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用了60多年的绑腿,为何1988年开始使用军靴?过去当兵的要打绑腿,有什么用处,现在为什么不打了_绑腿_行军_日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行军虫 绑腿 行军 日军

本文目录

  • 中国军队用了60多年的绑腿,为何1988年开始使用军靴
  • 过去当兵的要打绑腿,有什么用处,现在为什么不打了
  •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 栽种绿植如何防止病虫害
  • 玉米为何出现“光秆”,如何有效进行防治
  • 草地贪夜蛾已经扩散到哪几个省份

中国军队用了60多年的绑腿,为何1988年开始使用军靴

抗日片或者解放战争相关题材影片里,经常会出现一种叫做“绑腿”的装备,顾名思义,就是把士兵的小腿用布条紧紧地绑起来,好像缠着厚厚的绷带一样,主要起到保护腿部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减少行军伤亡。绑腿在当时是如此地流行,以至于如果哪部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战争片没有出现它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不适应,甚至被视作“穿帮”。

但奇怪的是,以建国后为时代背景的战争片或者其他军事题材的影片里,就很少看到绑腿的身影了,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今天的某支部队仍然用着“绑腿”这样的装备,是不是让人觉得很违和呢?是就对了,因为自1988年起,我国军队就几乎完全弃用绑腿这种落伍的装备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漂亮且实用的军靴。

民国年间引入我国,绑腿曾在军中流行数十载

建国前的军人都使用绑腿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而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而且不止是我国,就连欧美日等列强的军人,也都在使用这样的装备。关于这种装备何时进入我国的,已经不可考了,可能清末就已经有零星使用,但大规模装备到军队,则是在民国中后期,所以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相关的影片中,绑腿就大量出现,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绑腿仍未退出我国军队的装备行列,比如朝鲜战争,甚至更晚的越南战争,我国军人就都使用过绑腿。只不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绑腿的局限性被逐渐认识到,终于在1988年,绑腿在中国几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几乎,是因为在一些特殊军事训练中,它仍然有被使用,甚至不得不用。从民国中后期到1988年,绑腿在中国军队一共流行了超过60年,保护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昔日大功臣,今天却成了“害人精”,绑腿已不适应现代化战争

绑腿很廉价,毕竟就是一根布条而已,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一直到上世纪初,军队行军仍然靠双腿行走为主,而绑腿,就正是为长途跋涉所设计的。士兵用上它,可以极大地缓解长途行军的疲惫感,也可以避免腿部刮伤以及防止虫蛇叮咬。正是因为它价廉而有用,才会在各国军队中广为流行。

然而随着战争模式的现代化,绑腿的缺点就愈发显现了。首先,现代化军队的行军已经不再主要依靠双腿,而是靠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由于不再需要人力长途跋涉,绑腿的两大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反倒是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点凸显了出来。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组织了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与美军作战,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军队高层意识到了绑腿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在此之前,中国军人虽然也历经了无数的大小战役,却从未领教过真正的现代化装备,其中最让中国军人胆寒的,就是含有燃烧剂的炮弹。

士兵一旦被这种炮弹击中,哪怕当时不致命,衣服鞋帽也会因为附着了燃烧剂而持续燃烧,为了保命,这些士兵们就不得不立刻脱下装备,否则即便不被烧死,也会被严重烧伤。

然而普通的衣物装备可以方便地脱下,绑腿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脱除,于是不少士兵就因此而被烧伤甚至烧死。眼见情况如此严重,当时志愿军的一些领导就自作主张下令士兵脱下绑腿,这才及时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其实别说领导下了命令,哪怕不下这种命令,出于求生本能,见识了战友惨死的士兵们,也会自行弃用这种装备的。

没了绑腿谁来保护士兵?颜值更高的军靴应运而生

自从朝鲜战争吸取教训以后,中国军队就已经开始逐步弃用绑腿了,但彻底的废除,却直到1988年才实现。没有了绑腿,又该谁来保护士兵呢?答案就是军靴,一种颜值高、透气性良好,穿着也很舒适的长筒靴,这也正是今天中国军队的主流装备,同样也被世界各国的军队普遍采用。

军靴是皮质的,透气性好不闷脚,既能当鞋穿,又能起到保护小腿的功效,再加上穿脱方便,故而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防护需求。不过军靴的造价可比绑腿高得多了,这或许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到1988年才普及它的原因。

