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_冲锋_手枪_日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冲锋 的人 冲锋 手枪 日军

本文目录

  • 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
  • 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
  • 真实战争中,战士在发起冲锋时会像电影里一样大声吶喊吗
  • 现代战争如果采用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还有用吗
  • 日本的“万岁冲锋”战术这么蠢,为什么日本军队几十年不改
  • 万岁冲锋和乌拉冲锋哪个更厉害
  • 二战后期的日本的“万岁冲锋”,最后起到作用了吗
  • 微型冲锋枪和冲锋手枪如何界定
  • 士兵冲锋时为什么不手持防弹钢板掩护自己
  • 什么是冲锋手枪

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

担心机枪误伤己方冲锋部队的网友估计是被近年来的一些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给弄晕了,这些影视剧对于机枪的部署是瞎拍,对于部队的战斗队形是瞎拍。

在许多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无论轻重机枪都是不停地突突突,尤其是主角或者部队的军官在操纵时,简直就是打到哪里,哪里的士兵就一片一片地倒下。

至于这些电视剧里的部队打起冲锋来,那拥挤得也和春运时的火车站差不多,人靠人,人挨人。

如此看起来,确实会产生机枪会不会误伤己方部队的念头。

机枪使用

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弹匣是20发或者30发子弹,

日本歪把子机枪是30发/弹斗,

民24式重机枪是100或250发子弹带,

三十节重机枪是250发子弹带,

日本92式重机枪是30发弹板。

粗看起来,子弹都不少。

可是机枪的射速基本上都是一分钟几百发。

如果机枪手像影视剧里那样扣着扳机不放,子弹一会就打完了。

因此,那些战争片就是瞎拍。

真正的机枪手以短点射为主,最多打几个长点射,哪能一直突突突地打机枪?

而且,中国军队的子弹比较少,一般挑选枪法好的军人担任机枪手,保证机枪子弹有的放矢。

因此,影视剧里把轻机枪抱在怀里,根本不瞄准就进行扫射,也是瞎拍。

战斗队形

真正的战斗中,军队不会人挤人。

一般根据手榴弹和炮弹的杀伤范围会拉开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间距,以松散的队形进行冲锋。

有网友要说,这么拍影视剧,镜头里只能看见一两个人!

但是,让演员之间保持0.5米,1米,1.5米的距离大概表现一下战斗队形,把摄影机架高一点行不行?

国产影视剧大概为了省钱,不肯把摄影机架高,更不愿意航拍,所以喜欢拍摄人挤人的战斗场面,把观众都骗了。

所以,冲锋部队里每个人的距离拉得都很开,机枪打着短点射想误伤?没那么容易。

作战部署

在影视剧里,主角喊一嗓子冲啊,就开打了。

实际作战时,比这个复杂多了。

哪支部队什么职责,哪一挺机枪负责哪个地段,优先打击什么目标,听谁的指示进行调整,都是有计划的。

一支组织得当的部队,怎么安排火力都是有一整套计划,既然不会胡乱开火,就大大降低了误伤的几率。

总而言之,不要觉得近些年拍摄的国产影视剧就是真实的战争,也不要以那些影视剧以基础思考一些所谓的问题。

别说战争,就是军事演习里都不会有这种问题的出现。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

大略地说,苏军的“乌拉冲锋”是二战时期的步兵突击战术,有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和陆空协同,基本能跟上现代战争形势;而日军的“板载冲锋”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强调士兵以精神和勇气在火力并不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步兵进攻,这两者有20年的代沟。

这两个口号在俄文和日文中貌似都是“万岁”的意思,日军的战术大约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看《地雷战》鬼子军官喊过“牙鸡给给”之后,鬼子兵的狼奔豕突,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猪突冲锋”,不过要注意的是,真正有经验的日军作战部队,冲锋时是不鬼哭狼嚎叫唤的,而是闷头利用地形迅速接近。

