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曾参与逼宫,唐玄宗为何信任依旧?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_玄宗_贵妃_潼关

本文目录

  • 马嵬驿兵变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曾参与逼宫,唐玄宗为何信任依旧
  •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 在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是否找了宫女当自己的替身
  •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为何还要按杨国忠的路线去四川逃难
  • 马嵬坡之变中皇太子李亨为什么要除掉杨贵妃
  • 为什么说“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操纵者其实是太子李亨,他一心想要消灭杨家势力

马嵬驿兵变之后,禁军首领陈玄礼曾参与逼宫,唐玄宗为何信任依旧

首先,陈玄礼在早年李隆基剪除韦后和安乐公主等政治势力,拥立其父李旦复位时,立有大功。玄宗即位后,陈玄礼深受信任负责守卫宫禁。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但到了天宝年间,则安于享乐、宠信奸佞,终致引发“安史之乱”,不得以准备逃往四川躲避战乱。

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行至西出长安不久的马嵬驿时护卫兵士发生叛乱。乱兵在诛杀奸相杨国忠后,要求进而杀死玄宗宠爱的杨贵妃。

护军统领陈玄礼为形势所迫,进谏唐玄宗最终缢死了杨贵妃,陈玄礼或有逼宫之罪。但其后,陈玄礼安抚兵士保卫玄宗安全避入四川,仍有大功。

唐肃宗至德二年,失去皇权已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再回到长安,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陈玄礼护卫侍奉,皇家亲情寡淡,李隆基也无其它可信之人。

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只有杀了杨贵妃,才能让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彻底决裂,把政变进行到底。

因为马嵬之变表面上是士兵自发哗变,实质却是太子李亨一党要趁势抢班夺权。

那么,参与政变的将士最担心的:就是政变半途而废、进行得不彻底,皇帝与太子又缓和了,然后士兵们反倒成了牺牲品。

所以,唯有把事做绝了,杀了杨贵妃这个唐玄宗最心爱的人,让皇帝与太子之间再无和解可能。

好处有二点:

(1):是把皇帝彻底得罪透,让李亨意识到玄宗的恨意,然后退无可退,一步走到底。

怎样让太子下定决心,绝不再回头。

这对于政变的参与者而言,这是无比重要的,绝不能让皇帝与太子间关系还有缓和的空间。

否则,舞刀弄枪的人,势必成为替罪羊。

(2):是让唐玄宗痛失心爱,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之下,方寸大乱,形象衰败,心力憔悴,亦再无权谋。

当皇帝的神秘感与不可侵犯的禁忌被打破后,皇帝就成了一个糟老头子。

这样,可加速三军将士的离心,并改旗易帜,集体投向太子。

杀杨贵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斩草除根的必要性。

禁卫军哗变士卒既然已又杀了杨贵妃的亲哥杨国忠,那么岂能还容杨贵妃活着。

而实际上连带被杀的又何止杨贵妃,杨氏举族满门男女老少,一个都不会留,都将被诛杀殆尽。这已经是由不得皇帝同意不同意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必须要将对手连根铲除,绝不能留下隐患,让他的子孙在多年后再有翻盘的机会。

下面再聊聊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斩草除根。

同样道理,在初唐玄武门之变时,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所有子女,也是不论长幼、统统诛杀。

当时李世民是心软了一下,想饶过了太子与齐王的后人。

但这下就像捅马蜂窝了,为什么?

因为天策府的文武将臣们无一例外,全都激烈反对,认为必须要斩草除根。

这帮人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冒着事败灭族的风险跟着秦王政变,图的什么?

图的就是从龙元勋,恩及后世子孙的富贵。

如果斩草不除根,若干年后,齐王、太子后裔们与李世民的子孙仍是一家人,一家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了。那么,玄武门操刀执枪的那群元勋的后代,肯定就要遭殃了!

所以,这事软不得,软了,房谋杜断,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就要与李世民离心了,那么大唐天下又要不稳了。

而杨贵妃必须死,也是这道理。如果任其活着陪在太上皇李隆基身边,那么唐肃宗李亨身边的人,就要惶恐不安了!

斩草不除根的后患无穷,可见于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的教训。就因为没有诛杀诸武,使得参与政变者,最后没一个人有好下场。

神龙政变的结果,是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了李唐天下,终结了武周朝廷。

而政变的五大功臣张柬之、崔玄暐,敬晖等,纷纷获封郡王。

事变功成后,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其时兵权在握的敬晖说:“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彻底铲除武氏残余势力,方可永绝后患,以安天下。”

敬晖问于张柬之提起,但迂腐的张柬之不同意,主张应将此事交由皇帝自决。

由此,薛季昶叹道:“我等日后已不知将死于何地也!”

