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间谍?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_掷弹筒_八路_日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刘鼎 掷弹筒 八路 日军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间谍
  • 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
  • 你对历史上的张学良功与过、对与错的总结是什么
  • 情满四合院里的大领导是什么级别的领导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间谍

今天要说的这位女间谍叫吴先清,她是一名优秀的红色王牌女特工。她不仅多次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而且在丈夫被捕后,还只身救夫,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然而她却最终被定为“日本间谍”,直到解放多年后,她的名誉才得以恢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影视中的女特工)

吴先清是浙江临海人,她出身于商人家庭,家里产业丰盈。由于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所以自幼很得疼爱,并得到了与兄弟平等的教育机会。

13岁时,吴先清从台属联立女子师范附小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浙江省立蚕校。于是年少的她告别了父母,随哥哥吴先清到了杭州。

1919年,日本为了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移给他们,而软弱的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同意日本的条件。

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国人的愤怒,于是学生、工人及市民等爱国人士纷纷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四运动”。

当时,杭州多所学校也团结一心,组建了联合救国会,受新思想影响的吴先清,就是联合救国会中的积极分子。

吴先清多次组织蚕校同学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参加游行示威,而她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启发。

然而,吴先清的爱国行为,却遭到蚕校校长的反对。校长以“不守校规”为由,罚她去养蚕。

但学校的不支持,不代表吴先清就会屈服。

在这之后,吴先清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四处演讲,积极发动学生运动。

1920年,吴先清考上了杭州私立美校,开始学习绘画。

这年夏天,吴先清在西湖写生时,认识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宣中华。

当时,宣中华已经从省立一师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聘为一师附小教员。

在宣中华的引领下,吴先清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随着密切的交往,两人结为了革命伉俪。

(宣中华)

1924年,吴先清加入了共产党。

吴先清和宣中华在结婚后,由于忙于工人运动,生活来源非常有限,因此二人过得异常艰苦。

不过,两人都很重视革命工作,再苦再累,这对夫妻也没有打退堂鼓。

1925年冬天,就在吴先清生子不久,她接到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任务。她顾不上才出生12天的孩子和正在为革命奔走的丈夫,毅然踏上了征程。

吴先清在苏联学习期间,她收到了宣中华被捕牺牲的消息。

同时,她还得知,由于她和宣中华忙于事业,年幼的孩子在她离开不久后,便已经夭折。

吴先清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她在经历了短暂的悲痛后,便将这份悲痛转化为对敌人的恨意,发誓要为丈夫和孩子报仇。

同年下半年,吴先清与同在东大学习的刘鼎结为夫妻。

1929年,吴先清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在孩子不满一岁的时候,她和刘鼎接到了回国的命令。考虑到他们都不可能照料孩子,最终,吴先清只得忍痛将孩子寄养在苏联的保育院里。

归国后,按中央的指示,吴先清一直从事妇女工作。

直到1930年,吴先清才被调到中央特科,开始了她的特工生涯。

其实,在这之前,中央特科已经观察吴先清很久了。

他们发现,吴先清不仅容貌秀美,而且胆大心细,机敏灵活,是个干特工的好苗子。所以向上级申请,把她给要了过来。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她的丈夫刘鼎当时是中央特科二科的副科长。她调过来后,便成了刘鼎的部下。

(刘鼎旧照)

本就是夫妻,现在又做了搭档,那工作起来也就更加默契。

在工作中,吴先清既能扮作贵妇,出入名流社会,也能一身朴素,装扮成工人,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借机得到想要的情报。此外,她也能伪装成村妇,在农村里传递文件等。

吴先清谨慎机智,好几次被特务跟踪,最终都化险为夷。

然而,吴先清的丈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31年,吴先清在居所里以卖水果为掩护,将居所作为了联络点。

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刘鼎被特务抓捕了。

刘鼎被捕的时候,吴先清正好有事外出。当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门口有可疑人物,所以没敢进家,调头离开了。

刘鼎被捕后,中央随即派经验丰富的潘汉年接任了副科长一职。

同时,中央还给吴先清下了一条命令,要求她想办法与刘鼎取得联络,并设法将其营救出来。

当时,刘鼎已经被转移到了南京监狱。

为了能顺利救出刘鼎,吴先清想到了她的嫂子孙儒珍。

孙儒珍早年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时候,认识不少在保定军校读书的同乡,现在那些同乡都已经在国民党内部担任高官。于是吴先清便说服孙儒珍,利用这层关系去营救刘鼎。

在孙儒珍的帮助下,吴先清和督察厅李进德搭上了线,并在李进德的安排下,见到了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刘鼎。

此后,吴先清又几次上门拜访李进德,并在李进德的引荐下,认识了空军司令周至柔。

周至柔很精明,他在查明吴先清是个女共党后,并没有为难吴先清,反而很佩服她一个女流之辈,居然有这样的胆色。

最终,吴先清找到了蒋中正的心腹康泽,在他的担保下,刘鼎才得以释放。

(潘汉年旧照)

