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假如你是唐玄宗,怎么劝说陈玄礼和侍卫们才能救下杨贵妃
- 唐朝禁卫军将领陈玄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屡次决定大唐王朝的命运
- 唐将陈玄礼和哥舒翰谁更厉害
- 唐玄宗为何不杀陈玄礼
- 唐代的陈玄礼是个怎样的人
- 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归宿如何
- 《长安十二时辰》没圣人“兵符”,陈玄礼将军就搬不来救兵吗
- 唐朝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不是靠宫廷斗争而居高位呢
- 唐玄宗时期冤死的五位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如何评价
-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陈玄礼逼死,为何唐玄宗回宫后,不打击陈玄礼
假如你是唐玄宗,怎么劝说陈玄礼和侍卫们才能救下杨贵妃
感谢邀请。我是 小秋
杨贵妃的生死从历史上来说,已经无法挽救了。而在当时局面下,皇帝已经无法控制了。哪怕他是一国之君,哪怕他深爱着杨贵妃,但大敌当前,如此的局势下,只能“牺牲”杨贵妃,来换取士兵的信任和士气。
唐兵是忠于唐皇帝,但他们不希望唐皇帝被红颜祸水所害,其实杨贵妃也可怜,再怎么倾国倾城,也不过云烟罢了。如果理想化的去想,唐玄宗能够为了杨贵妃舍弃皇位,将皇位传给下一代,或许那时的唐兵能否放过他俩呢。
历史已成这样,而唐玄宗就算不谈那些儿女私情,也必须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其身上的责任或许也不能让他“放过”杨贵妃了。
唐朝禁卫军将领陈玄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屡次决定大唐王朝的命运
陈玄礼是唐玄宗时期将领。最初,在神武军任果毅校尉;之后追随唐玄宗、太平公主起兵讨逆,诛杀意图谋逆颠覆李唐的韦后和安乐公主,并助唐玄宗登基为帝。
唐玄宗登基后,升任禁军龙武大将军,宿卫宫廷,最得唐玄宗信任。
安史之乱爆发后,率领军队护卫唐玄宗、太子李亨、杨贵妃等逃往四川,途中,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权宦李辅国合谋,发动马嵬之变,率禁军诛杀奸相杨国忠等人及杨氏姐妹,并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
马嵬之变后,陈玄礼继续对唐玄宗效忠,护卫玄宗入蜀。此后,李亨称帝,玄宗称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随唐玄宗回到长安,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之后辞官病死。
唐将陈玄礼和哥舒翰谁更厉害
陈玄礼和哥舒翰没有可比性。哥舒翰是方面军主帅。天宝末年,官至河西、陇右节度使,是主持西北防务,防御吐蕃的主帅。哥舒翰主兵西北期间,唐军一直对吐蕃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发动石堡城之战,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情况下攻陷这座军事要塞。在当时和哥舒翰地位相当的,只有安禄山。两人一东一西,镇守唐朝北方防御线。
陈玄礼是禁军将领。参与过玄宗发动的唐隆政变,是一位老臣。据史书记载,陈玄礼"淳朴自检",也因此赢得玄宗长期信任,一直在禁军效力,所以没有什么战功。陈玄礼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马嵬之变中出镜较多。其实当时随侍玄宗入蜀的共有四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左右龙武。陈玄礼只是龙武两军中一军的长官。其他三名长官分别是田长文、张崇俊、杜休祥。史书中只记载了陈玄礼,是因为他在马嵬之变中充当了军方和玄宗之间沟通的联络人。
唐玄宗为何不杀陈玄礼
陈玄礼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绝对亲信,唐玄宗根本不可能杀他,理由如下:
当初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陈玄礼是皇家禁卫军的一位果毅,参加了政变。陈玄礼为人淳朴忠诚,此后一路升迁为龙武大将军,全面掌管禁卫军。他在这个位置上非常尽责,为了唐玄宗的安全,甚至敢于拦阻御驾。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率军南下。第二年五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宰相杨国忠、韦见素、皇太子和高力士等人逃离长安,奔向四川。
走到马嵬驿时,禁卫军将士因为饥饿而群情激愤,陈玄礼趁机把众人的怒火引向杨国忠,并秘密征得皇太子的同意。当初安禄山反叛的口号就是诛杀杨国忠,守卫潼关的大将哥舒翰也图谋除去杨国忠,陈玄礼自己在长安时也曾有过这种想法,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于是禁卫军把杨国忠及其亲信杀死,包括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并进一步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缢杀杨贵妃,把她的尸体摆放在驿站的院子里,让陈玄礼等人进来核实。陈玄礼等人看过,“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呼万岁,再拜而出”,整顿队伍继续前进。
综观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政变,陈玄礼借势引导禁卫军除掉了杨国忠一伙,这个没有任何问题。进一步要求除掉杨贵妃,虽然有些过分,但符合逻辑,如果不能斩草除根,大家将来总是不安全。
唐玄宗被逼迫处死心爱的杨贵妃,接受政变的现实,他当然明白陈玄礼在其中搞了小动作,但他选择隐忍,主要是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局势凶险,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一切都可以忍受。
其次,陈玄礼值得信赖,唐玄宗了解陈玄礼的忠诚。对于陈玄礼来说,保障皇帝的安全是第一要务,为了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什么杨贵妃、李贵妃,都可以舍弃。抵达四川之后,陈玄礼做了六军兵马使,以后保护唐玄宗返回长安,被封为蔡国公。李辅国开始收拾唐玄宗时,先把他的左膀右臂高力士和陈玄礼调走,可见陈玄礼对于唐玄宗的重要性,他绝不会杀他。
第三,没有替代者。陈玄礼掌管禁卫军多年,在军中极有威严。贸然杀掉他,禁卫军群龙无首,唐玄宗需要自己直接面对大群的低阶军将,局面会失去控制。
总体而言,陈玄礼绝对效忠唐玄宗,他们目标一致,就是不惜任何代价保障皇帝的安全,所以唐玄宗根本不会杀他。
唐代的陈玄礼是个怎样的人