之后,果然不出薛季昶所料,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再一次掌握了权力,那么当然要将刀子对准神龙政变的五大主谋了。

于是,五人先后遭遇了“先贬官流放,再途中被酷刑诛杀”的悲惨厄运。

【图片来自网络】

在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是否找了宫女当自己的替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马嵬之变前享尽人间恩荣。后宫因她,三千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李隆基更是陷入情网,不可自拔。霓裳羽衣舞,华清池,荔枝,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风月佳话。杨贵妃受宠后,杨氏一门鸡犬升天,她的姐妹被封为夫人,她的哥哥杨国忠登上了宰相之位。杨国忠位极人臣,借着李隆基的昏聩,祸国专权,一方面勾结权贵,营私肥己,一方面误国害民,每每都把灾情说成丰收,百姓苦不堪言。自此,唐朝吏治腐败,朝政紊乱,国库空虚。公元756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不久,潼关失守。长安无险可避,李隆基只得拖家带口,逃往蜀地。行至马嵬,大军裹足不前,兵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也被逼自缢而死,后葬至驿道西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这是《旧唐书》关于杨贵妃改葬的叙述。意思是太上皇李隆基从蜀地回来,令人将杨贵妃的安葬之地迁移。可是大臣们不同意,于是李隆基令人秘密将贵妃的墓迁移了。“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这个香囊也就成了老皇帝对贵妃唯一的念想之物。
后世很多野史却说杨贵妃没死,死的是一个顶替的宫女,杨贵妃后来跟着遣唐使逃到了日本。如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我们是相信正史还是野史呢?试想一下,当时兵变,为首的将军会放过这个"红颜祸水奸相之妹“吗?我认为是不会的,士兵们都对杨家恨之入骨了,杨国忠是被乱刀砍死的,杨贵妃没有身首异处就是万幸了,老皇帝自个都自身难保了,如果找替身被发现,那他就得和贵妃一起走了。
杨玉环是四大美人之一,后世文人墨客哀怜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于史不符,于理不合的事,就不要牵强附会太多啦。

马嵬之变后,唐玄宗为何还要按杨国忠的路线去四川逃难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叛军的路线是从范阳出发兵分两路,一路取山西向西进发,另一路由冀南渡过黄河,横扫河南,克洛阳,向潼关进逼。哥舒翰潼关兵败之后,对于唐玄宗来说,长安东面是叛军主力,西面是突厥领地,西南是吐蕃领地,西北是回纥领地,只有向南渡过秦岭入川一条路。而且这条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首先来说,四川是盆地,大部是山,有秦岭作为屏障,叛军进攻有一定难度。长安距离汉中很近,进川路线较为便利。自古以来秦岭就是最好的一道防线。从汉中直线距离与长安最近,长安一旦危急,由汉中入川是必然选择。

第二,马嵬坡之变后,大部分士兵仍愿意保护唐玄宗前往四川。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留住主持政务,决定与玄宗分兵,北上向回纥借兵平叛。玄宗继续入川,表明了叛军进攻的直接目标唐玄宗这个旗帜还在,而且短期不易攻取。太子李亨北上可以吸引叛军主力,迟滞叛军追击速度,把战场稳定在黄河流域。有利于日后收复长安、洛阳。

第三,李亨迅速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入川去往成都,可以转移叛军视线,使叛军的战略陷于混乱,为李亨与回纥合力平叛争取了时间。成都成为整个平叛的大后方。表明玄宗这个平叛旗帜仍在,给叛军极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包袱。

第四,唐玄宗继续入川也给各地平叛军队鼓舞了士气,皇帝安全了,旗帜还在,朝廷还在,其政治意义不可估量。处于平叛第一线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对收复失地有了更大的底气,翌年收复长安、洛阳。

第五,玄宗入川成为整个平叛系统的强大后勤保障。使叛军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战事越拖越久,致使叛军内部出现内讧和分化,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自己儿子所杀,叛军实力削弱,成为日后平定叛乱的重要影响因素。

马嵬坡之变中皇太子李亨为什么要除掉杨贵妃

年轻时力挽狂澜、中兴唐朝政权的李隆基,晚年却连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这是唐玄宗的悲哀,却也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唐玄宗用不正当手段从儿子家里抢了儿媳妇。美其名曰:得到杨玉环就好像得到了宝贝;然后就是各种宠幸,为了让杨玉环高兴修了一条从岭南(今广州)到长安的高速公路;为了讨好心爱的女人花点钱也无可厚非,可是为了讨好杨玉环既然重用杨国忠这个奸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唐玄宗晚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天怒人怨,抢自己的儿媳妇重用奸臣;吏治腐败甚至贪污到了军队(克扣士兵军饷),所以有了安史之乱,有了由盛转衰的唐朝时期。

756年,安史之乱一年后叛军攻打长安。唐玄宗带领美女(杨贵妃等妃子)在贴身护卫的保护下出逃到了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

这时候士兵觉得我们出逃都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奸相没有管理好国家~于是把杨国忠杀了。后来又怕杨玉环为哥哥报仇所以要求李隆基杀了杨玉环。

这是历史上的马嵬坡兵变。我们很多同学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大于安史之乱???

