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_何香凝_仲恺_蒋介石

本文目录

  • 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 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 谁称得上广州十大名人

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1972年9月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何香凝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她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朱德委员长亲自主持,宋庆龄副主席亲致悼词,周恩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均亲赴现场,毛主席也送上了花圈。

在追悼会现场,宋庆龄饱含深情地回顾和评价了何香凝的一生,高度形容为“革命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之后,她的灵柩由专车护送到了南京,与亡夫廖仲恺合葬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

今天,文史不假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历史,回顾这位被国共两党都尊奉为“革命家”的传奇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7月16日——1972年9月1日),本名瑞谏,自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她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妻子,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同志的母亲,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活动家和艺术家。

1878年7月,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户富商家庭,其父何炳桓凭借自我打拼成为一名地产大亨,稳居当时的香港富豪之列。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幼年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最好的,直到少年时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开始逼迫何香凝裹足。不过,生性倔强的她每晚都会偷偷剪开裹脚布,甚至还以绝食相威胁,这样“反复”数次后父母只得妥协,任由脚丫自由生长。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前往何家提亲的豪门贵族子弟不在少数,可一听说何香凝没有裹足都打起了退堂鼓。久而久之,她的婚事成了老大难,渐渐被耽搁在家里而没有婚配。

说来也巧,此时刚过弱冠之年的廖仲恺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来到香港皇仁书院学习西学。期间,他竟然坚决要求迎娶一位思想自由的大脚女子为妻,自然而然就选中了何香凝。

1897年结婚后,夫妻二人度过了一段琴瑟和谐的蜜月期,除了共同鉴赏诗词外,还对时下的局势非常关心。尤其是,他们都对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们充满希望,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革新。

不过,随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悍然出手,刚刚开始的维新变法就宣告失败,刚刚出现的革新进程也戛然而止。于是,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出国求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廖仲恺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此,无论是廖家和何家都极力反对,对于尚未取得经济独立的小两口而言自然得不到足够的留学经费。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何香凝毅然变卖了所有的陪嫁之物,勉强凑齐了廖仲恺远赴日本求学的费用。

廖仲恺抵达日本后,立即被“明治维新”后对方国力的强盛所折服。于是,他写信邀请妻子何香凝也能前来留学,遂不顾婆家和娘家的联合反对,留下女儿廖梦醒后执意前去。

来到日本后,何香凝几乎听不懂一句日语,在丈夫的悉心教授下才逐渐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期间,夫妻两人还经常参加留学生们举办的各类活动,结识了许多革命青年的同时,还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追随他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时,面对国内外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浪潮,孙中山联络和团结许多革命人士成立了近代第一个革命组织“同盟会”,而廖仲恺夫妇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员。为了进行革命,夫妇进行了分工,廖仲恺负责外联,何香凝负责后勤。

1908年9月,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派回国,准备暗中联络和推动武装起义。就在他临别之际,何香凝诞下了第二个孩子,夫妇俩为其取名“廖承志”。

廖仲恺回国后,何香凝独自在日本照看着儿子和女儿,还要打理同盟会的后勤事务,简直忙得脚不沾地。若干年后,她还会这样回忆:

那段时间,虽然常常累到倒头就睡,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稍稍冲淡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

满清虽然腐朽至极,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为了政权而疯狂自保。因此,革命派的一系列起义都遭遇了失败,廖仲恺只得再次东渡日本回到了何香凝的身边,他的失望、愤慨和遗憾都表露无遗,全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重拾信心。

1911年5月,刚刚走马上任的“皇族内阁”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谕》,宣布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强行收归国有。此举,立即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11年9月25日,四川荣县宣布独立,将“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也点燃了新一浪的反清运动。10月10日,蒋翊武和孙武等人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也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何香凝与廖仲恺携带子女一同回到祖国,积极投身于临时政府的组建工作。不过,面对袁世凯的软硬兼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暴露无遗,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

