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安禄山为何认杨贵妃当干娘
-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安禄山究竟有什么资本
- 安禄山为什么得到重用,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叛乱
- 唐代的安禄山是个怎样的人
- 第一次觐见,安禄山是如何取得唐明皇信任的
- 安禄山和杨贵妃多有绯闻,唐玄宗为何不在乎
- 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 对比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人生经历,你怎么看
- 安禄山和杨贵妃是否有染两人曾单独呆过一整晚,唐玄宗不怀疑吗
安禄山为何认杨贵妃当干娘
这个很容易想到,第一个是为有靠山,杨贵妃那时那么得宠,有杨贵妃罩自己不仅可保自己,还能得到皇帝私下的想法,第二个是以此名义成为皇帝义子,以皇帝义子的旗号可以做很多事。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安禄山究竟有什么资本
我们中学时期的历史书上,对安史之乱有着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这场使唐帝国迅速走向衰败的叛乱,是唐帝国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造成的。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开头我们已经说到,安禄山的叛乱,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造成的,那么与安禄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人,是谁呢?他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正月,安禄山曾经觐见玄宗皇帝,向他哭诉道:“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嫉妒,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安禄山以退为进,给唐玄宗打了预防针。之后,杨国忠果然屡次向玄宗进谏,说安禄山要谋反。由于安禄山“坦白”在先,唐玄宗反而不怎么相信杨国忠所说的话。
同年三月,唐玄宗要拜安禄山为宰相。圣旨都拟好了,杨国忠却出来劝谏说:“禄山不识文字,命之为相,恐四夷轻中国。”玄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收回成命,打消了拜相安禄山的念头。这件事给安禄山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皇帝已经开始听信杨国忠的话了,说不准哪天自己就要栽在杨国忠的手里了。安禄山回到范阳以后,终日忧心忡忡,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
杨国忠是否要为安史之乱负全责?
安史之乱的爆发,杨国忠有一定的责任,但如果让他负全责,也是非常冤枉的。安禄山是何时想要造反的?他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安禄山集团造反的时候,幕僚集团里面,有一位核心谋士,他就是严庄。严庄父亲的墓志铭显示,天宝九年,大唐的天空出现了四星连珠的异象。在儒家的谶纬之学中,四星连珠或者五星连珠都预示着天下大乱,将要改朝换代。这一年的星象释意为“四星聚会,尾为燕分。”是说新王将要诞生在燕地。
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正处于燕赵之地。严庄在父亲的授意下,就投奔了安禄山。安禄山对于像严庄这样的汉族士人是什么态度呢?热烈欢迎。有不少河北本地的士人,以及去长安求官失败的失意士人,都做了安禄山的幕僚。这些人谙熟王朝制度和政治文化,安禄山广招这样的士人到自己的麾下,很难说不是为日后起兵而准备的。
因此,安禄山的造反,杨国忠不必负有全责。即使杨国忠不逼反安禄山,在玄宗驾崩,新皇即位以后,安禄山也必然要造反。
安禄山有什么资本
安禄山最初在范阳,利用朝廷官员的身份,开始整合当地的资源。他筑造雄武城,表面上是抵御外寇,实质上是贮藏兵器和粮草;招募同罗,奚,契丹等族的健儿,收他们为义子,“八千余人为假子,及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以恩推信,厚其所给,皆感恩竭诚,以一当百。”
这将近万人的军队,是安禄山军事集团的核心班底,他们既勇猛善战,又对安禄山忠心耿耿。天宝元年到天宝十年,安禄山平步青云,先后成为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节制三镇。天宝十一年,安禄山征契丹的时候,一次就调集了步骑兵多达二十万,实力不同凡响。
天宝十四年五月,安禄山上奏朝廷,把军中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换成了蕃将,完成了起兵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同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
综上所述,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表面上是被杨国忠逼反的,实际上他早就有谋反的主观意愿;唐玄宗又过分依赖信任安禄山,给他大量赏赐,并把大唐北部边境三个重镇交给他负责,给了安禄山谋反的资本。最终养虎成患,给大唐带来重创。
安禄山为什么得到重用,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叛乱
1安䘵山为什么得到重用?
安禄山是聪明绝顶的人,情商高。他通晓六种番语,有见风使舵,察颜观色的能力,善于逢迎拍马,说话往往能一语中的,曾经偷羊被节度使张守珪抓住,他就一句话:“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即是说自己有能耐,留着我杀蕃人吧,即刻解救!