我们深究一下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事实。

马嵬坡兵变关键人物是陈玄礼,也就是唐玄宗的护卫队长;兵变的士兵基本都是他的手下,可以说马嵬坡兵变是他与太子的杰作。

太子李亨的目标原本是唐玄宗,而护卫队长的目标是杨国忠。所以当杨国忠被杀士兵情绪依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将杨玉环作为牺牲品。

杨玉环的死平复了士兵的情绪,但是当矛头指向唐玄宗时却因为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心而受到阻碍。导致太子李亨与唐玄宗的对立,于是他们分道扬镳,李亨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唐玄宗前往四川。

李亨在灵武称帝,之后才通知唐玄宗“您老人家做太上皇吧!天下的事有儿子来管了”。

所以说马嵬坡兵变不是针对杨玉环的兵变而是针对唐玄宗;杨玉环只是兵变过程中的牺牲品而已。

为什么说“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操纵者其实是太子李亨,他一心想要消灭杨家势力

一、马嵬驿兵变的历史大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重大转折,对唐朝国运的影响可谓伤筋动骨般巨大。这场浩劫的始作俑者为安禄山、史思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英武果断,带领大唐帝国达到了巅峰的“开元盛世。”晚年的唐玄宗痴迷于梨园享乐,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用人不当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些都为一触即发的各种矛盾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因宰相杨国忠刺杀安禄山末果而点燃,战火瞬间粉碎了大唐华丽外表下的太平盛世。

由于长久未有重大战事,大唐军队缺乏实战,只能节节败退。可笑的是当安禄山大军攻城掠地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和一班文武居然当作传闻。等到坐实消息之后朝廷派人仓促应战,不久叛军已兵临长安屏障潼关。

按照兵家常识,安禄山叛军过不了潼关,可保京都长安无虞。只要假以时日,各地勤王之师一到,安禄山必然腹背受敌,不战自溃。这时候唐玄宗又做出荒唐之举,因拒敌不出而斩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临阵换帅本是兵之大忌,唐玄宗起用了因病卧床的大将哥舒翰。哥舒翰乃一代名将,曾和安禄山不和,他现在年事已高,只好带病挂帅。

哥舒翰到了潼关仍然釆取只守不攻的策略,唐玄宗派人下旨哥舒翰必须出关歼敌,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得出关,可怜十万将士中了敌人埋伏,死尸填满了沟壑。哥舒翰被俘,宁死不降被杀。此战唐军全军覆灭,潼关失守。

唐朝实行节度使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得京城长安空虚。潼关尽失,京师震动。唐玄宗偕皇室宗亲、宫女太监、宠妃杨玉环姊妹、宰相杨国忠、吐蕃使节等人只带了区区数千禁军悄悄溜出长安,准备移驾西蜀避祸。

二、马嵬驿兵变的历史过程

唐玄宗一干人等离开长安逃至咸阳,这时候又饥又渴,他派太监王洛卿去找咸阳地方官进献食物,没想到王洛卿和地方官早就逃跑了。一路上官员随从多有逃跑,幸有当地百姓听说天子落难,都过来竞相奉献食物,唐玄宗一时太多感概,以至于数度流泪。

长安城中的官员百姓不知唐玄宗逃跑,消息传开后,大家携老扶幼,才开始四散逃命。唐玄宗等人这时已跑远,等到过河的时候,军卒们就架起便架,过完河宰相杨国忠要烧毁浮桥,唐玄宗知道后边还有逃亡的百姓,就没让烧毁便桥。

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时,禁军中很多士卒因为吃不饱饭睡不好觉,所以多有怨言,他们迁怒于宰相杨国忠,认为是杨国忠误国所致。正好有人看见杨国忠用银子买了胡饼和羊肉串在那大吃海喝,有人借机高喊杨国忠谋反了,军卒们于是纠结在一起乱棒打死了杨国忠父子。

