军步兵支援用兵器广泛配发在各部队中,一个小队有2门掷弹筒编制。

八九式掷弹筒所发射的手榴弹与发射装置

八九式掷弹筒的使用范围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的火力空白地带,射击范围为190米至700米间。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2人,即可携带此装备以及8-18发弹药(重量6.4-14.4公斤)行动,加上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发射机构由发射药与保险组成)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发射筒内部有击发装置,用于击发榴弹上的发射装置。

由于八九式掷弹筒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仅能凭经验射击,因此日军评价,使用它要非常精巧的技术。其他的毛病还有前期榴弹仅有碰撞引信,在丛林中射击还会因为自然干扰而提前引爆(例如撞到树上),加上制造工艺技术不佳,因此掷弹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炸膛,或是因为不发弹留在发射管内没有注意到,再次装填榴弹而造成的炮管炸毁事件也发生过。

掷弹筒是日本发明的吗

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二战日 军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作战前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临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八九式掷弹筒标准发射姿势有跪姿和卧姿两种。发射时先拉击发杆,通过棘轮带动击针杆后移,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以瞄准线对准目标,左手握发射筒,使之与地面成45°,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实施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针解脱向前打击底火,弹药射出。八九式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发射姿势,如前文提到的抵在腿上发射。在卧姿射击时,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杆底部的帆布套,由装填手来击发。掷弹筒还可以单人携行并操纵,但弹药携行数量和发射速度都要大为降低。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在中国战场上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非常有效。据冀中军区1940年至1941年的统计,掷弹筒破片伤就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特别是根据在山西会战中获得的经验,日军认为掷弹筒比其它武器更适合山地作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这一点从很多日本老兵的回忆中都能得到印证.如《东史郎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茼!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不得已……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 掷弹筒的“没落”和“重生” 日式掷弹筒虽然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二战前期其它国家装备的同口径级别迫击炮相比,掷弹筒在重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携行方便,并可以由单兵使用,由行军转入射击状态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简便。但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则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虽然八九式有膛线.但在近程射击时,弹丸经过的膛线距离很短,而且掌握发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动击发机的瞬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筒身稳定,所以精度上也逊于迫击炮。此外,八九式掷弹筒弹通常只有瞬爆一种方式,只能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使用范围有限。而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延时长达7秒,射出后的手榴弹被对方拾起投出或踢开的情况屡有发生。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虽然二战中英国和苏联都曾装备过称为“纵火掷弹筒”的武罪,但它们与日式掷弹筒差别很大,实际上是一战期间抛射炮的延续。正因为上述种种弊端,所以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 虽然掷弹筒本身不再列装,但它所采用的一些原理和结构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在其它武器上“复活”了。例如高低压发射原理,就在各种榴弹发射器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苏联研制的GP-25榴弹发射器,采用了前装式线膛身管,所配用的弹丸无论从结构还是发射方式上,都与八九式掷弹筒弹非常相似。而我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列装的QLT89式50毫米“三无弹射器”,其总体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以求在重量与机动性之间取得适度平衡的同时,能够提供较好的火力。 参考文献:中华网摘

掷弹筒怎么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图是萨沙的收藏。

掷弹筒的使用方法很简单。

以89式掷弹筒为例,首先将榴弹的保险销去掉,将榴弹放入掷弹筒中。

然后拉动击发杆,掷弹筒的撞针就会撞击到榴弹的底火。

榴弹的发射药被点燃,大量气体被释放出来,推动榴弹向外飞出。

89式掷弹筒是有膛线的,所以精度高,射程也远。

但膛线导致加工难度增加,对于榴弹的要求也高。

为了保证榴弹配合膛线,就必须使用紫铜的弹带。

这会使榴弹底部的“弹带”部件均匀膨胀并嵌入膛线,从而让发射筒的炮弹以下形成密封。

另外,掷弹筒没有迫击炮这么复杂,所以只能通过调节杆伸入发射筒的尺寸,来调节炮弹与发射筒底部的距离。

距离越短则射程越远,反之则越近。

掷弹筒因为这种设计,发射时候的声音很小,不容易暴露掷弹筒手,相对比较安全。

二战中,日军掷弹筒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中国出现了大量轻型迫击炮以后,掷弹筒很快就被淘汰了。

