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 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 历史上有哪些领兵打仗不逊色于男人的女人
- 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中领兵最少的吗
- 曹操手下战将很多,武功高的也很多,领兵打仗谁最厉害呢
- 崇祯如果让王阳明领兵,能消灭大清李自成安定国家吗
- 空城计中,如果领兵人变成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能成功吗
-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 乌巢为袁绍命脉所系,必有重兵驻守,曹操为何就敢亲自领兵去
慈禧掌权后,为何没有大臣领兵进京勤王
因为地方的军政要员没有必要,不会也不敢进京勤王。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命令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又将两枚御印赐给了慈安和慈禧。八大臣的任何主张,都得两枚御印的盖章才能有效。在实施过程中,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发生矛盾,于是两宫太后联合同样对八大臣不满的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顾命大臣僧格林沁,于1861年10月发动政变,逮捕并处死肃顺等人。实行垂帘听政。慈禧开始掌握大权。
年轻时候的慈禧
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大臣进京勤王呢?
首先,他们没有必要勤王。慈禧等人虽然发动政变,但是并不是针对同治皇帝的。相反,他们是拥护同治皇帝的。否则,他们就失去了合法性了。皇帝的性命无忧,大清王朝仍然是大清王朝。大臣们没有必要为了几个已经被打死的人而进京勤王。
就算他们有进京勤王的想法,他们也没有理由进京勤王。因为正统的皇帝仍在。两宫太后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各地方的军队不得妄动。要是谁进京勤王了,就成为了叛乱了。
其次,大臣们也不会进京勤王。因为他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候,有能力进京勤王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淮军。但是,他们根本不会进京勤王。
因为,他们都是汉人。虽然他们忠于清朝。但是也摆脱不了汉人的身份。所以,只要皇帝不死,谁执政对他们影响不大。反正不可能轮到他们执政。
这时,他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就是镇压遍布东南各地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曾国藩的湘军和左宗棠的淮军,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并且壮大的。是太平天国的死对头。他们的根据地也在湖南和江淮地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千里迢迢的进京勤王,有可能被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两面夹击,被包了饺子。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不会进京勤王。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东南地方相对具有实力的各派都宣布东南互保,不会进京了,更别说这一次了。
再者,这个时候,所有的大臣都没有这个胆量进京勤王。
这里得介绍清朝的军事制度。
清朝的军队,一开始最主要的是八旗兵。主要是满族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入关之后,八旗兵迅速腐化。所以,清朝又组建了绿营兵。在各个地方也有兵丁。地方的提督可以掌管地方的军权。但是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又设立了总督和巡抚,以文官充当总督。互相牵制。一个地方的总督,可以调动的地方的兵力最多不过5000人。而在地方的八旗兵,地方是无权调动的,只有经过皇帝允许的军机处可以。
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一个地方的军政大员的许可,一个地方也最多只能调动5000人,这些人,塞牙缝都不够。
那么,这个时候的军机处呢?不会调动军队进京勤王吗?只要看看当时的军机大臣是谁就知道了。当时的军机大臣是文祥,发动政变的一派,对军机处有重大影响的,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的一派。
奕訢
所以,在中央掌控实兵权的基本上属于支持政变的一派。
而在清朝中后期,为了对付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清朝命令相关地区扩充地方武装团练。湘军和淮军异军突起。但是对于这些团练,清政府并不是就特别放心了。而是出处加以提防。他们处处处于八旗兵和绿营兵的监视之中。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清朝政府立刻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少保,明升暗降,开始剥夺曾国藩的兵权。并且着手削减湘军。可怜清朝政府对湘军防范之深。
所以,即使这些地方的军政要员有心想进京勤王,他们也没这个胆!
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中国有一个兵很神奇,不识字、不懂弹道学、不懂带兵打仗、更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却凭一门精湛到极致的炮击技术,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而那些久经沙场建奇勋的开国将军们,对此竟无丝毫异议,说起来也只有赵章成独一份,那么赵章成又有哪些特殊功劳呢?
三发炮弹助力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挽救红军建奇勋
1935年5月25日,红军来到四川大渡河边安顺场。当时红军刚刚经历湘江血战,兵力由10万人锐减到3万人,损失惨重。大渡河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红军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且又人困马乏,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边全军覆没。当时蒋介石步步紧逼决心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也只有渡河才能有生存时机。
红一军红一师红一团肩负强渡大渡河任务,可他们只能派两只船运18人渡河。第一只船领队是连长熊尚林,第二只船领队是营长孙继先。
十八勇士冒死渡河,只可惜船到河中央就被打漏,且被敌人重机枪火力压的死死地无法登岸。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急得赶紧命令赵章成火力掩护十八勇士。
赵章成是何许人?杨得志又为何将如此生死攸关的任务交给赵章成呢?