我们知道,在二战时期苏军已经逐渐开始走“大炮兵主义”的路子,而日本陆军奉行的是“大步兵主义”,即坦克和火炮要围着步兵转,这是两国步兵冲锋的本质区别。在早期中国战场轻松取得优势后,日军更加迷信“白兵主义”,即刺刀和武士道精神才是战斗中的制胜之本,在步兵攻击的理念上就落伍于欧美,甚至把后来研制的九六式轻机枪也装上了刺刀,如此的执拗,二战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猪突冲锋”的精髓和要旨,是步兵要冒着敌方火力,不顾一切地象野猪一样低头猛冲,同时各中队长、小队长也要挥舞着战刀冲在前面,以期尽快与敌短兵相接,用白刃战解决战斗。但是这类冲锋在火力羸弱的中国军队面前或许有效,在苏军和美军的强大炮火和速射武器之下,会造成严重的伤亡。

因此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国大兵评价:“对毫无防备的人来说,一群野猪是危险的,而对一群弯弓搭箭有准备的猎人来说,野猪就是盘中餐”。其实这是废话,美军的步枪都是八发的半自动,再加上近战利器汤姆逊、手枪等等,他们当然不怕猪群。

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特地派来个战地观察团,他们惊讶地发现日本人的战前训练居然是拼刺刀,然后又看了日军进攻时坦克的分散使用,以及与步兵的严重脱节,目瞪口呆的德国人向国内提供了一份报告:“日本陆军的战术还停留在一战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很难说在此期间,德国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此报告没有关系。

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守卫长沙城的李玉堂第10军战前获得300支汤姆逊,大部分配备给军部搜索营,对白刃突击的日军进行机动防御,毙敌甚众。善于夜战的“加藤大队”之大队长加藤少佐,就是被汤姆逊打穿了肚子。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军队装备足够,也不怕鬼子的猪突冲锋。

严格地说,“乌拉”这个词在俄文里并没有准确的含义,是个表达强烈情感的语气词,大约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冲锋时喊的“冲啊,杀啊”什么的,因此“乌拉冲锋”其实不能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存在,并非军事术语。但二战苏军的步兵冲锋是很有章法的,尤其是步坦协同成为常态。

类似于《兵临城下》那种冒着德军密集火力的决死冲锋,要么是艺术表现形式,要么是在斯大林格勒特定的局势下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苏联红军一直这么干下去,在“希特勒电锯”面前用尸体开路,那他们打不到柏林。

真实战争中,战士在发起冲锋时会像电影里一样大声吶喊吗

别被战争神剧洗脑了,现代职业军队在冲锋时大喊大叫那跟寻短见没什么区别,等于通知敌人我要来了、我从哪来、我怎么来。你不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抗战时期日军的中队长和小队长都冲在队伍前面,真的是悍不畏死吗?他们又没长俩脑袋。

非也,这是日本陆军操典的要求,因为所有的日本士兵在阵地进攻时,进退都以军官的指挥刀为令,而战术编组和动作则完全遵从部队长的手势。因此鬼子兵冲锋时既不依靠军号和喊叫指挥,更不会喊着“冲啊”、“杀啊”的口号,而是像哑巴一样缄默运动,颠覆认知了吧?

这也就是日军独立作战的最小单位中队,其指挥官中队长在冲锋时必须跑在队型前面的原因,否则大多数鬼子兵看不到他的手势。同样,队伍中的小队长也要尽量靠前,从而按照中队长的手势命令,进一步传达和组织部队,所以日军在作战中,军官里以中队长和小队长伤亡最重。

比如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打到后来,鬼子不得不以大佐联队长带着一帮少尉代理中队长和曹长代理的小队长,因为基层军官死的差不多了。万家岭大捷中,对于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空投200多名基层军官这事,一直有所争议,笔者个人认为是存在的,因为第106师团是特设师团,大队长以下都是非现役军人,实战经验和掌握部队的能力肯定欠缺,又得冲锋在前,死伤惨重一点不奇怪。