原因不复杂,掷弹筒的加工并不简单。

首先榴弹需要加工紫铜弹带,无论紫铜还是弹带的加工都比较复杂。

另外,掷弹筒采用线膛的话,弹筒本身加工也不容易。

所以,抗战中国军和八路军仿制的掷弹筒,都是滑膛结构,没有才行膛线,就是加工太复杂。

另外,掷弹筒最大问题是精度。

同轻型迫击炮不一样,掷弹筒没有稳定的底座,完全靠一支手扶着固定。

所以发射掷弹筒的时候,不免会出现晃动。这样榴弹出膛必然会有误差,无论射手技术再好也不能避免。

另外,掷弹筒没有精确的测距和瞄准机制,只有概率瞄准设备。

所以掷弹筒是否命中,百分之八十以上要靠射手本人的经验,甚至手感。

如果射手是个老手,可以能做到每发都击中。

如果是新手,往往就是白白浪费弹药。

而且,掷弹筒小组是2人,一共只能携带16枚榴弹。

掷弹筒榴弹的威力和手榴弹基本一样,所以对于精度要求很高。

如果不能准确击中,爆炸就很难造成损失,作战效率很低。

为什么建国后解放军就淘汰了掷弹筒

掷弹筒和迫击炮相比,劣势太明显了!

有人可能要说,掷弹筒本身,不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嘛?确实,掷弹筒的发射原理,确实和迫击炮很类似。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下面详细分析:

传统的迫击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炮身(炮筒),支架(上面有螺杆,手轮,可以调节方向,高低角度),座板(这个简单,就是块铁板)。

此外,还有瞄准镜之类的附件。不过,即使没有瞄准镜,熟练的迫击炮兵也能把炮弹打得非常精确。

战场特殊情况下,迫击炮兵可以采用简便射击方式,只用一根炮筒,不用支架和座板,用大地直接承担后坐力,用人力调整炮身角度,也可以完成发射。

迫击炮简便射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炮兵唐章洪,时年仅仅17岁,就是使用一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个人发射82迫击炮弹炮弹近千发,击毙美军420余人!在最艰苦的时刻,唐章洪就是使用了迫击炮简便射击的方式。

志愿军炮兵英雄唐章洪

而采用支架+座板实行标准射击的时候,通过调节方向机和高低机,迫击炮可以取得很不错的命中率。

比如,你用一门迫击炮,要打一个重机枪阵地,先打了一发,发现弹着点远了100米,那么调整一下高低机,再连续打几发急速射,肯定就把这个重机枪阵地敲掉了。

现在,我们把迫击炮换成掷弹筒,来打,区别在哪里?

掷弹筒的结构,主要就是炮筒,座板,没有方向机和高低机!发射的时候,完全是靠射手用手扶着,来确定方向和高低。

那么,掷弹筒用来打上文我说的重机枪阵地,发射第一发之后,调整远近,全凭射手的手感和经验。能不能打掉重机枪火力点?可以!但是,需要一名非常熟练的掷弹筒射手!

所以,光从射击的精确性来说,迫击炮射手要命中,就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有一名老迫击炮兵来指挥,哪怕手下的兵都是一群新手,也能打出神射级别!

而掷弹筒手,要打出同样的效果,就需要全部都是老兵级别才行。这玩意,想打准太难,想打不准,太容易了。

以上,是从射击原理方面,阐述了迫击炮容易比掷弹筒打得准的原因。来个分割线!


下面,再说,炮弹的因素。

现代迫击炮的口径,从60起。而掷弹筒,口径多是50,而且,所有掷弹筒的口径,基本上都是50。

所以,从炮弹威力来说,60迫弹的爆炸威力,直接碾压50掷弹筒弹。

从射程方面来讲,迫击炮也是直接碾压掷弹筒。50掷弹筒射程可达700米,60迫射程轻轻松松3公里+。

从命中精确度来说,迫击炮也要大于掷弹筒。

比一比之后,给你一个掷弹筒,给你一个迫击炮,二选一,让你选一个,你会选哪个?再来个分割线!