原来赵章成是红一军炮兵营营长。1905年,赵章成出生于河南洛阳,因家境贫寒未上过学。1927年,赵章成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跟着部队认了些字,并接受了炮兵训练。
别看赵章成没啥文化,却对打炮技术一点就通,天生就是做炮兵的料,而且还勤于钻研影响炮击精确度的各种因素,遂很快练就弹无虚发的精湛炮击技术。
虽有记载称1931年4月,赵章成所在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带领下发动宁都起义,赵章成才藉此加入红军。其实赵章成早在宁都起义之前,就自动加入红军,并凭其炮击技术,成为红三军炮训队队长。后来又续任红九师炮兵连长,红一军炮兵营长。
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手中只剩下一架迫击炮,而且零件还在行军作战途中损坏,炮架没有了,只剩光秃秃一个炮筒。
赵章成无奈只能手持炮筒强行发射。可是全军上下只剩5枚炮弹,要知迫击炮属滑膛炮没有膛线,射击命中率低,只有依靠群发打击面积目标才有威力。指望赵章成利用光杆迫击炮,以及仅有的几发炮弹有所作为难于上青天,而赵章成在红军最需火力支援时刻又将怎么做呢?
只见赵章成伸出右臂比划一番,然后手持炮管徒手射出第一发炮弹,只可惜炮弹落在了敌群后方。杨得志有些着急,可赵章成却气定神闲摆摆手,原来第一发炮弹只是试射,现在已经找到手感心中有根了。
紧接着赵章成射出第二发炮弹,正中敌军一个机枪火力点,第三发炮弹正中敌人碉堡,第四发炮弹落在敌群之中。赵章成一气呵成三发炮弹神助攻,敌阵上鬼哭狼嚎一片混乱,红军十八勇士趁机抢滩成功,并为后续增援部队争取时间,打赢大渡河之战。
也许有人不知赵章成发射前伸出右臂比划啥?其实赵章成每次发射前都习惯右臂前伸,肘部稍微弯曲,手掌五指并拢,拇指略微弯曲掌心向左,时常还会俯身下拜。
曾有人说赵章成保留朴素的农民意识,信佛不愿杀生,遂在开炮前拜佛祈祷亡魂不要找他。赵章成信佛之说一传十十传百,甚至在红军高级将领中成为笑谈。
其实赵章成开炮前并非拜佛,而是为提高射击精准度练就的跳目测距法。赵章成不懂弹道学,不会精密数学计算射程,只能靠日常勤观察两物体间距离、沟壑宽度,练就绝佳的目测感觉。
久而久之,别人需要翻阅射表才能计算的东西,都已深深印在赵章成脑子里,这才创造了翼王悲歌地变身红军胜利场的奇迹。
抗日战争赵章成手中迫击炮成为日本鬼子催命炮
1939年,日军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抗日力量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华北平原挖沟壕筑碉堡,妄想在华北平原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为打破日军封锁,决定调集八路军第129师、第120师共105个团,发动为时三个半月以破袭正太铁路为主要任务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爆发时,八路军包围了日军冈崎大队。日军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军,遂占据一个山头利用十几挺机枪组成密集火力网,居高临下压制八路军。
赵章成带着一门迫击炮与十几个战友,跑到与日军阵地直线距离只有30米的山脚下,竟将迫击炮调至几乎垂直的88.5℃超大射角。如果遇到逆风,稍有不慎就可能炸到自己,可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到山头的日军。
此时的赵章成独自操作唯一的迫击炮,其余战友只负责为其不间断递送炮弹。只见赵章成以每分钟40~50发速度,超速发射6分钟近240发炮弹,平均1秒半1发炮弹。
当时迫击炮最大射角的世界纪录是85℃,最快射速是每分钟30发。可以说赵章成以两项超世界军事纪录的表现,炸懵了冈崎大队。
日军还不知炮弹从何而来,就已死伤无数,所有轻重机枪皆被炸瘫,以致日军指挥官根据炮火密度判断,八路军有一个迫击炮排亦或迫击炮连进行齐射,却不知只有赵章成一个人与一门迫击炮而已。赵章成助力我军步兵一举夺取阵地,全歼冈崎大队400余人。
赵章成不仅打炮准,还能利用迫击炮本身结构,随心所欲变换出新花样。
日军针对八路军缺乏重炮等重型武器的情况,四处建碉堡,欲构造密集封锁网。百团大战榆辽战斗时,八路军在管头遇到日军碉堡群,鉴于迫击炮本身威力小,对躲在碉堡中的日军一时也无可奈何。
赵章成突发奇想,竟拆开迫击炮弹,倒出部分炸药换上辣椒面。这种特制的辣椒炸弹,虽然威力更小,可其爆炸后辛辣刺鼻的辣椒面在碉堡中弥漫,到处都是红色烟雾。
时常使用毒气弹的日军,竟以为被芥子气袭击,吓得屁滚尿流逃出丝毫无损的碉堡,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全歼的下场喽。
1942年8月,赵章成又将全世界范围内只能曲射的迫击炮,成功改装成可以平射的迫击炮,藉此加大迫击炮攻击碉堡威力。
原来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指示时任129师炮兵主任的赵章成必须设法消除敌人碉堡。可是八路军缺乏重型火炮,赵章成只能利用迫击炮打碉堡。
迫击炮是曲射武器,炮弹沿大的抛物线轨迹落地,其射击精度因受瞄准精度以及气温、气压、风速以及地形各种因素影响比较差。可见赵章成使用射击精度比较差的迫击炮打碉堡也属无奈之举。
赵章成经过研究只有将曲射炮改为平射炮,才能对日军碉堡构成杀伤力,可又如何改造迫击炮呢?