而离开了中小队长的战场指挥,鬼子兵是难以有效的组织冲锋或者防御的,这是“蚁族”民族的特性,而日军的空投能力有限,因此最紧迫的就是补充基层军官。

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日军第6师团的一个支队配合初上战场的第39师团攻击桂军的大竹山阵地,根据抗日老兵的回忆,两拨鬼子的冲锋套路完全不通,久经战阵的第6师团鬼子兵会以稀疏的队形,一声不吭闷头前进,不停利用身边的掩蔽物迅速跃进;而第39师团的中队长以下军官都没有实战经验,大小鬼子拥在一起大呼小叫的冲锋,这就是紧张所致,真正难对付的显然是前一拨。

包括冲到战壕前的白刃格斗中,有经验的鬼子兵也不会鬼叫着拼刺,那样既浪费力气又容易露出破绽,真正训练有素的双方刺刀拼杀,只会听见重重的喘息声和突刺的低吼声。战场是残酷的,没有人同情弱者,那些大喊着“杀”或者“杀啊”的一定是菜鸟,目的只有一个:壮胆。

比较例外的是日军的“板载冲锋”,这就是所谓的万岁冲锋,日军士兵会高喊口号是“天蝗陛下万岁”或“万岁”(日语音作banzai)端枪冲锋,但这是非正常情况下的作战方式,也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第一是“欺软”,就是对手已经被重武器完全压垮,胜利在望的情况下日军用白刃战扫荡战场;第二是“怕硬”,也就是绝望之下的自杀性冲锋,不要命也要气势,当然是非常规作战。

其实日本陆军也装备有军号,但大多是用于部队的勤务号令,如起床、熄灯、集合、开饭等等,战场上的命令发布基本不依靠军号传达的,所以很难见到鬼子吹“冲锋号”进攻的情景。冲锋号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气,可也会最大限度的暴露军事行动。所以日军的缄默冲锋凭借的是单兵素质的优秀,追求心理镇定而不是气势。

(真正的鬼子兵冲锋)

《兵临城下》里苏联红军从伏尔加河上岸后即组织冲锋,两个人共用一条枪,嘴里喊着“乌拉”前仆后继,纷纷倒在严阵以待的德军火力之下,一方面那些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作战经验不足,一方面那是美国人拍的电影,多多少少有埋汰苏联人的意思,在苦逼的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兵员是多么紧缺的宝贵财富,怎么可以如此轻易损耗?十几个人就能守一座大楼了。

至于战争影视里嘛,多是为了渲染战场气氛,可能会看得你热泪盈眶,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天真的上了战场千万别大喊大叫,敌人一看就是生瓜蛋子,专门朝你招呼。在战场上生存靠的是经验和运气,以及平常训练出来的战术技能,而气势真的没什么用处,徒增笑柄尔。

(日军分队进攻队形)

现代战争如果采用人海战术、集团式冲锋还有用吗

我又要说实话了:现在很多人还停留在打冲锋、面对面“拼刺刀”的旧式思维之中。其实现代战争中采用人海战术、集团式的冲锋根本就没啥用了。有时候估计无异于自杀的状态了,没办法,现代战争真的不是靠人堆起来的。

我认为关于战争,大家一定要有现代化的思维。现在还搞大规模的冲锋、大规模的捉对厮杀这种作战模式,一定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的。

我这样说的话,肯定有很多人会反对我,甚至提出很多具体的战例来驳斥我。具体的例子一举一大把,例如:抗日战争、苏联的卫国战争以及二战以后的很多战争,很多战争都是靠人数取胜的。

于是乎,很多人认为只要坚持战斗、坚持用人去硬拼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大家忘记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现代战争的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再用过去的老思维、老套路来打仗的话已经不行了,如今都是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模式了。

为了加深大家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战争的认识,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现代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为什么说,现在还靠人海战术已经完全打不赢现代化战争了呢?