请求当杨贵妃养子,行礼时先拜妃,一句“胡人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既讨好奉承了玄宗,又让杨贵妃心花怒放,没点心理学知识是很难有如此效果的。
善于投资。史上说他“性巧黠,人多誉之”即处事能随机应变,人们都赞美他,在官场上“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与他打交道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好处,而且比较低调,会夸奖人;这样的主谁不喜欢呢?
他的上司张利贞,席建侯都愿意为他说话,很可能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结果,张、席的话在玄宗心中有份量,安䘵山心知肚明,贿赂李林甫也是看中右相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从地方到中央都有人说他好话,“玄宗意益坚不摇矣”,所以,后来升任三镇节度使。
2.安禄山是为得到杨贵妃而叛乱吗?
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讽刺吴三桂降清是“冲冠一奴为红颜”;这里我也好笑: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这种说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作为封疆大吏,他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会为一个女人铤而走险吗?
身为三镇节度使,掌握兵权,手下悍将如云,军队战斗力强悍,智商与情商都牛逼,有雄厚的资本,使野心膨胀起来了,妄图坐北朝南、君临天下是安䘵山发动“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唐代的安禄山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而从唐朝以后,封建时代的我国再也达不到唐朝的高度了(经济、文明、政治、军事的归纳值)。而使唐朝走下坡路的首要事情便是“安史之乱”,尽管“安史之乱”终究被平定,但唐朝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再也没能到达“开元盛世”的程度。可以说,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是盛唐的终结者。
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突厥人,因爸爸死得早,后母亲改嫁将他带到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家。可是安禄山以与后父一同日子为耻,所以和安思顺等人结为朋友,以朋友的姓为己姓,随后世人逃离突厥部。安禄山长大后知晓六种言语,当了一个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后安禄山投身军旅,因作战勇猛而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义子;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担任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适当拿手做官,他不分官职巨细,只要是交游官员都以厚礼相赠,成果无人不说他的好话,成果许多收了他优点的大官在唐玄宗那里称誉他,小官则替他传达好名。并且安禄山十分拿手跳舞,这使得此刻沉迷于艺术的唐玄宗对他很是欣赏。就连丞相李林甫等朝廷重臣都在为安禄山说好话,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愈加坚决,后来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乃至将安禄山收为养子。安禄山因而一步登天,乃至兼任范阳、河北、平卢三镇节度使。
唐玄宗和杨贵妃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从范阳带领各族步卒、马队十五万人起兵造反。此刻的大唐承平已久,大家不明白交兵,听到安禄山暴乱后,朝廷一片紊乱,因为唐朝廷仅有的能交兵的部队在不久前被混账杨国忠简直全部坑死在了南诏,护卫京师的部队大多由挂名的商贩构成。朝廷只好暂时招兵,好在大唐仍是有一批能打的将军,尽管叛军气势正猛,但坚守仍是没问题的。但唐玄宗开端了发昏形式,先是冤杀了高仙芝,后又强令哥舒翰从潼关主动出击勇猛善战的叛军,成果哥舒翰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唐玄宗只好跑路到了四川,这时,安史叛军之势到达鼎盛。
安史之乱
安禄山在攻下长安后为啥没有追击难逃的唐玄宗,后人众说纷纭,但他的身体状况现已很差是一个首要原因。安禄山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暴乱以后视力逐步含糊,这时更是完全失明,并且全身长满了毒疮。因为病痛缠身,安禄山变得浮躁烦乱,动辄运用惩罚,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把他发起暴乱的首要谋臣严庄一顿抽打。严庄遂起杀心,他勾通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和近侍李猪儿当夜便去刺杀安禄山。是夜,安庆绪守门,严庄和李猪儿带刀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用刀砍开安禄山的肚子,使他肠流满地而死。所以在床底挖了一个坑,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一代奸雄就此结束了终身。