说回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军工生产并没有实现统一生产,各个根据地兵工都是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本区野战军的弹药供给。

早在八路军时期,我军就实现了掷弹筒武器的全部自己制造!从掷弹筒筒体,到掷弹筒炮弹,装药,底火等等,根据地都可以全部制造!

但是,迫击炮,尤其是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则无法实现自我生产。主要是,没有炮钢的锻造设备。

所以,根据地的军工,无法制造迫击炮的炮身,只能制造迫击炮的炮弹。要获得中小口径迫击炮的炮身,只有依靠缴获。

这种情况下,多用掷弹筒,多打掷弹筒弹,也就成了解放战争中的一种选择。

补充资料:解放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兵工利用火车大轴,成功制造出了120毫米迫击炮炮身,和150毫米迫击炮的炮身。生产相应口径的迫击炮弹药不是问题,但是这两种大口径迫击炮,产量不高。


到了解放战争结束,全国规模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淘汰掷弹筒这种简单武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有了更多的军工资源,安排合适的军工基地,批量生产各种迫击炮,实现炮兵武器的标准化,制式化,是必然的选择!

你想,辛辛苦苦培养一个掷弹筒熟手,那么他以后的军旅职业生涯,打的永远是50口径的掷弹筒小炮炮!

通过炮兵学校培养一个迫击炮手,那么,60迫,82迫,100迫,120迫,150迫,160迫他都可以打啊!

你品,你仔细品,品出其中缘由滋味了嘛?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89式掷弹筒威力怎么样

历史

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说起来的它之所以被创造还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劳。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地盘发动了残酷的日俄战争。

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更为凶残和顽强的日本人逐步占了上风。

在攻击俄军旅顺要塞的时候,虽然日军伤亡惨重(第一次总攻的六万人就伤亡一万六千),甚至一天就伤亡五六千人(当时日军参谋接到伤亡报告时候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下级上报数字出错,多写了一个0),但是日军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优势,逐步把俄军的据点一个个清除。

俄国士兵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们的马克希姆重机枪,但是日军已经攻入部分俄军的工事,并移用这些工事进行有效的隐蔽,俄军的重机枪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于是,一些俄军炮兵军官异想天开的把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的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就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迫击炮。

这些炮弹的以弯曲的弹道,准确的射入日军隐蔽的工事内,造成日军很大的伤亡和很强恐惧心理。

最后日军仍然在日俄战争中最后获胜,但日军基层军官对这种新式火炮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仿制。

日军战后随即仿制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其中的一种就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于1921年装备部队。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是一种超轻型的迫击炮。它最大特点是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仅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之。

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

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也是本文的主角。

-------------左为大正十年式,右为八九式,下图为榴弹

设计初衷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它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一个人就能携带,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

对于1929年的日军来说,他们的小队(排)一级火力较弱。每个小队配有2挺射击精度很高歪把子轻机枪,该枪实战射速很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

日军在山东和装备更差的中国北伐军的交手中占了上风,迫使中国军队撤出济南。不过,对于日军将要面对的其他强大对手(比如英美苏),日军步兵小队火力颇有不及,短时间也是无法赶上和的。掷弹筒,就成为日军步兵班的火力补充。

掷弹筒的作用,大约相当与现在的越战美军的40毫米单兵榴弹发射器。

在二战和之后的多次战争中,并不存在像电影中一样几百几千人密集冲锋的场面。绝大部分的战斗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装甲车辆的掩护下,以班或者排为单位的小分队形式出击.

这种作战由于人数少且分散,用枪械武器打击这些目标是比较困难的。越战中美军平均每杀伤一个越军,要发射1.5万发子弹.

