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的原理是不是放大了的枪支,炮弹相当于枪的子弹?佛山在明清时期为何能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_火炮_炮弹_清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佛山大炮 火炮 炮弹 清军

本文目录

  • 大炮的原理是不是放大了的枪支,炮弹相当于枪的子弹
  • 佛山在明清时期为何能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 未来十年,你觉得东莞,佛山,珠海,惠州哪个最有发展潜力
  • 1840年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军还在使用1601年的大炮
  •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有哪些区别

大炮的原理是不是放大了的枪支,炮弹相当于枪的子弹

是的,可以这么说,因为枪和炮都是身管武器,他们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差别,无非都是利用发射药的化学能,转换为弹丸的动能,再通过管壁把弹丸给发射出去。而要说枪、炮之间明显的区别的话,那应该就是口径,以及子弹和炮弹之间的区别了。从口径上看的话,现在有种说法就是:枪炮在口径上的界限是20毫米,大于20毫米的是炮,小于20毫米的则是枪。当然,在实际中也并不会完全死板的根据20毫米来划分枪炮的区别,有些口径达到了23、25毫米的武器也同样被称为“rifle/gun”,而不是“cannon”。个人理解,“rifle”这个单词的音译是“来福”,所以“rifle”就是特指(来福)枪、步枪;至于“gun”的话,则是身管武器的统称,翻译枪、炮都可以;而最后“cannon”,音译是“加农”,所以直接就是特指火炮、大炮。▲子弹弹头剖面图

▲炮弹弹头剖面图

因此,口稍微大于20毫米的身管武器,你把它称为枪和炮都行,毕竟不同国家对枪和炮的理解、定义不一样,不过基本上是没有人会把口径小于20毫米的身管武器成为炮的。枪和炮之间的区别除了口径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枪械发射的“子弹”和火炮发射的“炮弹”之间结构的不同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普遍情况),子弹是依靠纯动能来杀伤目标,弹头部分的结构通常就是实心金属,没有爆炸性装药以及相关引信,击中目标后不会发生化学爆炸;而炮弹的弹头结构却并不是完全的实心金属,而是装有一定质量的炸药,以及相关的触发装置(即引信),如上图所示,为子弹弹头和炮弹弹头的结构剖面图。▲14.5毫米子弹的弹头类型

当然了,而在特殊情况下,枪械使用的子弹也是可以使用爆炸性弹头的,比如上图中的14.5毫米高射机枪弹,它总共有四种类型弹头,分别是燃烧弹、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瞬间爆炸燃烧弹(图中用红框框起来那个),其中最后的那个瞬间爆炸燃烧弹,其弹头里面就有“炸药”这一个成分,所以,使用了这种类型弹头的14.5毫米子弹,从结构上看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微型炮弹”。同时,对于今天的炮弹来说,也同样有跟子弹一样依靠纯动能来杀伤目标的弹种,那就是穿甲弹(AP),比如大家熟悉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其弹头上的主要杀伤结构就是那一根细长的弹芯,材质为贫铀(DU)或者钨重合金(WHA),弹托在飞行过程中会自动脱落,也就是“脱壳”,如下图所示:

▲纯动能维稳穿甲弹

其实不仅仅“火炮”是放大版的“枪”,就跟题目中说到的那样,炮弹也同样可以看成是放大版的子弹,两者的之间的差别除了上面提到的弹头结构有所不同之外,在整体结构和发射原理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除了弹头的不同之外,子弹上有的弹壳、发射药、底火,在炮弹上面同样也可以见到,并且除了尺寸大小之外没有明显的差别,比如下图所示,分别是子弹和炮弹的结构简图:

▲子弹结构简图

▲炮弹结构简图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一些大口径炮弹上,会采用半可燃式药筒(即弹壳)或者是全可燃的药包,这种炮弹发射以后,不会有弹壳遗留(全可燃),或者是只留下底火那一小部分结构(半可燃),比如坦克炮使用的弹药就有采用半可燃式药筒的,发射后只有底火那一小部分遗留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就是使用了半可燃式药筒APFSDS:

▲半可燃式药筒

至于采用全可燃的发射药药包的炮弹,早在二战中的战列舰主炮上就有使用了,原因就是战列舰主炮的口径太大了,给炮弹做弹壳完全不现实,弹壳不仅仅会很大、很重,而且还会浪费金属资源,占去舰上更多的空间,所以,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今天的155榴弹也有使用发射药药包的),使用药包比使用弹壳更加合适。下图中的就是战列舰主炮炮弹,以及它的发射药药包:
▲战列舰炮弹和发射药药包

因此,现代枪和火炮,子弹和炮弹之间的区别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如果追溯到火器的初期阶段,那么枪和炮之间的区别除了口径(整体尺寸)之外,可以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比如前膛枪/炮时期,不管是枪弹还是炮弹,都是实心的金属球(开花的霰弹后面才有,并且同样是球体的),如下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火炮无非就是放大版的火枪罢了。
▲早期的实心火枪枪弹

佛山在明清时期为何能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湖北的汉口、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

佛山镇

广东省的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国南方著名的手工业城镇。今为我国四大丝织业中心之一。

唐贞观二年(628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

明清时期,成为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并与京城、汉口、苏州合称为“天下四聚“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南国铸造镇 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 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武术之乡 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拳种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武术大师黄飞鸿,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未来十年,你觉得东莞,佛山,珠海,惠州哪个最有发展潜力

绝对是东莞!

先分析每个城市的发展空间:

佛山:毗邻广州,制造业发达,人口密集,但是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VR、无人驾驶领域发展较慢,传统经济支撑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如果不转型升级,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大的瓶颈。

珠海:靠近澳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成一派,但是由于城市可发展面积、人口数量都受到制约,未来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而是一个小而美的生态城市。

惠州:环深城市,毗邻深圳龙岗,马上就会有多条有城际轨道、高铁、地铁无缝对接深圳,惠州的房子,一半都是深圳人买走了,受到深圳人口红利,再无可开发土地的 影响,惠州是一个很大的受益者,未来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东莞:与深圳唇齿相依,临深地区的房价已经突破3万,包括凤岗、松山湖、塘厦等地区,未来的东莞,将有10条地铁对接深圳,许多深圳人可能居住在东莞,上班在深圳,同时,由于华为将终端总部迁到松山湖,东莞的高科技企业云集,OV+华为,还有大族激光、蓝思科技、天安数码城、欧菲科技、顺丰、平安、华润都将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大展身手!

总结:

基于东莞位置的特殊性,(高铁距离广州、深圳、香港都是半小时之内)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过度。以后的东莞,将是珠三角重要的经济城市,

1840年鸦片战争为什么清军还在使用1601年的大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又是谁在胡咧咧。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所以惨败,最大的差距就是双方的火炮。

清军火炮的性能和明末的红衣大炮基本是一致的,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林则徐等人虽然铸造一些相对先进的大炮,但和英国还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满清火炮的落后,是在各个方面。

这个很专业,萨沙摘录几段专业论文:

第一,中英双方火炮的材质方面

火炮所用钢铁或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冶炼材料的选择和冶炼方法的研究方面。

明代以来,中国火炮铸造材料,小者多用铜,大者多用铸铁。明代中叶到第一次鸦片战 争之时,中国传统钢铁技术继续缓慢发展。但是,因为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手工生产的能力非机器生产所能相比,故其钢铁产量极低。到1840年前后,年产铁约 2万吨,仅是英国的1/40。

二是火炮大多由液态的生铁铸造,此必然导致火炮质地脆硬,演放时很容易炸裂,自伤炮手。清军对之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四策:一是加厚火炮管壁,使火炮增加 了重量。其结果是数千斤的笨重火炮威力反而不如西方的小型火炮。一是对于已经铸成气孔气泡较多、容易碎裂的火炮,清军则减少火药填量,这又减少了火炮的威 力。

