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前辈寄语砥砺官兵精武斗志——四川省军区老干部代表为新时代青年官兵手写寄语‖唐雪元 王芳 周璐_寄语_行军_官兵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前辈寄语砥砺官兵精武斗志

——四川省军区老干部代表为新时代青年官兵手写寄语

唐雪元 王芳 周璐

连日来,四川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按照军委指示要求,组织开展“老干部代表为新时代青年官兵手写寄语”访谈活动。活动中,老首长们的寄语,蕴含深情勉励、饱含殷切期望,激励广大青年官兵感受伟大新时代的强军脉动,倍添建功新征程的信念信心。活动中,老干部们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恰如其分的场景重现,生动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倾诉着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多少枪林弹雨,多少惊涛骇浪,多少上下求索,多少壮怀激烈……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

殷殷寄语,就是希望新时代青年官兵要继承革命先烈的伟大事业,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穿越时空的启迪,就在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品格里,在初心如磐、百折不挠的意志里,在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的气概里,在严守纪律、永不叛党的承诺里,在愈挫愈勇、宁死不屈的精神里,在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里……从寄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才能无愧于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殷殷寄语,就是希望新时代青年官兵知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汝辈之责,也是汝辈之志。

孙怀堂:一心为战献青春

孙怀堂:成都第十六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年龄99岁,党龄83年。

寄语:听党话,跟党走,一心为战,敢打必胜,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展开全文

孙怀堂正在手写寄语

“你愿不愿意为党为革命吃苦?”

“愿意!”

“你愿不愿意为党为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

“愿意!”

“你能不能革命到底,永不叛党。”

“能!”

1941年秋,在一个点着豆油灯的空房子里,面对党旗,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83年后,这位老党员目光温和坚定地注视着前方,复述着当年入党时的誓言,掷地有声,一如往昔。

穿越时空,两个声音交叠在一起,时间仿佛被拉长了。72载的祖国巨变拉开了巨幕,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也缓缓在眼前浮现。

1937年秋,日寇的铁蹄踏入了孙怀堂的家乡河北新城。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他加入了八路军。一条旧棉被和一套略大的新棉军装,一身简单的行军装备伴着他走向战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是横戈马上行。有一年,孙怀堂所在部队由河北退到山东的老黄河固道县境内,此地本就荒凉贫瘠,在兵荒马乱年代,粮食成为奢望。没有吃的,他们就以野菜、黑枣等充饥,水源尽断时,还喝马尿,甚至喝自己的尿。当年,部队常年东征西战,条件差,大多数人仅有一套衣物,并无换洗的,每到根据地驻扎休整时,他们就邀约上几个要好的战友到河边整理个人内务(个人卫生)。他们脱下全身的脏衣物,先将衣物洗净后铺在河边的石头上或挂在树杈上晾晒,人就浸没在河水中,一边搓洗一边玩水,等到衣物快晾晒干时,人也往往被泡得快发胀起皱了。

“我们那一代人就这样在战火洗礼、苦难磨砺中淬炼成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格言,我们用行动践行着。大家怀揣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的朴素理想,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回忆自己的青春军旅生涯,孙怀堂这样动情地说道。

“新时代的青年官兵,一定要发扬青年人固有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和豪情。能够在实现强国强军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流下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脚印。”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孙老,更明白指引年轻官兵走上正确道路的重要性。在举行的部队各种报告会上,他总是会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青年官兵讲理想讲信仰,讲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鼓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孙怀堂寄语

刘世勋:人装结合细备战

刘世勋:成都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年龄95岁,党龄75年。

寄语:军人神圣使命,(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安全。军队是个大学校,培育能打仗打胜仗的杀敌勇士;军队是个大熔炉,炼出有品德有血性赤胆报国的人。(同时),军人又应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新时代青年军人有文化有知识懂科学,掌握现代化军事装备,人与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一定要)勤学苦练杀敌本领,听党话跟党走,落实习主席强军战略思想,(时刻做好)备战打仗准备。

我的军旅生涯是平凡的,(但)对军队的情怀是永恒的!

刘世勋寄语青年官兵

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对于95岁的刘世勋老首长而言,有两个选择最为重要:一是从军,从老百姓成为一名战士;二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段经历成为军旅生涯中最为骄傲与自豪的“高光”回忆。高尚与平凡、勇敢与淡泊、赫赫战功与默默无闻,在刘世勋老首长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这背后,是一位老兵、老党员坚守初心的本色人生。

刘世勋正在手写寄语

与岁月对望,总有一些场景能将不同时空的记忆紧紧串联在一起。

1950年11月24日,美国“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由东京飞到朝鲜,发表了一道要在圣诞节(12月25日)以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的号令。