北洋政府掌权后,立即开始对革命派限制打压,先是宋教仁遇刺身亡,接着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也被迫再次流亡。作为坚定的革命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也不得不再次逃往日本避难。

为了继续推动反帝、反封建运动,孙中山号召所有革命派再接再厉,相继发起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护国运动”,继续着未尽的事业。1922年时,曾假意革命的军阀陈炯明叛变了,许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孙中山夫妇在众人的保护下得已脱身,而廖仲恺却遭到了逮捕,被关押在一栋破旧阴暗的房屋内。何香凝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丈夫,可惜始终都没有成功,最后冒着被捕的危险主动现身找到陈炯明:

我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们能放他活路。但是,我一定要一个决断的答复:放他?还是杀他?要杀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随我一起回家。

陈炯明深知何香凝在妇女中的地位,深知廖仲恺在革命派中的地位,担心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为了在粤军中的威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只好暂时释放了对方。后来,孙中山还评价她胆量不凡,称赞“颇有娘子军的风范”。

1924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孙中山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了“联合俄、联共、扶助农工”。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则当选妇女部部长。之后,她组织出版了《妇女之声》刊物,开始为妇女的解放和平等而斗争,其中明确提出:

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1924年6月16日,为了建立起忠于革命的武装力量,国共两党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在孙中山的推荐下,蒋介石出任了军校的校长,廖仲恺则出任了军校的党代表。

由于党内的地位差距,蒋介石当时连中央委员都算不上,作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廖仲恺才是黄埔军校的“一把手”。因此,军校早期的各种事务都离不开何香凝的从旁协助,所有的黄埔学生都尊称她为“师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为了结束战乱而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并没有指定或者推荐接班人,使得原本不甚明显的派系纷争日益加剧,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右派、于汪精卫为首的中左派和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开始互相厮杀。

长期以来,廖仲恺一心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因此,他被其余的三派势力联合围攻,甚至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何香凝深知丈夫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始终都默默支持着他。不过,廖仲恺还是看出了妻子的担心,主动要求拍摄合照并且多次宽慰她:

为国为民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宿命,何所顾及!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和何香凝一同乘车前往党部开会。谁曾想到,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党部门前竟然惨遭杀害,当场中了四枪而血流不止。虽然成立了“廖案检查委员会”,但最终却成为了派系争斗的手段,真凶并未得到惩处。

离开了挚爱的丈夫,许多昔日的朋友和战友都消失了,要么成为了刀下魂,要么被右派招安。唯一的朋友,就只剩下了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二人互相宽慰和搀扶才走出了那段煎熬时光。

何香凝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始终都以左派自居,始终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过,面对国民党的整体向右,她的呼吁和呐喊都显得收效甚微,俨然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少数派”。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公然举起屠刀杀戮共产党人,公然违背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从此以后,何香凝屡屡参加讨蒋运动,甚至大骂对方是“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邀请何香凝前往南京前去议事。为了把握这次劝诫对方迷途知返的机会,她不顾在港母亲已经病危,毅然来到了南京。不过,当蒋介石身穿戎装前来探望时,二人却因为话不投机而草草收场,激动之时甚至“拍桌顿足”怒骂对方。

这次见面,何香凝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从此以后再也不抱任何的希望。没过几天,她就黯然离开了南京,之后到了上海长期定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从此发起了侵华战争,很快就攻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不过,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歪理邪说,执意对红军接连不断“围剿”,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何香凝对此气愤不已,联合宋庆龄等左派力量持续发声。甚至于,他还效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女子衣裳羞辱司马懿的办法,将自己的一条旧裙子和一副对联寄给了蒋介石,以讽刺他的“不抵抗政策”。这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内容如下: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面对日本的蚕食政策,华北地区也陷入了危机。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与梅津美治郎签署了《何梅协定》,纵容华北地区实行“自治”。