迫击炮发射原理就是其尾部有一个底火,炮弹以自由落体落到底部,炮尾的击针撞击底火,引发炮弹发射。如果迫击炮仰角较低时,炮弹下滑速度降低,其撞击力度就不足以引爆底火,那么炮弹就发射不出去。
赵章成看到状如炮筒通条的擦炮工具洗把杆上有一个圆孔,就用这个圆孔套住炮弹头,使劲向下压以便撞击底火激发炮弹。
实验成功了,炮弹平射出去,可是洗把杆也跟着飞出很远。那么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洗把杆,既能起到激发炮弹的作用,又能随处可取并有极高的机动性灵活性呢?
赵章成又瞄准了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高粱杆。高粱杆对于洗把杆来说最大优点就是随手可取,只要用高粱杆粗端顶住炮弹头部,将其用力推入炮膛就能激发炮弹。而高粱杆的弊端则是必须由技术熟练炮兵操作,不然容易引起炸膛。
赵章成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将高粱杆平射迫击炮用于实战中,成为攻击日军碉堡利器。在我军武器弹药匮乏年代,赵章成当之无愧成为我军炮兵第一人。
结语
也许迫击炮对于现代先进武器来说一文不值,可赵章成依靠天赋苦心钻研发明创新,一炮多用,将迫击炮威力由小炮变成大炮,其炮击技术真的达到“人炮合一”境地,为红军强渡大渡河以及抗日反扫荡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不过人无完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缴获国民党军大量重炮,并组建了大量炮兵部队。这时赵章成凸现文化水平低的短板,不但学习掌握重炮技术速度慢,而且也不知该如何指挥炮兵部队。
由此在大兵团作战的解放战争时期,与其他将帅相较,赵章成未指挥过任何一次小型战役,未立下太大功勋。
但是瑕不掩瑜,建国后赵章成被任命为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少将军衔。所有炮兵部队高层,无一人对此任命不服,因为赵章成对革命曾经的贡献,堪配这个职务与军衔。
赵章成授衔将军后,最喜欢的依旧是自己的迫击炮,即便年逾花甲仍亲自上阵教导炮兵如何开炮,甚至还在水中演练无依托空手射击。如今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炮兵会徒手扶炮管绝技。
1969年,赵章成病逝于北京,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第一室。其灵前最醒目的就是两座精巧的迫击炮模型,以此纪念特殊炮神赵章成。
历史上有哪些领兵打仗不逊色于男人的女人
当然是冼夫人啊!
冼夫是岭南俚人(北方人对岭南少数民族的俗称),其家是世袭俚人首领,拥有部属十余万人。冼夫人少时即有谋略,懂兵法善排兵,深受部属拥戴。冼夫人长大后嫁给了南梁高凉太守冯宝,侯景之乱时,冯宝打算追随高州刺史李迁仕起兵配合侯景。冼夫人分析形势后阻止了丈夫的行动,并配合陈霸先荡平了李迁仕之乱,随后又全力支持陈霸先北上攻打侯景,助陈霸先走上了代梁之路。陈霸先登基后,冼夫人派儿子(冯宝此时已去世)冯仆到都城向陈霸先表示效命。冯仆返回高州时路经广州时被广州刺史欧阳纥扣押,企图以冯仆胁迫冼夫人跟随他起兵作乱。冼夫人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欧阳纥的要求,不顾儿子安危,配合朝廷立刻起兵攻打欧阳纥,稳定了岭南形势。
隋朝建立后,冼夫人归顺了朝廷。不久之后,番禺首领王仲宣起兵谋反。冼夫人当即派孙子冯暄统兵攻打王仲宣。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关系友好,不听冼夫人命令而按兵不动。冼夫人立刻把冯暄投入大牢,又派另一个孙子冯盎统兵出征,冯盎很快就平息了叛乱,并杀死了陈绋智。
冼夫人的功绩让杨坚刮目相看,对其在岭南地区的威望深感 佩服,于是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可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员,陈自己部属外,还可调动岭南六州兵马。冼夫人虽在岭南拥有至高的权力,但冼夫人却对朝廷忠屡耿耿,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放在第一位,被周总理誉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
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中领兵最少的吗
赵云不是兵力最少的,五虎上将之中兵力最少的是老将黄忠。
三国时期,天下出现了许多的英雄豪杰,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蜀汉的五虎上将。对于五虎上将,大家是充满了崇拜、敬仰,认为他们代表了三国时期的尖端战力,那么大家知道,五虎上将各自手握多少兵力吗?谁的兵力最少?
