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和郭子仪谁的军事水平更高?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_叛军_阳城_安史之乱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巡 叛军 阳城 安史之乱

本文目录

  • 张巡和郭子仪谁的军事水平更高
  •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该不该投降
  • 该如何评价张巡
  • 守一城而捍天下,县官张巡拯救了大唐,却为何被某些后人谩骂至今
  •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 安史之乱中的猛将张巡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在唐朝算是几流
  • 如何评价张巡阳齿,死守睢阳,食妇孺
  • 安史之乱阻挡叛军2年确保唐朝半壁江山,张巡为何饱受争议
  • 安史之乱,张巡以一万士卒死守雎阳城,何以能杀死叛军十二万张巡的军事才能如何

张巡和郭子仪谁的军事水平更高

张巡和郭子仪都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名将,不过两个人的档次完全不一样。郭子仪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张巡只是一城守将。

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仁和庞德,两个人都是非常勇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是曹仁是荆州地区的一把手,而庞德只是前来跟关羽叫板的先锋大将。

不过张巡身上的故事,却让人听着不寒而栗,望而生畏。郭子仪的人生履历就要顺畅得多,从一个武举人成为汾阳郡王,活了足足85岁。

张巡镇守睢阳城,把城中老弱妇孺都给吃光了。

当时张巡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可是却因为抵抗安禄山大军闻名天下。很多太守级别的人都投降了,他这么一个小县令却宁死也不投降。

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新唐书》

尤其是在镇守睢阳城的时候,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两个人,固守睢阳,抵挡十多万安禄山大军,为唐朝赋税重地江淮地区争取了不少自救的时间。

可是张巡在镇守睢阳的时候,缺兵缺粮,尤其是没有粮食吃。看着士兵们一个个都饿得跟个皮包骨头一样,张巡也是急得发慌。

  1. 毕竟唐肃宗只是送来了嘉奖令,是一粒米都没能送到睢阳城。眼看着城中就要断粮了,张巡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
  2. 他吩咐手下人,把城中老弱妇孺都集中起来,全部烹杀给士兵们吃。为了起到带头作用,他回家先把自己的小妾给杀了分给大家吃。
  3. 为此城中士卒多以人为食,一时间城中哀嚎遍野。就算是这样,也没能抵挡士卒们的饥饿。唐朝的援军迟迟不到,粮食也就运不进来。

城内的树皮、老鼠全部都被吃了个干干净净,张巡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安禄山的叛军攻破了睢阳城。

郭子仪帮助唐肃宗安定四方。

如果说非要挑一个唐朝的大救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因为大元帅是唐肃宗的儿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

贼将崔乾祐守潼关。二年三月,子仪大破贼于潼关,崔乾祐退保蒲津。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旻、司士徐炅、宗子李藏锋等,陷贼在蒲州,四人密谋俟王师至,则为内应。及子仪攻蒲州,赵复等斩贼守陴者,开门纳子仪。乾祐与麾下数千人北走安邑,安邑百姓伪降,乾祐兵入将半,下悬门击之,乾祐未入,遂得脱身东走。子仪遂收陕郡永丰仓。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钞。---《旧唐书》

唐玄宗丢了两京以后,匆忙逃到了四川。唐肃宗在战乱中提前登基,得到了郭子仪等人的支持,可惜唐朝的军队当时混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向回纥人求救。也就是说,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其实是回纥人,为此唐肃宗答应了回纥人不少苛刻的要求,比如说打下了长安城,可以任凭他们去抢掠。

  1. 而这帮回纥兵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受到郭子仪的调遣的。河东、河西包括河南的地区,基本都是郭子仪收复回来的。尤其是收复两京的功劳,足以让郭子仪彪炳千秋。
  2. 郭子仪一路高升,先后被加封为司徒、代国公、汾阳郡王等。不过郭子仪也不是一帆风顺,在打了败仗以后,唐肃宗果断剥夺了他的军权,郭子仪丝毫不介怀,始终以大局为重。
  3. 等到唐肃宗再次需要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依旧义不容辞地上了战场。唐肃宗去世后,唐代宗登基,郭子仪被谗言所害,只能告老还乡,再次失去兵权。