第二,中英双方火炮的铸造工艺方面

战争前后,英军火炮铸造除了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失蜡法外,已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海国图志》对英军火炮工艺称赞云:“西人铸炮,其铁 皆经百炼熔净。先用蜡制成一炮,丝毫无异,次用泥封密阴干。铸时用火烘模开孔,泄出蜡油,然后将铁灌入,四五日后,始开模取出置于荒野人迹不到处。将炮实 满火药,用长心引火绳一点,各人尽远避藏迹,一经炮响腾越空中,跌落不坏以不炸裂为度,便无后患。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尾后,或 头尾皆安,亦合度数。”在炮膛游隙方面,19世纪中叶,欧洲因机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减少到内径的1/42,如此,只要装填较少的火药就可达到较高的速度,且 同时提高发射的准确性,再者,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管壁即使变薄亦不致于膛炸,连带也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大增。

这是清军所无法相比的,尤其是火炮精度要高得多。

第三,中英双方火炮的炮弹方面

清军炮子主要由工部在京办理,然后再拨给各省。有时也改由地方就近制造。其材质除用铅子外,主要用生铁,用泥型铸造,以两个半圆坯模合铸而成,故必留 合范的线痕,且由于冶铸技术关系,往往有较多的气眼。

当时清军火炮有 一严重缺点:炮身庞大,炮口极小,炮弹较轻。炮弹一般重则3—10余斤左右,大者也不过16、17斤,导致威力有限。

1826年,英军开始采用爆炸弹,1839年英国开始装备改良过的桶型尖头开花弹,圆锥型的前部穿甲性能大大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铁甲船的诞生。但 20、30年代并未普遍受到青睐,因为这种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其准确性远不如实心弹炮。所以,直到30年代,英法海军的舰炮大约只有40%~60%属于爆炸 弹。战争之时,新式燃烧弹、葡萄弹和爆炸弹,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在战争中,当尚未深入了解敌方炮弹的构造原理的时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 他们用来的炮弹的威力。

第四,中英双方火药的质量方面

清军制造的火药,以手工作坊或工场生产为主,无法提纯硝和硫,亦无其它先进的工艺设备进行粉 碎和拌和,只靠石碾等工艺,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过高,容易发潮,难以久贮,爆炸效力低。

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英军在华作战记》中 云:中国“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存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 劣的东西。”接着英军进犯虎门、广州,导致“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泥沙,轰击不能致远。

9世纪初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已经居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

第五,中英双方火炮的射程方面

战争前夕,中国购买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华里之内,有效射程约为二三华里左右。而中国原有的旧式重型火炮的射程应小于这个数据。

战争时期,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看来英舰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于清军海岸重型炮的射程。

道光二十一 年二月十九日钦差大臣裕谦奏:“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盖内洋水浅,近岸又必有 明沙暗礁为之拦护,若放此数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经搁浅,船底着实,立刻震裂。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不过口门窄而后身宽,多受火 药,且施放灵熟,较官炮略远一二里,然亦止及数里之内,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

第六,中英双方火炮的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方面

战争之时,中国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许多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原因则比较复杂,主要是火炮缺乏可以灵 活转动的炮架。至于双方火炮的射击精度,英军已对弹道学作过初步研究,瞄准器具也已具备,使之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清军火炮射击,士兵大多凭经验。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命中率 差距甚大。

此外,火炮的射速。清军火炮装填程序复杂,费时多,射速慢,如果第一发不中,则第二发已因敌舰远去而鞭长莫及。火炮每分钟可能达到1~2发,但炮管无 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故每小时平均只可能发射8发,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且铁炮在射击600发,铜炮约100发后,就已不太堪 用。 战争之后的林则徐对此深有体会,他在1842年8月被谴戍伊犁行次兰州时,回忆中英双方火炮射速的差别:“彼之大炮,远及10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 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以上种种决定了,清军火炮和英军火炮,性能上有很大差距,最终惨败。