关羽
五虎上将指的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其中关羽独自统领荆州,他手中的兵力,当为五人中最多的!事实上,关羽是少有的统帅型人才,而且完全忠于刘备,所以刘备很早就把手下的军队交给了关羽,让关羽负责统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前去东吴商谈结盟的事情,东吴对刘备的实力比较怀疑,结果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备手中军队不下于两万,其中一万是刘琦统帅,其余军队则是关羽统帅,可见刘备是多么信任关羽!
刘备率军攻打益州,把荆州全权交给关羽,由关羽打理,这其实也体现了刘备对关羽的信任,一个异姓之人能够一方诸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说回兵力问题,刘备在取得益州后,孙权催刘备归还荆州的南郡,结果刘备耍赖,不愿意归还,于是孙权命令手下进攻荆州。关羽自然不能坐视孙权放肆,于是统兵前去对抗,与此同时,刘备也带人前来增援,当时刘备所带的兵力为五万人左右,而关羽手中军队号称有三万,抛开吹牛成分,这个时候的关羽,手中军队最多三万!
孙权入侵荆州,最终以刘备割地求和结束,既然地盘割让出去一大块,关羽那边的人口自然会少很多,所以说,直到襄樊之战爆发,关羽手中的军队也不可能超过三万人!这也和关羽在樊城战场击败于禁三万曹军相吻合,所以说,五虎上将中,关羽手中的兵力最多,大概是三万人左右!
张飞
五虎上将中,关羽手握兵力最多,其次则是张飞!在张郃入侵巴西郡时,张飞曾率军前去阻击,成功击退了张郃,而当时张飞所带的兵力,大概就是一万人左右!
《三国志》: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张飞长期被刘备安置在阆中,作为刘备的机动部队,他手中的军事力量一直非常强大不容忽视,其人数也长期维持在万人左右。
马超
很多人说马超在蜀汉不受重用,其实这个说法有点问题,最开始马超是挺受重用的,因为马超在凉州声望很大,刘备想北伐打凉州,马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刘备是非常看重马超的。只不过因为关羽战死,荆州丢失,导致蜀汉的北伐策略暂时搁浅,马超无用武之地,只能暂时歇息。不巧的是,夷陵之战后不久,马超就病逝了,这个时候刘备都还没死,所以马超一直没有等到北伐的那天!
蜀汉北伐战略被暂时搁浅,所以马超手中的兵力不会特别多,最多就几千守城的军队,因为对外野战的军队,大部分被刘备带去了伐吴战场,最终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黄忠和赵云
为何会把黄忠与赵云两人放在一起呢?因为这两人都属于将才,并非帅才,若没有战事,他俩手中一般不会有太多军队,最多几百部曲。而且从汉水之战来看,黄忠去偷袭曹操的粮食,还需要赵云对他授予兵符,可见黄忠手中其实没有多少军队,真正的军权是掌握在赵云手中的,毕竟赵云很早就跟随刘备了,他才是刘备信得过的人!
《云别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黄忠和赵云两人,都属于将才,平时手中并不会有军队,他们最多就有点私人的部曲,所以说五虎上将中,手中兵力最少的是赵云和黄忠。而且这里面由于赵云深受刘备器重,他的手下应该是比黄忠更多的!
