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惨案的简介?朱理治的介绍_东北军_红军_陕北

本文目录

  • 竹沟惨案的简介
  • 朱理治的介绍
  • 东北军的军法有哪些
  • 夏曦,李韶九,戴季英,朱理治,哪个更厉害
  • 余西古镇的余西名人
  • 《信仰》李克农原型介绍
  • 中央红军长征初到陕北,毛主席连出两大妙招,赢得民心,站稳脚跟-
  • 朱理治的简介
  • 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五人塑像都是谁

竹沟惨案的简介

1939年下半年以后,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的驻地竹沟和皖中、豫皖边的直接联系逐渐减少,到10月间,竹沟周围的反共气氛日益明显。第五战区竟密令河南第八区行政专员:“将中原局组织部长兼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朱理治拿获法办。”
1939年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来竹沟工作,临行前指出:“党在两年中,以竹沟为战略支点,广泛开展统一战线活动,组织运送党的部队。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豫东独立游击支队、豫鄂边区独立游击支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有力地支援了中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竹沟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任务。目前蒋介石特务和河南地方当局正在策划进攻竹沟的阴谋。
为了加强敌后工作,应当逐步撤退。”同时指出:“目前五战区继围攻五大队之后,正集中兵力,向党在豫鄂边、鄂中、鄂东部队进攻,准备消灭大别山周围我党部队,进而向东消灭战斗在鄂中、鄂东、豫鄂边的新四军;为此,决定由朱理治同志代表中原局到豫鄂边敌后与李先念同志会合,并着手将豫鄂边、鄂中、鄂东敌后的武装部队合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同时决定:撤销豫西区党委,将原来竹沟地区和豫西党的组织合并于河南省委,由刘子久同志任书记;撤销鄂中区党委,将鄂中区党委所辖地区连同鄂豫皖省委的鄂东地委均并入豫鄂边区党委由朱理治同志代表中原局领导豫鄂边区党委,陈少敏同志任副书记。河南省委仍设于竹沟八团留守处,中原局在竹沟毛家棚的秘密印刷厂交由河南省委代管。刘少奇同志在布置了豫鄂边工作后,于10月中旬与徐海东同志等一批干部从竹沟出发东征。从此,中原局进入苏皖敌后,加强了对中原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领导。
按照党中央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朱理治同志于10月下旬与刘子久同志办理了党的组织移交手续,即率豫鄂边区党委机关和延安派来的大批干部,竹沟留守处一部分部队六百余人挺进豫南敌后的四望山。
朱理治同志南下后,竹沟教导队一部分和大队部接着自竹沟移往四望山。
11月1日,信阳三区区团副曹修身在国民党特务的指使下通过打入我地方武装的内线,率百余人在四望山地区外围婆婆寨捕杀我地方工作人员六人。这是河南地区特务制造的第二次事件,给我们敲了警钟。
婆婆寨事件发生后,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驻在确山县城的联络站即被迫撤销。

朱理治的介绍

朱理治(1907—1978) 又名朱铭勋。江苏南通人。清华大学肄业。是大革命时期由清华园中走出来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

