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还需要战壕吗为什么?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_战壕_弹药_炮弹

本文目录

  • 现代战争还需要战壕吗为什么
  • 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
  • 每次看战斗片时,弹药箱都放在战壕上面,这样对吗为什么
  • 挖战壕是士兵挖吗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
  • 一战堑壕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 战壕为什么不能挖成直线的现代战争战壕还有用吗
  • 20世纪两军交战, 通常都会挖战壕, 但如今现代战争战壕还有用吗

现代战争还需要战壕吗为什么

战壕是肯定需要的,一个好的战壕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士兵的生命,可能有的军迷片面地认为现代战争不需要两军在战场上相互拼杀,这是错误的观点,现代战争是需要在战场上进行对垒的,挖一个好的战壕,就能在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减少部队的损失。挖条壕沟也能用来阻挡坦克部队前进的脚步。挖战壕也是有讲究的。

最初挖战壕是人工挖的,虽然挖出的效果好,但效率太慢了,而且挖战壕不能是直的挖,要按照W的形状来挖,因为战壕是给部队来使用的,战壕不一定要宽、深。但要刚好能保护自己。发展到现在,挖战壕已经不靠人工进行挖掘了,而是使用挖掘机来进行挖掘。但是通过挖掘机进行挖掘的战壕的性能又没人工挖掘的好,人工挖掘的又没有挖掘机挖掘的效率高,于是现代的战壕指的都是防爆墙工事,这种防爆墙就是用一种硬度高的的材料制造出的空心模具,进行战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向其中填充沙石,泥土一类的东西就可以使用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防护性能也好。

虽然最近发生的几场战争弱化了战壕的作用。比如说在科索沃战争中基本上都是空军在发挥作用,陆军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在这场战争中战壕也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壕将被抛弃掉,两军对垒时,战壕的作用就会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

“新兵怕炮,老兵怕枪”。根据老兵讲述,在战场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会死,主要是因为不会躲避炮弹,当敌人的炮弹打过来时,新兵只会怕的乱叫乱跑或是一动不动,即便是机灵的新兵也只是在他们喊趴下的时候,就地卧倒而已。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避免被携带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数时候,当敌人的炮弹轰炸几次后,大多数新兵都会成为一具尸体,只有少数新兵会存活下来。但老兵由于战斗经验丰富,一般都不会阵亡。其主要是因为,当敌人的炮弹轰过来时,他们会知道躲到哪里去。炮弹只会对一片区域简单轰炸的情况下,躲到散兵坑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散兵坑被人们称为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

其实炮弹炸裂的时候伤人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把人炸成肉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么“荣幸”地被炮弹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弹的战斗部的触发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弹都有无线电近炸引信)被激发点火,引发战斗部的爆炸,通过爆炸产生的飞溅的碎片来伤人,达到消灭和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飞溅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飞的,就好象我们把石头扔水里飞溅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样,从没听说过几块飞溅的破片能像穿甲弹一样深深钻入地下,所以说这个时候你跳在散兵坑里会躲过飞溅而起的破片,尽管未必能免受伤害,但事实上生存几率会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上过战场但是我感觉挖散兵坑十分有用,他可以在对方炮弹洗地时极大地减少士兵的伤亡。但是如果离得太近就算没被弹片炸到也会被冲击波震死或者震伤。

每次看战斗片时,弹药箱都放在战壕上面,这样对吗为什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看战斗片?你可拉倒吧,影视剧里头的镜头您也相信,那就是导演为了给剧情加个紧张气氛,故意这么干的,就是为了让您看个热闹而已,所以千万别当真。

这要是搁到真实的战场,谁要真敢这么做,不用班长过去,挨着他的战友保不齐俩大脚丫子就上去了,这简直就是在找死啊!

说实在的,打仗的确需要不怕死,但您也不能作死不是?

咋回事呢?其实您自己想想也能弄明白了。

咱别的不说,就用一般常理来说,战壕的上边,那是敌人子弹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您倒好一箱子手榴弹往这上面一搁,人家子弹打上来呢?这咋整?

就这么一箱子手榴弹不得全炸了,少了十来枚手榴弹,多了就是二十多枚,这要是炸了动静可不比一枚炮弹小,说严重点这就是一把集束手雷啊!

