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在西方诞生了现代火炮呢?_君士坦丁堡_火炮_城墙

有人认为,城墙决定了火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领主有自己的封地,并在自己的领地选一个地方建起城堡、要塞作为据点。这些城堡通常有高耸的石墙,但石墙一般并不厚,中世纪冷兵器战争,墙够高就行了,足以抵御敌人,不需要很厚。

为了攻陷城堡,敌军或使用云梯攀爬登上城楼,如果城墙够高,难度就比较大了。或是在城墙下掘地道绕过城墙,或是在城墙下凿洞想办法让城墙垮塌。

欧洲中世纪战争史,最不得不提到是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当时已是一座控制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枢纽城市。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修的又高又厚,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城堡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试图攻下这座坚固的城市。奥斯曼军队用传统的挖掘地道、云梯攻城等各种方法,都无功而返。后来他们找工匠制作了几十门大炮,对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那时的火炮装弹速度很慢,大炮砸开一个缺口,拜占庭军队就迅速修补好缺口。

所以现在关于君士坦丁堡究竟如何被攻陷还存在很多说法。但无可否认的是,拜占庭的城墙最终仍被奥斯曼的大炮轰出多个缺口,这些缺口对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起了多大作用呢,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展开全文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意义重大,后世把此战作为冷热兵器的分界线。

火炮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仍是个谜。但是至少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火炮已经广泛地被欧洲国家使用了。那么与此同时,为了防范火炮就必须加厚城墙。矛更锋利了,盾就必须更坚固,两者是相互发展的。

中世纪防御火炮最好的城墙出现在意大利北部,那是一种较矮、较厚、有斜角的要塞,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要塞”。这种“文艺复兴要塞”有倾斜角度的城墙,能有效减缓炮弹的垂直攻击,加上精密计算的各种角度,让防守方没有死角,从城内提供最大化的火力交叉掩护。这种“文艺复兴要塞”式建筑迅速传遍欧洲各个角落(除了英伦三岛借鉴稍晚)。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出动三万大军攻打维也纳。维也纳就是这种“文艺复兴要塞”,为其提供了绝佳防御,奥斯曼的炮火没能敲开维也纳。

所以为了对付“文艺复兴要塞”,那时的攻打策略一般是以重装骑兵来包围堡垒,用长期的包围来使其投降。长期包围需要更多的军队,原先以贵族为主的兵源已无法满足,然后开始招募平民当兵。可以这样说,火炮的矛和“文艺复兴要塞”的盾改变了欧洲的兵役制。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变化,社会和政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民为主的军队取代了贵族为主的军队,为了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支出,就势必会加强国王的权力,东方式中央集权在欧洲也开始出现了。

随着城墙越来越厚,设计倾斜角度越来越刁钻,城堡内物质储备越来越丰富,光靠长期包围策略也变得更困难了。还得专注于火炮的发展,只要火炮威力够大,装弹速度够快,集中火力轰炸的效果,远比长期围困策略成本低。这无疑促进了欧洲火炮的发展,并逐渐进化成现代火炮。

中国没有诞生出现代火炮,跟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有关系。尤其是清军入关后,中华大地上已没有大规模战争。虽然偶有叛乱,但用冷兵器就足以解决,没有那种大规模的攻城战。乾隆上台后更是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太平盛世”,而在这一个世纪里,正是欧洲现代火炮迅猛发展的时期。中国没有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如果将时间拨回郑成功攻陷热兰遮城,或者1652年清军雅克萨战役的胜利,可以看出那时中国的火炮并不逊于西方。然而在乾隆上台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火炮没有任何进步,西方的火炮却一日千里,发展到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