相反,掷弹筒这类武器就很不同。它发射榴弹的杀伤距离,可以达到十米(使用特殊榴弹可以达到20米)。发射距离很近,所以命中率很高(日军老兵命中率高达95%)。如果命中敌人集团目标,一发榴弹可以杀伤多人。

掷弹筒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现役,在日本军队使用长达二十多年。在中国,掷弹筒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这是一种非常轻便的武器,两人的小组就可以持续作战,随时为一线步兵提供榴弹火力支援。从某种意义上说,掷弹筒就是越南美军的40毫米单兵榴弹发射器。而美军这个小玩意,在越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掷弹筒就设计理念来说,还是很先进的。

掷弹筒的主要优点

1. 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1把步枪的重量还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的八发总重也不过3.6斤,整个作战系统不到7公斤,比1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的多。

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在日本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一到危急的时候总能得到掷弹筒的及时火力支持。

他回忆: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   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 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耳欲聋。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

“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掷弹筒)!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家不约而同地手握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

2. 威力不错,造价低

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10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十人.

这个威力对于仅有50毫米的口径来说,还是不错的。

掷弹筒的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基本相同,也是极为廉价。

如此的价格简直是太便宜了,是平民化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国军部队。

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曾经普遍使用化学武器,直到今天还有数十万枚化学炮弹留在我国东北没有处理。

日军中一般把化学武器叫做“决胜武器”!他们认为:化学武器对于防守非常顽强但基本没有装备防毒面具的中国军队,效果极佳(日本士兵每个人都配有防毒面具)。

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

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造成国军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

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国军士兵的大量伤亡。

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

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的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

--------------采用卧倒的姿势发射,最为安全,还可以利用地形掩护自己。

二战时期,日军的掷弹筒算什么水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掷弹筒就是超轻型的迫击炮,可以看做德国50毫米轻型迫击炮再进行减重的产物。

德国在二战初期,装备过LeGrW 36型50毫米迫击炮。

这种超轻型迫击炮,仅有14公斤,炮弹0.9公斤,配属步兵班使用,一般是3个炮兵操作一门炮和携带弹药

该炮射程500米,炮弹装药130克,同普通木柄手榴弹差不多,杀伤半径为20到30米。

你可以将它看做是一个可以远程手榴弹发射器!

大家也不要小巧这玩意,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对于步兵排来说,只装备各种枪械,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而已。德军的火炮,只有连一级才有81毫米迫击炮,可以为步兵排进行火力掩护。

但是,81迫击炮比较笨重,重达50公斤以上,主要作为二线火力支援,不容易跟随步兵到一线作战。

说通俗点,步兵班需要紧急炮火支援时,往往找不到81迫击炮。

而当时德军步兵班的手榴弹是唯一的爆炸类武器,投掷距离一般也就是50米,战斗中可能只有二三十米。

那么,在50米以外德军步兵班缺乏任何一种可以紧急支援的炮火,这就是50毫米轻型迫击炮的意义了。

这种50毫米轻型迫击炮由于很轻,可以直接跟随步兵冲锋。虽然它的炮弹威力小,射程仅有500米,却能提供步兵最需要的曲射炮弹支援。

再说通俗点,双方都利用枪械射击期间,利用各种隐蔽物遮挡自己。对于这些敌人,普通枪械难以杀伤,然而一发曲射炮弹就可以炸飞。

掷弹筒相比50毫米轻型迫击炮,更为轻量化,只有区区几公斤,比步枪还轻。

这是掷弹筒最大的优势,可以直接跟着步兵冲锋到最前线。

不过,掷弹筒取消了50毫米轻型迫击炮的瞄准装备,还取消了座板,代价是精度有很大下降。

这主要是最初的掷弹筒等同手持枪榴弹发射器,射程只有175米,不需要座板和瞄准装备,随手发射即可。

后来八九式掷弹筒射程提高到500米,仍然没有座板和精确瞄准设备,导致炮击精度就没谱了。

所以,掷弹筒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它更为轻便,可以随时支援最前线步兵,类似于进行的榴弹发射器。

但掷弹筒不能精确炮击,是否击中完全依靠射手的经验,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射手稳定的心理素质,显然在世界大战中,这是不靠谱的。