您这还没伤敌人呢?就把自己给伤了,周围的战友还得跟着吃挂劳。

还是那句话,这不是坑人,就是在没底线的作死。

仗还没打完呢?自己人就被坑完了。所以真实的战场他就没有这么干的。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大家伙都知道,手榴弹都是箱子装的,但您知道吗?有些手榴弹,装在箱子里头的时候,他的弹体和引信是分开的,使用的时候才会进行拼装。

比如F1手榴弹,一个木箱子分成大小两个隔间,大的装弹体,小的装引信。为了保证安全性,那引信还给你装到漆皮的金属罐头里头的。

所以弹药这东西,首先您得保证他的安全性,然后再说他的方便性,毕竟这东西杀伤的时候,是不分敌我的,他可没有那么智能。

当然了,也有手榴弹是一体装的,但装的时候,都是一个坑一个手榴弹,再或者直接拿小布袋子把这手榴弹一个个的装起来的,可不会像鸡窝里头的蛋那样,随随便便在弹药箱子里头乱丢的。

您看一箱子手榴弹都这么小心的包装,就是为了一个安全性,到了阵地上,您感觉能不小心吗?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知道,弹药箱这东西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搁到战壕上头的。

就算是搁上去,这弹药箱一准是空的,战士们打算给里头装土,用这东西去修战壕和掩体用的。

那么问题来了,阵地上需要弹药的时候,这咋弄呢?到哪里去搬呢?

咋说呢?这就要说道,单兵的携带能力了。

一名士兵,一百二十发子弹,加四颗手榴弹,这是标配,一般情况下,这些装备,足够应付一场战斗了。当然如果是机枪手,他就会相应的多带一点子弹。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是一个班,或者一个排出来进行独立战斗的话,一般情况下,只能消耗士兵身上携带的武器弹药,要想找弹药,没得法子,只能去翻找敌人的尸体,给自己寻找弹药了。

所以这种规模的战斗,不会存在随身携带弹药箱的事情发生。

到了连以上的部队,这才会有一支后勤部队,用来储备弹药,给部队支援弹药的。当然,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把连队这块的后勤保障部队没收了,直接集中到营级单位进行使用的。

这个时候连队里头真要是把弹药打光了,没辙,只能去找营里要弹药,让他们赶紧的给送过去。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连队以上的战斗才会出现的状况。

那么在战斗中,如果部队本身有弹药储备的话,弹药被打光了咋整?

那么这个时候,士兵就得去阵地后边的一个专门用来存储弹药的掩体里头去取才成。

我们有时候看战争片,总能看到在炮弹炸弹手榴弹乱飞的战壕里,一些个士兵扛着弹药箱在里头跑,那就是去了阵地后边的存储弹药的掩体里头去弹药,回来的路上。

当然了,这要是遇到了一场血战,知道手里头的弹药不足以支撑整个战斗,没那功夫去取,那么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确实会在身边存储一点弹药,防止到时候急用。

那么这个时候,这些多出来的弹药会搁到哪里呢?

您总会听过猫耳洞吧?在战斗之前,战士们会在战壕里头挖这么一个洞,把弹药先储备到里头,防止敌人炮弹或者子弹打到弹药上边引起殉爆。

甚至有的战士,为了更加方便,会在胸墙这块挖那么一个类似壁橱的空间,把一小部分弹药搁到里头,谁取谁用。

所以弹药这东西,确实是战斗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您首先得保证他在战斗中的安全性,这才能安心的去使用他。

说道这里,小编给您说一个例子,您就能体会到保障弹药安全的一个重要性。

例子开始之前,先提醒一个关键词——殉爆,这东西相当可怕!

一战那会,德国人想一口把法国吃掉,而法国呢也想一口把德国人吃掉,从而结束战争。

所以最终双方在法国的凡尔登较上劲了,对战的双方拉来的火炮,各自都超过了一万门。

打到最后,双方都快累吐血了,德国人瞪着血红色的眼睛干熬着,法国人也在哪里顶着。

咋说呢?其实战争打到最后,德国人还是稍微的占据了一点点的优势。

毕竟整个法国阵地上的大炮基本上就是被德国人压着打的。

有一次德国人一个小时就丢到法国阵地二百万发炮弹,您听听这恐怖的数字,就知道德国人的优势,毕竟火炮这东西就是陆战之王,谁能掌握他,谁在战斗中就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反过来看看法国人这边,炮弹?开玩笑,他的储备就没有德国的多,到了最后已经打的差不多了,他就没法和德国人拼这东西了。

作为炮兵出生的尼维尔司令官,知道他带领的法国部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而且根据他的推测德国人的炮弹比他们多太多了。

所以尼维尔就打算把为数不多的炮兵后撤到大后方去,保持一下实力。

当然在撤退的时候,尼维尔还是打算,给德国人一个小小的教训,他打算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了,再将火炮撤走,顺道也可以减轻一下炮兵的负担。