可是等到吐蕃攻打长安的时候,唐代宗索性逃出了长安,郭子仪再次得到重用,起兵抵抗吐蕃大军,可惜这个时候郭子仪过去的部下们已经被打散了,失去了过去的战斗力。

当时郭子仪完全有废立皇帝之权,可是郭子仪不仅对唐代宗没有怨恨,而且将宗室女眷全部送到了唐代宗那边,自己只身在前线与吐蕃鏖战。

没有郭子仪,就没有中唐和晚唐,所以是这个人延续了唐朝的命运。不怪他儿子郭暧对公主说,这唐朝的江山,是他老子打下来的。

张巡虽然勇猛,做法却不可取。

张巡的确是一位非常勇猛的战将,从一位名不经传的县令,成为了决定大局的守城之将。张巡几乎是没有片刻思索。

他的行为的确鼓励了不少心向唐朝的各地官员,毕竟在此之前,大家的好日子过得多了,看到安禄山的大军,根本就想不到要抵抗,全部都是望风而降。

而张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他死守睢阳城,保住了唐朝最后一块稳定的赋税之地,为后来唐朝反攻叛军,积攒了不少资本。

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旧唐书》

可是他带领手下人,把城中老弱妇孺都给吃掉这件事,实在是有点丧心病狂。这让我看到,古代对封建统治者的忠心,近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要么全部战死,要么就跑路,为什么要伤害无辜的老百姓呢?在张巡眼里,老百姓的性命根本就不算什么,李家的江山社稷,才是最重要的。

张巡死后,的确得到了唐王朝的各种追封,也是名垂青史了。但是他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一个败类。个人观点,不喜可喷。

总结:郭子仪的军事能力更出色。

张巡着眼于一次战役的胜负,而郭子仪看到的,是整场战役的成败。这两个人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张巡只能是郭子仪手底下的一员大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全局有把控能力的元帅。由此可见,张巡是只管战术,而郭子仪是既要管战术,又要管战略。

不管是功劳上,还是能力上,郭子仪都要远胜张巡。当然了,张巡杀身成仁的这种气魄,是非常了不起的,比那些膝盖软趴趴的人,要强太多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张巡吃人,其实是个伪命题。

因为吃人要看是吃的活人,还是死人。

个人认为,张巡不存在吃活人一说。

尹子奇率13万叛军,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进攻睢阳。张巡得睢阳太守许远告急,旋率将士3000余赶赴睢阳。与许远合并一处后,将士共6800人。即日与叛军接战,连续拼杀十六昼夜,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获车马牛羊”。尹子奇攻城不下,承夜退去,大概是2月。

此次接战,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10万大军会丢下很多牲畜,而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虽然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但毕竟还剩下一半,可以坚持6个月。

城内缺粮,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

而城破之日为十月九日,也就是在断粮以后还坚持了2个月。

然而,大家都知道,人就算只喝水,往往能活20多天。如果有一点食物,支持的时间就更长。

而士兵们确实“士日赋米一勺,龁木皮、煮纸而食”,“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那么,实际上真正完全断粮大概只有1个月时间。

当时城内军人当时是第一位的,优先供应。

上万老百姓肯定早于军人饿死,军人只要吃饿死老百姓的尸体就行了。

而当时士兵只有1000多人,真正断粮时期也就1个多月,士兵哪里需要吃活人,吃尸体就足够了。

至于当时的情况,不是张巡要吃人,他也想放走城内老百姓以减少粮食消耗。但围城的叛军不可能让老百姓出城,最终就只能饿死。

当时张巡当然也可以选择突围,但很难实现。

资料这么写:睢阳被围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经吃尽。有人建议放弃睢阳,向东撤退。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若弃城撤退,燕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