随着白色恐怖的蔓延,吴先清等红色特工在叛徒的出卖下,都上了敌人的抓捕名单。

几次,吴先清在工作中被叛徒跟踪,她都十分机智地摆脱了危险。

吴先清的成绩让中央非常满意,1933年,中央把她派到上海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担任谍报组长。

为了能获得国民党更多情报,吴先清扮作贵妇,常常与国民党高官的太太团们混在一起,她不仅陪太太们打麻将,还和那些官员们走得颇近。因此不明真相的人对她非常鄙夷,认为她是个行为放荡的女人。

但是,名誉上受了损害的吴先清,并不在意别人对她的恶意污蔑。在她看来,能取得最有价值的情报,才是硬道理。

1935年,吴先清接到了前往日本东京,与谍报人员陈修良接头的任务。

吴先清不懂日语,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她还是勇敢地赶到东京,并想办法联系上了陈修良。

只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中央不得不把吴先清迅速调了回来。

为了躲避风声,中央派吴先清前往苏联入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

次年,在学业结束后,吴先清暂时住在一家招待所里,等待中央安排她回国。

然而,苏联肃反运动越来越激进,他们听说吴先清曾有去过日本的经历,于是给她扣了一顶“日本间谍”的罪名,把她关进了监狱。

不管苏联人怎么严刑拷打,蒙受了不白之冤的吴先清,都坚持她不是日本间谍。

但是,苏联人根本不听吴先清解释,不久便将她秘密处死了。

解放后,国安部及临海文史工作的老同志们,为吴先清多方奔走,最终才恢复了她的名誉,并追认她为烈士。而到此时,离她去世已经有40多年了。

(参考史料:《未授勋章的有功之臣:吴先清》等)

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之前,日本曾经对中国大量销售武器,所以抗战爆发后,国军有大量日式装备。

从三八式步枪到阎锡山的日式山炮,甚至日本的轻型巡洋舰,还有日式飞机。

不过,堪称国军明星武器的,恐怕就是它了。

国军的仿制和使用

国民政府早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最初制造的掷弹筒性能很一般,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只是培养了一批相关的技术人员。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国军在早期的华北争夺战和淞沪南京会战中,见识到了日军掷弹筒的厉害,又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

国民政府进行仔细研究以后,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还是以牙还牙。

国军方面有仿制大正十年的技术底子和一整套设备,很快在1938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它是大正十年式为基础改进品,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体相当,和日军主要装备的八九式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区别在于民国二十七年式采用滑膛式精度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远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

不仿制性能更为优秀的八九式,并不是国军不想仿制,而是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够。

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还有多达150万枚的榴弹(平均每门三十多枚榴弹)。该掷弹筒技术比较落后,仍然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

--------------------国军大量仿造掷弹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和日军的火力差距。不过,火力最强的中国驻印军却拒绝使用掷弹筒,而是使用美制60毫米迫击炮。实战中,60毫米迫击炮虽比掷弹筒重很多倍,性能却优秀太多。总体来说,掷弹筒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武器,60毫米迫击炮则是性能优秀的技术性武器。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

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

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2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 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 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

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

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

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

-------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

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

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

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

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

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说说原料

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

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

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

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

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

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

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 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

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说说加工技术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

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

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

----------------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相比起来,60毫米迫击炮才更实用。我军直到中越战争,都还在使用60毫米迫击炮!

你对历史上的张学良功与过、对与错的总结是什么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刘大年:

刘大年,历史学家。1936年肄业于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1938年8月间到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工作。以后长期生活、斗争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1939年起,先后任冀西专区行政干部学校教导主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冀南抗战学院、政治学校教员,北方大学工学院副主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情满四合院里的大领导是什么级别的领导

情满四合院中的大领导应该是部级领导干部,可能是工业部或者机械部部长,最起码都是副部级干部!

剧中讲诉的北京大型钢铁企业,一般这种国企的领导都是厅级干部,傻柱他们主任都是处级干部就说明了他们单位就是一个厅级单位!不然中层干部怎么可能是处级干部!

还有大领导身边配备秘书,和生活服务人员,住着西式的小洋楼,加上出行都是北京吉普车,这还不说明大领导的级别吗?最起码都是副部级干部,这就属于高级干部行列了!

后面傻柱为了帮助秦淮茹的儿子棒梗,因为他是返城知青,但是那个时候返城的知青人很多,就连安排在街道办工作都很难。都是很多人抢着做的事情,但是傻柱为了讨秦淮茹开心,找到大领导希望让棒梗学开车然后去部委开车!那个时候能在部委开车的都是什么人,都是领导的亲戚朋友或者当兵退伍回来的。所以棒梗一个小知青可以去部委开车这肯定需要大领导点头,这里也说明了大领导的身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