第一次觐见,安禄山是如何取得唐明皇信任的
安禄山第一次入朝是在天宝二年,以“奏对称旨”赢得唐玄宗赏识。
唐朝人姚汝能在笔记《安禄山事迹》对此记载道:
二载,入朝,奏对称旨,因是玄宗赏重之,加骠骑大将军。《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道:
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新唐书》沿袭《旧唐书》记载,说道:
明年,入朝,奏对称旨,进骠骑大将军。至于他的奏对时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
我们可以从前后的记载中推测安禄山一定是大表忠心,阿谀奉承。
《新唐书》记载:
御史中丞张利贞采访河北,禄山百计谀媚,多出金谐结左右为私恩。利贞入朝,盛言禄山能,乃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使者往来,阴以赂中其嗜,一口更誉,玄宗始才之。安禄山贿赂使者在唐玄宗面说自己的好话,使得唐玄宗注意点安禄山这个人才。
天宝二年,安禄山入朝觐见后,便开始加官进爵,说明唐玄宗完全被安禄山被拍服了。
这一次安禄山入朝说了什么好话,我们可以从之后的入朝觐见来感受一下安禄山拍马屁的功力。
禄山阳为愚不敏盖其奸,承间奏曰:“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天子以为诚,怜之。这是向玄宗直接表忠心。
令见皇太子,不拜。左右擿语之,禄山曰:“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岁后付以位。”谢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再拜。这个马屁拍的高超,拍的唐玄宗十分高兴。虽然得罪了太子,但是对于皇帝来说那是说到心坎中却了。
时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其拜,必先妃后帝,帝怪之,答曰:“蕃人先母后父。”帝大悦。这是巴结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先是自认干儿子,再用一套“先母后父”让玄宗认为他本性憨直淳朴。
虽然,安禄山第一次入朝,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唐玄宗和安禄山的对话,但是以安禄山之后入朝的表现来看,“奏对称旨”一是安禄山对于工作上的问题回答的好,二就是不乏拍马屁奉承了。
安禄山和杨贵妃多有绯闻,唐玄宗为何不在乎
其实唐玄宗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笼络安禄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有时间去偷吃。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继续深入分析。
一、笼络安禄山
唐玄宗晚年可以说是相当有意思,他对自己皇权十分缺少安全感,生怕自己的儿子太子李亨会抢夺皇位,所以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议重用安禄山。
重用安禄山几乎达到一种没有边际的程度,不仅仅赏赐安禄山做平卢、范阳、河东的节度使,还让杨玉环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要知道当时杨玉环28岁左右,安禄山46岁左右,相差这么大的年龄,总感觉有点奇怪。
不仅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还按照胡人习俗为安禄山进行“洗三”,就是帮助安禄山洗澡,孤男寡女,相处一室,李隆基去看一眼,笑着离开,并没有在意这些事情。
甚至后来安禄山直接拥有特权可以自由出入杨贵妃的寝宫,有野史记载,安禄山经常半夜三更才离开,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人在一起还能干什么,甚至有一次,安禄山不小心把杨贵妃木瓜抓坏了,李隆基看到后也没有说什么。
你说李隆基能够做到这样大度,当然是有目的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笼络安禄山为自己卖命,让自己的皇位可以再坐几年,可惜李隆基如意算盘打错了,不过那些都是后话。
二、李隆基自己偷吃
要是正常男人,一定会受不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但是李隆基不在乎,因为他根本就是求之不得,他与杨贵妃在一起时间已经很久,此时对杨贵妃的三姐很感兴趣,两人之前曾经有过一点事情,被杨玉环知道后还与李隆基赌气。
如今杨玉环与安禄山在一起,刚好没有时间来限制自己,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去找大姨子玩耍,如此好事,李隆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也正是李隆基一直保持如此心大贪玩的状态,导致大唐一天不如一天,内忧外患,最终安禄山得寸进尺,发动安史之乱,将大唐搞得由盛转衰。
而后来的李隆基,也面对失去杨玉环的悲痛与失去皇权的落寞,在最后的时光里,一定充满悔意,对自己当初那些疯狂岁月感慨万千吧。
结语
谁又能够逃脱自己犯错导致的恶果呢,其实人的一生苦乐都是均衡的,太注重享乐,总会乐极生悲,太努力尝试辛苦,总会否极泰来!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一代枭雄安禄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安禄山绝对是一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唯一的遗憾就是失败了。如果不是安禄山重病被杀,只要安禄山再活个一年半载,立好太子,半世英明的李隆基就是大唐末代君主,只能说,遗憾了,别说安禄山的胡人,大唐皇帝也是胡人,还是“大野氏”呢。下面我们仔细说说,这位没成事的半路英豪。