虽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绑腿作为一种军事装备,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即便是今天,在一些特殊的军事训练,尤其是需要长距离徒步行军的训练中,绑腿仍然是最佳选择,因为它比军靴轻得多,长途跋涉能省下不少力气。当然了,在咱们普通人看来,似乎还带着一点“复古气息”。

过去当兵的要打绑腿,有什么用处,现在为什么不打了

军用绑腿,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在英国殖民地印度服役的士兵,在腿上就缠上了用长布条做成的绑腿,绑腿也成了当时士兵服装的一部分。

士兵打绑腿

打绑腿就是将一长条布带绑在腿上,具体的使用方式为,将长布条的一端,从鞋帮开始绕脚腿平裹,打好的绑腿应松紧适度,如果太紧的话,走起路来别扭。如果太松的话,是不会起任何作用,打的好的绑腿应将鞋口严封,走很长时间也不松,虽然简单,但也需要多练习才能打好。

士兵打绑腿

士兵在腿上打绑腿,主要是用来保护腿部。下面是绑腿的用途:

1.长时间行军时,打绑腿能够防止血液向腿部聚集,防止小腿肚子胀疼。

2.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山地行军时,绑腿可以防止蚂蝗等动物进入士兵的裤腿管,对士兵产生伤害。另外可以有效防止荆棘钩挂裤子,减慢行军速度。

3.在战场上绑腿可临时替代绑带使用,例如出现骨折时。

4.战场上可作临时绳索以供攀爬,或者是当做捆扎带捆绑俘虏用。

5.如果有士兵负伤后,没有担架后送,绑腿可以与树枝绑在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担架使用。

6.可以临时用来包扎各种物品。

一条腿已经打好绑腿

现在士兵不打绑腿,是因为这种东西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在以前,士兵需要依靠两条腿行军,绑腿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随着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士兵在进出战场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卡车、装甲车来运送,所以绑腿就逐渐被具备防护功能的作战靴所取代。作战靴拥有绑腿没有的用途(作战靴一般高度都会到小腿部分,它除了可以减缓血液向下聚集,还有可以防止脚踝扭伤,另外一般鞋底还有一层防护层),另外穿脱起来要比绑腿更加方便。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日军的“屁帘儿”奇丑无比,却是天皇的“恩赐”,并避免了日军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其功能类似于猪八戒的招风耳。八路军的军帽有类似功能却非常美观!

日军的这种设计,并非日本的独创,具有独特的功能。甚至在中国军队的军帽上,也有类似功能的设计,但要美观许多。

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日军为什么一定要用几块黄尿布,耷拉在帽子边上。

日军军帽垂布,是天皇的所谓“恩典”。

日军军帽两侧的垂布,设计非常奇葩。和三八式步枪一样,是二战日军的标配,通常被称为“帽垂”。

有一种说法,说是日本人怕被中国军队的大刀砍头,所以专门设计在军帽两边加帽垂,可以缓冲大刀欢杀的力量。这种说法绝对没有任何依据,因为凭借几片布片,根本无法抵御大刀劈砍的威力。

那么这几块奇丑无比的布片,最初是如何装备到日军部队中来的呢?

1874年,日军侵占我国台湾省后,台湾的爱国军民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入侵的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顽强抵抗。

驻台日军在“清剿”抗日武装的同时,深受台湾蚊虫叮咬之苦。由于台湾属于偏热带性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变化快,蚊虫很多,给日军造成了许多非战斗性减员。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日本天皇为了表现自己体恤“臣民”,进一步开展侵略战争,颁布了所谓的“天皇敕令”,给台湾的日本驻军配发“军帽垂布”。

1900年,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佩戴了这种有帽垂的军帽。

这种独特的设计,把整块布分成几块,帽子上方有三个通气孔,后面有绳带。后来几经修改,1938年6月,日军士兵配发陆军略帽,将“军帽垂布”随同发放,在帽子后下方有四块布片,耷拉在帽垂上,走起路来随风飘扬。

作用不大的功能和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

这么做的作用主要有4点:

一是防止蚊虫叮咬。在行军途中,可以自然飘动,在日军作战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蚊虫肆虐。这样就可以多少赶走一些蚊虫叮咬。