另外,张巡也可以投降,这样全城老百姓可能不会死。

但上面已经说了,睢阳一丢,整个江淮就保不住,到时候还不知道要死多少老百姓。

要知道安史之乱中国损失接近一半人口,相当惊人。

战争就是这样,少量人死去换取更多的人活命。

《古惑仔1》里面,陈浩南他们在澳门被追砍,巢皮受伤以后独自留下拼命,让浩南他们先跑。

浩南不忍心,巢皮就说:一个人死,总好过大家一起死。

就是这个道理。

打仗了没办法讲仁慈,张巡不惜吃人也要守住睢阳就是了救更多的人。

而且当时是唐代,距今1000多年,也不能用今天人的角度去衡量。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该不该投降

换个问法“张巡该投降,还是该为了不投降而吃掉几万城中百姓?”,再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唐朝政权重要,还是老百姓的生命重要?你怎么回答?是我的话,可能只有投降了,为了自己的英名而残害一城百姓,城守住了,人全死了,剩下的人心也散了,又有何用?

唐朝克复长安后,对安史之乱中战死的将领都给予了表彰,唯独对张巡,却形成了势同水火的两派人。英勇抗敌这点毫无争议,争议就在两个字“吃人”。唐肃宗至德二载,张巡在睢阳抵抗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大军围城,因为没有粮草,加上周边几座城池的守将拥兵自重,拒不支援。张巡在坚守了十个月。最后城破被杀。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之众(初六千八百人,后增兵三千人),抵挡了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初十三万,后增兵数万),且斩杀敌将三百、毙敌十二万人,从这个数据上看,可歌可泣。但是如果你问他是怎么挺下来的,那就不那么光彩了。

《旧唐书》记载: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张巡先杀了自己的小妾,分给众将士吃,然后将士们就开始搜捕城中妇女,妇女吃完了,吃男人中的老人小孩。最后城破之日,一共吃了两三万人。睢阳城就是一座人间炼狱啊。自古至今,岂有吃几万无辜百姓的肉来打仗,还能理直气壮说是对的这种道理?

当然,支持张巡的人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如果睢阳被攻破,叛军可以长驱直入,江淮失守,叛军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安史之乱更难平息。确实,张巡对唐朝毫无疑问是有功的,所以后来肃宗也力排众议给予了张巡嘉奖。但是,对唐朝朝廷是好的,对百姓呢?我们来看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张巡投降,江淮地区就一定会落入叛军手中吗?

支持张巡的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他坚守的十个月,让唐军守住了江淮,保住了后方粮仓不受叛军摧残。是用两三万城中百姓的性命换了整个江淮地区的安定。问题在于,张巡投降了,江淮就一定会丢吗?不见得!

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不错,却不是一座只能依靠它的孤城。在睢阳周围还有许叔冀驻扎在谯郡,尚衡驻扎在彭城,贺兰进明驻扎在临淮。其中贺兰进明的兵力最强,他们都比张巡在睢阳的兵多、粮足。他们在睢阳危难时没有支援,是不厚道,但不代表他们守不住城。这些人或许就是觉得张巡不可能守住,所以才不想让自己的将士白白牺牲以至于自己的城池也守不住。而且,南方也有守军,这几个城破了,也不见得叛军就能顺利掌握江淮了。所以,张巡断粮后投降的话,叛军也未必能直捣江淮。说张巡用几万百姓的命保住江淮地区,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二,江淮粮仓在唐朝手中,就能保证叛乱尽早平息吗?

就算其他城池也都失守了,江淮丢了,战乱就一定更持久吗?不见得!江淮地区在唐军手里,唐朝一样昏招迭出。比如让宦官鱼朝恩指挥九大节度使六十余万大军,结果指挥失当,被史思明一击而溃,六十万人马星流云散,唐朝攒的老本都赔进去了,真叫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叛军得了江淮粮仓,是否反而能尽快打败唐军,让百姓重建家园呢?

第三点最重要,城池在唐朝手中就比在叛军手中好吗?