陈玄礼,唐朝时期的禁军将领,因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发动马嵬坡之变而名留青史。官至龙武大将军(正二品),受封蔡国公。陈希烈,唐代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唐玄宗时任左宰相(从二品)。不过这个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从贼,与张埠、达奚旬同为伪相,受伪命为中书令。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将陈希烈等七人赐自尽于家。PS:唐朝时,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包括部分从二品,都是作为荣誉性职务,一般来说正式在位的官员最多到从二品。唐朝的宰相,正式职位一般应该是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有时中书令(正三品)也可以视为宰相。唐朝原本有尚书令(正二品),但是这个职务是李世民担任过的,所以为了避讳,一直是空缺的,因此原本作为尚书令的助手的尚书左右仆射就取代尚书令承担唐朝的宰相职务了。
逼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归宿如何
说到陈玄礼,就不得不提到马嵬驿兵变,陈玄礼逼死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那他的结局归宿如何呢?陈玄礼其实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后来火线辞官,得到了善终。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亲信
唐景龙四年(710年),时唐中宗之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内外勾结把持朝纲,陈玄礼助李隆基除掉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陈玄礼被任命为禁军龙武大将军,引为玄宗的亲信,在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里颇受重用,即便率军士哗变,逼迫玄宗挥泪命高力士勒死心爱的杨贵妃,玄宗最后也没有惩罚于他。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东都洛阳陷落。第二年安禄山叛军进围西京长安,惊慌失措的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在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及3000禁军的保护下逃往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即今陕西省兴平),将士饥乏疲惫,怨声四起,大军遂停滞不前。陈玄礼联合太子李亨、太监李辅国谋诛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结果愤怒的禁军将士直接就把宰相杨国忠、太常卿杨暄父子乱刀砍死了,将士们尤不解气,又以枪揭杨国忠首于东门外。陈玄礼又带领禁军士兵到玄宗的临时行在,请诛杨贵妃,面对众怒炙盛的将士,玄宗不得已,挥泪与杨贵妃告别,即命心腹宦官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谥杀之,为了不使陈玄礼及众将士起疑,即命他们入内验视:
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据《新唐书》)发动马嵬驿兵变,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禁军将士的愤懑之情,陈玄礼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当时杨国忠父子、杨贵妃姐妹,天下人都知是祸害毒瘤,但恩宠皆出上意,如果不是玄宗的纵容,宠誉过度,安禄山又怎么能轻而易举的发动叛乱呢?只有杀死他(她)们,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汹汹众口,从这一点来看,陈玄礼完全是忠心为主,大义无私。
马嵬驿兵变之后,陈玄礼随即率领禁军将士继续扈卫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后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号召天下勤王,并督军平乱,于宁夏灵武被拥立为皇帝,即肃宗,留在成都的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在成都度过两年时光的玄宗,在陈玄礼的扈卫下,回到久别的长安城。太上皇被安排在南内兴庆宫居住,陈玄宗护主有功,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晚年的太上皇李隆基远离了政治,专心过起了他的退休生活。比如,太上皇有时候圣驾移大明宫,陈玄礼、高力士都随侍前往。只不过这个时候太上皇身边的亲近之人已经是越来越多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久侍卫上皇;上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魏悦及梨园弟子常娱侍左右。”上皇有时候还御长庆楼,都是前呼后拥,百姓们看到了都山呼“万岁”,太上皇一高兴就常于楼下置酒赐百姓。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陈玄礼致仕,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陈玄礼在历史文献上的着墨不多,没有单独立传,而且总是与马嵬驿兵变捆绑出现。不过陈玄礼虽忠心为主,玄宗却未必理解他,晚年的陈玄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玄宗的信任,他的爵位,俸禄都是肃宗定下的。
《长安十二时辰》没圣人“兵符”,陈玄礼将军就搬不来救兵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何止是搬不来救兵,他连上殿都做不到。
看剧,萧归在花萼楼挟持圣人的时候手底下已经没什么人了,但是就是因为他站在殿上,所以陈玄礼和他的龙武军根本没办法救圣人。
这里的殿,指的是殿陛,是宫殿里皇帝和群臣所相隔的一段台阶。皇帝在殿陛之上,群臣在殿陛之下。众臣可以上殿,但是绝对不能带任何武器,陈玄礼和他的龙武军全副武装,想要上殿就必须要得到兵符才行。
荆轲刺秦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荆轲刺秦王秦王无法把兵符交给殿下的武将让他们带兵上殿,所以只能和荆轲玩秦王绕柱,殿下群臣也只能干瞪眼。
《长安十二时辰》还是很考究的,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规矩,如果一个人拿着兵器离皇帝太近实在是太危险了。
至于说唐玄宗在危急时刻为什么还不愿意把兵符给陈玄礼,守仁君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做法,正如唐玄宗所说,兵符可以调动长安城内的所有禁军以及数镇节度使的兵马,如果让陈玄礼上殿,虽然可以杀了龙波,但是谁又能保证陈玄礼不会挟持皇帝然后再拿着着兵符直接让大唐改姓,让龙波杀了,最不济这天下也姓李,让陈玄礼上来,这天下是谁的就不好说了。