哗变的士卒越聚越多,把杨国忠的头颅挂在高杆上示众,有官员上前替杨国忠鸣不平,结果也被杀。疯狂的兵卒们追到了杨国忠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被一并杀死。禁军首领龙虎大将军陈玄礼等人怕斩草不除根,日后杨贵妃为哥哥杨国忠报仇,诬陷杨贵妃为红颜祸水,逼迫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对禁军将士说,杨国忠谋反与贵妃何干,她只是一个深宫高墙内的女人,怎么会参与外边的事,希望众人原谅杨贵妃,陈玄礼跪在地下还是不答应。高力士劝慰唐玄宗说,不杀杨玉环众人不安呐,众人不安就不能保证陛下的安全,还望陛下忍痛割爱。

唐玄宗纵然一千个不愿意,他也得干了这杯自已酿的苦酒,于是下令高力士勒死杨贵妃(一说赐死)。据说吐蕃使者见证了整个哗变过程,而这一事件历史称为“马嵬驿兵变”。

三、马嵬驿兵变的历史后果

整个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的个人威信降到了冰点。一个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还指望别人把他当皇帝么?

然而整个的事情做的滳水不露,有条不紊。不得不让唐玄宗生疑,而他将线索引向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大唐太子李亨。

怀疑归怀疑,唐玄宗终究是没有确凿证据。而这种微妙的心理度化,导致了父子大难来临各自飞的局面。唐玄宗带着龙虎将军陈玄礼、大太监高力士一批人继续向蜀地进发,太子李亨则带着太监李辅国、大将王思礼等人北上灵武。

李亨一行人在路上招览残兵败卒,被杜鸿渐等人迎入灵武,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聚朔方之兵力,一时威名大振。

公元756年7月,在杜鸿渐等人一再上表李亨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远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自此,风光一生的唐玄宗退出政治舞台。后来回到长安,被唐肃宗李亨软禁在兴庆宫,得力太监高力士也被流放岭南。唐玄宗后来郁郁而终。

话说李亨即位,以皇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招讨使,节制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整理唐军和回纥、吐蕃兵力总计十五万,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叛行动。

四、太子李亨有没有参与马嵬驿之变

风雨飘摇中的大唐江山,一场腥风血雨的内乱,一个个凶神恶煞的禁军护卫,整个刀光血灾的背后尽是重重疑点。

那么太子李亨到底有没有参加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是偶然事件还蓄谋己久,史学界现在也无定论。

所有的怀疑也只是揣测,而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表明背后有人策划。

据说当时的重要人物太监李辅国确实在事发现场提前禀告过太子,但是李亨犹豫不决。或者是李亨己经默许了这次行动,就不得而知。

只是细思极恐,也让人不得不怀疑。

其一:这场哗变貌似很乱,但是杀杨逼宫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时间地点拿捏如此之准。

其二、李亨虽贵为太子,倍受唐玄宗打击,这是他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稍纵即逝。

其三、李亨虽贵为太子,也是倍受煎熬,前有宰相李林甫作对,好不容易熬死了对手,又上来一个杨国忠,多次搜集“罪证”希望治太子于死地。

其四、从整个兵变来看,利益最大化受益者莫过于李亨。除去杨氏家族,李亨去除了一个政敌,唐玄宗失去了一个亲信,更重要的去除了一个祸国殃民的祸害,收获的是更多粉丝的民心。可谓一石三鸟。

这应该是李亨策划或者参与马嵬驿兵变的动机。其实他更具备其它人没有的如下条件:

其一、从历史来看,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非常忠心,在斩杀杨氏家族后再没有半点对唐玄宗不敬,还一直护送他入蜀。那么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权力的压迫,是不会干这种事。

其二、当时随行的禁军据说有三四千人之众,大半都对断后的太子李亨负责,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同在禁军护卫中任职。

其三、李辅国是李亨后来在灵武登基奔走最积极的一个人,应该是太子党。当时的李辅国除了高力士,经常在唐玄宗身边走动,彼时的唐玄宗极有可能被监视了。

其四、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在唐玄宗逃至马嵬驿时,从潼关前线逃回的一员大将赶上了队伍,他就是哥舒翰的副将王思礼。

哥舒翰去潼关前线赴任时极力推荐王思礼同去潼关杀敌,而王思礼在去潼关之前怕杨国忠使坏,极力怂恿哥舒翰将杨国忠从京城掳至潼关杀死,后来哥舒翰没有同意只好作罢,而潼关兵败与杨国忠的影子参与是脱不干系。众人从王思礼口中得知哥舒翰被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后来同时逃回来的大将李承光被李亨斩杀了,王思礼却安然无恙,一直得到李亨重用。王思礼也在平定叛乱、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失地中屡建奇功。至于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亨对待王思礼反其道的做法以及王思礼与杨国忠之间微妙的关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者》,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