你要说这种设计效果有多大?当然不可能完全赶走蚊虫。对头颈部多少有一点保护作用。

二是便于空气流通。这种设计,相当于猪八戒的招风耳,通过帽垂不停地摆动,也促进了空气流通,便于散热,在闷热的雨林天气作战,增加舒适性。

三是可以遮阳。帽子上有了这种布片,多少也可以遮挡一些阳光。

四是应急作用。战场上,在士兵受伤时,经常不能及时找到干净的布,用来包扎伤口。这种布片虽然卫生状况不佳,关键时刻也能扯下来应急,包扎一些不太严重的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

日军在亚热带地区作战,尤其是在缅甸、英帕尔等丛林地区,由于蚊虫叮咬造成疾病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有了这种布片,有效降低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

有人估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由于装备了这种布片,减少了日军大约10万人的非战斗减员。我认为这个统计并没有太多的依据。

照我看来,这种布片,不能否认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起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你想想看,行军途中,如果汗水、雨水把这些布片打湿,再加上天气闷热,这些潮湿的布片,贴在头颈部的皮肤上,能有多舒服?所以这种设计并不是很受欢迎。

日军的这种奇葩装备,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他们认为这些布片迎风飘扬,比较拉风、“威风”。

在日本武士时代,日本武士就有一种称之为“阵笠”的装备。日本武士佩戴一种四周垂下布条的斗笠。这种布条主要功能是遮阳,同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因此,日本人在设计之初,除了参考借鉴当时法国军队的设计,也借鉴了古代武士“阵笠”的设计风格。日本人认为:这种设计好看、威风,能够展示他们所谓“皇军”的“形象”。

并非日军首创。

头上用布匹包扎,在中国古代叫“帻”,唐朝以后称为“幞头”。中国古代打仗时,士兵们在头上,就经常会包扎着一些布匹,式样五花八门,古代士兵的头巾,包裹士兵整个头部,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同时也能防止蚊虫叮咬,关键时刻可以用来包扎伤口。清朝李鸿章的北洋水兵,头顶上也裹着布片。

在军帽两侧加帽垂这种设计,法国人,德国人都曾经使用过,更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

法军为了防止士兵被阳光暴晒,从而灼伤皮肤,特别设计在帽子的后面加装布片,主要目的是防晒和防止蚊虫叮咬。法军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陆军部队。因此在明治时期,日本组建近代陆军,口号是“全面西化”,对部队的着装进行改革,仿效了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

与此设计类似的是德军的“德式山地帽”,国民革命军的军帽,就参考了这种设计。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得到了大量的德式装备。其中,德式山地帽的设计,也就被大量列装国军。

全面抗战开始后,驻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根据国军统一编制序列,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也开始佩戴这种设计的军帽。

抗战初期,国民党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后来随着抗日战争进入中后期,国共双方频繁发生摩擦,国民党停止或者延迟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也基本不再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因此,八路军帽子上一般不再有“青天白日”的帽徽,而只以两颗扣子作为代替。

而这两颗扣子是可以解开的。如果解开扣子,就可以把帽子两边挡耳朵的部分放下来,可以遮挡蚊虫叮咬、遮阳,天冷时,又可以护住耳朵御寒。这种设计比较美观。可放可收,非常人性化。

并非全部日军配备。

配发军帽垂布,主要是抗战时期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和日本南方军。其作战区域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在华北战场作战的日军,由于没有那么多蚊虫,所以很少配发。

而日本关东军,则基本没有配发这种装备。因为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作战,气候相对寒冷,没有热带雨林,没有那么多的蚊虫叮咬,平时也很少有太阳暴晒,所以不需要有这种装备。

栽种绿植如何防止病虫害

养在室外的花卉植物比养的室内更容易感染病虫害,很多人在阳台和院子里养花的时候,看到感染比较多的虫害,就觉得这些盆栽植物没救,有很多朋友甚至会直接将感染害虫的植物丢掉,你也可以用下面这些方法防治。

1、介壳虫

介壳虫是最难清除的一种害虫之一,因为这种外层的表面长了一层蜡质壳,平常的农药对它来说都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已经是成虫了,如果在它的蜡质壳还没长出来之前清除就会比较简单,常见的氧化乐果就能将它清除。

盆栽养护的植物植株比较矮小,可以用酒精它们清除,可以直接用棉签蘸上一些酒精,涂抹到害虫感染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根治害虫。