1841年9月26日,英军进攻舟山群岛,当时的总兵葛云飞等主持防御。清军开炮数百发,只有一发命中敌舰。

在厦门一战中,清军开炮二百余发,只有一发击中英国军舰。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有哪些区别

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的火炮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在时间上,清军最先进的火炮是清政府通过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获得的工业革命产物,但是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多陈列在广东沿海的炮台。剩下的火力靠谱的火炮多是雍正十年军事改革后引进的中亚陆军加农炮炮型。更多的是乾隆末年为了镇压白莲教和天理教起义放权给地方铸造的粗制滥造产品,只有其形,而无其功能。总的来说,清军的平均火炮水平,在欧洲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的水准。

那么要比较中英双方火炮差距在哪里,只要知道英军火炮有什么,就能知道清军火炮缺什么了。

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经过了三次火炮升级和工业革命以及拿战的洗礼,其火炮的威力,已经堪称世界第一。英国的舰首炮,采用大型的卡伦炮,火炮口径20.2CM,炮长160.8CM,炮弹可用实心弹或者爆破弹。

另外18磅、24磅、32磅、42磅炮口径在14-16CM,长度是根据口径的20倍计算的,最大射程在1350-2000米,每分钟1-1.5发。

12磅、9磅炮口径11.3CM,长度是口径29倍,射程1500-2000米,射速1-1.5发/min。

6磅炮有1344磅长管加农炮和616短管加农炮两种,最大射程依旧是1350-2000米。

臼炮口径有5.5英寸、8英寸、10英寸三种,炮长为口径三到四倍,射程2000-3000米。

榴弹炮,口径8-10英寸,炮长口径10倍,使用爆破弹,射程2000-3000米。

火炮搭配上,采用6磅加农配12磅榴弹、9磅加农配24磅榴弹。炮兵以连为基本建制,每个连4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全英国一共12个陆军炮兵营(不包括骑炮营和火箭营),每个营有8个连。

在铸炮上,采用砂芯炮法,先用金属熔液浇铸出圆柱炮体,然后用镗床镗制炮管。过程中用调湿的沙子填充在炮模夹层中,内层用蘸水碳粉铺盖,防止炮模和炮体粘合。炮体冷却24小时后将炮模打开,然后在机床上钻孔炮膛,在镟床钻出气孔,一门大炮就制成了,然后在经过各种测试,通过即可入军服役。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炮铸造就要落后不少了。没有蒸汽工厂和水利工厂,清军的火炮铸造依旧采用16世纪的完整炮模浇铸发,即铸造的火炮直接是成品,因为无法克服铁炮高度含硫的问题,清军有不少野战炮采用青铜为材料或者铜体铁芯的混合铸法,在炮具上,东南地区的炮台炮会配有瞄准工具,但是炮兵的培训,要比英军差了一个世纪。

海防炮台的主力,是动辄以8000斤-9000斤的大型臼炮,副炮是1500斤-5000斤的大型加农炮,虽然重量吓人,但是清军没有相应的口径和炮长比例的标准,因此根本没法最大程度发挥火炮的威力,纵然是虎门炮台的9000斤主力臼炮,其射程也不过是1500-1800米左右,因此在广州海战时,英军的火炮可以全面覆盖清军炮台,而清军炮台只有大重量臼炮能攻击到英舰,但是其准头,是远不如加农炮的。

剩下的火炮多是小炮,威力虽然不差,但是在英军的6磅步兵跑面前,还是渣渣。

前面我提过一句清国从澳门购买过西式火炮,其磅数也不过是18-6磅的中轻型火炮,威力和数量都无法与英国风帆战舰的舰炮相比。再加上清国工业水平落后,无法独立制造新式欧洲加农炮,因而仿制出来的火炮,依旧是100年以前的水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