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与杨贵妃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唐肃宗要除掉她?唐肃宗称帝后_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_安史之乱_玄宗_太子

本文目录

  • 唐肃宗与杨贵妃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唐肃宗要除掉她
  •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 为什么说唐肃宗李亨是篡位登基唐肃宗到底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 如何评价唐肃宗
  • 怎么评价唐肃宗李亨这个人

唐肃宗与杨贵妃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唐肃宗要除掉她

一般皇位之争,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是古代朝中你死我活明争暗斗的焦点,明争暗斗的结果有一得也必有一失,能把握住机遇也是很关键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霎时间让盛唐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唐玄宗率众大臣在禁卫军的保护下仓慌西逃。在逃到马嵬驿时,士兵们停止不前,纷纷要求诛死专权误国引发安史之乱的罪魁宰相杨国忠和其堂妹杨贵妃。唐玄宗为了安抚众怒,安全逃到四川,只好诛死了杨国忠,缢死了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表面上看这次马嵬驿兵变只是士兵们自发的,与唐肃宗李亨没什么关联,但深思起来并非那么简单。安史之乱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杨国忠接任宰相后,有加快逼反安禄山的诱因,但不是主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玄宗过于宠信安禄山的结果。杨贵妃呢?她不过是玄宗宠爱的妃子,只是顺着玄宗爱憎,交好安禄山而已,更没多大责任了。为什么会发生马嵬驿兵变呢?我们要看兵变的结果谁是最大受益人。很显然,太子李亨是最大受益人。我们知道,李亨是玄宗第三子,大哥过早夭折,二哥造诬被杀,李亨就成了太子。但当了太子,也是很不稳定的,诸子争宠,后宫无依,当朝奸相李林甫又步步紧逼,唐玄宗又喜怒无常,保不准哪天太子之位就移人了。好不容易李林甫死了,谁知杨国忠又上位了。他凭着堂妹杨贵妃受宠,在朝堂弄权搬非,排斥异己,感到太子是自己将来的最大威胁,时刻想着怎样抓住太子把柄,废掉太子。这让太子李亨整日高度紧张,隐忍苟活。杨贵妃、杨国忠等杨氏一门,因贵妃受宠,可谓荣华富贵已极,早已让世人眼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西逃,终于给了那些隐忍、眼热、愤恨的人们以报复的机会。于是士兵哗变,强烈要求诛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堂妹,为避后患,也要求诛死。面对突变,唐玄宗也是心知肚明,但已身不由己,为了自身安全,为了早日平叛,玄宗只得照做。过后玄宗西逃入蜀,太子要求回朔方招兵,玄宗同意,并封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子李亨到了朔方,终于摆脱羁绊,不久在手下众臣的拥护下,在河北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后来玄宗知道了,也只能称赞儿子英明,做得对,乐得自在逍遥了。

常言道: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之锁的最好钥匙。唐肃宗李亨隐忍苟活,以待时机,终于等来了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他终于翻盘,让历史进入了唐肃宗时代。但盛唐由此转衰,一得一失,这失是不是有点儿太大太悲惨了呢?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谢邀,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且必须接回来,不接回来不行,

唐肃宗继位后,面临三个问题,

一,就是安史之乱的平叛问题。

二,得位不正问题,他是非正常手段的继位的,名不正言不顺,

三,唐玄宗在外,必须接回来的问题,不然影响稳定。

第一个问题不谈,第二三的问题,就必须接回唐玄宗。

首先是得位不正,他是太子,太子登基是正常的,但是,老皇帝还在,没有禅让给太子,而太子自己离开皇帝,在军头的拥护下,擅自称帝,这就是篡位了,

这是程序不合法。

这个其实很严重,只是因为目前军头都拥护唐肃宗,所以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旦唐肃宗得不到军头的拥护,或者军头又拥护老皇帝,或者军头拥护太子了,或者拥护其他亲王了,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唐肃宗下台。

你唐肃宗不合法继位,我们为什么不能替天行道?

可以看出,唐肃宗的皇位很不稳定,有唐玄宗、有永王李麟、

所以,唐肃宗需要唐玄宗回来,完成禅让大典,虽然都知道禅让大典就是演戏,但是戏得做好,这块遮羞布还是少不了的。

另一方面,唐肃宗的朝廷在灵武,后来在凤翔,老皇帝在四川,

支持谁的人多?诏书出自哪里?皇帝是谁?文臣武将听谁的?

说的难听点,这就是另立朝廷了,当然,另立朝廷的是唐肃宗,但现在唐肃宗为中心了,唐玄宗自然就是另立朝廷了,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两个朝廷,两个皇帝,怎么办?