唐朝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不是靠宫廷斗争而居高位呢
陈玄礼,唐代名将,唐玄宗李隆基的亲信,曾拜龙武大将军。安史之乱时,率军护卫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杨氏姐妹,并逼唐玄宗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安史之乱平息后,随玄宗回到长安,封蔡国公。《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陈将军的原型正是陈玄礼。
陈玄礼参与两次宫廷政变。
第一次政变是唐隆政变。唐隆政变是由于李显在成为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老婆韦后相当的纵容。韦后后宫干政,还想自己做皇帝。在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唐隆政变主要是李隆基策划的,联合了陈玄礼发动政变,除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扶持自己的亲爹上位。而此陈玄礼立了大功,成为李隆基的亲信。
陈玄礼参与的第二次宫廷政变就是“安史之乱”。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响天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这时候唐玄宗还在睡梦中(怀疑,犹豫不定)。
到了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唐玄宗被迫率众向四川逃亡,这时候的护驾大将正是陈玄礼。逃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当权宦官)转告太子李亨诛杀杨国忠的谋划。让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杨国忠妻子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
这时候,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也趁机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这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另一说:陈玄礼和太子请旨杀了宰相杨国忠,在杨国忠死后,他们又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最后唐玄宗迫于无奈只能处死杨贵妃,而执行的就是陈玄礼。史载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陈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冑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史称马嵬之变。
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描述的那样: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关于杨贵妃死亡之迷,在日本也有许多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当时马嵬死者是用一个侍女作替身,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事实上,安史之乱平息后,陈玄礼随玄宗回到长安,居兴庆宫,封蔡国公,封三百户,后辞官,最终病死。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
影视剧中陈玄礼基本上是以保皇尽忠的大将军的形象出现的,是一位为了国家社稷而不怕背负后人骂名的忠肝义胆的将士。
当然,陈玄礼参与并主导了两次宫廷政变,对唐玄宗、唐肃宗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皇帝的心腹。也可以说陈玄礼是通过宫廷的争权夺利斗争从而到得了高位。
唐玄宗时期冤死的五位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如何评价
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都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重要将领,但是前面四位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取得赫赫战功,只有陈玄礼是在政变中站队正确受到恩宠,最终结局也很不错。
陈玄礼
首先是跟随唐玄宗李隆基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官拜龙武大将军,于唐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内皆受亲信。安史之乱中,保护唐玄宗西逃入蜀,与太子李亨、李辅国合谋,发动马嵬兵变,杀死杨国忠及杨氏姐妹,逼唐玄宗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安史之乱平定后,护送唐玄宗李隆基返回长安,由于此时执掌权利的已是昔日太子、今日新皇唐肃宗李亨,但是陈玄礼还是被封蔡国公,之后因病去世。可以说,陈玄礼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陈玄礼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恩宠四十五年,在新皇唐肃宗李亨能够继续加封已经不错了。
下面,我们来谈谈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四位将军。他们都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可惜最终都落的兵败身死,甚至有的晚节不保,可谓凄惨。
王忠嗣
王忠嗣其父王海宾原来就是骁勇战将,后来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九岁的王忠嗣被唐玄宗接入宫中抚养,并收为假子,赐名忠嗣。王忠嗣的主要战绩有:大破奚契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在青海湖、积石之战中大破吐蕃等。一生最辉煌的时候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其中哥舒翰的崛起也是在王忠嗣的麾下开始的。可惜由于得罪权相李林甫,进言王忠嗣与忠王李亨结党,结果上了年纪的唐玄宗李隆基大怒,将王忠嗣召回朝廷,几乎被陷害致死。后来哥舒翰进京求情,唐玄宗李隆基怒气稍减,被贬为汉阳太守,之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暴死,时年年龄为四十五岁。