东北军的军法有哪些

  因发动西安事变而闻名的东北军,是地方性的武装集团。其前身为大军阀张作霖所统辖的奉军。1928年底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后,该军编为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其统帅张学良为国民政府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又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不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则幻想“依靠中央”和通过国际干涉来解决日军入侵问题。东北军拱手让出富饶的家乡,忍痛退入山海关内,在历史上写下耻辱的一页。目睹家乡庐墓横遭践踏,父母姐妹惨受凌辱,广大将士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一些未入关的爱国官兵自动奋起抵抗,著名的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等,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并推动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流亡入关的东北各界名流和爱国人士奔走呼吁,于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力开展支援义勇军工作。1933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日军长驱直入,山海关失守,热河守军溃败。3月,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声中,蒋介石将失地罪责完全转嫁于张学良,逼张引咎辞职,下野出国。东北军按照张学良临行嘱托,集结在华北一带,筹谋还乡大计。
  1934年1月张学良返国,3月就任鄂豫皖“剿总”副司令,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1935年秋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东北军此时兵力十六万左右,五分之四被驱入陕甘参加“剿共”。经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两个多月损失近三个师。蒋介石不但不给补充,反而削减番号,减发军饷。严酷的现实迫使张学良和将士们深思。官兵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也感到再继续下去将使全军覆灭,永无回乡之望,开始探求新出路。12月,张学良赴南京开会,秘密转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等爱国人士。杜、李直率地向张学良进言:停止内战,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是东北军最好的出路。后来,李杜辗转介绍中共秘密党员刘鼎赴张学良处工作。
  与此同时,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东北军的情况,中共中央把对该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联合抗日救国会谈。东北军确立联共抗日方向,为在西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6月,中共中央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委员叶剑英、边章伍、朱理治(兼秘书长)等。20日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陕甘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
  延安会谈后,张学良全力以赴进行抗日准备,不仅与红军停战,还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驻防陕甘)友好相处。6月,张学良命人创办《西京民报》,向官兵和民众宣传抗日。同月15日,张、杨联合在王曲镇开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向中高级军官灌输抗日思想。22日张在该团发表题为《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的讲话,指出“抗日是东北军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阵线上去长期抗战”为己任,号召全军将士“宁肯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张学良的抗日决心与信心,对全军提高思想、统一认识起了很大作用。9月初,为向部队补充新鲜血液,张学良接受共产党建议,从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进步青年和学生(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开办学兵队。同月,东北军内秘密建立以张学良为领袖的抗日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在此期间,张学良还陆续派代表分赴晋、绥、冀、两广、新疆等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酝酿联合抗日;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劝谏,要求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东北军入陕甘后,许多共产党员秘密进入该军,为帮助其走上抗日战线做了巨大努力。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领导下,东北军内的地下党员成立了东北军内工作委员会,书记刘澜波,委员宋黎、苗渤然。此后地下党在东北军的工作更加活跃,无论总部、各部队、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以及报社、通讯大队等,都有共产党员在里面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团结教育广大官兵。8月30日和10月初,朱理治、叶剑英相继至西安,与张学良磋商东北军、十七路军与红军三方联合抗日大计,进一步加强推动东北军抗日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军内和西北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互相配合,不断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报》、《东望》和《西北文化日报》等进步报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会”等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并联合举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追悼鲁迅和援绥抗日募捐等活动。