有人提出,百姓被吃固然很惨,但是叛军破城一样会死。这是谬论!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记载,几乎就没有叛军屠城这种事,何言城破也是死?相反唐军有时的做法更是让人跌破眼镜。就如张巡吃掉几万人,真是古往今来闻所未闻。

再有,肃宗李亨为了夺回两京,请回纥人帮忙,居然提出夺回两京后,土地人口归唐朝,金银财物归吐蕃。就这样,东都洛阳刚刚从叛军手中光复,就被回纥人洗劫了两次(后来东都又一次失守,所以又被卖给回纥人一次)。长安也差点有相同命运,多亏当时还未继位的代宗向回纥求情才保住。而洛阳就可怜了。试问,这样的情况,城池在叛军手中和唐军手中,哪个好?

而河北诸镇的叛军,只要投降唐军,立刻被就地任命为唐朝节度使,只是换了个旗子,一点没损失,从此这些军阀一不开心就造反,一不顺利就投降,照样在原地当官,百姓反复被荼毒,在唐朝手里真的比叛军好吗?

以上三点,不要说张巡吃两三万百姓坚守城池有多大意义,这只对昏聩的唐朝有帮助,对百姓,没有好处。

该如何评价张巡

记得有个游戏《隐形守护者》有这样一句话:“懦夫畏死终须死,壮士求仁几得仁”,用在张巡身上比较合适。张巡守睢阳,虽然在战役上失败了,但在战略上是成功的。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这样评价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大意是说:面对强大的叛军,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城长达一年以上,保卫了江淮地区,对扭转战局、捍卫唐朝中央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明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张介然之流所可企望”。明末清初学者评价张巡的诗时说: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对于张巡,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性的评价。

张巡(708-757年),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一说河南邓州南阳)人。唐开元末年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河南节度副使、御史中丞等职。张巡博览群书、崇尚气节、通晓战阵、善于领兵。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时,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叛军首领张通晤率军攻入河南,攻下宋(今河南淮阳)、曹(今山东曹县)。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降敌,不少州县望风而降。

杨万石降敌后,逼迫张巡为谯郡长史,令其向西接应叛军张通晤。张巡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响应的有千余人。次年(756年)二月,雍丘县令令狐潮打算投降叛军,士兵坚决不从。令狐潮将抗命的百余名士兵反绑起来,准备斩杀。恰好叛军攻城,令狐潮仓促出城迎战。被绑士兵挣脱绳索,关上城门,不让令狐潮回城,拥戴张巡入城据守。令狐潮与叛军达成投降协议,听说城池被张巡夺占,引叛军4万人来争夺雍丘。张巡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动进攻。他让千余老弱士兵守城,自己一马当先,亲领余众精兵趁夜出兵城南。他将出城人马分作两队,自己率一队重点作战。另一队士兵到河边截取粮草。当时,令狐潮正在为叛军筹集粮秣盐柴,毫无准备。张巡杀到,叛军大乱,不知张巡人马多少,仓皇而逃。另一队赶到河边,杀散守兵,夺获粮秣盐柴无数,士兵尽量将这些缴获运回城内,不能带走的就地烧毁。

唐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守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后赶到到,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卢韺(yīng)所杀。贾贲领兵至雍丘与张巡军会合。令狐潮吃了大亏,怎肯罢休?收拢兵马后再来攻城。张巡在城上堆满柴草,浇上油脂,叛军攻城就点燃扔下,叛军不敢靠近。双方对峙数月,令狐潮知道城中兵马不多,弓箭储备有限。白天加紧攻打,夜晚加强守备。张巡命人赶制草人千余个,披上黑色衣服,暗置在城头,夜晚用绳子系下,叛军以为敢死队劫营,急忙召集弓箭手射杀,一时间万箭齐发,箭矢射中草人,张巡得箭数万,天明令狐潮才知上当。张巡故技重施,叛军习以为常,不予理睬。张巡便暗中选派精壮、矫健士兵500余人,身穿黑色衣服乘夜从城中吊下,叛军以为又是草人,不予理会,500壮士趁叛军熟睡,杀入敌营,放火烧毁敌人帐篷房舍,叛军大骇,光着身子逃跑,张巡接应人马又到,追杀十余里,张巡因守城人马过少,不敢再追。

