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安史之乱可以有效避免吗
-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
安史之乱可以有效避免吗
安史之乱是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将领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倒退。由于唐朝疆域辽阔,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力度有限,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置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掌管一方军事、行政、财政、赋税、人口、土地等。由于节度使控制了地方的军、政、财等大权,时间一长必然会成为隐患。节度使的设置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倒退,它把中央的一大部分权力让渡给了掌握兵权的地方将领,大大强化了这些将领的政治野心。
二是重外轻内的国防政策。由于唐朝统治者与少数民族有较深的血缘关系,所以民族政策比以前历朝都更为开放。因此,到了唐玄宗时期,异族势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成为唐朝边境的主要威胁。为了稳定边疆,唐玄宗便在边疆区域设置军镇,布置大量军力,并且远远大于统治核心区域的军力,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边镇一旦发生叛乱,中央政府将完全处于劣势,而如果从其它边镇调兵,则由于距离遥远,远水无法解近渴。既然无力与边镇对抗,为了安抚边镇将领,就要对其极力拉拢,使其获得更大利益。而这样则会使得边镇将领变得越来越跋扈,对中央政府越来越轻视,反叛几乎是必然的事。
三是整体上的政治腐败。唐玄宗后期,怠于朝政,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尤其最后两位宰相,一个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个是不学无术的杨国忠,这两位宰相排斥忠良,败坏朝纲,祸国殃民。政治的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而且杨国忠担任宰相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尤其多次出兵攻打南诏,导致惨败,加重人民负担,消耗了国力。
四是上层内部矛盾激化。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国忠,是一个只顾私利不顾国家的小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安禄山倚仗玄宗宠信,瞧不起杨国忠,杨国忠便在玄宗面前告状安禄山要谋反。随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不可调和。
五是唐玄宗用人不当。唐玄宗后期,国家承平日久,他便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一味追求享乐,把军政大权完全交给了他人,政治权力先后由李林甫和杨国忠执掌,而这两人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军事问题则由边镇将领把持,其中最宠信的就是安禄山,由其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下兵力达15万之多。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直接引发安史之乱的,恰恰是玄宗最为宠信之人,可见玄宗识人用人之误。
知道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我们也就知道了该如何避免安史之乱的发生,但这些原因能避免吗?我认为不可能,所以安史之乱是不可避免的。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
唐朝这棵大棵蛀虫太多!
病入膏肓!安史之乱才得以爆发!
历史以成云烟!
避免历史重演!就应该打预防针!清政廉政!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谢谢邀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