  抗日救国事业把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各阶层民众紧紧联结在一起,在爱国热情激励下,将士们决心为抗日而献身。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恳切地请缨援绥。蒋严词拒绝,同时下令加紧镇压救亡运动,又策划调集其嫡系部队约三十个师进入陕甘,图谋全歼红军并迫张、杨就范。12月4日蒋介石坐镇西安威逼张、杨“剿共”,否则即将两军赶出陕甘。蒋的倒行逆施,使张、杨忍无可忍,终于激起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并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广大官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张学良被蒋软禁,东北军被缩编并调往豫、皖、苏各地。张学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书东北军将领,勉励部下:“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东北军),供(贡)献与东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各部与全国军队一起迅速开往各抗日战场,其中四十九军、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在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牺牲惨重;五十一军参加保卫淮河及徐州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后与五十七军一起挺进鲁南;五十三军转战冀、豫、鄂、湘,后入缅甸、越南对日作战。在激战中,吴克仁、朱鸿勋、吴桐岗、刘桂五、方叔洪、黄德兴、刘启文、扈先梅等将领及无数官兵,其中包括许多共产党员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在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损失并被分化瓦解。广大官兵纷纷觉悟,在共产党帮助下,陆续脱离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道路。1937年10月,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举起抗日大旗,经小樵改编,部队迅速发展,后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建立冀中军区。1942年8月,五十七军一百十一师师长常恩多和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兼政务处长郭维城率该师举行“八三”起义。中共山东分局闻讯,立即派从该师撤出的秘密党员万毅(该师三三三旅旅长)和王振乾急返部队。新一百十一师推选万毅任师长(常恩多病逝),后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1945年8月,奉朱德总司令命令,吕正操、万毅、张学思等率部挺进东北,实现了张学良将军和东北人民湔雪国耻光复故土的宿愿。东北军走向抗日战场,经过了苦难而曲折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附:东北军在9·18事变发生时所辖兵力之简要资料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1931年7月,为讨伐石友三的反蒋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共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40万人(保守估计)。
  具体驻地是:
  辽宁驻军:
  独立第7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12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20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3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20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
  吉林驻军:
  独立第21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22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23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24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25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26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28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4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省防第1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省防第2旅王绍南部,驻蛟河;
  炮兵第10团穆纯昌部,驻长春;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驻吉林;
  哈尔滨特区公安大队王之佑部,驻吉林;
  山林警备队赵维祥部,驻延寿;
  黑龙江驻军:
  省防步兵第1旅张殿九部,驻扎兰屯;
  省防步兵第2旅苏炳文部,驻海拉尔;
  省防骑兵第1旅王南屏部,驻绥化;
  省防骑兵第2旅吴松林部,驻克山、拜泉;
  独立骑兵第2旅程志远部,驻满洲里;
  独立炮兵第9团朴炳珊部,驻泰安镇;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徐宝珍部,驻齐齐哈尔;
  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驻索伦; 保安大队窦联芳部,驻齐齐哈尔。
  陆军方面
  经过张学良的精兵简政,东北军还有40万左右的主力,但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装备方面无法统计(因为东北兵工厂生产力太高了,在东亚都可以排的上号的,每天的产量就可以武装一个营),步枪型号为六五、七九,迫击炮是16年式。关于东北军当时的坦克数量不祥,有记载的是张蒋大战时张作霖曾派出1队坦克,数量应该很有限,在加上张氏父子对大炮情有独钟,坦克在日本接收东北兵工厂以前好像还不能独立制造。
  空军方面:
  东北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250-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东北兵工厂也没有制造飞机的技术,飞机全为购买和列强赠送,或者是战场上缴获的。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估计还有2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150架。东北军的飞机主要从法国和捷克两国购买,其中1929年因为中东路事件东北空军损失惨重,因此张学良刚从法国进口大量新式飞机,9.18前东北空军有100余架飞机,基本是新式的。
  海军方面:
  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其余还有“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战舰。
  “9.18”时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军力对比为北大营8000人vs关东军3000人,奉天省内军力对比大约为东北军6-9万vs关东军不足2万,装备方面双方差别不大,东北军占据局部兵力优势,且直隶、热河以及山海关一带有东北军主力25万也可迅速驰援,由于日军资源较匮乏,打不起大规模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有很大可能不会沦丧。
  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装备上虽不如日军,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不能轻易得逞的。
  注:图为正在行进的东北军骑兵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词条
  贡献者(共5名):
  汉武y、寒霖雨、侦察员_123、范力1980、无常冥使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西安事变、于文清、王文、常恩多、石文华、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宋哲元、林铁、刘震东、刘桂堂、尹升日、姚良臣、高志航、张宗昌、2月2日、郑耀臣、张学良、于学忠、二十九军、济涛法师、2月19日、侯光中、李克农、张姓、万毅、卢广伟、嘎达梅林、1936年、李华堂 至于军法内容没找到