公元703年正月初一,大唐突厥部粟特族有一个女巫(就是医师)阿史德氏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小孩姓康,名阿荦山。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安禄山是辽宁省朝阳市人 。安禄山的幼年很不幸,不到七岁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康阿荦山也就就此改汉名,安禄山。这个名字注定让大唐不寒而立。需要指明的是,安禄山的天生个大胖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安禄山日常行为。
少年和青年的安禄山肯定没有受到任何系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处于放养的状态,打架斗殴自然不可避免,由于身处多民族混居之地,安禄山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安禄山居然精通九个民族的语言,安禄山年长以后干过诸市牙郎,也就相当于现在市场的管理人,安禄山生长环境和他工作的地方,让他养成了察言观色能言善辩的本事,头脑灵活心思灵动成为安禄山最大特点,原本就想这样过一辈子的安禄山在他30岁的时候,遇见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点。他遇见了他影响他一生的贵人,当然这个人既然是安禄山贵人,那就是大唐罪人。此人叫张守珪,当时是幽州节度使。当地驻军最高司令长官。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节度使,安禄山因为偷窃被抓住,张守珪亲自则问安禄山,准备乱棍打死,安禄山活命心切高声大喊:“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安禄山长的白白胖胖,很有喜感,挺会讲话,一时意动就放了他。而且让他成为自己身边的亲兵,日后如果张守珪知道安禄山有会惹出那么大祸乱,不知作何感想。随着安禄山立了几次军功,成为了低级军官了。出身市井的安禄山很会察言观色,又加上军功显著,张守珪将安禄山提升为偏将,然后收为养子。这实际上就是张守珪在培养自己政治实力,而安禄山也通过张守珪来学习和大唐的先进的军事,经济和国家制度。
公元736年,已经33岁的平卢将军安禄山出征讨伐契丹失败,张守珪居然上表要求朝廷处死安禄山,是大义灭亲还是看出安禄山不地道。但也许安禄山职务太低,此时的李隆基正和儿媳妇你侬我侬,心情正好李隆基就此放过了安禄山,这是上天给的李隆基一次机会,可惜李隆基放过了,而张守珪却因虚报军功,贬为括州刺史。他的职务也被他的干儿子安禄山取代。
逃过一劫的安禄山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井出身并当过市场管理员的安禄山自然深知银子的妙用,就此安禄山开始拼命的花钱,长安城里的高官说没有收过安禄山银子的几乎没有,谁不收安禄山的银子跟你急。这样的好同志谁不喜欢,在银子的推积之下,安禄山的职位也就越来越高了。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此后可以直接给皇帝打报告了。两年以后,安禄山兼任任范阳节度。在这次入朝的时候,安禄山认了一个干妈一杨玉环。从此以后,安禄山对杨玉环念念不不忘,而安禄山走后,25岁的杨玉环给41岁安禄山洗澡的“绯闻”就传了出来,而安禄山给长安朝臣的印象的就是一个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胖子,而这恰恰是狡黠的安禄山所伪装的印象。
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第三次入长安拜唐玄宗,这一次他兼任河东节度使,他的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管经济),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管外交)。安庆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儿为妻。此时是安禄山已经三百多斤。即便如此,安禄山居然可以挑胡旋舞,单腿为轴旋转360度,想想都惊人,也是这次入朝,让安禄山彻底看清这些长安权贵的底细。天宝十四年(755年)。52岁的安禄山正式起兵造反,仅仅一个多月就攻克洛阳,直抵长安,七十多岁李隆基只有出逃。安禄山则在洛阳称帝,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
安禄山从一个小混混到开国皇帝,能力不可谓不高。随即用二十年成为大唐最大的军事将领,节制三地节度使,可谓大器晚成。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好身体,儿子又不争气,大业未成,最后败亡。真是有点可惜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对比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人生经历,你怎么看
这是我写的最长的一个回答,七千多字,结合新旧唐书,对比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整个人生轨迹。虽然写的比较调侃,但史料都是有依据的!
一提起哥舒翰,熟悉唐史的朋友脑中,一定会浮现出以下标签,“石堡城”、“横行青海夜带刀”。
而提到安禄山,类似的标签就变成了“安史之乱”、“胡人”、“皇帝大胖儿子”、“跟贵妃洗澡”。
同样都是胡人、同样都是节度使、同样都是异姓王,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据说安禄山就长着这么一副烧麦脸!