1935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将廖仲恺的灵柩迁葬于中山陵,国府主席林森还亲题了“廖仲恺先生之墓”的碑文。在此期间,作为遗孀的何香凝自然要在南京祭奠,自然也会见到蒋介石,但却再无言语。

全面抗战爆发后,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任劳任怨,始终奔走在抗日的最前线。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真正将妇女解放和抗日救亡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全国妇女“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到底”。

淞沪会战后,上海陷于敌手,何香凝决定前往香港继续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努力。临行前,她作词一首以表明心迹:

君流血,我流泪。战地秋色连天,萧萧风已起……。

初到香港,何香凝就在香港《救亡日报》上发表了“回复十三年精神”一文,强调发动民众和团结抗敌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着,她还和宋庆龄联名发表了《致海外侨胞书》,争取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在香港期间,何香凝将大量的医疗设施和药品都源源不断运往国内,还有力援助了延安方面。可以说,她为抗战的胜利殚精竭虑,她为国家的独立无私奉献。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又开始为反对蒋介石的反动和独裁而奔走各地,积极团结民主力量以便倡导建立联合政府。不过,依然没能阻止内战的爆发,只得再次避居于香港。

1947年,何香凝和李济深等人共同筹组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此开始作为民主力量继续反蒋。第二年,她和多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响应并接受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

1949年4月,何香凝带着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一起由香港出发并抵达了北京,准备参加新政协。在车站,她受到了周恩来、朱德和邓颖超等人的热烈欢迎,激动得热泪盈眶。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召开,社会各界人士都云集在此共商国是。在开幕会上,71岁的何香凝这样发言:

自由平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所有这些中国革命的目的,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得到了实现,我们可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孙先生了!

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历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和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在1960年8月15日,她在民革四届二中全会上这样指出:

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仅完全成为了现实,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

1961年,当何香凝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位于主席台就座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皆起身相迎。从这张照片也不难看出,大家对于她的敬重之情。

由于何香凝对革命的突出贡献,她的另一重身份很多时候都被人忽略了,那就是她的书法家和美术家身份。她的字迹以潇洒飘逸见长,淡雅洒脱中蕴含精髓,尤其以行书更加突出。

除了书法外,何香凝的绘画更加著名,形容为“享誉海内外”实不夸张,所作的山水、花卉和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对此,陈毅元帅曾经这样评价:

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

1972年8月,已经94岁的何香凝因为肺炎而入院治疗,周总理亲自前往医院探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第一次向国家提出了“个人要求”:

我与丈夫生前有约——“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希望政府能够批准棺葬。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94年的传奇人生。按照她的遗愿, 灵柩移至南京与丈夫廖仲恺合墓,安葬于中山陵的旁边。

廖仲恺和何香凝共有一双儿女,分别是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皆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丝毫没有辱没父母的英名。

廖梦醒长期致力于妇女事业和慈善事业,不仅参加了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筹建工作,而且还出任了该会的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除此之外,她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委。

廖承志早在战争期间就投身革命,还在建国后积极为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而努力,多次亲笔书信蒋经国,向所有人彰显了和平的诚意和统一的决心。1983年6月6日,他还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的候选人,就在投票的前一周突患心脏病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文史不假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介绍5位知名的女政治家,她们是:

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生于上海,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邓颖超(1904—1992),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曾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全国政协主席。

△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江西万安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蔡畅(1900.05.14-1990.09.1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历史上有哪些女政治家

历史上的政治家,都是封建贪婪之徒,精神极不卫生的人格低劣者,杀兄害弟,满脑子封建思想。有男有女不值一提,卑视!

谁称得上广州十大名人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历史上出了非常多的名人。盘点了广州十大历史名人,他们有洪秀全、詹天佑、邓世昌、沈星海、许崇智等。

一、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号天王。

二、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潮,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西关十二甫西)人,籍贯徽州府婺源县,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三、沈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作者。

四、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五、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胡衍鹳,后改名胡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出生于广东广州番禺 ,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