夏曦,李韶九,戴季英,朱理治,哪个更厉害

  • 朱理治
    朱理治
    朱理治
    朱理治
    朱理治

  • 夏曦“刹”人最多,对后来二方面军(120师,贺老总的部队)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戴季英,朱理治都属于25军的,先前在鄂豫皖期间据说也“刹”不少,到陕北后,最有影响的是刘志丹差点被清理了,我觉得他应该排第二;
    李韶九在富田对20军也很厉害,但他那种做法,明显“坏大事”,况且闹出兵变,M肯定也不容许这样,他排三。

余西古镇的余西名人

①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场曹顶
曹顶,通州余西场人。生于正德九年(1514),牺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梁姓、开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众姓,携家谱、典籍,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
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名“鼎”。及长,强悍豪爽,多膂力。受顾盐贩,驾舶往来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仓。总督张经征兵于通州。曹顶应募,隶千户姜旦。江中战倭,顶以长叉刺其操舟者堕水,跃登其舟,沉其铁缆,焚其舟。倭乱,江南兵乘势奋击,贼大败去。由此,顶望著,统哨船30艘,卒500名,驻江南剿倭。
每战,顶亲冒箭矢,率部击寇。战酣,寇众,击落顶盾,长枪刺来;从卒未及呼喊,顶右腋夹定贼枪,左手飞拾盾,挡贼枪,奋进,寇遁。又,顶入贼阵,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顶率军,倭寇丧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贼锋锐,攻计百出。顶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间叠出挠倭。相持两旬余,贼恶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击贼。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
鼎身被数十创,杀倭百余,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顶偕官军,自辰至午,激战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噩耗传出,天地同悲,万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脚北侧,建有曹顶墓、曹公祠;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顶故里,余西镇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学祠堂沟西岸)供奉有曹顶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为建大会堂,(若直白建剧场,南通县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仅存一埭朝西边屋,曹朝忠一家数口居住,现已圮废。一对祠门石狮,由季姓后人代管,后转入余西小学。
通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顶本传。建曹公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②曲艺开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 (1587-1672)曲艺开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场人,祖曹棆,父曹应登,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曹应科在泰州设有分号,往来于余西泰州间经商。永昌之父曹应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应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动,常随父至泰州叔父分号游。
曹永昌自幼强悍不羁,十四岁时得罪权贵,化名抑敬亭,往来于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扬州、盱眙、金陵、苏州、北京、等地说书言志,意在反清复明。
曹永昌在金陵传有子嗣;曹棆长房长孙曹永昌寿高八十三岁,晚年贫困潦倒,落叶归根,终,葬余西场南祖茔。牌位供奉在余西场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龙城可寻其迹。
③任尧章-任焕文,(1861-1934)余西精进书院首任院长,著述颇多,有任焕文笔记余西场乡土教材,通州物产,通州民俗,通州称谓,小学算术,博物,等;并续修任氏家谱。任焕文为曹顶作传,载入任焕文笔记,编入乡土教材,有师山顾贵亭为之作序,并成为精进书院、余西小学、余中小学、通源小学等小学必读教材。
④顾怡生为余西小学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邻有夫子堂堂庙,乡有将军义勇曹。天风怒号,海潮狂啸。我保我卫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将军胡弗效?学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⑤曹彬--北宋开国大将,创曹姓武惠堂。
⑥任布--北宋儒将,甘肃总兵,创任姓五知堂。
⑦曹王--反清领袖,葬余西场运盐河南六甲镇。
⑧曹秀生--民间智者。
⑨唐汝峒--清官,兴办教育事业,重修余西龙城诚门,振兴余西镇。
⑩朱理治 --朱明勋,无产阶级革命家。
⑪马一行--革命前辈。
⑫任苯生--余西书画派书法领袖。以下是南通古梅山庄笔记。
和张謇先生对联-任苯生。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南通师范,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先生谆谆教诲,终身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 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謇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兴奋地告诉我们。四先生(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插有蟹簖。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欢腾雀跃;师范主持于敬之急忙领着大家,打开常年落锁的学校后门,出来恭请四先生进校,迎至寿松堂。
先生结合自身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梢。先生心情甚佳,驻足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高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黄花菜,菜花黄,一花一酌”;( “菜花黄”-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鸡冠花,花冠鸡,边啄边哗”。先生笑着又出一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大家搜肠刮肚,无人能对。先生勉励我们:博学精思,互相探讨,自会开窍。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下联:“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记念恩师!
作者:南通余西古镇任苯生。
誊稿:通州市余西镇任侠家。
⑬江涛--江冠雄,余西书画派国画领袖。

《信仰》李克农原型介绍

《信仰》是一部谍战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在国共内战时期,以李克农为首的红色谍报战线的历史故事。剧中很多人物就有原型,郭涛饰演的李克农是中国共产党在隐秘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抗战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信仰》李克农原型介绍