令狐潮连吃两次大亏,恼羞成怒,收拢增兵再战,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战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多次击退令狐潮等叛军的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知如何是好。雍丘被捆日久,粮草渐无。张巡心生一计,便上城与令狐潮答话,要求令狐潮后退两舍(一舍为30里),张巡可撤兵让城,令狐潮不知是计,就答应了。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带城中军民拆毁叛军帐篷房舍,将其遗留的物品、补充物质收拾干净,并将木料砖石运往城内。

令狐潮转来,指责张巡言而无信,张巡则答说,不是言而无信,而是被困日久,不少伤病无法走动,需要30匹马运送,若先送来就撤走。令狐潮急于得到城池,就答应了。张巡将这些战马分给骁勇将士,第二天一大早,张巡亲率轻骑杀出城外叛军大营,生擒敌将14人,斩杀百余人。同时,接应人马收获粮草。牛马牲畜数百头。令狐潮无奈,只好撤围、驻守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张巡因此名声大振,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不久,唐玄宗任命张巡为吏部郎中,河南节度副使。

令狐潮当然不甘心失败、就此罢手。先是派手下大将瞿伯玉再次攻城失败。后又派四个亲信,伪装成朝廷使者的模样,说是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立即前往长安,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押往吴王李祗处处置。后叛军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被张巡截杀大半;令狐潮、王福德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再次被张巡打败,损失千余人。令狐潮一败再败,失去了攻取雍丘的信心,基本不敢来攻城了。

这年(756年)底,叛军转攻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两地陷落。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率众投降。燕军气势大盛,叛将首领杨朝宗率步、骑兵2万余人打算攻取宁陵,用以切断张巡后路补给。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300匹、将士3千余人移师向东,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坚守宁陵(今河南商丘)。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张巡、许远率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杨朝宗遁去。唐肃宗下敕书正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虢王李巨只发给委任状,没有什么奖励,部将似有怨气。张巡给李巨写信申述:“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但李巨却不予以理睬。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安禄山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刺死,安庆绪自任大燕“皇帝”。安庆绪派遣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汇合,共有兵马10余万人,重点进攻睢阳(今河南周口)。张巡奉命增援,与许远共守睢阳,双方交战20余次,胶着对峙。许远自认为军事指挥才能不及张巡,主动推举张巡为主帅,自己分管粮草筹集和后勤物资供应。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奸细田秀荣,然后主动率军出城袭击叛军,叛军大败而逃,张巡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将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睢阳大捷后,朝廷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敌将尹子奇打听到张巡准备袭击陈留,抢先一步,兵围睢阳,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张巡做出了鸣鼓整队、准备出击的样子,尹子奇见状急忙加强警戒,列阵待战,张巡却息鼓不动。如此再三,尹子奇叛军深感疲惫,于是放松警惕,不少人卸甲休息。就在这个时候,张巡率军突然杀到跟前,叛军大乱,四散逃窜。张巡大杀一阵,缴获不少物质器械,回到城中。天明后,尹子奇收拢兵马,损失了不少人马和武器装备,懊恼一番。

张巡想射杀尹子奇,苦于不知谁是正主,无法具体实施。于是心生一计:在双方对峙中,张巡命弓弩手用芦苇杆箭射向敌营,叛军以为城中箭矢已经用尽,就拿这这种箭回去报告,尹子奇大喜,亲率叛军攻城,张巡部将南霁云瞧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疼痛难忍,回马便走,十几个亲兵护将一见,跟着就走。这时,城门洞开,张巡等人在呐喊声中冲杀出来,叛军那敢恋战,转身就逃。这一仗杀得叛军大败,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将睢阳围住,不敢再来攻城。期间,也就是五月麦收季节,双方又打了一仗,其他零星磕碰倒是常见。

睢阳地处睢阳渠要冲,是通往宁陵(商丘)、浚仪(今河南开封)、谯郡(今安徽亳州)、淮阳的重要门户。尹子奇当然不肯放过,为报左眼之仇,伤口愈合后,为尹子奇增派数万人马,带来大批云梯、钩车、木驴等攻城器械对睢阳进行强攻。由于围困日久,城中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只能吃树皮和野草充饥。守军此时只剩千余人,个个羸弱无力、拉不开弓。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也没有结果。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一个多月没有吃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却在这里设宴奏乐,我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去啊!如今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只好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完拔出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又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说完,哭着走了。