结语
综合来看,五虎上将中,手中兵力最多的人,应该是关羽,有大概三万人左右,其次是张飞,有大概一万人左右,再次是马超,有几千人左右,而且马超手中的军队应该很多都是守城的军队,不是那种野战的精锐。最后,手中兵力最少的人是赵云和黄忠,他俩平时手中最多有点私人部曲,没有朝廷正规军!赵云受到刘备重用,兵力不是最少的,兵力最少的是黄忠。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云别传》)
曹操手下战将很多,武功高的也很多,领兵打仗谁最厉害呢
曹操手下的战将确实很多,但要说到帅才,确实就不太多了。武将不仅仅是勇猛,还要有谋略,否则就是一介武夫。
许褚和典韦是曹操的贴身护卫,主要负责曹操的人身安全保卫工作,领兵打仗很少,虽然两人非常勇猛,典韦是古之恶来,许褚是雄壮勇猛,两人都是一流的武将,但帅才确实算不上。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意思是说:曹操建立这样的武功,而当时的良将,以五个人首当其中。这五个人被后人称为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注意排名是按《三国志》的顺序排名的。
五子良将虽然都称的上良将,但真正具有帅才的,我认为有两个人:张辽和于禁。
乐进、张郃、徐晃三人并非不优秀,只是相比较而言落选前五帅才。
乐进身材短小而作战勇猛,胆烈过人而身先士卒,参与了曹操众多战争,从击吕布、张绣,战官渡、斩淳于琼,从击袁谭、袁尚,斩严敬,参与赤壁之战,曾与关羽交战并对峙,参与合肥之战,破孙权,于218年病逝。
张郃是降将,原是韩馥手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之后随曹操征战,北攻乌桓、西破马超、南降张鲁,随夏侯渊征战关中及汉中,张郃曾在巴西宕渠被张郃打得全军覆没,但张郃也是五子良将中活得最久的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中箭身亡。
徐晃是降将,原是杨奉手下,后转投曹操,随曹操参与官渡之战及平定北方的战役,后随夏侯渊平叛太原及征战关中,在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中,击败强弩之末的关羽,收复了襄樊,曹操去世后,徐晃参与攻打上庸三郡,及曹丕伐吴,在227年病死。
再接下来曹操手下的武将就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曹彰等 ,比较而言具有帅才的武将有:夏侯渊、曹仁、曹真。
综合起来,排名前五的将领按顺序排名依次是:
张辽、曹仁、于禁、夏侯渊、曹真。
第1名:张辽
说张辽是第一名,是因为张辽有勇有谋,张辽虽是降将,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吕布,吕布被曹操杀死,张辽投降曹操,从此开始为曹操征战,官渡之战中,张辽与关羽一起攻打颜良,协助关羽斩了颜良,大破袁绍军队,解了白马之围。
只身赴敌穴劝降昌豨,前锋征乌桓斩首蹋顿,勇猛闯天柱击败陈(兰)梅(成),八百破十万力击孙权。张辽一生的战功在所有将领中是最大的,尤其是最后一战,威震逍遥津,率八百勇士直闯孙权中军大帐,几乎差一点就擒拿了孙权,斩江东名将陈武,张辽表现得不仅仅是勇,还有谋,之所以敢闯,是因为张辽算定了孙权未做好准备,因此全力攻击,孙权果然不敌,以弱势兵力为曹操保住了合肥。
张辽是曹操手下将领中表现最突出的,功劳最大的,谋略与勇猛最为均衡的将领,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第2名: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堂弟,曹操每次征战,必定是自已带领主力在正面攻击,让曹仁另领一路从侧面攻击,曹操攻打徐州,曹仁就从侧面攻打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吕由,曹操征吕布,曹仁就从侧面攻打句阳,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曹操征张绣,曹仁就从侧面攻打周围县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仁就是曹操的另一个分身,或者是曹操最得力的左右手。
而且曹仁的守城功夫是相当了得。赤壁之战,曹操北归,曹仁守江陵城,阻挡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近一年,最后才退走。曹仁守樊城,威震华夏的关羽围了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河水都快涨到城墙项了,曹仁仍然坚守,最后成功与徐晃一起击败关羽。
曹仁在曹操晚期,基本上就是都督宛城、荆州一线的魏军最高指挥官,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这也是曹仁能够入围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仁在曹操和夏侯惇都去世后,升任魏国大将军,成为魏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在曹丕征孙权的战争中,曹仁被东吴将领朱桓击败,不久就病死。
第3名:于禁
于禁原是曹操的好友鲍信的部将,鲍信战死后投靠曹操,于禁跟随曹操作战的时间很早,在军中威望甚高,并且多有战功,在外姓将领中,于禁的官职最高,要不是在襄樊之战中遇到大水被关羽俘虏,而晚节不保,于禁算是曹魏排名第一的将领。
于禁还是曹操军中最早独自带兵的将领,曹操攻徐州,征吕布,于禁也是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征战,多是胜绩,之后随曹操参与官渡之战,与刘备战于博望,平定昌豨叛乱,讨伐陈兰、梅成,夺朱灵兵权,于禁被曹操任命为左将军,假节钺,成为曹魏外姓将领中职务最高的,并且假节钺的权力连曹操的同宗都没有,当时整个曹营仅有于禁一人有假节钺的权力,可见曹操对于禁的重视。