李克农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8年9月,经蒋光慈和李宗邺等介绍,李克农加入主要由芜湖省立五中学生发起组织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安社出版发行《自由之花》,标榜反对强权、反对礼教、反对专制,在当时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并在皖省内外学校中产生较大的反响。

1928年秋,李克农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罗绮园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他与宣传部干事潘汉年一道创办小型报纸,先办《铁甲车》,后办《老百姓报》,由李克农任经理,潘汉年任。大约在1929年初,经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决定,李克农被调到沪中区委任宣传委员。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根据当时世界法西斯主义抬头、日寇侵华日深的形势,党中央决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毛泽东关于做好东北军和西北军工作指示下,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周恩来担任主任,李克农和朱理治被指定为周恩来的助手。

西安事变后,李克农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1月以李世农为书记、张恺帆和桂蓬为委员的中共皖中工委,在李克农的筹划下成立。他又协助周恩来、秦邦宪和叶剑英从国民党监狱里营救保释出数百名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

全国解放后,李克农历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和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在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又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1962年1月26日至2月6日,李克农抱病出席在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2月9日21时,因脑软化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2月10日,他的遗体被移置北京医院,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陈云等领导人到医院向其遗体告别。2月12日,经党中央研究决定,李克农的灵堂设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13日首都各界2500多人在中山堂隆重举行公祭。

李克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周恩来曾把他与钱壮飞、胡底并列为党的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凭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李克农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功绩永远铭刻于史册。

中央红军长征初到陕北,毛主席连出两大妙招,赢得民心,站稳脚跟-

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相传魏国大将 吴起 (约公元前400年),在此屯兵驻守多年,因此而得名,在 历史 上是军事要塞,。

1935年10月19,寒风料峭,居住在吴起镇的十几户人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天,小镇上突然来了许多身着单衣、脚蹬草鞋、面黄肌瘦的红军。

这支军队,就是 一个月前由长征中的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

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毛主席交给红一军团直属部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一个任务:

梁兴初率红军侦察连伪装成国民党中央军,来到了哈达铺,国民党当地干部不敢怠慢,马上吩咐手下人去办理。红军战士于是得以去当地邮局拿报纸。其中就有七八月出版的《大公报》。

苦苦为中央红军寻找落脚点的毛主席,从这些报纸中得到了重大消息: 在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26军、27军及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十分活跃。同时还了解到,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25军已与陕北红军会合。

这一重大消息,对于长途征战的中央红军而言,犹如久旱逢甘露,于是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会议,决定到陕北去,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合。

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张报纸定去向”。

9月27日,中央红军进占甘肃南部的榜罗镇和通渭。随后,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10月7日,中央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

当中央红军进入吴起镇时,当地老百姓误以为是国民党匪军又来骚扰,仓皇逃避一空。红军战士在街上与窑洞内外,到处发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确定这已是陕北苏区了。历尽千难万险的红军战士纷纷兴奋地欢呼:“我们真的回到自己家了!”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踏上长征之途时,共八万六千余人 ,经过367天的艰苦卓绝的转战,抵达吴起镇时,只剩下七千二百人。

抵达吴起镇的第二天,10月20日 上午,毛主席部署“切尾巴”战斗时接见了时任保安县游击队队长的张明科,希望游击队配合,歼灭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骑兵。

张明科原来是刘志丹家的长工,后在刘志丹的引导下参加革命。

得知张明科是刘志丹家的长工,毛主席的谈话自然也就转向了一个月来心心念念的刘志丹。

张明科在回忆录里记述了自己当时的情景:

毛主席问他:“刘志丹同志现在在哪里活动?”张明科一听,一下子紧张起来。毛主席见状,又问道:“你知道刘志丹同志在什么地方吗?”张明科只好说实话:“被关押起来了。”

毛主席闻言大惊,猛然站了起来说:“为什么?什么时候关押的?”