张巡没有办法,现在守城人少尚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粮食,张巡流着泪将自己爱妾杀了,送给士兵食用。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宁陵城使廉坦知道睢阳兵力奇缺,就给了南霁云3千军队,南霁云乘夜拚死突围回到睢阳城。此时,南霁云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主要是为了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造成的损失。尹子奇等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均被叛军俘获。尹子奇得意地对张巡说:“我听说您每次出战,大声呼喊,目裂齿碎,如今你为何这样呢”?张巡答道:“我想要气吞贼寇,可惜力不从心啊”!尹子琦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骂到:“我为君父而死,堂堂正正为人;你却投靠叛贼,猪狗不如,怎么还有脸活着呢”?尹子琦很佩服他的气节,打算释放他。其手下一个叛将说:“张巡谨守节义,怎肯为我们所用呢?而且他很得军心,留着终将是一大祸害”! 尹子琦用刀胁迫张巡等投降,张巡等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大呼:“南八,好男儿一死而已,焉能向不义之人投降”?南霁云仰天大笑:“想有所作为啊,恨不能有所作为啊,安敢不死”!这年冬月廿四日, 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人从容引颈受死,张巡那年仅49岁。

唐肃宗闻知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安史之乱稍定,有人议论张巡功过。对于其军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惟有食人一事遭到了非议。史官、翰林学士李翰为张巡作传,详细将其经历报告给了唐肃宗,李亨认为张巡功大于过,食人之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不做追究!众人议论这才得了平息!后世睢阳人为张巡建立祠庙、雍丘人为其立壁画、张巡故里及其他地方也立有不少祠庙、功绩碑纪念!后世不少史学家、政治人物对其多有褒评!食人之事的确也是其一生最大污点,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古代名将、是一位崇尚气节的人这个事实!

守一城而捍天下,县官张巡拯救了大唐,却为何被某些后人谩骂至今

说县令张巡救了大唐,就像再说李 云 龙挽救了中 国一样,

你要说岳飞挽救了大宋,我还好理解一点,起码他是中兴四将之一,起码抗金神剧里他是主力。

张巡呢,守一个睢阳,注意,是守县城,是防守,靠防守一个县城,你说他拯救了大唐,

大唐的胜利是唐朝出动数十万大军,数百公里战线打出来,是双方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取得的,是牺牲百万人取得的胜利,不是靠一个张巡防守县城可以取得的。

至于说,他为什么被诟病,吃人难不成还要宣扬他的伟大?

最后大唐赢了,基于大唐的利益,他当然宣扬张巡的不屈和伟大了,

但是,基于老百姓呢?县城被叛军占领,最多也是屠城吧?还可能不会屠城,但是现在被保护自己的人吃了,你说,我应该感谢你吗?

对老百姓来说,你安禄山得天下,还是李隆基得天下,有什么关系呢?

我真没看出张巡哪里伟大了,哪里值得宣扬了,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走上了巅峰的唐朝,就此跌落谷底,后续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峰,而在安史之乱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据说抵抗叛军的大将张巡曾经将自己的爱妾杀掉,将她的肉分给士卒吃,而且这还不是个例。究竟安史之乱有多可怕,还有多少人被这样吃掉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的。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而且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万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

但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虽据理力争,卒无济于事,因此睢阳只剩下一半存粮,相当于现在的180万升。就算多了张巡的3000人后,即使支持不了半年,也应该可支持五个月。

故粮尽之日,应在七八月之间。但是七月的解围尤其重要,当时尹子奇被射瞎一目,仓皇败退,而睢阳粮尽,正可乘机调粮。中原城邑众多,宁陵等地仅数十里之遥远,野麦已苞可食,皆应有得粮的希望。而七月六日尹子奇重新围城,同时即发生“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的惨状。

我认为此时的主要问题已不在粮食,而在疾病。杀戮太甚,死者枕籍,又值盛夏,极可能发生疾疫流传。且守军接战数十场,常主动出击,而未闻败绩。守军远远少于叛军,若主动出击导致自己死伤严重,则张巡岂敢如此?故守军由6800锐减为一千人,疾疫应起了更大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疾疫而只是饥饿,则一千兵,吃上万人,天天饱餐人肉,会疲惫至此吗?

