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阵亡最高级别将领,身中美军毒气,老兵:头肿得像水桶一样_志愿军_炮弹_军长

导读:提起志愿军,名气最大的非“万岁军”第38军莫属,可如果以战绩排名,那么20兵团的第67军,则以歼敌87847人的战绩,成为志愿军歼敌最多的部队。

67军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首位入朝的代军长李湘,壮烈牺牲,是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1914年,李湘出生于江西永新县一个穷苦农家,16岁参加红军闹革命,成了一名骁勇善战的“红小鬼”。在红军中,李湘由于年纪小,最初被安排为司号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湘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得到了首长的赏识,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抗日战争中,他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职务,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李湘作为晋察冀的一员虎将,长期带领作战部队战斗在第一线,担任过教导旅旅长、19兵团191师师长等职。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任67军副军长的李湘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代理军长,带领部队跟随第20兵团参战,是第三批赴朝作战的部队。

其实早在大部队入朝前,李湘就带领警卫员和参谋等人,轻装前往朝鲜前线勘察地形,既熟悉了战场情况,又摸清了敌人的作战风格。有了充分的准备,67军入朝后,立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并取得了胜利。

展开全文

特别是在敌人发起所谓的“秋季攻势”上,李湘率领67军全体将士,凭借有利地形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打退了火力强大的敌人,仅仅3天时间,就歼灭联军将近2万人,粉碎了联军的“秋季攻势”。

敌人受挫之后,不敢再贸然进攻,战场进入了僵持阶段。在这段时间,67军轮换到了后方,进行修整和补给。

到了1952年夏天,67军再次重返前线,依旧防御金城地区。到达战场之后,李湘立刻指挥部队构筑工事,以防止敌人的突袭。由于操劳过度,在前线的李湘病倒了,当时的军政委旷伏兆曾多次劝他回后方养病,可为了战局,他仍然带兵坚持在前线指挥。

在7月1日这一天,67军军部接到下面199师的报告,说阵地上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199师师长李水清等人拿不定主意,所以向军部请示怎么办。接到消息后,李湘不顾身体有病,坚持到前线查看情况。

赶到199师后,在李水清的带领下,李湘见到了他们口中所说的奇怪事情:在志愿军前面的阵地上,散落着十几个炮弹壳,不过这些炮弹都是空的,没有发生爆炸。119师的指战员都知道敌人炮弹轰炸的厉害,可一次出现这么多的“哑弹”,却从没有见过。

随后,李湘带人上前近距离查看了这些炮弹,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大家也就没有当回事,开始继续忙碌手头的事情。在回军部前,师长李水清发现军长李湘的脸上起了一个小疖子,就提醒他回去后将它弄破,可谁想到最后就是这个小疖子要了李湘的命。

原来这些炮弹并非什么“哑弹”,而是敌人使用的毒气弹,里面装的都是致命的细菌。由于67军战斗力极强,敌军多次受挫,最后竟然使用了灭绝人道的生化武器。而志愿军官兵并不知情,才会出现军长李湘亲自查看的情况。

按道理当时炮弹的毒气已经挥发,本来已经不致命了,例如199师师长李水清,就没有中毒。可是李湘当时正生着重病,抵抗力极低,自然抵挡不住任何毒气。回到军部后,李湘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可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肯前往后方治疗,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

几天后,由于细菌侵入,李湘患上了急性败血症和脑膜炎,浑身肿胀,并且开始神志不清。据当年的老兵回忆,李湘军长浑身浮肿的很厉害,特别是头部,肿胀的有水桶那么粗。1952年7月8日,被病毒折磨8天的李湘停止了呼吸,年仅38岁。

结束语: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李湘本可以待在指挥部,可他时刻谨记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志愿军高级将领的职责和使命,为了解战场上第一手情报,拖着病体,亲上前线查看,最终细菌感染壮烈牺牲,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煌煌烈士尽忠臣,不灭光辉不朽身”。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