张明科回答:“10月初被押起来了,为什么关押我不知道。”

这时张明科看到自己对面坐着的一位长胡子老汉(以后他才知道是长征中蓄胡须的周恩来)急切地问道:“现押在什么地方?”张明科说:“听说押在瓦窑堡,共押起几百人。”

毛主席又问他:“谁能知道详细情况?”张明科回答:“只有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知道详细情况。”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立即让他派人骑快马快找龚逢春。

22日凌晨,毛主席接见了闻讯赶来的龚逢春。龚逢春把陕北“肃反”扩大化,以及当时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红军发展情况向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如实汇报。

从 龚逢春的汇报中,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全面掌握了西北根据地“肃反”扩大化的严峻局面。

原来,1935年9月15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25军经过长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在 延川县永坪镇会师, 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红25军到达永坪后,成立了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三人组成的“中央代表团”,作为陕甘苏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军委,由聂洪钧任主席。刘志丹被排挤出最高领导机关。

然而,就在红15军团粉碎蒋介石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的关键时刻,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共陕甘晋省委以省委政治保卫局局长戴季英在后方、聂洪钧在前方主持发动了错误的“肃反”。

“肃反”的首要目标就是被他们看成右倾人物的刘志丹。

10月6日,刚刚指挥完崂山大捷的刘志丹,突然接到要他去瓦窑堡开会的通知。刘志丹飞身上马,奔向瓦窑堡。

走到半路时,一名传递命令的通讯员骑着马迎面而来。到了跟前,通讯员翻身下马,向刘志丹敬过礼,便拿出一封信递上去,说:“这是给军团部的急件。”

刘志丹接过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保卫局秘密命令要逮捕的人员名单,名单上第一个人就是他。

刘志丹先是一惊,之后陷入沉思。他想到的不是逃避和对抗逮捕,而是红军内部的团结。他很快冷静下来,将信塞进信封重新封好,递还给通讯员说:“你快把信送到军团部去,就说我去瓦窑堡了。”

执行“左”倾路线的那些人,本来决定以让刘志丹去瓦窑堡开会为名,逮捕刘志丹。然而,送信的通讯员并不知情,就把信送给了当时担任副军团长兼总参谋长的刘志丹。

随后,刘志丹骑上战马,坦然来到瓦窑堡。他一到瓦窑堡,推行“左”倾路线的几人立即严密封锁了消息。刘志丹镇定自若,与“左”倾路线推行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结果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被捕入狱。

这场疯狂的”肃反“,致使二百多名党政军干部被杀害,原红26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六十多名领导干部被关进了瓦窑堡监狱,随时面临着被活埋的危险。

彼时的陕甘苏区上空乌云滚滚,千钧一发,随时都可能酿成一场浩劫!

听完龚逢春的汇报后,毛主席感到事态严重,他怎么也没想到, 从哈达铺开始自己心心念念要寻找的刘志丹及其战友,此时竟然身陷牢狱、随时都有被杀的危险!他当机立断, 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随即,毛主席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代表中央去瓦窑堡接管了保卫局,先将事态控制下来,避免进一步恶化。

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虽然胜利到达吴起镇,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任务。但是,新的落脚点西北根据地,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就内部而言, 错误“肃反”使西北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遭到逮捕和杀害, 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加之反动派大造谣言煽动说,“25军是国民党派来的假红军,把你们的革命领袖都杀了”,这就激起群众 极大疑虑恐惧。地主、富农乘机挑拨煽动、反攻倒算,大片根据地沦丧,人心、军心空前动荡,几个县先后“反水”……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危机。 在15军团内部,也在酝酿内讧。 贺晋年是 陕北红27军的军长,组建 红15军团时,他担任由27军改编的第81师师长。贺晋年见到杨尚昆时说: “如果中央不来,我们就要同25军他们打起来了。”

就外部而言, 蒋介石妄想 消灭红军,彻底摧毁西北根据地。 蒋介石调遣东北军张学良部、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大兵压境,“围剿”红军的兵力达十余万人,形势十分危急。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经过充分磋商,决定兵分两路,来化解危局:

一路由毛主席、彭德怀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与15军团会师,合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一路由张闻天率领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全力解决错误“肃反”问题,稳定内部。

10月30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离开吴起镇,沿洛河南下,于11月2日到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甘泉县下寺湾 。