可惜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晚节不保,被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三万人,于禁投降,后被关羽押到江陵城看守,孙权偷袭荆州后,于禁被孙权俘虏,后来被孙权送还给曹丕,由于羞愧,于禁在221年郁郁而终。
第4名:夏侯渊
夏侯渊是西汉开国功臣太仆夏侯婴(刘邦的车夫)之后,与曹操是连襟的关系,夏侯渊在曹操首次起兵时就开始跟随,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将领。
夏侯渊在官渡之战中负责运粮,参与和于禁一起平定昌豨叛乱,平雷绪、斩商曜、屠大陵,之后开始随曹操在关中征战,曹操退兵后,夏侯渊成为关中地区魏军最高军事长官,都督张郃、徐晃等守护关中及汉中。
夏侯渊驻守关中时,曾击破马超、韩遂的残军,将马超赶出关中及凉州地区,之后随曹操平定汉中张鲁,曹操退兵后,又是夏侯渊镇守汉中,都督张郃、徐晃、曹真、曹休、郭淮等与刘备争夺汉中,于公元219年在定军山中被刘备手下黄忠所杀,战死沙场。
夏侯渊作战颇为勇猛,但缺少谋略,但仍不失为一位合格的将领。
第5名: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族子,是一名后起之秀,曹操在世时,还只是中级军官,曹操去世后,尤其是老一辈武将去世后, 曹真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
曹真以偏将军之职随曹操参与平定张鲁之战,之后随夏侯渊一起参与和刘备的汉中争夺战,夏侯渊战死后,张郃短暂代理关中主帅一职,曹操去世,曹丕上位,以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曹真成为雍州及凉州魏国最高军事长官。
曹真率军平定了张进的叛乱及河西之乱,打通了魏国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曹魏继承了东汉中断已久的在西域的宗主权,恢复了汉朝在西域名义上的统治。
曹丕南征孙权时,曹真在荆州前线征战,因功升任中军大将军。曹丕去世后,升任大将军,诸葛亮北伐时,曹真率军挡住了赵云的疑兵,并派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徒劳无功。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真预判诸葛亮还会再来进攻,再来肯定会攻陈仓,于是提前下令让郝昭守陈仓,修筑加固城池,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由于曹真的提前预判,成功的挡住了诸葛亮的大军。
231年,曹真病死。
崇祯如果让王阳明领兵,能消灭大清李自成安定国家吗
崇祯朝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一个绝世名将能解决的问题,在于内政经济的崩坏。
崇祯朝最大的三个问题,一是皇族膨胀导致的土地兼并,二是是遇上小冰河初期北方灾祸多,三是北方的辽患。
这三大问题在崇祯朝没法解决,但是可以缓解。关键是出现是两个人物,魏忠贤和袁崇焕。
魏忠贤的阉党集团看似是罪恶滔天,但是恰恰他能帮助皇帝对付地方皇族的土地兼并和江南一代大商人地主,帮助征收税银,同时供给北方灾民。干掉魏忠贤,东林党无人制衡,内政彻底崩坏,拼命压榨北方,导致农民军遍地
辽患,后期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一手打造的宁锦防线的碉堡战术是错误的,一年上百万白银的军费是拖垮崇祯朝的关键。
辽患当时唯一的正确选择是议和,这也是袁崇焕后期纠正战略的重要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要通过蒙古与后金开互市,并且杀掉坚定的主战派毛文龙。议和差点成功,溃在皇太极一次军事冒险把袁崇焕弄掉了。
这下崇祯朝,对内无法征收江南税银,压榨北方,对外辽饷一年上百万,竟然连议和都没人敢提。
王阳明来了能独自对抗东林党吗,能促成与后金议和吗,答案不言而喻。
空城计中,如果领兵人变成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能成功吗
不论是说书唱戏,规律一定是不巧不成书,《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诸葛亮一生谨慎,司马懿一生疑心太重,二人如同下棋,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演出传颂千年的空城计,如果由司马昭与诸葛亮对弈,因司马父子棋风不同,诸葛亮将会随机应变,用三十六计中适合司马昭的策略,《三国演义》将依据剧情而改写。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难以捉摸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此前并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甚至是连军校,兵法都没有读过看过。但是,他们上了战场,就能指挥百万雄师,就能披荆斩棘,取得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胜利。
韩信就是这样人物中的优秀代表。
那么韩信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他为什么在当了大将军之后,打仗就那么厉害呢?