不过估计同样有人会疑惑,战斗力满格、血条无限的哥舒翰,怎么会打不过安禄山这死胖子呢?今天,我就对比分析一下,看看这两位,都过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吧!
要说哥舒翰的人生经历,那起点可不是一般的高,这哥们可是货真价实,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
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今甘肃武威)使,其母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大富之家的生活环境,让哥舒翰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号称文武双全。
哥舒翰文化水平如何,我们后面引用了他写的诗,大家自己评判!
优裕的家庭环境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先人一步,也会让人迷失。至少在哥舒翰的前半生里,他纵情酒色犬马之间,似乎准备在混吃等死的溜光大道上,一路狂奔下去了。
就这么混着,一直活到了四十岁,按照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这岁数真该混吃等死了。
结果,哥舒翰被人刺激了(“为长安尉不礼”),发愤图强毅然从军,准备干点正经事儿。
而与之相比,安禄山就惨多了,前半生基本就部屌丝奋斗史。安禄山是混血胡人,据说爹是个康姓胡人,老妈是个突厥巫婆。
传说中,他老妈多年没生娃,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祈祷,结果很见效,呱唧生了一个儿子,故名扎荦山,就是日后的安禄山。
因此,有学者认为安禄山的父亲可能是个粟特商人,也不知怎么就一发种的,生下了安禄山。
自幼缺少管教的安禄山一直在草原野蛮生长,估计他有点语言上的天赋,长达后居然通晓六国语言,成了草原互市中的牙郎。(也叫牙侩,生意上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掮客)
本来干个草原掮客太太平平过一生也挺好,可安禄山手脚不太干净,跟着别人跑去偷羊,被时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捉住,准备乱棍打死。
安禄山挣扎中,高呼:“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硅看他长得肥壮,颇有勇力便收其于帐下,令其与史思明专门干捉俘虏(捉生)的勾当。
还别说,遇到人生第一个贵人后,安禄山干的蛮出色,不但当上了副将,还第一次光荣的成了干儿子(张守硅)。
之后,二人的经历就差不多了,都深得各自领导信赖。哥舒翰在王倕、王忠嗣、安思顺(历任河西节度使)账下时,分别在新城、苦拔海、积石军,大败吐蕃军队,杀的吐蕃望风披靡。
当老上级王忠嗣,因反对唐玄宗硬夺石堡城而获罪。哥舒翰展现了极为难得的品质,在玄宗面前声泪俱下的苦苦哀求,使王忠嗣仅以阻挠军功之罪贬为汉阳太守,苟得一条性命。
经过此事,哥舒翰的侠义不但朝中官员交口称赞,河陇边兵更是乐为之死。
随后,继任河西节度的哥舒翰走到了人生的顶点。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六万三千唐军在石堡城周边嗜血搏命,以死伤万余人的代价,硬生生的拔下了这个战略据点。
关于石堡城之战,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唐蕃之间的城堡攻防战,从唐朝夺取石堡城后,只获俘四百人来看,石堡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军,也不可能对唐军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
这场大战,应该是以石堡城为核心的包围与反包围、突击与反突击战役的集合,这也符合新旧唐书中“吐蕃举国之守”的定义。
占据石堡城后,唐军在河西九曲之地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回转空间。在随后的洪济、大漠门等地,唐军连败吐蕃,重夺战场优势地位。
至天宝十三年(754年)时,唐蕃边境已经推进到青海湖以西。哥舒翰在新夺取的九曲之地上,设置了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
这个神策军,就是日后被宦官控制的禁军,也是唐朝宦官能够废立皇帝的根本。
凭借在西部的赫赫之功,文艺界兴起了歌颂哥舒翰的浪潮。最开始是署名“西鄙人”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高适(哥舒翰的书记)先是写了《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
而后,又用《九曲词》来了个三连击:
铁骑横行铁岭头,
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
紧接着李白同志,也不甘寂寞的来了一首《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这诗写得实在有点狗血,卫青、白起跟哥舒翰一比都成竖子了。不知道,李太白得知了哥舒翰的晚节,会不会不好意思。
这么多大咖都出手了,要是哥舒翰再不表示一下,似乎有点不够意思。他也写了一首《破阵乐》: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
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
石堡岩高万丈,雕窠霞外千寻。
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
写的咋样的就不说了,至少能写出来,就比安禄山强,安胖子估计就是憋死,也写不出来!