其实从海湾战争开始,人海战术已经完全失效了

说起战争形式的变化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冷兵器时代,也就是面对面厮杀的时候;二是,热兵器时代,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冲锋、人海战术的时代;

第三个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战时代了,这种战争形态下,往往就会出现“零接触”的战争形式了。说白了就是,你还没有发现敌人或者还没有反击——你已经被敌人打败了。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我来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吧:

当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现代化战争的教科书

199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战争基本还是靠人取胜的,例如:二战、越南战争等等。可是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

1990年萨达姆靠着机械化的装备以及兵力的巨大优势——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科威特。老萨以为自己很厉害、很勇猛,立即对外宣布:科威特从此变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了。

其实我们还是要感谢萨达姆的,因为没有萨达姆的嚣战,我们也许并不知道:现代化战争还可以这样打。

其实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一开始,联合国以及美国都对萨达姆发出了警告,要求其无条件的撤军。老萨给出的答复也很简单:就是不撤,因为老萨的手中“有牌可打”。

当年伊拉克有正规军120万人以上,有4280辆坦克,2800门火炮,装甲运输车2800辆,其中有大量的苏制T72坦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另共有飞机1300余架,包括米格21、米格25飞机、米格29飞机、幻影Fl飞机就有100架以上。

以上就是老萨引以为傲的资本,说实话:萨达姆也没有什么错,毕竟手里有“真家伙”。大家闭着眼睛回忆一下:1990年的我们除了核武器比伊拉克强大以外,常规武器也许和伊拉克也差不多。

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了——伊拉克的这些所谓的现代化武器以及百万大军,多国部队只用了一个多月就让其“灰飞烟灭”了。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伊拉克军队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而美军几乎是“毫发无伤“的状态。

开战以后,美军仅仅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就打垮了伊拉克百万大军。大家要记住,美军绝大部分的伤亡都是自己造成的,伊拉克军队实际上没有打死几个美军。

反观伊拉克这边就惨了:伊拉克大军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其中2万人直接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飞机324架,坦克3847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舰艇143艘,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什么是现代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呢?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现代化军队,伊拉克军队也只有被“降维打击”的份了。没办法,现代化战争就是如此的直接、如此的残酷、如此的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海湾战争以后,几乎所有战争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了,例如:当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完全靠空袭来迫使对方投降了;往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同样是先空袭、电子战,最后才派出的地面部队的。

为什么现代化战争靠人海战术、集体冲锋已经无法取胜了呢?

前面已经跟大家介绍了现代化战争的威力和具体情况了。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现代化战争已经对人海战术、集体冲锋免疫了呢?

1、现代战争基本都用的是高科技装备了,例如:巡航导弹、隐形战机、无人机等等。在这样先进的装备面前,人海战术、集体冲锋无异于送死的节奏了,你还没有发现敌人的情况下,你已经被炸成了“一缕青烟”了。

2、现代化战争基本上在前期都是零接触的战争,先电子战、后空袭、最后才是地面进攻。一般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就解决问题了,哪有给你人海战术、集体冲锋的机会。

3、往后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朝着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了。试想有一天,你面对的敌人都是无人机、机器战士的话,你搞人海战术、集体冲锋有啥意义。

其实理由还有很多、很多,我也没有必要再说那么多了,懂的人、愿意承认的人自然是懂得。可是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也许还会用各种理由反驳我的,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现实会说明一切问题的。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真正的落后不是武器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是思想的落后、模式的落后、观念的落后……

日本的“万岁冲锋”战术这么蠢,为什么日本军队几十年不改

旧时的日本陆军步兵,普遍都身材矮小,看网络上盟军和投降的日军站在一起就一清二楚了,仿制德国毛瑟7.92mm步枪的“金钩”步枪,也即明治三十年式步枪,著名的三八式步枪的前身,原本要发射7.92mm全威力毛瑟步枪弹,但由于7.92mm弹丸后坐力极大,这令日本军人非常不适应。

为此,日本枪械工程师友坂成章大佐,将7.92mm口径改成了6.5mm,在弹丸射程和威力略微有所下减的前提下,却做到了有效缓解后坐力,日本军人在射击时能较好地掌控,因此,发射6.5mm友坂步枪弹的“金钩”步枪,就成了日本陆军的制式装备。