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人红一方面军建制。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毛主席兼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下辖红1军团和红15军团。

尔后,红一方面军总部和红1军团即从下寺湾地区向甘泉以南道左铺地区红15军团驻地开进。毛主席、彭德怀在红15军团驻地会见了徐海东、程子华等人,给予了亲切的勉励。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后,蒋介石极为恐慌,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国民党军东西并进,妄图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围歼红军。

在掌握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后, 毛主席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11月20日,国民党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毛主席指挥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将敌诱入直罗镇红军早已布好的“口袋”。

11月21日子夜,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向敌发起突袭。红1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红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一直激战下午2时,敌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内,负隅顽抗。

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歼敌,毛主席指挥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主力迎击东援之敌106、111师。两师遭红军阻击后,于23日沿葫芦河狼狈西撤。毛主席下令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歼敌第106师1个团。

被红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109师残部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红军全部歼灭,师长牛元峰被击毙。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直罗镇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的一次体现。战役打响之前, 毛主席审时度势,准确判断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制定了集中兵力,首先歼灭沿葫芦河东进的4个师中的1至2个师后,再转移兵力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 由于抓住了葫芦河这个既便于粉碎国民党军两线封锁计划,又便于红军尔后发展的战略枢纽,红军最终夺取了直罗镇战役的重大胜利。

在毛主席在军事上部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期间,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率中央机关,于11月7日到达瓦窑堡后,成立了“五人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陕北的“肃反”问题。“五人委员会”于当日首批释放了刘志丹、高岗、杨秀山等18人。

当陕北老百姓得知刘志丹和他的战友出狱的消息后,非常兴奋,奔走相告:“老刘得救了,陕北有救了。”

11月30日,张闻天在瓦窑堡主持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为刘志丹等人平反,并分别给在“肃反”中犯有严重错误的戴季英和聂洪钧以最后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同时宣布根据“五人委员会”的报告形成的《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

然而,由张闻天主导形成的 《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 ,对刘志丹等人的平反是不彻底的,导致他们此后几年仍受到不公正对待。刘志丹牺牲后,他的档案上甚至还写着“此人犯有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判词。

毛主席在指挥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后,于1935年12月13日来到瓦窑堡。在江西中央苏区,毛主席也深受“左”倾路线推行者的打击,他才不信刘志丹犯有什么“右倾错误”。

为了表示对蒙冤入狱的刘志丹的慰问和支持,第二天,毛主席不顾鞍马劳顿,立即接见了刘志丹,对他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和关怀。

纠正错误“肃反”,这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项“民心工程”。陕北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 “满天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这绝不仅仅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手法,它形象生动的表达了残酷的错误“肃反”解决后,陕北老百姓的欢快舒畅的心情。只有经历了那段坎坷岁月的西北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才能深切理解这两句歌词的深刻涵义。

纵观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到11月24日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在这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文武兼运,主要使出两大妙招:“文”的方面,果断处理了陕北“肃反”事件,稳定了根据地内部,增强了团结,赢得了民心,这是政治上的奠基;“武”的方面,部署和指挥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西北根据地,这是军事上的奠基。

文武兼备的毛主席,接连施出这两大妙招,让经过一年多艰苦转战、初到陕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成功在陕北落脚,并很快站稳了脚跟,从此中国革命打开了全新局面。这两大组合式的妙招,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在重大 历史 转折关头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朱理治的简介

朱理治(1907—1978) 又名。人。肄业。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开创。1940年3月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计划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洮南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秘书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银行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任,全国核资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78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五人塑像都是谁

雕塑是中原局五位委员,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

成立中原局,以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指示发出后,刘少奇及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1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于1939年1月到达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开始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同年3月,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中原局书记由朱理治代理。9月,刘少奇携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再赴华中。10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干部大队及教导队学员离开竹沟向皖东进发。到达皖东后,根据工作中心东移的实际情况,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建议增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为中原局委员。中央复电同意。1940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及其他干部1000多人离开皖东到达苏北,11月进驻盐城。直到1941年4月27日,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成华中局”,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结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