安禄山虽然不像哥舒翰混的名满天下,但也没闲着。甚至,他上达天听的时间还早于前者,这源于一个人想要他的小命,而另一个人想保住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奚和契丹反叛,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结果这胖纸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全军尽墨仅得身免。
第一任干爹张守珪不忍杀之,又不好违背军规,便使了折中之策,将其绳捆索绑押至长安请“圣意定夺”,按照古代官场的潜规则,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长安早就有个人惦记着安禄山,准备找个机会弄死他,这人便是时任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画像
张九龄和安禄山并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三年前安禄山奉命入朝奏事时,张九龄一眼便看出此人生有反骨,当时便对侍中裴光庭说;“日后乱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这也算安禄山运气好,要是换成李林甫,安禄山早死一百次了,但张九龄是个严谨的正人君子,做事必须有理有据。
这下证据送到眼前了,张九龄焉能错失?
他在张守珪的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你看这就是文化人的范儿,要杀人都搞的这么文艺,四句话用了两个典故。
但呈文送到唐玄宗面前,情节却发生了反转。果不出张守珪所料,玄宗认为安禄山尚有可用之处,可以网开一面,将其降职留用。
张九龄据理力争,李隆基百般劝慰。这段君臣奏对,被唐人刘肃写入了《大唐新语》中,“﹝九龄﹞因奏曰:“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之意,误害忠良。”
玄宗用了“王夷甫识石勒”这个典故来说服张九龄,其实颇为不妥。石勒确实不曾叛西晋,但他是前赵的叛臣,在灭前赵后,与西晋军队大战,消耗了西晋全部主力,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
另外,玄宗这时候用这个典故,将张九龄比作王衍,也隐隐有指责其没有真凭实据信口雌黄之意。
就这么着,安禄山因祸得福,不但保全了性命,还在大BOSS心里留下了印象,为他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应该这么说,安禄山能被唐玄宗如此宠幸,肯定不完全是因为他长得胖,能逗乐。要是仅凭如此,他也不过就是个弄臣,如何能混成大军区的主官?
在东北边境面对契丹和奚,安禄山还是真刀真枪的拼过命的。
类似的记载也屡见于新旧唐书之中,所以说到行军打仗,安禄山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官至平卢节度使,三年后,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封东平郡王,还第二次做了干儿子(此事正史无载)。
与此相对,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接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天宝十二载(753年)接替安思顺兼任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
这时的哥舒翰、安禄山都已位极人臣权倾一方,很多人都误以为哥舒翰曾做过朔方节度使。
其实并没有,这段时间里,朔方一直都是安思顺的地盘。虽然李林甫曾一度遥领朔方节度使,但在朔方军中深耕多年的安思顺依旧深敷人望,平定安史乱局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安思顺账下的大将。
这时,唐朝最有实力的边军,实际上已经分成了四大军区。西部军区——安西、北庭坐镇西域,抵御吐蕃、突厥,拥兵四万四千;
西南军区——河西、拢右坐控九曲之地,防御吐蕃,拥兵十四万八千;
北方军区——朔方节度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拱卫关中北方,防御突厥袭扰,拥兵六万四千七百;
东北军区——平卢、范阳弹压契丹、奚诸部,拥兵十二万八千九百;
(理论上河东节度也算东北军区,但安禄山只能控制其北部一隅)
除此之外,剑南节度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拥兵三万零九百,本为防御吐蕃而设,但在“天宝战争”中,屡败于南诏国之手,基本被打残。剩下的岭南节度使治广州,只有一万五千人,在诸节度使中实力最弱。
从这个角度上说,唐朝当时军权最重的四个军头,分别是哥舒翰(河陇)、安禄山(平范)、安思顺(朔方)、封常清(安西)。
这其中,哥舒翰和安禄山封郡王(安、封始终未封王),可见玄宗心中,二人一东一西为朝廷干成。
不过,两位朝廷梁柱之间的关系可真不算和谐。
期间,安禄山还曾尝试拉拢过哥舒翰,对他说:“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
结果哥舒翰翻着白眼,说了这么一段:“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苟见亲,翰敢不尽心!”
安禄山以为哥舒翰是以“野狐(胡)之喻”来嘲讽他,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咬着槽牙对哥舒翰说:“突厥敢尔!”