再说通俗点,掷弹筒适合有日军精锐部队使用,威力会比较强,效果也好。

如果是二三流日军部队,掷弹筒可能几乎没用,炮弹发出去就飞到九霄云外,击不中目标。

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在步兵班配属强化班榴弹发射器,还是有必要的,让班一级火力有很大增强,这是日本创造的。

但是,日本人又因噎废食,大量装备掷弹筒,却不装备正儿八经的迫击炮,只装备直瞄的步兵炮。等于是日军放弃迫击炮,全部依赖射程只有500米的掷弹筒了。

如果遇到装备大量81/82毫米迫击炮的军队(火炮最大射程2400米),同时在装备部分50/60毫米超轻型迫击炮,日军掷弹筒就要被打出屎来,就像后来对付美军那样。

二战日本掷弹筒有膛线么

掷弹筒…grerabe.launcher

又名:超轻型迫击炮、也称:手炮

是一型手持式小型火炮,二战时期德国、尤其是日本陆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
(全套“掷弹筒”配置)
(《二战日本陆军
单兵装备》一书有详细介绍)

“掷弹筒”主要特点: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大。

用于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有生力量,杀伤效果好、携带方便、可由士兵单兵携带随一线机动作战。

二战时期日本装备两种“掷弹筒”,既“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

由于“大正十年式”没有膛线、制作简单、射程不足300米,很快就被“八九式”取代。
(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由炮筒、可调支架、特制弹药袋(备弹8枚榴弹)组成。

全成413毫米、全重2.7㎏、弹头重800克、口径50毫米、有效射程500~700米、射速30发/分。
(掷弹筒专用……榴弹
)

抗战时期国军以及八路军从战场上获得了一些“八九式”掷弹筒战利品进行仿制,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加工手段落后无法拉炮管膛线、仿制的“掷弹筒”射击精度和有效射程不如“八九式”掷弹筒质量好、但是,在抗日战场上仿制的“掷弹筒”给予日本沉重打击,效果良好。

掷弹筒和迫击炮是一类武器吗

在二战时期,远东战场上的日军将迫击炮和掷弹筒的战法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掷弹筒确实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迫击炮的发明其实是俄国人,日本人不过是世界上第一波迫击炮下的炮灰。

迫击炮和掷弹筒其实是同一时期被发明出来的,那便是1904到1905年那场“狗咬狗”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度强硬,俄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五年”之久。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日本自从19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仅有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 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俄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在日俄战争之前,甲午战争就是个例子。之所以说日俄战争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是因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在中国的国土上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激烈厮杀,衰败无能的清政府非但不抗议,反而自称“中立”,划出一块地方来让人家折腾。

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其中将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

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实际上动员了118.5万人)。战争初期,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1140门炮),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火炮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

1904年8月,辽阳会战正式打响。俄国陆军士兵的当家武器是马克沁重机枪,然而部分日军已经进入到了防御工事内,马克沁重机枪的威力荡然无存。一些长期驻守旅顺港的俄军海军士兵“异想天开”,他们将47毫米的海军炮斜着加在一台车上,通过抛物线将炮弹送到日军手中。一时间,曾给日军造成了大量的恐慌。这便是世界第一个迫击炮的由来。

随即日军也开始琢磨着自己如何搞出迫击炮,但受到当时战况的原因,仅仅做了几次实验,其中就尝试了单兵携带的掷弹筒。

最终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为告终,但俄国迫击炮给日本人的心理阴影一直没有抹去。

战争结束后,日本根据远东战场的情况和国内的资源,最终发明出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随着二战爆发一步步临近,大正十年掷弹筒因为射程过段被89式掷弹筒所取代,后者直接服役至二战结束。掷弹筒虽然跟迫击炮等陆军装备没法比,但就远东战场的地形和各国军备情况,掷弹筒在威力、适用性和经济上做到了最大的平衡,它和步兵炮同时成为了二战日军陆军的常规装备。

只不过日本人不是特别守规矩,无数次违反《日内瓦公约》,在其掷弹筒内经常用毒气弹和榴弹,有悖人道主义精神了。

为什么掷弹筒没能普及各国军队,并且在二战之后被广泛使用

掷弹筒这东西,最好的发射方法就是放在大腿上,然后一按按钮,保证进医院!哈哈!