别的法国炮兵阵地不知道,但在马斯河上游的一个法国炮兵阵地上,有点犯难了。

没别的,他们的火炮不仅炮弹没剩下多少,就连炮兵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也不少,这要是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了,就必须让所有的火炮都动起来。

所以面临人手缺乏的指挥官,不得不命令他们的后勤人员开始操炮。

这帮家伙就看过一个猪跑,还真没有抓过猪,所以操炮这东西,他们明白过程,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毛病百出了。

您就看哇,这帮人上去之后,只管把炮弹塞进炮膛,然后拉炮绳,至于炮弹打到哪里了,那就不管他们什么事了。

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赶紧的把炮弹打出去,他们就可以推着火炮撤退了。

就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下士,把炮弹塞进去之后,一拉炮绳,耳朵眼里头就听到“咚”的一声,炮弹飞了出去。

“遭了!炮弹打歪了!”这名下士顺道还大喊了一身。

可不吗?明明德国的阵地在东北方向,这炮弹却飞到了西北方向,这牛头不对马嘴啊。

听到喊声的指挥官,本来脑子里头的火气就没地可撒,这更加的生气了,跑过来还教训这个惹他生气的下士:“你眼睛长哪里了,能把炮弹打这么过分?”

这是离的远,要是离的近了指挥官估计能踹这个下士两脚。

但话音刚落,这就听到了一声巨响,跟着西北方向上就开了锅喽!

那爆炸声都连成了串了,一声接着一声,炒豆子爆出来的声音都没这么密集的。

听得心肝怦怦跳,而且法国人的阵地都能感觉到地面的颤抖,就这动静一直维持了半个多小时。

咋回事?法国人自己都懵圈了,但都有一个推断,德国人的弹药库估计是被端了,不然不会有这么一个效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发打歪歪了炮弹,不仅瞄的是德国人设置在斯潘库尔森林中的弹药库,还特别神奇的穿过了通风管道飞进了弹药库。

您说说,真正的神炮手都没有这手艺。

于是德国人搁在这个仓库里头的全部炮弹,就在这么一发炮弹的攻击下,全部殉爆了。

您都不知道,这一次殉爆还真就即时,再晚上几个小时,德国人又要发起总攻了,德国人这些殉爆的炮弹就会打到法国人的阵地上了。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法国统帅,高兴坏了,至于那份撤退计划,早就被他丢到了爪哇岛上泡着了。

这一次的误击,也得导致了双方,再无力发起炮战,战斗就一直相持到最后,最终德国人失败了。

看见吗?殉爆的危险性有多大?弹药殉爆,这可以造成一场战役的成败。

而且您注意到一点没有,在这场典型的殉爆案例中,德国人的阵地是在东北,但他的弹药库却是在西北。

作战的地方和弹药存放的地点完全不重合,这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吧,这是在全力保证弹药的安全性。

所以作战的时候,弹药不是以顺手为第一要务的,而是以安全性为第一要务的。

哪怕阵地和仓库离的远点,也要这么做。

那么落到战壕阵地战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的。

所以您看电影电视剧,那纯粹是看个热闹,您要是追究这其中的细节,那都是毛病,没法说。

弹药使用的另一种情况

跟您这么说吧,打仗不是下军旗,下象棋的,你布局好了,这才开始对弈,很多情况都是在什么也没有准备的时候,就投入到了战斗。

您比方说朝鲜战争中,堵截三所里龙源里的战斗,我军比敌人仅仅早到几分钟而已,就这么几分钟您感觉能挖个战壕出来吗?

这个时候,别说战壕了,就连后勤补给的弹药都不知道有没有,全凭战士身上所携带的拿点子弹药来维持战斗的,那还有奢侈的放战壕上搁弹药的时间?

至于挖战壕,那都是战斗间隙的时候,抽空用铁锹铁镐去挖出来的。

而且这种战壕,挖的时候,您还不能直溜溜的挖出那么一条可以藏人的沟,而是要挖成蛇形才成,弯弯曲曲的才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火炮要是打进战壕里头,因为你是Z字形的,炮弹的余波就会被一道道的土墙给顶住,会减少伤亡的。

而且您要记住了,要是战斗打的激烈的时候,战壕这东西是会被敌人一遍又一遍的摧毁成平地,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战斗中间敌人不进攻的时候,那就必须拿起铁锹重新挖战壕。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您感觉要是把弹药搁到战壕上头,能成吗?那太危险,一点常识都没有的新兵才会干的事情。