旁边的高力士一看事儿要闹大,以目示意,哥舒翰假装喝醉告辞而去。
其实,哥舒翰不光看不上草根出身的安禄山,跟自己曾经的上级,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关系也很紧张。
至少在这一点上,哥舒翰是聪明的,虽然《资治通鉴》写着“上常和解之,使为兄弟”。但别忘了,您哥仨手里掌握着唐朝最能打的三个集团军,你们成了兄弟,皇帝佬该睡不着觉了。
从唐朝整体的军事布局来看,西部军区的权重明显过大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军队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即便吐蕃、突厥对唐朝的威胁确实很大,但有异动堪称“变起肘腋”,直接便会危及关中。但西部军势过重,也必然是朝廷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吕思勉先生对此的解读非常精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禄山是唐朝用来平衡西北军权重的一颗棋子,也是唐朝对东面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羁縻政策的一种延续。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终唐一世,共有18为公主下嫁外族首领,唐玄宗时期便占到了一半(开元时期6位,天宝时期3位)。其中,下嫁奚和契丹就达到了7位。
由此可见,玄宗对于东方的游牧政权长期采取的都是羁縻政策,而对安禄山的宠幸,或许可以看成是这种羁縻政策的一种延续。
但不成想,严防死守的西北诸镇相安无事,作为棋子的安禄山反了。这才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几近癫狂的根本原因,自以为天纵英明的他,被一个胡人胖纸耍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755年12月16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这死胖子反了。随后,二人的生命轨迹开始交叉,并各自走出了一条诡异的曲线。
安禄山起兵后,进展可谓势如破竹,旧不闻战鼓之声的中原驻军望风披靡。封常清在叛军打击下三战三败,不得不和高仙芝领残军退守潼关,凭天险死守。
对此,玄宗在兴庆宫内气的蹦高,这时他想起了,久已病废在家的哥舒翰。
按说,哥舒翰和平叛应该没什么交集。这哥们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就已经不灵了。
是年二月,哥舒翰自任上入京面圣,走到土门军时,喝酒唱歌洗澡弄大发了,突然中风昏厥,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后只能闭门不出在家休养。
当然了,如果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初次领兵平叛估计也就没封常清什么事儿,虽然高仙芝、封常清都是一时名将,但和网红哥舒翰比起来,人气指数得差几个数量级。
玄宗所以会启用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不过是对封、高二人连战连败怒不可遏,已起了杀心。但手中实在无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慑诸军而已。
但可惜,这时的哥舒翰,已不再是“横行青海夜带刀”的那个哥舒翰了。他的人生开始呈现断崖式的跳水轨迹,有点像某朝的股市。
最搞的是,您一个胡人边将,领兵打仗是您的本职,把这事儿研究明白,自然可以平步青云,就像您十几年来的经历一样。
可哥舒翰来到潼关后,军队带的乱七八糟不说,还脑袋一抽,玩儿起了危险的政治游戏。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找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构陷安思顺谋反。
要说安思顺也是够倒霉的,一辈子对大唐忠心耿耿,结果摊上了这么一个堂弟。虽然他屡次上奏告诫朝廷,安禄山有谋逆之心,但哥舒翰的这一击要了他的性命。
这下,前来潼关助拳的朔方军不干了。作为唐朝最有战斗力的一军,朔方军的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还在敌后跟叛军玩命,结果前任朔方节度使含冤被杀。
而后,哥舒翰又开始和权相杨国忠内心眼,夺了心腹的兵权还斩将立威。这下,唐朝最重要的将相间各怀心腹,斗的一包欢乐。
之后,玄宗在杨国忠的撺掇下,一日三使逼哥舒翰领杂兵出关野战。无奈下,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嚎啕大哭着带兵出了潼关。灵宝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哥舒翰驭下的十几万唐军惨败,无数人坠入黄河淹毙,活着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
这下,网红人设崩塌,再也没有水军发帖助威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给了他一记重拳,他在《潼关吏》里写道: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这就完了吗?别着急,哥舒翰还没跌到谷底呢!在逃回潼关的路上,哥舒翰本欲整军再战,他最信任的胡将火拔归仁,对他说:“您都混成这样了,丧师辱国,回去还有好?不如我们别寻他途吧?”