张巡杀妾则在七月粮尽之时。当时“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张巡便献出爱妾。我认为此处,当高度注意“痍伤气乏”四字。唐军与叛军大小数百战,战事非常频繁,死人自应无算。饥饿难耐,尽有尸体可食,何必生杀侍妾!然而人肉治病之说,早有源流。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张杲《医说》,谓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着《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

张巡所杀之妾,许远所杀之僮,皆生人中之尤为鲜活者,与死尸截然不同,此必与起将士之羸病沉疴有关。则其杀人之心,固有愚昧之嫌,但一则出于对士卒的热爱,二则绝非以人肉充军粮,自古以来对他的非议和诟病,实非公断。

然而“凡食三万口”之说,又从何说起呢?闰八月后,一千多守军,有贼牛战马垫肚子,若还不够,哪里需要吃那么多人。就算上七、八两月,擅长腌制,也决计吃不到三万人!我认为,城中百姓原有五万余,尹子奇两次退兵时,若干百姓逃难而去是极有可能的,剩下的三万百姓赶上七、八、闰八这最艰苦的三个月,士兵以贼牛战马自飨,尚难自给,绝不会分口粮与百姓。

故百姓“人相食”是一定的。实际上,睢阳存粮不足,最初就有预估,上半年能否公平分给百姓,都是个极大的未知数!张巡的第一宗旨是守住睢阳,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故直到最后都不愿放弃睢阳而“东奔”。因此,张巡首先要保障的,是他的士兵,而不是睢阳百姓。对士兵的热爱,让他献出了爱妾,但要说他带头吃掉了三万百姓,这殊不足信。

爱妾也是生命,不过妾实际上是高等奴婢,中国在20世纪前,从未根除奴婢传统,奴婢几乎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张巡的“人”的观念欠缺,后人如王士祯就编了一个爱妾转世报仇的故事来批判他,这是很中肯的。但是如王夫之等人,非要说张巡不应该吃掉满城的人,就有些失察了。

安史之乱中的猛将张巡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在唐朝算是几流

问题:安史之乱中的猛将张巡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在唐朝算是几流?


前言

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猛将同时也是诗人。

宋朝的辛弃疾、范仲淹、李纲、岳飞、寇准、虞允文等。唐朝的诗仙李白其实也一直期望成为一个鲁仲连、谢安石这种文武全才的人物, 岑参、高适、韩愈都有在战争上的经历,高适甚至是领兵讨伐永王李麟(李白在其麾下)的主要将领。

杜甫的好友严武也是一员猛将,曾有诗《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一、为何这么多将士都能写诗?

之所以这么多的将士都是诗人,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人都是文人出身,甚至大多数是进士出身,只是不得已的情况下领兵作战而已。

例如南宋的虞允文,自始至终是一个文官,只是机缘巧合下,在采石矶领兵战败了金主完颜亮。

北宋的寇准逼着宋真宗上前线,大振军威,逼迫辽国签下《檀渊之盟》,保证了北宋几十年的边疆安宁。

明朝的于谦领兵据守京城,否则明朝可能就是另一个靖康时期的北宋;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被冤死以前,镇守北疆岿然不动。

唐朝的张巡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张巡其人

和上面举例的几位一样,张巡也是一个读书人, 在玄宗开元24年 (736年)进士及第 。大诗人张籍曾经写过一个故事:

(张巡)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中丞传后叙》

张籍说自己曾经认识一位60多岁的长者于嵩,于嵩曾经跟随张巡打过睢阳之战,他是少有的幸存者之一。 于嵩回忆说张巡读书三遍就终身不忘。 虽然平时很少见张巡读书,但是张巡写文章,一挥而成,连草稿都不打。

据说张巡刚到睢阳时,士兵与百姓有数万人,张巡见一次面后,下次就能马上叫出名字来。

原本这些传说很难让我信服,后来老街看过《最强大脑》后,我相信确实有很多聪明无比、博闻强记的天才,也许张巡就是这种人吧?