所以一支部队如果有弹药储备,他们绝对不会把弹药集中到阵地上,而是会将大部分弹药存储在大后方,敌人想不到也攻击不到的地方藏起来。

用的时候,再有士兵过去取,这才是正常的战场流程。

您就算是再怎么着急,战斗中需要弹药,就算是没有挖好的猫耳洞或者连个壁橱都没时间挖,领回来的弹药,最次也得搁到坑道或者战壕里,绝对不会愚蠢到,搁到战壕的上边。

这么干,小编认为除了作死,那是一点好处都不会有,敌人巴不得你这么干,远远的放上一枪,这可比抱着枪冲锋冲击你的阵地来的爽快。

在作战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种情况,部队投入到阵地之后,只是携带了战士身上的弹药,没有储备弹药,在战斗打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就会被第二梯队换下去,这些战士利用自己身上的弹药继续作战。

作为第一梯队就会下去,一边补存弹药,一边休息。

当年塔山狙击战的时候,七号阵地丢了,一个连队上去把七号阵地夺回来,而将阵地继续守下去的任务却交给了另一个连队。

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挖战壕是士兵挖吗士兵那么疲惫还有体力挖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瞅着这个题目,小编突然想起几年前,在一个期刊上看过的故事。

小编感觉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那么小编接下来,就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小故事。

故事就是围绕战壕写的,主人公就俩人,一个是从刚入伍的新兵,最后硬生生的熬成了老兵的人,另一个人是老兵的连长。

这俩人在文章中也没留下名字,这让小编很遗憾。

当初小编这文章读完之后,就感觉鼻子都是酸酸的。

说这位老兵刚刚入伍的时候,也就十七岁,基本上是踩着入伍的年龄线当上的兵。

当时这位老兵也没多大想法,就是抱着打日本人,杀鬼子的想法上了战场的,他狠日本人。

结果老兵到了部队,转脸这就上了战场。刚上了战场的老兵啥也不懂,部队除了发下一条枪之外,还扔给他一把大铁锹。

第一道命令就是拿大铁锹挖战壕。

当时老兵感觉到委屈,他们挖的这块土地,那那都是石头,碰到石头小的还成,这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算到了霉了。

镐头上去了都是一个白印,这也就算了,他还震的俩手巴掌疼。

这一下两下还能撑得住,时间久了,老兵满脑子的愤怒:“我是来打鬼子的,凭啥跑这砍石头?有病啊?”

在老兵的眼里,这不就是挖个水渠渠吗?有嘛作用?干嘛这么折腾人?

这人啊,就那样,思想上他不对味了,脑子他就犯了懒病,这身子骨跟着就开始敷衍了事。

得了,等到战壕挖的差不多了,连长回头就要开始检查战士们的工作。

等到检查到老兵这块的时候,连长那大眼珠子就瞪了起来,挥舞着手里的铁铲问:“谁干的?”

“报告!我!”老兵不服气,还理直气壮的大声吼道。

连长眼睛瞪的更加大了,用铁铲在老兵戴着钢盔的脑瓜子就砸了几下。

“咣咣咣!”老兵到是没感到脑瓜疼,就是感觉脑瓜嗡嗡的。

连长还没说话,老兵就说:“我是来杀鬼子的,不是拉挖水渠渠的!”

“嗨!你还有理了!”连长又敲了两下跟着就骂了起来,骂完之后就说:“命都没了,还杀哪门子鬼子?”

最后说:“跟我说!战壕就是我的命!快点!”

老兵大声的重复一句,接着老兵又开始挖战壕不说,还增加了一个防炮洞!

当时老兵的心里除了骂人,就是把连长骂上了西天,恨不得甩连长俩大耳瓜子才解气。

等到真打起来了,老兵这才明白,连长说的是真的,战壕就是我的命。

“防炮了!”

“上战壕,玩命了!”

在战场上,老兵总是能听到连长这两句话。

在以后的战场上,这是连长吼的最多的话。

但在这一次和日本人打起来的时候,老兵怂了。因为听到炮打完之后,要上战壕,他不敢动了,是连长把他从防炮洞里头揪出来,踹着他的屁股向他吼:“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老兵一辈子都记的这句话,他跟着连长吼完这句话,神奇的不害怕了。

当老兵打的久了,变成了真正的老兵,而连长却没了。

因为在另一次战斗中,连长为了救几个听到炮击呆住的新兵,被一发炮弹击中,人没了。

哪天老兵哭了很久。

“防炮啦!”那股子地道的东北味,他再也没有听过了。

这个故事,其实很能说明题主的问题。

挖战壕确实是一件相当疲惫的事情,但作为一名战士,您不得不去挖掘,因为战壕就是士兵的命,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您能不挖吗?