于是,第二次战役打响。第二次战役,从11月7日开始诱敌,到11月25日大举反击,12月6日解放平壤,12月24日东线敌10军被迫从海上撤退。这场战役,我军共歼灭敌人36000多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基本上完成了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任务,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此役中,美军向“三八线”以南疯狂溃败逃亡,我炮兵第八师奉命追击。“一天上午10时许,师参谋长张九德给我交代了任务:让带翻译和通信员,3人去80华里外的清川江对岸军隅里探查机关宿营地,越快越好!”刘世勋老首长介绍,受领任务后,他们3人商议,白天美军飞机多,沿公路全时段侦察轰炸,很不安全,任务紧急,干脆绕开公路,翻山越岭穿越森林走小路,直奔清川江,过江后再翻山前行到军隅里宿营地。因为他们分析,清川江距军隅里宿营地直线距离最短,零下20度的冬天,江面应该是封冻的,他们可以在冰冻的江面走过去。

确定行军路线后,他们即刻出发,为节约时间,翻山越岭一路小跑,走了约2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清川江。可到了清川江,他们才发现,虽然此时温度已零下20多度,但由于水流湍急,江面并没有全部封冻,还有20几米的江心中仍有流水。

“怎么办?是绕道行军还是渡江行军?如绕道行军,今晚机关就要在军隅里宿营,我们前期没有探查敌社情,可能会耽误大部队按时到达宿营地。如渡江行军,水宽20多米,零下20多度,水流又比较湍急,如过江期间出现抽筋,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作为带队负责人的刘世勋老首长同大家商量最终过江方案。

“我水性可以,游过去应该没有问题!”翻译表态说。

“你过得去,我也过得去,我自小在江边长大!”通信员也不甘示弱。

见此,刘世勋老首长为了完成任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定下决心:迅速游过清川江!

刘世勋老首长至今记忆犹新,到达军隅里后,他们分头探查地形貌,并绘制了各个山头、山沟的草图,然后赶紧通过电台将具体位置报给师里。晚上,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他们仨寻了一个避风口围着火堆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4点,师机关到达宿营地。他们赶紧将执行任务情况和手绘地图呈给了张参谋长,为师机关在军隅里安全宿营和天亮后立即投入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73年前,我们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浴血奋战,用三年时间彻底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和大国地位。从这一天起,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祖国山河无恙,人民幸福安康。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说这话时,刘世勋老首长仿佛与73年前站在鸭绿江边的自己“相遇”,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因同一段历史而同频共振……

刘世勋的寄语

张少松:神圣国土守护好

张少松:成都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年龄90岁,党龄70年。

寄语:光荣使命催人奋进,神圣职责汇聚伟力。作为边防军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大力弘扬西藏精神,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负责,守护好神圣国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游行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前隆重举行。

为铭记老一辈领导人、建设者和军队英模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精神和风范,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序幕部分设置了一个重要方阵——“致敬”方阵。这个方阵就紧跟在国旗国徽方阵的后面。

张少松 中将

伴随着一曲《红旗颂》,21辆礼宾车呈“品”字形队列,徐徐驶过天安门。

1号礼宾车上,是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

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亲属代表同坐1号礼宾车的,有一位从湖南炎陵走出去的将军——张少松,直播镜头前,张将军保持着标准的敬军礼姿势,接受全国人民的致敬。

张少松是湖南省炎陵县三河镇(今霞阳镇)西台村人,1933年10月生。1949年8月参加革命,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等职。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时任某团连指导员的他率部昼夜兼程、奔袭叛匪巢穴山南地区,与兄弟部队一举扫清叛匪。

干戈森若林,长剑奋无前。1962年,张少松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0月,在反击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作战中,他所在的一一五团处在主要攻击方向。他与连长率部强渡克节朗河,连续摧毁碉堡60多个,全歼扯冬印军一个连,使敌旅部暴露在我军火力之下。1979年2月,他又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聚歼北越重镇沙巴之敌的战役中,张少松所在师担任主攻。时任团政治委员的张少松与团长率部直接插新寨,摧毁暗堡67个,歼敌千余,为聚歼驻守沙巴的敌王牌三一六A师立下大功。战后,张少松升任师副政治委员并选送军事学院深造。随后又升任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张少松为西藏军区政治委员。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1987年,张少松奉命开展中印边界反蚕食斗争。他率部将印军在我方郎久、亚东的设点挤走,实现了对中印边境东段部分地区的有效控制,使我国赢得了外交斗争主动权。西藏军区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通报表扬。1989年,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市区实施暴力破坏活动,张少松奉命率部在拉萨市戒严近两个月,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中央军委通报表扬。

舍生忘死为人民,爱洒驻地赤子情。1986年,时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的张少松陪同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侯书军一行到布达拉宫参观。这天参观的人特别多,张少松正小心翼翼地陪着侯书军准备向上攀登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叫,只见一个小孩从10米多高的佛殿上翻滚下来,佛殿外面是70多米高的绝壁,绝壁下面是坚硬的水泥地面。眼看就要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张少松不顾一切地冲过去,一下抱住了往下翻滚的小孩,同时又用身子挡住同时从上面跌落下来的小孩看护人。大人、小孩都得救了,可他的右腿却被砸成重伤。被救的大人、小孩以及在场的藏族同胞都连声称赞:“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样的——笔者注)

张少松的腿虽然受伤了,但他以铮铮铁骨依然领兵屯守在雪域高原,直至2003年7月离休。

张少松的寄语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图/文:唐雪元 王芳 周璐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