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曾经被称为“牢不可破”的中苏关系走向破裂。1969年3月,两国军队在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的珍宝岛上爆发了小规模边界战斗。从此,苏联从中国的友好邻邦变成了最大的最直接的敌人,苏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学习对象变成了作战对象。针对苏军作战依赖坦克的特点,我军,特别是三北地区部队着重加强了打坦克训练。
1969年12月,军委办事组继续召开全军战备工作会议,正式就军事训练提出了“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要求。1972年6月,总参谋部再次向全军提出要充分重视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训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3年式60迫击炮给反坦克利器,即1969年式40火箭筒让路势在必然,60炮悄然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历史的车轮前进到1979年初,中越两国关系剑拔弩张。我军参战部队集结云南、广西边境开展临战训练,待命发起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
越南北部我军预定作战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这一地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林深草密,荆藤交织,大口径火炮和步机枪的射击死角较多,再加上山岳丛林地作战多为近战,步兵非常需要曲射性能好且便于携带的随伴火炮,于是乎,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机动性能好、射击速度快的60迫击炮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重出江湖。
我军步兵连的第4排为火器排,编制3个40火箭筒班,每班编制40火箭筒3具共9具。60炮恢复列装后,撤销1个火箭筒班,增编1个60炮班,编制60炮2门。每门60炮由4名战士操作:炮长携带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200发、标杆2根、零件包1个、防毒面具1具;1炮手携带60炮1门、防毒面具1具;2、3炮手各携带炮弹10发、防毒面具1具。
展开全文
在28天的作战中,参战部队共消耗60迫击炮弹9.43万发,在团营属炮兵炮弹消耗量中仅次于82迫击炮弹位居第二。可以说,60迫击炮作为步兵连建制内的支援火力,在步兵分队攻防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17日11时20分至18日19时,163师488团7连奉命在探垄及其东北无名高地阻击越军3师2团增援同登地区之敌。经过一天半的激烈战斗,共击退敌人13次反击,歼敌3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6门60迫击炮(含8、9连加强的4门)在战斗中除了以拦阻射击消灭敌人一部之外,还击毁高射机枪1挺、无坐力炮2门。
2月24日上午,40师120团6连奉命在4连的配合下,歼灭朗忠东南劳改农场的越军。10时10分,6连3排与敌人打响,60迫击炮班随即在木薯山西侧占领发射阵地,向场区实施射击。越军在炮火的打击下,拼命地向北侧和东侧高地的预设阵地跑去,企图进行顽抗。
11时,2排和3排在60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仅用20分钟的时间就攻占了木薯山,接着又向东侧高地发起攻击,但是遭到高地顶端越军火力点的阻击。这个时候,炮排排长王真学、60迫击炮班班长施正东冲上木薯山仔细地观察了目标,迅速指挥60迫击炮班转移阵地,以猛烈的火力对越军表面阵地实施压制射击,7发炮弹命中右侧机枪工事和顶端火力点。
当炮班携带的弹药所剩无几时,排长命令一名弹药手到场区敌人弹药堆放点去寻找炮弹(场区已经被占领),几分钟后,弹药手找来1箱60炮弹,经过试射证明可以使用,随即全班弹药手出动,运回炮弹212发,保障了战斗的需要。
中午,6连和4连占领了预定位置,对越军形成了包围,但是敌人拒不投降继续顽抗。60迫击炮班即以最快的速度,向东侧无名高地反斜面敌人密集队形实施猛烈射击,发射炮弹100发,摧毁了火力点,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该班在这次战斗中,摧毁火力点3个,毙敌60余人,战后荣立集体一等功。
3月4日下午,148师444团5连2排奉命在332高地北侧无名高地伏击敌人。17时30分,班笨村几十名越军成一路队形由东向西接近高地东侧小桥。5分钟之后,大约有20人通过了小桥。当敌先头进至距离我5班阵地50米处时,排长命令各种火器一起开火,当即毙敌10余人。其余的敌人有的掉头往回跑,有的向山脚高地草丛乱钻,有的卧倒在田埂后面。我军重机枪和60炮集中射击小桥东侧之敌,毙伤敌8人,并以火力封锁班笨村口断敌退路。
随后,全排在重机枪掩护下出击追歼残敌。有几个敌人跑到一座独立小屋里,60炮立即向小屋射击,敌人无法立足被迫退出,迅速被机枪火力消灭。战至18时,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敌32名,缴获82迫击炮1门、60迫击炮2门、火箭筒2具、重机枪1挺、冲锋枪11支、手枪1支、60炮弹8发、枪弹5400余发,手榴弹30枚,我无一伤亡。
对越作战前夕连队恢复装备60迫击炮的历史证明:由于作战地形、作战对象以及打法不同,武器装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适应地区特点,切忌搞“一刀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