没有战壕怎么保持自己?没有战壕怎么去打敌人?战场上的规则是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有效的杀伤敌人。

所以就算是再怎么累,都的去挖才成。因为保住了命,才能更加有效的杀伤敌人,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咱别的不说,就说朝鲜战场上。当年咱志愿军拿的是啥武器?对过那敌人,美国人带着他的虾兵蟹将又拿的是什么武器?

美国人要飞机有飞机,要坦克有坦克,一个呼叫过去之后,不仅有榴弹炮,迫击炮,甚至于蹲在大海上的舰炮都能打过来帮忙。

咱有啥?除了两颗手榴弹,就剩下万国造的杂牌武器。

想要赢得战争,必须有效的保护自己,那么战壕显然就是保住自己的最佳武器。

再举个朝鲜战争上的事情,您就明白了。

1950年十一月二十九号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让世界所有军人都瞠目结舌的战斗——葛岘岭战斗。

之所以瞠目结舌,是因为这场战斗,志愿军零伤亡,而对手却丢下二百多具尸体。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志愿军已经发动了第二次战役。

万岁军三十八军奉命要进行一次大穿插,这次穿插强度要在十四个小时强行军七十二点五公里。

听着就是一件相当累人的事,可这也就算了,咱还必须比敌人的四个轮子快一步,抢占三所里。不然所有的一切都的白搭。

您要知道在第二次战役中,三所里是啥?

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口袋的口子,把这里给扎紧了,美国人钻到里头的部队,这就算消停了,任他挣扎,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了,掐碎了他,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结果,三所里这口袋口是扎紧了,但113师的侦察队回头发现,美国人不向三所里逼近了,而是奔着三所里西边的龙源里玩命的逃窜。

美国人那劲头不管不顾的,那劲头别提了。

可搁到咱这里,就知道坏了,看起来志愿军布置的这口袋,还有口子没有扎紧,而且这口子一准就是龙源里。

事情到这里,没得说,只能派部队把这口子堵上了才成。

于是113师给337团下了死命令,要求赶到龙源里,死守在哪里,把敌人卡死了。

龙是有头,所以337团出发的时候,就必须有带队的,冲到前边去。

那么作为龙头的前卫部队,就是一营一连二排,尖刀排的任务就落到了二排的身上。

排长郭忠田,带着二排,一个排的人就向着龙源里扑了过去。

小编搁这里和您这么说,说的轻松,似乎没什么,但您要记住了,整个二排已经五天五夜没休息了,战士们连个闭眼的机会都没有。这也就算了,这五天里头,战士们已经激战了两天两夜了。

就这简单的俩数字,您就知道二排的战士,人困马乏已经没法形容他们疲惫的状态。

那么在这种疲惫状态之下,二排的战士,还要抢时间,必须在美国人的四个轮子赶到龙源里之前,抢占制高点。

于是您就看到了,整支部队可以说是一边睡觉一边赶路,这说起来都不可思议。

后面的战士撞到前边的战士才能醒来的程度,这还要翻山越岭的,路都没有一条,硬蹚出一条路出来。

为了赶路,下坡的时候,二排是滑下山坡的,可走到中间,被一条大同江给拦住了,但就算是这,战士们脱了棉裤,跳入水中过江。

就这么的,二排在十一月二十九号的凌晨,郭忠田带着二排的战士穿插到了龙源里。

战士们来的早,美国人还没从战场上退下来呢?

郭忠田先是勘察了一下战场情况,按照一般的战场法则,郭忠田防守的地方,必须是这个战场的制高点,也就是说主峰葛岘岭就是他们的主战场。

结果郭忠田看完之后摇头,他把战斗的主战场,放在了公路边上的一个山包包上了。

在他看来,那个地方的公路绕过山包包的时候,恰好是一个弯道,任何车辆到了这里,都会不自觉的将速度放下来,而且山包面朝公路的一扯,就像刀切了一样,敌人的坦克在这种路上压根就顶不上来。

郭忠田作为指战员,命令下达了,战士们没有意见,爬到山包上,这就开始修筑工事。

什么战壕啦,交通壕了都给挖出来。

您看看,五天五夜部队都没有休整,还打了两天两夜,这又急行军,到了地,气都没有喘上一口,这就开始挖战壕了。

还是那句话战壕就是命,该挖还的挖,一切都挖好了,按理说该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态,把这口气喘匀了迎接敌人了。