我觉得任何一个打仗厉害的将领,他首先是一个心理专家。这样的人早已把各式各样的人给分析捉摸透了,无论是自己的敌人,还是自己的手下,早已对他们的想法了如之掌了。
我们就拿韩信打仗的真实事例来举例说明吧。
韩信在跟随刘邦之前,是不得志的。先是跟着项梁混,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着项羽混,在跟着项羽的时候,韩信曾给项羽提过好几次意见,但是,并没有被项羽采纳。
韩信知道在跟着项羽,已经不能出人头地了。
所以,他开始投奔了刘邦。
到了刘邦这里,他还是不受重用,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看的萧何的面子,才给了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要证明自己是个打仗的料,所以,他告诉刘邦,能带着刘邦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他告诉刘邦,只要刘邦肯用他,打败项羽那是迟早的事情。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所打的第一仗,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这一战韩信就是用的心里战术,他故意做表面功夫迷惑敌人。当时把守汉中通向关中唯一的出口的人,是名将章邯。
因为章邯很能打,所以,项羽故意把他放在关中,就是为了防止,刘邦日后打出来。章邯好给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知道章邯就在路的尽头等着自己,所以,他命令一些老弱病残,开始修理栈道,摆出一副,把栈道修好之后,就带领士兵打出去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障眼法。
韩信在让那些老弱病残,修理栈道的时候,他早已秘密地带着精锐部队,翻越秦岭去了。要知道翻越秦岭,这可是个大工程。
章邯作为老秦人,他对秦岭一代的地形太熟悉了。
在他印象里,秦岭就是一座翻越不过的鸿沟,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韩信会通过翻越秦岭到达关中之地的陈仓。
结果当韩信的大军到达陈仓,打了胜仗之后,章邯还在栈道的尽头等韩信出来呢。
韩信拿下关中的陈仓之后,迅速拿下了汉中很多地盘,当章邯听说韩信杀出来之后,在赶去和韩信打仗,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章邯被韩信围困在废丘城,两个人相持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章邯眼瞅着城池就要被韩信攻破了,所以就选择了自杀。
这一战韩信利用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越是敌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去做的话,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韩信就很善于把握这种机会的人。
韩信的成名之战,也就是背水之战的胜利也是如此。
他先是利用敌军的贪婪之心,让自己的士兵和敌军对峙的时候,故意丢掉旗帜,战鼓,佯装撤退,让敌人去抢,好让他们的队形出乱,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古代打仗的时候,若是抢了敌军的战鼓或者旗帜,都是可以分到丰厚奖赏的。
其次就是背水列阵,韩信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潜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每个人,豁出命去和敌人硬拼,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取得胜利,他们才有可能活下去,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最后韩信又成功了,打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
你看韩信打仗永远都是用心里战术,让部下或者敌人,产生共鸣,最终取得胜利。
本回答首发于悟空问答,原创不易,看完的亲,随手给个赞吧,谢谢。
乌巢为袁绍命脉所系,必有重兵驻守,曹操为何就敢亲自领兵去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是关键性的一战。由于偷袭乌巢成功,使得袁军彻底溃败,曹操也因此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乌巢是袁军储粮重地的情报是许攸送给曹操的。为何曹操对许攸如此信任,立刻就亲自去偷袭乌巢?难道他不怀疑其中可能有诈吗?
一、偷袭乌巢的经过。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在这场战役中,袁绍出动了十万人马,在兵力上占据上风。曹操被迫采取战略防御态势,与袁绍周旋。曹操作战积极主动,在取得白马之战的胜利,斩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之后,后撤到官渡与袁绍转入相持。
袁绍在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失败后,也改变了战术。他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想以持久战来拖垮曹操。随着时间的延续,曹操的困难越来越多。由于双方力量相差太大,曹操的形势十分不利。在战争后期,曹操的手下纷纷与袁绍联系,对胜利失去了信心。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了后撤的想法。但是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信给曹操,鼓励他坚持下去。荀彧还说,由于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这么久,使得袁绍寸步难行。现在情势必然有变,这是使用奇计的时候,不可失去机会。因此曹操又坚定信心,与袁绍继续相持下去。
最终,在曹操濒临绝望的时候,许攸出现了。这个袁绍手下的谋士,与曹操是自幼相识的朋友。他留在后方的家人因为犯法,被审配抓了起来。许攸一怒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在得到许攸后十分高兴,问计于许攸。
许攸建议曹操率领精兵偷袭袁绍的储粮重地乌巢。曹操立刻就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并且亲自率军前往。经过激战,曹操大获全胜,烧毁了袁军在前线的全部粮草。得知消息的袁军军心浮动,在曹军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曹操因而获得了官渡之战的全胜。
在整个官渡之战中,偷袭乌巢是曹操反败为胜的关键一招。但是许攸久在袁绍麾下,是他的重要谋士,如今贸然前来投奔曹操,还向曹操献计让曹操亲自孤军深入。曹操为人生性多疑,为何这一次却对许攸毫不怀疑,就亲身赴险呢?