这时,哥舒翰还想跟手下瞪眼睛,结果火拔归仁哥几个七手八脚把他绑在马上,投降了安禄山手下大将崔乾佑。
注意,灵宝之战安禄山根本就没出手,都是手下将领干的。
那这时候,安禄山干嘛呢?这胖纸几个月前,已在东都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叫圣武,三宫六院、大封群臣,日子过得正美。
当他在洛阳宫廷见到哥舒翰,胖子嘿嘿狞笑,神气活现的对他说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这只斗败了的鸳鸯,只能垂头低言的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安禄山一听也是啊,李光弼几个都曾是哥舒翰账下之将,如果真能来降也省去很多手脚。
还别说,李光弼真回信了!信中他恭敬的问候了老上级,“你丫怎么不去死?!”
到此时,哥舒翰总算是触底了,但反弹就甭想了,就等什么时候退市了。
结果,哥舒翰还在底部盘整,安禄山先退市了。安禄山起兵之前身体就不算太好,胖子嘛!有点高血压、糖尿病啥的也算正常,起兵后心情跌宕起伏,让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全身生出疮疖。
这让他的心情愈发狂躁,动辄鞭打大臣近侍,谋臣严庄和安庆绪一合计,干脆弄死丫算了。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被人用刀在大肚子上一顿乱捅,结束了从屌丝到重臣,到叛将,再到皇帝的诡异人生。
不知道,安禄山被捅了,哥舒翰有没有喝点。不过,他的人生也快走到头了。
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整合了朔方军、安西佰刀军和回纥骑兵,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而后十月间,又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安庆绪见势不妙,逃出洛阳,奔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固守。临行前,将包括哥舒翰在内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尽数斩杀。所幸是在唐朝,还算够意思,追赠其为太尉,谥“武愍”。
至此,哥舒翰的人生大幕落下。纵观其一生,从富家子弟,到毅然从军,再到战功赫赫名满天下,最后兵败投降为众人唾骂,可谓高开高走,崩盘退市。
时耶?命耶?运耶?势耶?渔樵煮酒,几度夕阳,长江逝水,转头皆空!
安禄山和杨贵妃是否有染两人曾单独呆过一整晚,唐玄宗不怀疑吗
杨贵妃!四大美女之一!安禄山,杨贵妃义子!两人是母子,是否有染?这有点恶趣味!
大家都知道杨贵妃本名叫做杨玉环,是被唐玄宗纳入后宫封为贵妃的!而杨贵妃出现在唐玄宗身边之前,是唐玄宗的儿媳妇,被惊为天人的唐玄宗硬生生挖了儿子的墙角,给儿子戴了一顶华丽丽的绿帽子!
唐玄宗费尽心思得到了杨贵妃,就像得到了旷世珍品,含在嘴里怕化了,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对杨贵妃的要求再困难也要做到,哪怕是摘天上的星星!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正值壮年的女人的正常需求,唐玄宗这个老头子心有余力不足!唐玄宗足足比杨贵妃大了36岁!杨贵妃只能空悲切!
此时,安禄山出现了,对于杨贵妃来说,那就是一道曙光!安禄山虽说年龄也较大,但相对比唐玄宗来说,年龄小小足足20岁,某方面能力还是强于唐玄宗的!最主要的是,安禄山会来事,能从一个没爹的人混到边疆大吏,相信其不仅仅是能力突出,最重要的是会做人!果不其然,安禄山进京就傍住了杨贵妃这条大白腿,认其作母!
安禄山个杨贵妃有染吗?依我之见,答案很明确,有!但是男女最后的底线应该是守住的!为什么呢?听我道来!
“(安禄山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安禄山事迹》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因为民间有为新生儿洗三的习俗,杨贵妃便突发奇想,也要给刚过生日的义子洗个澡,那场景!脑补一下画面,一个绝世大美女给一个三倍多斤的大胖子洗澡!!而最搞笑的是,唐玄宗知道后不仅不怪罪安禄山还奖赏了安禄山。
荒唐吗?很荒唐,作为贵妃做出如此出格之事,但是有一点,值得强调!杨贵妃和安禄山懂得把握底线,最后一步雷池应该没有跨过!
安禄多次利用义子之名进入杨贵妃寝宫,唐玄宗不会不知,杨贵妃亦知自己的一切源于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不过问,只源于自己知根知底!
还有一点,据说(野史),在某方面唐玄宗因为年龄问题难以满足杨贵妃。安禄山投其所好给唐玄宗贡献了春药,获得了唐玄宗的好感,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三人也因此有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只要安禄山和杨贵妃做事不出格,唐玄宗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