就这,郭忠田还不罢休,拉着二排的战士,又跑到主峰葛岘岭挖战壕,硬生生的弄出一个假阵地来。

您自己看看吧,自己的战壕刚刚挖好,这又跑去挖假战壕,这要是在美国人看来,这哪是打仗啊,明明就是挖沟的一帮人。

您还别小瞧了这些操作。

结果就是这些假阵地,把美国人呼叫过来的飞机大炮打出来的炮弹全部吸引了过去。

让真正的主阵地免受打扰。

一开始战士们,不明白郭忠田到底想干嘛?在看到了美国人的飞机大炮都打到了假阵地上了。

这下好了,开始修假阵地不情愿,现在假阵地被摧毁了,郭忠田一说去修复假阵地,战士们也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结果这场仗打下来,郭忠田这个二排,打死了二百六十多个敌人,击退敌人六次的进攻,而自己呢?没有一个伤亡的。

您说战壕的作用大不大?所以说战壕就是命,这话一点都没有往了高说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问了:“这啥时候开始有战壕的?”

这还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您要说战壕开始大面积使用,这到是有个时间点,那就是一战那会。通常情况下,一战也会被人叫做战壕战。

没法子,一战那会的军事装备,喷发的也太多太快了,您比方说重机枪的使用,坦克的使用,啥武器都给你往出冒。

士兵们搁战场上被打的错不及防,所以自保这显然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想要自保就得去找掩体,可在战场上,您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掩体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们就地挖掘,筑起防线这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时的战壕战一般情况下,战壕搁前边挖,而各种火炮被搁到了战壕的后边。这么做的目标一个是防止敌人,在无聊的时候,发动偷袭把火炮给摸了,毕竟火炮是战场之王吗?

而且这么做,还能为前沿阵地提供火炮支援。

那么在敌我两个阵地之间,就是一片无人区,这里除了尸体,就是各种弹坑,已经不知道是那个家伙埋下去的地雷和炸弹。

说真格的,打仗可不是下象棋,玩军旗,双方把棋子都罗列好了,还友好的协商,你先还是我先的。

双方一旦开战,为了胜利,可不会讲究太多规矩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战壕一般挖多深?”

这个问题,其实小编之前也是有疑问的,您要是看欧洲战场,尤其是描述一战的电影电视,或者图片,那家伙的战壕,比一人还高,战壕的墙壁还用沙袋或者木头板子给钉好了。

事变要是开枪还得踩着内侧挖好的台阶进行射击,甚至于他们会在战壕的上方,搁上一堆沙袋(这地方,往往搁置机枪,目的是给机枪减震使用的)。

而有些影片里头,战壕也就半人高?

这其实是因环境的改编而有所改编的,甚至于和战术战法有一定的关系。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1937年的八月份,日本人扛着他们的三八大盖,推着他们的九二步兵炮,抱着掷弹筒就跑到上海,开始围攻上海。

当时防守这地的是蔡延锴将军带的十九路军,面对日本人的精良装备,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咱还就不好打。

这不,作为将军的蔡延锴,时不时的到阵地前沿进行观察,对作战进行调整。

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观察中,他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本人的个子还真就不高。

那两条小短腿跑的还真就快。

就这么一点,蔡延锴将军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让士兵把战壕挖深了,挖到啥程度呢?

人站在战壕里头,看不到战壕外边,也就是至少一人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士兵站到战壕里头就没法打枪,所以蔡延锴将军,就让人做了五百个小木凳,一开打士兵们站到小木凳上开枪。

就这么打了一段时间,日本人这就靠近了阵地。

蔡延锴就让士兵放弃这道战壕,撤到第二道防线,撤的时候,为了行动方便,给木凳上栓根绳子,到了第二道防线之后,一拉这绳子就把板凳就全部收回来了。

而日本人冲上来之后,一瞅就有战壕,这叫个高兴,就想着依托这条战壕对抗。

结果一个个的跳进去之后,傻眼了,他们压根就够不到战壕的上方,别说开枪了,就连爬出去都是一个问题。

最后咱来一个反击,好了瓮中之鳖,跳进去的日本人全被憋到了第一道战壕里头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一战堑壕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一战的残酷性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双方总的伤亡数量在1000万人以上,如此空前的战死人数正是因为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拥有以堑壕为依托的火力投射能力大大超越了进攻方的防护能力,而与此同时,科技却无力支撑进攻方进行作战方式的变革。

上图为一战堑壕的总体火力配置图,其纵深可达数公里之多,各种步枪、机枪、火炮火力分梯次配置。

最前线会设置三到四层铁丝网,敌军士兵进攻到此必被铁丝网所阻拦,如果使用工具破拆势必要停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战壕中的步枪以及后方的机枪巢会有充足的时间发扬火力。在阵地的最后方布置有大口径火炮阵地,其实在很多战斗中,步兵根本冲不到铁丝网位置就已经被炮火覆盖扫平了。