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高仙芝的主要战绩有:大败吐蕃,智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至于高仙芝的死和封常清同时因为安史之乱,兵败退守潼关,最后被奸臣陷害,被杀。下面在介绍封常清的时候具体再说。
封常清
封常清其父母早亡,因外祖父犯罪,跟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封常清默默在边关度过三十后遇到了时为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于是自荐到高仙芝麾下,之后展露其才能,得到高仙芝重视。在高仙芝的提拔下,封常清到后来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封常清的主要战绩有:前期主要跟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后来高仙芝入朝,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封常清与高仙芝并称帝国双壁,官至安西节度使。安史之乱后,面对安禄山势如破竹的大军,巨潮震惊,惊恐中的唐玄宗李隆基急命正在京城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前往洛阳洛阳募兵迎敌。随后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并把飞骑、扩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出京迎战。由于封常清仓促募集的军队,遇到安禄山的精锐部队是一败再败。最后只好撤兵面见高仙芝,建议退守潼关据敌。于是高仙芝退守潼关,封常清也被贬为白衣在高仙芝麾下继续效力,安禄山部队一时难以攻下潼关,转而攻取关外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关中震动。由于监军边令诚之前与高仙芝有矛盾,就向唐玄宗李隆基弹劾高仙芝、封常清兵败,李隆基大怒之下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哥舒翰
哥舒翰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四十岁后才开始在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后来遇到新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哥舒翰很快就被王忠嗣发掘,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哥舒翰的主要战绩有:屡破吐蕃,攻石堡、夺九曲,成立宛秀、神策二军;官至右武卫员外将军、河西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西平郡王、太子太保等。安史之乱后,面对安禄山大军的进攻,唐玄宗李隆基在斩杀兵败的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后,又想起了在家养病的老将哥舒翰。哥舒翰被派往潼关据敌,同样哥舒翰采取拒关固守的策略,后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催促出关迎敌,想到前面被杀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值得一说的是,这位老将哥舒翰在被俘后,马上向安禄山投降,写信招降昔日手下诸将,结果被昔日手下复书责骂其丧失气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大失所望,只得将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后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害。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陈玄礼逼死,为何唐玄宗回宫后,不打击陈玄礼
关于杨贵妃的描述有很多,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白居易的那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有了后宫佳丽三千,唐玄宗李隆基还不放过儿媳妇杨玉环,可见两人之间不见得是“真爱”,但是李隆基对杨玉环是真心的“宠爱”。
马嵬坡之变的缘由是什么?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前任性、泛滥的信任以安禄山为首的诸多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后成为了惊弓之鸟,转变为对大唐名将猜忌提防,导致了长安城的沦陷。
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只带着身边的亲信,匆忙逃离长安,但是在太子李亨的鼓动下,李隆基的亲信陈玄礼发动了“马嵬坡之变”。
在未经唐玄宗李隆基允许的情况下,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了奸臣杨国忠和杨氏姐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可以说杨玉环一家都遭到了清洗。
到底是为了清除“祸国殃民”的杨玉环,还是为了防止杨玉环报复消除隐患,已经不为人知。但是在陈玄礼和乱军的逼迫之下,李隆基为了保住性命,选择了赐死杨玉环。
唐玄宗李隆基恨不恨陈玄礼?
李隆基应该是恨陈玄礼的,因为在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太上皇被李亨软禁之后,依然珍藏着杨玉环的画像,经常“朝夕视之而欷歔焉”,真的是非常的伤心。
但是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面对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唐玄宗李隆基被软禁以后,身边的亲信只剩下陈玄礼、高力士与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一直与李隆基非常的亲近,虽然身份尊贵但是一直没有出嫁、更没有实权。
高力士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在李隆基多次政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作为宦官受到的限制极大,更没有实权。
只有唐代名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李隆基身边唯一有军权的亲信。在李隆基被软禁以后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李隆基,李隆基只能选择相信、亲近陈玄礼,勉强保持生命安全。
不久之后,李隆基身边唯一的三个亲信也被李亨流放,李隆基更没有处理陈玄礼的机会了,最终孤苦伶仃郁郁而终。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