在日俄战争中,参战的日本陆军主力师团,就是凭借手中的“金钩”步枪,无数次发起了“板载”冲锋,在残酷的白刃作战中,拼掉了大量身高马大的沙俄士兵。

“金钩”步枪,在对俄战争中,以400米内射击精准(步兵交战通常开始的射击距离),后坐力可控,装上军刺以后枪身较长,特别适合日本陆军步兵拼刺,据此而名闻遐迩。

日本军部对于“金钩”步枪喜爱有加,平常非常专注步兵的射击训练,包括用专职的教官培养士兵的拼刺技术,在战场上终于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普遍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就是在“金钩”步枪的基础上改造提升而来,“金钩”步枪在日俄战争期间,就发现沙尘等容易进入枪械的操控系统,导致射击时出现故障。

对此,枪械设计师时任陆军大尉的南部麒次郎,将枪机重新进行简化,将表尺改为直立式,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三八式步枪被华北的抗战军民称为“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于明治43年,也即1910年开始,陆续取代了日本陆军中装备的“金钩”步枪,也即三十年式步枪,成为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一直使用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在日军中装备整整35年。

二战时期,由于日本军部坚持认为“百发一中”的冲锋枪(日本人称“机关短铳”),拒绝军队装备冲锋枪,研发成功的8mm百式冲锋枪,直到战争快结束时,才少量装备日本陆军野战师团,与日本陆军大量装备的6.5mm三八式、7.7mm九九式步枪相比,其装备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三八式步枪,采用5发桥夹弹舱供弹,手动子弹上膛和退弹壳,发射速度比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卡宾枪和冲锋枪等自动枪械要慢许多,但具备有效射程远,射击精度高的优点,战时比较节约子弹,因此,适合对于黄铜等资源紧缺的日本陆军使用。

枪长1.28米的三八式步枪,加上三零军刺时,枪长能达到将近1.7米,超过了日本陆军步兵的平常身高,特别适合身材普遍不高的日军拼刺刀。

“板载”冲锋时,一般此前都用92步兵炮、89掷弹筒进行了狂轰滥炸,九二式重机枪提供侧翼火力掩护,“歪把子”轻机枪在正前方随步兵突击,步兵端起上军刺的三八式步枪冲锋。

在百米距离内,冲锋方往往10余秒时间,就能攻克火力稀薄的防御阵地,“板载”冲锋,在亚洲战场上可谓屡试不爽,毕竟防御方也是以5发手动步枪为主,轻重机枪装备都非常少,又缺少迫击炮、榴弹炮等重兵器的火力打击。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陆军在亚洲战场上非常有效的“板载”冲锋,在海上舰炮打击,天上战机轰炸,地面步兵装备M-1式卡宾枪、M-1A1冲锋枪、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M-1918A1/A2“勃朗宁”自动步枪等步兵自动枪械为主的美海军陆战队面前,许多情况下的“板载”冲锋,就成了令日军有去无回的自杀式冲锋,往往还未击中美军,胸前就被防御或进攻的美军手中的自动枪械打成了窟窿,突突地往前冒出血来。

万岁冲锋和乌拉冲锋哪个更厉害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日军的万岁冲锋和苏军的乌拉冲锋根本没有可比性。万岁冲锋其实是日军最后的反击,在二战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装备精良的盟军打落花流水,日军自知败局已定,为了避免成为俘虏,于是故意在盟军的立体火力网下发起大规模冲锋,一边还高呼着“天皇陛下万岁”,直至全部阵亡。而苏军的乌拉冲锋虽然也是大规模集团冲锋,但他们的目的是求取胜利,在冲锋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最后苏军损失不小,但是往往能够攻占目标。

其实日军的万岁冲锋在日俄战争期间就已经使用过,不过那时候并没有二战后期这样疯狂,当时日军对阵俄军时,炮火数量是占据优势的,所以日军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先用炮火覆盖俄军阵地,然后发起大规模冲锋,最后再与俄军拼刺,在那种速射武器缺乏的年代,这种“猛打猛冲”的战术确实实用,经过了日俄战争,日军将“冲锋加上拼刺”这种战术在军中大肆宣扬,为此还在步兵分队中加上了掷弹筒等武器。在抗战时期,我军装备落后,兵员素质不如日军,所以日军的这种“冲锋加拼刺”在中国战场上又得以施展,他们总是用火炮开路,步兵冲锋,有些意志薄弱的中国军队甚至被日军这种大规模冲锋吓破了胆,直接放弃阵地。