除了最前线的步兵战壕,后方还设置有多道备用战壕,以及交通壕和战备壕。一旦前沿阵地被突破,士兵可以顺势撤到第二道防线逐次抵抗。交通壕保证前线兵力不足时及时补充兵员或者将前线人员根据作战情况及时调配到最激烈的作战地点。战备壕中储存有大量的食品和弹药,是整个战壕体系的有力支撑。

具体到单个战壕的修筑,其设计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深约三到四米,足够的深度使防御炮击成为可能,不至于两三轮炮火打过来,战壕被抹平这一现象出现。但带来的问题是士兵无法直接站在战壕中开枪,于是在面敌一侧设置了射击台,这个射击台高于战壕底端,高度正好可容一人探出头来射击。

背敌一侧设置防炮洞,很多伙伴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不放到面敌一侧,这样对炮火的防护能力岂不是更好?事实上放到对侧之后对防护能力的提升有限,关键是影响胸墙的稳定性。而放到背敌侧,在敌军炮火结束之后,向前跨一步就可以直接进入射击位,更加方便。

成吨的混凝土和成品钢材以及木材组合建造了坚不可摧的战壕,没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国家断然无法支撑这样现代化的庞大战壕体系。堑壕战打的仍然是国力。

战壕为什么不能挖成直线的现代战争战壕还有用吗

战壕一开始就不是直线的,它的出现自古以来就是和士兵单个挖掘的掩体和散兵坑密不可分,单个士兵的掩体连接起来,就是最原始意义上的战壕,所以,士兵位置有前有后,连接起来的战壕自然也是曲里拐弯了。而在实战中,这种曲折的战壕显然更突显了物竞天择的真理——凡是有强迫症习惯挖笔直战壕的部队基本都被直射跳弹、曲射炮弹和火焰喷射器给收走了,剩下的基因里没有壕挖一条线概念的士兵反而存活了下来,并把这习惯延续至今。

战壕的出现,应该是十八十九世纪的阵列步兵时代 在那个步兵排队上阵形同枪决的年代里 还是有一股清流的 那就是各国频繁使用的猎兵部队。所谓猎兵 ,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战略优势,特意在猎人、伐木工等有使用枪支传统的人群里征召来的一个兵种。

他们通常穿着绿色军服,拿着比一般士兵所装备的滑膛枪更先进的线膛步枪,执行侦查、巡逻、伏击等特殊任务。和普通线列步兵相比,严苛到公分的步兵操典对他们意义不大,相对自由灵活的作战方式要求他们不必像步兵那样排着队和敌人死磕,而是必须能因地制宜随时能隐藏自己。在欧洲某次战役里,长期驻守又缺乏隐蔽的野外,这些猎兵们开始挖出了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散兵坑,不甘寂寞的同伴有样学样之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又互相挖通了各自的散兵坑——战壕就这样诞生了。而一战则是战壕大放异彩的年代。战壕和马克沁机枪以及铁丝网,共同构成了全世界最深刻的一战回忆。

在电影《1917》中我们可以详细欣赏欧洲各国不同的战壕风格 英式的实用,德式的严谨相得益彰。而在现实中,由战壕演化成的永备工事更是成了吞噬过成千上万人命的土木怪兽。

从一战爆发至今,战壕仍旧是战场上的宠儿 是士兵除作战本领外最需掌握的战地生存技巧。尽管如今无人化已成战场主流,但战地仍旧离不开战壕的。

20世纪两军交战, 通常都会挖战壕, 但如今现代战争战壕还有用吗

战争何曾让战壕走开,只是功能上显得不如过去那么有用罢了,而且现代战场要么是低技术战争,要么是大国大小国的高压战争,很难让战壕轻易再现狰狞。说白了,仗没打到那份儿上,最爱露脸的美军又是出了名的不爱挖壕,所以给人以战壕无用的错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壕最鼎盛的年代,由于机械化机动作战还没有出现,机关枪、火炮将士兵牢牢压制在地面。为了生存,便诞生了不断往下掘地的战法。人们通过修筑壕沟工事稳固己方阵地,继而通过对工事的渗透和破坏甚至连通敌方的壕沟来作战。

战壕在这段历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堑壕,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在炮火与低机动环境中作战。反之,构筑得足够巧妙的堑壕能够有效降低己方损失,并给予敌方严重的杀伤。