所以,必须把老皇帝接回来,软禁起来,这样才只有一个朝廷,一个皇帝。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李泌定了两年平叛的计策,最后唐肃宗不执行的原因了,因为执行李泌的计谋,平叛是能很快,但是,不能很快回到长安,不能接回老皇帝,这就让他坐不稳皇位了。

他急于收复长安,就是为了接回老皇帝,就是为了坐稳皇位。

无独有偶,靖康之耻时,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自己逃到镇江,

结果呢?

他在镇江继续做皇帝,把运往汴梁的粮草、物资都截下来留用了,把北上勤王的军队都截下来保护自己了,把奏书都截下来,自己批阅了,再送到汴梁。

宋钦宗看到老爹这样无耻,当时就气坏了,准备派军队把老爹抓回来,大臣劝说他,才把“抓”改成“劝”,

于是李纲奉命去劝宋徽宗,把宋徽宗逼回来了。

同样的,唐肃宗第一次派人去劝唐玄宗回来,唐玄宗吓坏了,打死都不回来。

第二次改威胁了,唐玄宗这才不得不回来,回来后就被软禁起来了、

为什么说唐肃宗李亨是篡位登基唐肃宗到底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李亨绝对是篡位登基的皇帝!

李亨是“先斩后奏”式地登基称帝的!是将“生米煮成熟饭”式的宣布为皇的!

公元756年的七月十二日,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帝国的皇太子李亨在咱今天的宁夏灵武南城门楼突然昭告天下,宣布“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荣升”为大唐帝国的皇帝。尽管登基仪式有点过分简陋,尽管李亨的登基有点“过份”,但李亨终于“君临天下”。

几天后,正在成都“西巡”的父皇李隆基突然接到“宝贝儿子”李亨的“《关于尊称帝国前皇帝李隆基为太上皇帝的报告》”,看完后,李隆基有点目瞪口呆,更是震惊万分,简直恼羞成怒。李隆基思前想后,纵观天下大势,无可奈何之下,忍痛割爱,宣布接受“太上皇帝”之位,给李亨发去“祝贺”之类的诏书,承认李亨登基的“既成事实”。李亨的皇帝之位,最终合法。

李亨是这样登上皇帝之位的!

李亨的皇帝之位,离不开帝国皇帝李隆基的贪图享乐,也离不开一个叫杨国忠的宰相贪婪作死,更离不开一个叫安禄山的帝国守边大将军的“推波助澜”。

公元755年12月16日,久享太平的大唐帝国,突然爆发了一场震惊帝国的大叛乱——“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不是小文的重点,故不展开来讲,几句话带过。“安史之乱”主要是由于“大唐帝国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令大唐帝国由盛及衰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毫无悬念地发生了。

安享太平已久且毫无作战经验的大唐帝国军队,被安禄山打得满地找牙。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南下,占领中原、攻占东京洛阳、攻破潼关、攻陷西京长安。惊慌失措的帝国皇帝李隆基带着几个宝贝的皇子、若干个宠爱的皇妃、几十个重要的文武大臣,在几千个卫士的保护下,仓惶出逃。

马嵬坡是皇太子李亨的命运转折点。在这里,义愤填膺的皇帝卫士们,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兵变。借此机会,皇太子李亨终于在一个叫李辅国的小太监及几个心腹的建议下,战战兢兢地向父皇李隆基提出要分兵西北,到朔方去开辟“抗安”根据地。一方面牵制叛军,一方面“掩护”父皇李隆基“西巡”成都。刚刚经历失去爱妃杨玉环的李隆基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李亨终于得以摆脱父皇的控制,可以放开手脚去“指点江山”了。

事实上,倘若不发生“安史之乱”,李亨的皇太子地位有可能不保。权臣杨国忠早就不鸟李亨了,经常在李隆基面前“逼逼叨叨”,不厌其烦地打着“小报告”。李亨的地位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李亨的二哥李瑛,虽也贵为皇太子,不也是被李林甫等小人的“小报告”弄得被“冤杀”。面对残酷无情激烈的“储君”之争,倘若不是皇帝李隆基的“好朋友兼忠奴”高力士,提醒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建议,根本就没有李亨的什么事,哪有他的皇太子之位?即便是李亨“幸运”地当上皇太子,但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倘若不是“安史之乱”,李亨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废太子,很有可能步入废太子李瑛的后尘。

坎坷且有惊有险的太子人生,让李亨稍微有点政治势力,就迫不及待地接受了朔方地方实力派的“拥戴”,敢冒父皇李隆基之大不韪,宣布登基称帝。但实事是,李亨的登基,一点也没“冒天下之大不韪”。面对安禄山的烧杀抢掠式的叛乱,帝国皇帝李隆基扔下百姓及帝国的河山,心惊胆战地,狼狈西逃到富庶的成都,并改成都为“南京”,就已经丧失了人心。李亨“逃到”朔方,虽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但李亨敢于竖起“平叛”大旗,一时仁人志士蜂蛹而至,朔方将士极力拥戴。

文章结束时,俺再附上李白的诗,各位看官可细细品味。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唐 · 李白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组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帝国著名诗人李白对大唐帝国“南京”——成都的赞美,可以说是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但却隐含了诗人李对唐玄宗李隆基的深刻讽刺。

历史就这样选择了李亨,无情地抛弃了李隆基!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很简单:就这么个理!