苏军的乌拉冲锋是在大纵深作战下,步兵发起波浪式冲锋,冲锋人员排成一道道兵线,整体队伍有数千米之长,用人海战术保证火力的密度足够大,敌军遭到这种战术的攻击,往往阵地会被撕开一道口子,从而导致全线崩盘。当然了,这种密集的冲锋也使士兵的伤亡率大大提高,不过在战场上,这种战术虽然显得有些呆板,但也非常实用。

日军从当年的“冲锋加拼刺”战术变成了“万岁冲锋”战术,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谁让他们在乎武士道精神呢?日军这样前仆后继的送死,也让一些美军患上了心理疾病,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不怕死的军人。

二战后期的日本的“万岁冲锋”,最后起到作用了吗

万岁冲锋其实真的很秀的

你得想板载冲锋的触发条件——被围,被炸,还没吃的,弹药也差不多没了。撤又撤不了,打也打不过。

于是——投降是不会投降的,这辈子都要为舔皇效忠的,打又打不过。只有靠板载冲锋自杀才能维持的了面子这样。

靖国神厕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超喜欢在里面的。

所以,万岁冲锋应该说是一种方便对面刷KD比的送人头行为。

微型冲锋枪和冲锋手枪如何界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容易界定,冲锋枪手枪本身是手枪,只是可以全自动发射。

而微型冲锋枪则是冲锋枪,只是作为微型化的设计。

再说通俗点,当年的抗战中八爷的盒子炮,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冲锋手枪。

因为盒子炮具有全自动射击的能力。只要扣动扳机,可以将10到20发子弹瞬间扫射出去。

然而,这种全自动设计在实战中极少有人使用。即便是使用盒子炮经验最为丰富的中国军人,最多只是连续单发射击。

除非就是敌我相距几米,对方又是人贴人,你的盒子炮全自动射击采用一定作用。

电影常见是将盒子炮放平,水平扫射,实际上最好的是倾斜45度。

为什么?因为全自动射击枪支跳动太厉害,人很难控制住,射击意义不大。

至于微型冲锋枪,那是另一个改变。

比如大名鼎鼎的乌兹冲锋枪,它就有微型版本:1990年代推出,类似较大型的冲锋手枪,同样9毫米口径,打开枪托后全长460毫米(18.11寸),枪托向右折叠时全长只有250毫米(9.84寸),枪管长117毫米,初速为每秒350米,射速为每分1250发(约每秒21发)或每分1700发(约每秒28发),装25发弹匣时重2.2公斤。

然而,微型冲锋枪就是冲锋枪,它的射击基本都是扫射,当然也可以点射。但微型冲锋枪的主要射击模式,还是扫射,这是两者根本性的区别。

而不能扫射的微型乌兹冲锋枪也存在,叫做乌兹手枪:1984年推出,-微型乌兹的半自动手枪版本,为9毫米口径,初速为每秒345米,主要出口至各地民用市场,设有枪口制退器。

士兵冲锋时为什么不手持防弹钢板掩护自己

在最新的防弹材料出现之前,能挡住子弹的钢板厚度不是普通人扛得动的,只有坦克才能扛着跑。就算用最新的防弹材料做盾牌,挡得住子弹但也挡不住冲击力啊,手臂骨折是跑不了的。而且,就算能挡住子弹,天上飞的不光是子弹,还有炮弹呢和重机枪弹呢,那玩意可是连装甲车的护盾都能撕裂的,你手持的盾牌算个毛线。

在冲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速度而不是防护,所以标准战术是冲锋的步兵只管埋头以最快速度往前冲,不要停下,不要射击,不要找掩护,一直冲到指定位置,掩护任务交给后边的重机枪和轻机枪。

至于电视里经常有的防暴警察持盾镜头,那是因为防暴警察面对的只有暴乱人群和恐怖分子,可能面对的武器是石头、木棍和菜刀,最多还有几把手枪,面对步枪的可能性不大,一个盾牌可以有效抵御这种冷兵器和手枪弹的袭击。