上图.一战战壕里的德军。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堑壕战就再也行不通了。一大批军事专家很敏锐的发现了装甲作战的奥秘:通过对装甲力量的集中化运用,以及通过机械化对部队进行武装,一支拥有足够突破能力,推进速度足够快的钢铁大军,可以很轻松的让对方的堑壕成为无用之物,哪怕你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永备工事也一样。

所以这个年代堑壕战很快失去了市场,人们即便组织防御,也会采用更加机动化的方式来搭配工事群防守。比如一支侧翼出现的突击炮群,对敌军攻势的瓦解超过任何层层布防的正面工事。

但是战壕在二战还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年代虽然已经展开了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战场的运行速度也比一战有了天壤之别,但毕竟人们仍然在依靠普通炮火及轻武器作战,战壕、散兵坑、暗堡、防炮洞这些仍然是军队的标配。只要一有功夫,军人们便需要为自己的阵地构筑战壕和一概工事,以支持自己进行更长时间的战斗。

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论持久战的思维放在阵地战上也是一样。战壕正是符合这一哲学思想的产物。

现代战争时期,战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部队跑的更快了。现代战场上,一支不会运动的部队唯有等死而已。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军队的分与合变成了更有机的整体,编成的搭配与协作也更加迅速而紧密。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玩的都是远程投送与战略消耗,枪、炮这些东西都只能算是小意思,越高层次的战争,越不依靠轻武器杀伤。不可能再玩修个几排战壕,等敌方集结兵马、炮火准备,然后冲击而来的流程化战斗。

谁也不会再有刨个沟,拍上土,然后躲在里面数12345的好事儿。等你大战壕修起之时,只怕就是对方温压弹灭口之日,何况你也没功夫修。

那么难道现在战场就一点战壕都不用了?那当然也是不可能,连英国人都不学美国人那一套。战壕不挖深,只是没碰到厉害的敌人罢了,如果火力攻击能力是对等的,美军还敢作死么?

这世界上任何能保存自己的战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战壕在隐蔽自身、杀伤敌人方面是有效的,那么它就会被继续使用。

现代的战壕的使用更活泛,也更考验战争双方的水准。尤其是两边打成胶着时,战壕便马上会取代天花乱坠的现代武器、战法,重新回到阵地上来。比如反坦克壕,沟挖的足够深,坦克都没辙。偏偏美军在伊拉克宁可修高墙,也没挖几道防汽车炸弹的反坦克壕。

上图是去年乌克兰因为刻赤海峡问题,让士兵在亚速海沿岸挖掘的战壕,他们希望依托战壕,遏制住俄军有可能进行的登陆。对付人员渗透方面,这些战壕能起到很好的“钉子”作用。

上图是2015年,波罗申科在顿涅茨克前线视察战壕的修筑情况,现代战壕比起二战的那些木条打围的泥巴坑,多了复合材料进行缓震吸收冲击,有机械的帮助也远比过去快的多。幸亏乌克兰的对手并没有动用诸多大杀器。

2014年卢甘斯克民兵营的士兵们在挖掘自己的战壕,这边被伪装架构了一个机枪阵地,或许它可以在关键时刻充当交叉火力给对手带来一通收割。

另一处架在桥头的机枪阵地,它将监控并承担封闭对方武装人员从桥对面突击的重任。许多战争并不会打成战斗机、坦克、导弹汹涌澎湃的场面,普通的局部冲突还得依靠轻武器战斗。

黎以冲突中的以色列军阵地,一队国防军士兵通过山顶的壕沟严密监控敌方动向。在对手不具备制空权的情况下,山顶的战壕工事是很好的区域控制点。

叙利亚街道中修筑的战壕,它们与城市街巷构成了巷战防御体系,当年斯大林格勒与这一模一样。通过巷战壕沟,士兵们可以快速的形成增援,或者直接构成阻击阵地,亦可以通过战壕快速的撤退。如果敌方舍不得炸掉它,那么双方便可以围绕这里进行残酷的绞杀。

2018年,美军第四步兵团在德国格拉芬沃尔进行军事演习。演练核心是“丛林堑壕争夺战”,士兵们需要杀进敌方在丛林中建立的堑壕体系,攻破并清缴其中的残敌。美军得出的结论是堑壕战相当难打,进入敌方工事体系的士兵明显高度紧张,会产生弹药消耗过量、体力损失过大、丧失冷静的情况,完全不是此前所想的“过家家”。

呃,我军采用机械化挖壕机,土工作业是咱强项,顷刻之间就能挖壕。还有专门的挖壕部队,负责构筑反坦克壕、指挥部掩体、大型战壕体系等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