那么李亨何许人也?后人给予的评价是: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如何评价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用乱世天子来概括是最为恰当的。

在他还在母腹里孕育时,其父李隆基还在做太子,因为身陷宫斗碍于形势,一度打算将其堕胎,但最终没有实施。倘若当年李隆基真的下手的话,后来是否还会有马嵬坡兵变,是否还会被迫成为太上皇呢?

等到李亨成人,封为忠王,并立下战功,但是太子另有其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来的宫斗中太子李瑛失败,先是被废后被杀,李亨被推上前台。

不过李亨的太子做的一点不轻松,甚至非常艰难,他在面对宰相李林甫的实力挑战中,不得不多次寻求自保,甚至几乎败下阵来,好在李林甫死了,但是又上来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李亨只能继续小心谨慎地活着。

直到安禄山兵变,当唐玄宗逃出长安时,机会来了,在马嵬坡,在李亨的运作下,杀了杨国忠,吊死杨玉环,随后与父亲分道扬镳。第二年,自行登上皇位,尊称玄宗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肃宗手里基本得到整治,但是经过这一番大动荡,受到教训的唐肃宗倾向于把权利向宦官和后宫集中,对地方和权臣心存警惕。这一政治布局留下的隐患是从此形成宦官参政的局面,而唐王朝最终倒台,也是和宦官干政的因素密不可分的。

761年,这一年唐肃宗51岁,春天的时候,先是唐玄宗过世,13天后,唐肃宗病故,死前,就在他眼前,还上演了一出宫廷巨变,在惊吓中,唐肃宗过世。

这个人的一生,从头到尾都交织着血雨腥风。

怎么评价唐肃宗李亨这个人

李亨属于没当皇帝前,心怀万丈豪情的牛人。然而,当了之后所做的事儿,却看出:李亨还不如他爹唐玄宗李隆基呢。

(1)肃宗皇帝的历史功绩:空有灭“安史之乱”之功,实际上却是“安史之乱”扩大化、长久化的第一罪人。更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的直接责任人。李隆基、李亨、李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责任人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来到灵武后便举行登基仪式,迅速改元至德元年。一般来说,新皇帝改元都是到第二年农历初一。可见,肃宗在六月十四日暗中支持马嵬坡兵变前后已经准备登基了。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没必要同情李隆基。李隆基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人心,剩下支持者就是受了玄宗几十年宠信的官员,以及腐儒。在李隆基重用李林甫为相18年、娶了儿媳妇并独宠下,大唐已经被他搞得“高度畸形”。李隆基日后的被人称为“可怜的生活”也是咎由自取。

(2)李亨重用宦官导致日后宦官当政、安史之乱拖延时间太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亨登基后不到半年的至德二年(757年)的正月初一或初五,安禄山被宦官李猪儿所杀,这时,李泌建议迅速攻打,但是李亨竟然没有同意。可以说,这次时机丢失,让安史之乱时间长久化

更为严重的是,李亨因为“安史之乱”以及自己取得帝位的方式不怎么光明正大,受到一定程度的舆论批评。因此,一方面对武将严防死守权力过大;一方面对文臣也用宦官监视。针对文臣他采用宦官李辅国制衡;针对武将采用鱼朝恩制衡。

在二人地祸害下,唐朝的政治清明度并没有提升,反而更加糟糕。李隆基始终成为“心腹大患”,因此,李辅国又成为监视、挤压唐玄宗的人。

在军事上最可惜的就是“相州城大败”。

乾元二年(759年)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马步兵六十多万人惨败,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战死于军中。可以说,这次战败,无论是李光弼还是郭子仪或是九大节度使中任何一人指挥的话,此战都不会如此失败。

此战,鱼朝恩几乎把大好局势葬送。

本来“安史之乱”,李隆基如果重用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任何一个人,就完全不用出逃。

结果,李隆基瞎指挥、受人蛊惑,瞎指挥、乱指挥,导致三人两人被杀、一人被擒。

本来官军在张巡等中低层将领的奋力激战下,在叛军最凶猛的时刻保住了江南粮道,给官军赢得了喘息时间、聚集时间。而且在李郭等人指挥下前景大好。就是因为,李亨惧怕武将权力过大,而重用宦官,这才导致“安史之乱”再次被延长。

也就是说,李亨只是在名义上“消灭暗示叛军”的统帅,实际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