二、官渡之战中的种种蛛丝马迹。
我们看整个官渡之战的经过,在很多地方会发现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按照兵法应该是速战速决,出奇制胜。但是曹操却反其道而为之,和兵力多,实力强的袁绍在官渡相持,进行持久战。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在经过长期的对峙后,实力消耗殆尽的曹操必败无疑。曹操深谙兵法,做出这种选择是违背常理的。
其次,曹操在相持半年之后,已经感觉无力支撑,想要撤退。此时荀彧写信劝他坚持下去,并且还料定必然会有转机出现。荀彧的这种推测是用空话安慰曹操,还是确有其事。而荀攸和贾诩也同样劝说曹操坚持,并且说出了曹操的心计,那就是为了寻求万全之策。
第三,在和袁绍相持的末期,曹操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曹操见到疲于奔命的运粮人员,亲自抚慰他们,说再有十五天时间,我就会为你们把袁军击破,不再劳累你们了。曹操说得这么肯定,他究竟有什么底气呢?
第四,许攸在来到曹营后,曾经问曹操军中粮草的数量。曹操先是说可支一年,后来又说可支半年,最后才说实话说可支一月。许攸在得知实情后,才对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立刻就采纳了许攸的建议,部下的阻拦都不放在心上。
三、曹操为何不怀疑许攸。
我们将以上的种种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就会发现曹操为何会对许攸的来降毫不怀疑。曹操之所以会和袁绍采取持久战的方针,是因为袁军实力强大。在初期战败后,袁军改变战术,采取大兵团集团作战的战术,让曹操无懈可击。因此曹操才会选择官渡作为自己的主战场,利用当地的地形扼制袁军的进攻。
曹操与袁军相持,是有他的用意的。史书记载,曹军在官渡的数量不过一万多人,而袁军则有十几万。曹操征战多年,根本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军队。这说明曹操只是将最精锐的军队部署在官渡,其他的军队则留守后方。
曹操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自身的消耗,他以一万人的消耗换取袁绍十万人的消耗,再加上自己运粮路程短,袁军还需要渡过黄河,更是对袁军具有优势。因此在战争后期,虽然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他依然和袁绍几乎同时达到最后的临界点,除了前线的粮库,双方都没有了多余的粮草。
这样,战役的转折点就要到来了。由于半年多的努力,曹操扭转战局的时机也到来了。他如果将袁绍最后一批粮草销毁掉,袁军就必败无疑。这就是荀彧、荀攸和贾诩所说的万全之策,用奇之时。许攸的到来,为曹操带来乌巢是袁军储粮重地的情报,曹操当然要拼死一搏。
在种种史书中,都把许攸的献计作为曹操取胜的关键。许攸也对此沾沾自喜,并且多次向曹操表功。结果时间一长,让曹操感到厌烦后就诛杀了许攸。这是因为,许攸过于看重了自己,没有他的献计曹操依然会发动反击,只是许攸的到来,让成功的概率更高而已。
至于说曹操相信许攸不会骗他,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首先,他和许攸相识已久,对许攸的性格了如指掌。他知道许攸这个人贪而不治,不可能会以身饲虎,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曹操的失败,为袁绍建功立业。
其次,当时曹军的军粮已尽,而且无法继续补充。袁绍虽然同样艰难,不过还是能继续坚持。袁绍只要再和曹操相持一段时间,就能够获得胜利。在这个时候,袁绍根本就不需要再采取计谋,来引诱曹军出击,让局势发生变化。
第三,曹操很可能已经锁定了乌巢这个目标。荀攸和贾诩在劝曹操坚守的时候说,曹操之所以不出击,是为了寻找必胜的万全之策。在曹操决定出击的时候,又是这两人坚决支持曹操的决定。可见,曹操君臣对乌巢已经十分关注,判断它是袁绍的储粮重地。许攸的情报证实了曹操的判断,也同时让曹操下定了决心。
结语: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对刚刚投奔来的许攸深信不疑,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动了偷袭乌巢的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曹操火烧乌巢成功,毁掉了袁绍的全部粮草。得知消息的袁军军心浮动,在曹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之所以对刚刚投降的许攸如此相信,主要基于他自己的判断。他与许攸早就相识,深知他的性格,不会亲身赴险。同时加上当时的双方形势相差悬殊,以曹操对袁绍的认识,袁绍不会采取计谋节外生枝。再加上曹军的侦察情报,曹操判断许攸的真情,不再怀疑他的用意,发动了偷袭乌巢之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