别笑,这是个老梗。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美军缴获了日军的不少掷弹筒,美国士兵个个人高马大,看着如此袖珍的小铁筒,拿在手里像个玩具,不禁好奇心大起,一看,小铁筒下面有个铁瓦,放在大腿上打,这不太契合了嘛!于是就这么玩,很是伤了不少人的大腿骨呢。

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掷弹筒依靠那个小掷弹筒弹(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是小炮弹)杀伤的美军数量,还不如玩这个小炮杀伤的美军数量多。不过美军很快掌握学会了这个掷弹筒的用法。在战后,不少掷弹筒被美国大兵当纪念品,拿回去了。

只有在亚洲战场,掷弹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交战的双方,都是重武器缺乏的军队。飞机坦克大炮之间的对决很少,多的是迫击炮,重机枪,轻机枪,手榴弹这些步兵武器之间的PK。当时,(国)军的团级重武器就是迫击炮和重机枪,编成一个机炮连。日军的联队级则是使用92步兵炮,再加上众多的掷弹筒,来主要压制(国)军的重机枪和迫击炮。(日军联队装备12门92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数十门掷弹筒,不装备迫击炮)

在这种作战大环境下,掷弹筒在亚洲战场混得如鱼得水。不但(国)军大量仿制,华北的八路军也大量仿制。当时,有的日军掷弹筒打得很准,号称一炮一个机枪阵地。但是随着抗日军队迅速掌握掷弹筒的用法,可以压制对方的掷弹筒,日军的掷弹筒也就不能为所欲为了。

但这场战争也是掷弹筒这种武器最后的辉煌了。

在随后的战争中,掷弹筒的缺点逐渐暴露。这些缺点导致了在二战后,掷弹筒被逐出陆军步兵装备行列。简单说,分别有下面几点:

第一,掷弹筒的口径太小,只有50口径。这个蛋蛋打出去,效果也就跟一颗手榴弹类似,杀伤力不够。

这个掷弹筒弹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尴尬了。遇到只要覆顶的工事,哪怕只用木板搭建,然后上面只盖30公分厚的土层,这个掷弹筒弹也无能为力。

所以,掷弹筒只能打野外的没有构筑覆顶工事的机枪阵地,以及用来杀伤士兵。

事实上,不但是50口径的掷弹筒被放弃,新四军在抗战中装备的50迫击炮,后来也被放弃了。原因一样,威力不够看,还浪费一个引信。

在野战游击战遭遇战环境下,掷弹筒还有点用处。而在后来的解放战争的攻坚战,大兵团作战中,掷弹筒的威力,基本跟挠痒痒类似。

在随后的抗美援朝中,掷弹筒更是没机会登台了。火箭炮,山炮野炮战防炮,高射炮,步兵炮,这些唱了主角,掷弹筒只能悄悄地离开。

第二,掷弹筒没有迫击炮的高低机方向机,只有依靠射手本身的估算来调整角度,要精确命中目标,对于射手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

而迫击炮有射表,可以根据距离大小,调整药包,调整高低机,准确命中。

从解放战争中我军军工生产的角度来讲,生产迫击炮弹,和生产一发掷弹筒弹,需要的工序差不多,成本差距不大,那么,自然是生产一发大一点的迫击炮弹,更划算。

第三,60迫击炮各项性能完美覆盖了掷弹筒的性能,掷弹筒被60炮取代。

60迫是现在世界上口径最小的迫击炮。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WJ训练这个,感觉这个炮挺袖珍的。但是威力不小。而且,迫击炮可以很方便打加长的迫击炮弹,威力更大。而掷弹筒只有那一种小掷弹筒弹,威力跟60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弹种看,迫击炮弹种类远远多于掷弹筒弹;迫击炮弹的威力和射程也远大于掷弹筒弹,掷弹筒弹只能打几百米,而60迫可以打几公里。

二战后的战争,对于火力的要求大大提高。所以,掷弹筒这种稍嫌简陋的装备,只能退出了陆军装备的行列,让位于60迫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