如果介壳虫的量非常少,可以直接用牙签将它们一个个挑死。

如果是介壳虫刚开始爆发的时候,这些幼虫就可以用常见的护花神或吡虫啉清除,如果这些介壳虫长成了成虫之后就很难对付了。

2、根粉蚧

根粉蚧是一种很难清除的害虫,而且它们很难被发现,因为它们通常是隐藏在跟进的里布,如果不拨开土壤,植物快要枯萎,你都很难发现这些害虫。

在土壤干燥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感染,特别是在夏天和冬天休眠的时间,土壤比较干燥,这个时候根粉蚧就容易蔓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它甚至会感染其他比较健康的植物。

如果发现有根粉蚧,那一定要及时清除,避免他们在土里面产卵,这个时候可以直接用护花神或蚧必治浇灌,将土壤完全浇透,你甚至可以将两种药交替使用,这样可以避免虫子产生抗药性。

3、蚂蚁

蚂蚁也是一种非常烦人的虫子,它本身对植物没有多大的害处,但是它会在健康的植物上面饲养蚜虫和介壳虫,而且它们会将这些害虫翻到一些健康的植物上面。

防治蚂蚁方法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用用常见的聚酯类杀虫剂清除,也可以在盆栽植物撒上一些蚂蚁药。

4、蚜虫

蚜虫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虫害,它非常容易爆发,因为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否则整棵植物都会被它祸害,而且叶片上会留下一些粘稠的液体,看着就让人不舒服,而且它还会祸害花朵,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枯萎。

如果发现蚜虫,就可以直接用大量的清水喷洒,甚至可以直接放在水龙头下面冲洗,当然也可以直接用护花神兑水浇灌。

5、红蜘蛛

红蜘蛛其实就是一种螨虫,如果你发现家里的植物叶子变成棕色叶片卷曲,之后不断掉叶子的情况,那就是感染了红蜘蛛,这个时候一定要改善一下养护环境,避免空气干燥,养在一个通风、光线明亮的地方,可以在周围喷雾状水,增加环境湿度。

这个时候可以直接用一些温水喷洒,也可以用大量的清水浇灌,如果这些都没有效果,就可以直接喷阿维菌素或吡虫啉。

6、小黑飞

如果你的盆栽植物土壤经常潮湿,或者环境不通风,那么很容易滋生小黑飞,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小的蚊子,它们本身对植物没有什么祸害,但是它们繁殖的速度非常快,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想要防治小黑飞要及时清除周围的积水,避免虫害加重,另外就是保持土壤干燥,避免频繁浇水,可以在土面上撒上一些细沙或硅藻土,也可以直接用蚊香泡水浇灌。

玉米为何出现“光秆”,如何有效进行防治

玉米苗出现光杆,是因为玉米地发生大量玉米粘虫,玉米粘虫具有暴发性和暴食性,迁飞性害虫,典型的口嚼式害虫,俗称行军虫。

玉米粘虫主要咬食玉米叶片,1一2龄幼虫食量较小,仅造成叶片孔洞;3龄时食量大长,把玉米叶边缘咬成不规则锯齿状:5一6龄玉米粘虫食量最大,主食叶片穗轴,玉米粘虫发生严重时,会把玉米叶片吃光,有的叶片只剩很短的中脉。

玉米粘虫防治措施,叶面喷雾用2.5%氟氯氰菊酯十甲维盐等。

草地贪夜蛾已经扩散到哪几个省份

最近的农民可以说是谈“蛾”色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娥”可不一般,它可是从国外侵入我国的幺蛾子,学名叫草地贪夜蛾。从今年1月18日起,我们在云南,广西等地发现它的入侵踪迹后,不到五个月时间,就在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见到了它危害的痕迹,可见扩散蔓延速度之快。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性,专家认为,长江中下游、黄淮、华东、东北和西北等地也不会免除这场灾难。这将是农业种植中的浩劫。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性实在是太大了。它被人们称为“大胃王”,也被称为“行军虫”是有原因的,它能吃能生能祸害。这种害虫一开始在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活,但是善于迁飞,总是不安分,四处奔波寻找食物。由于雌虫产卵量大,繁殖快,为害时幼虫常常是成群结队,所以人们又叫它行军虫。它属于暴食性害虫,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后又大规模迁移到下一片地。

有人说,那赶快打药啊!因为这种害虫没有天敌,属于霸王级昆虫,在国外生活久了,抗药性极大,目前真还没有有效的药剂防治。刚刚迁移到我们国家,专家们也在积极想办法,各地在发现之后要抓住低龄幼虫期用药,所选择药剂比如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溴氰虫酰胺这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