什么是冲锋手枪

手枪是单人使用的自卫武器。按其用途手枪可分为:自卫手枪、进攻手枪(又称:大威力手枪)、冲锋手枪和特种手枪四种。

冲锋手枪通常是指兼备自卫、进攻和冲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手枪。与自卫或进攻手枪相比,冲锋手枪不仅能实施半自卫射击,还可实施全自动或设定的2发以上连发射击,有效射程也相对较远;与冲锋枪相比,冲锋手枪重量比冲锋枪轻,但枪托又是附加品,一般以枪套或匕首为抵肩物(冲锋枪的枪托不论采用固定、伸缩或折叠,大都固定地结合在枪身上),有效射程也比冲锋枪稍近。

顾名思义,冲锋手枪的性能介于手枪与冲锋枪之间,目前这种“冷门武器”还在继续发展,并逐渐发展成现在比较热门的“单兵自卫武器”。

国产的冲锋手枪,典型型号是80式冲锋手枪,该枪是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代传奇名枪“毛瑟”1932式7.63毫米冲锋手枪的基础上研制的。该枪名字很多,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等,都是它的别称。80式手枪既吸取了毛瑟1932式7.63毫米冲锋手枪携带方便、火力猛烈、射程远、威力大、可实施单连发转换射击等优点外,又结合我军官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进行了大胆改进和创新,使得国产80式手枪成为吸毛瑟之优点,摒弃毛瑟之不足的第一支国产冲锋手枪。

图注:80冲锋手枪

而欧洲的冲锋手枪型号,则很多。

奥地利斯太尔TMP战术冲锋手枪

该冲锋手枪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根据北约个人自卫武器概念研制的新一代冲锋手枪。于1992年正式推出,旨在装备军队中车辆、飞机驾驶员以及工兵、通信兵、电台兵等人员,其中的“TMP”就是战术冲锋手枪的缩写。该枪比普通手枪稍重一些,全枪只有41个零件,大量采用了工程塑料材料。使用时射手可单手发射,并兼有冲锋枪和手枪双重功能。具有结构紧凑、轻小灵活、火力强、容易控制等特点。作为一款新型武器,TMP在枪械结构、射击原理上推陈出新,性能远胜毛瑟冲锋手枪。

图注: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研发制造的TMP冲锋手枪

德国HK11.43毫米进攻型冲锋手枪

1991年夏天,美国柯尔特公司与德国HK有限公司共同为美军签署了一份合同,向美国特种部队提供30支新研制的冲锋手枪系统。样枪口径11.43毫米,这就是HK11.43毫米进攻型冲锋手枪。

德国HK11.43毫米进攻型冲锋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并大量采用合成材料。该枪之所以被命名为进攻型冲锋手枪系统,是因为它具有多功能战术性能,全枪由三部分组成:一支手枪,一个消声器,一个由激光和照明灯构成的瞄准系统。全枪质量2.28千克,装上消声器时全枪长339毫米。在HK进攻型冲锋手枪上,有4个操纵杆。在套筒座后方左侧,是手动保险,操作方式与柯尔特M1911式手枪一样。如果左撇子射手使用,可将该保险移至右侧。在手动保险前面,是击锤待击解脱杆,动作时无声响,很适合在执行秘密行动时使用。

图注:德国HK公司生产的11.43毫米进攻型冲锋手枪

意大利伯莱塔M93R式9毫米冲锋枪手枪

该冲锋手枪是意大利伯莱塔公司为意大利特种部队研制的一种全自动手枪。武器具有自然指向性好、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精度高等特点。该枪是以伯莱塔92型为基础,在1975年开始设计的,相当于是采用了单动击发装置和重型套筒的全自动92型,但其全自动模式只能进行3发点射。伯莱塔93R的设计思想与1970年代活跃的恐怖活动有关,设计目的是为特种部队或要员护卫提供一种如手枪般紧凑,但火力强像冲锋枪一样强的小型全自动武器。

图注:意大利伯莱塔公司生产的M93R冲锋手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