三、张巡守睢阳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曾经感叹: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二公是指许远、张巡,两个人死守睢阳城10个月,城破不降而死。

755年 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攻陷东都洛阳。757年,睢阳成为必争之地,张巡与许远死守睢阳,保护唐朝财赋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持续支援关中,而且为唐军反攻赢得了时间。

睢阳城破前1个多月,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张巡死后3天救兵到睢阳,10天后叛军被击溃,《新唐书》说:

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

红杏尚书宋祁感叹道, 老天爷要赋予许远和张巡二人名节 ,所以没有留下他们的生命,令二人名垂千古。

四、张巡两首诗 当置六经中敬礼之

张巡有两首律诗被人赞誉应当作经书对待,一首是五律《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

一首是五言排律《守睢阳》: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清朝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 :

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六经是指古人必须学习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可见张巡两首中的忠君报国的精神深受儒家知识分子的认可。

五律《闻笛》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是颔联: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登高遥望,看到叛军兵临城下,

安史之乱以后,不久半壁江山陷落,守城的官员们纷纷投敌。 而领兵进犯雍丘、宁陵的令狐潮就是雍丘县原本的县令。令狐潮攻城前劝说张巡:“

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

张巡诗中说的”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正代表了当时很多首鼠两端的唐朝官员的心理。但是张巡的回答斩钉截铁:

“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

后来在镇守睢阳的时候,安知天地心的张巡,在《守睢阳》中也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结束语

自古读书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个理想,而张巡有了这个机会,挽狂澜于既倒,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而言,李白的明珠暗投殊为可惜。

@老街味道

如何评价张巡阳齿,死守睢阳,食妇孺

由张巡能死守多年来看 食人必定是城中之人自愿的 这些死者大概是饿死者 老死者 战死者 其中以战死者居多 饿死者第二 真正杀死来吃可能不太多 否则城中之兵民不会不起来反叛的

安史之乱阻挡叛军2年确保唐朝半壁江山,张巡为何饱受争议

张巡更像是一个孤胆英雄,死守睢阳直到最后一刻,他为大唐保下半壁江山,本该成为为人敬重的英雄。然而,在他死后,甚至还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人躲在暗处静静的看他的笑话,他们不愿意伸出援助之后,他们对战争视而不见,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命。同样也是这些人,在张巡死后,抓住张巡的错处不放。他们认为张巡吃人不配做英雄。

睢阳城的百姓成为张巡部队的食物,这一直以来就是张巡备受争议的地方。四姑娘常常会想,当时的张巡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心理挣扎才最终做出了决定?要么投降叛军,让叛军的铁蹄踏破江南富庶之地;要么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牺牲城中的百姓,让叛军止步于睢阳。几乎是毫不意外的,张巡选择了后者。他是宁愿背上骂名,宁愿世人都不理解他,他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实际上,张巡最开始只是一名文官,但他博览群书,尤好兵法,后来中进士,成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张巡的一生或许就是在官场摸爬滚打。然而,安史之乱来了,叛军强势南下,很快洛阳沦陷,安禄山称帝。

很多地区纷纷投降,当时的张巡为真源县令,也接到了上级投降的指示,只是张巡并不愿意投降,反而组织民兵和百姓抵抗叛军,在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之后,张巡和贾贲趁乱占领雍丘,开始组织反抗。

张巡和令狐潮这对昔日的同僚和邻居就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大战,不同的是,张巡只有几千士兵,而令狐潮却有数万大军,但即便如此,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张巡还是在战场上耍的令狐潮团团转,叛军也一直攻不下雍丘,反而伤亡严重。最终在大战了一年之后,叛军改变策略,准备将雍丘变成一座孤城,将其围困起来,并斩断张巡的粮草补给。

为此,张巡不得不放弃雍丘转战宁陵,之后就和许远等人开始了十个月的坚守睢阳之战,这个时候的张巡已经被唐肃宗授予河南节度副使的官职,之后更是成为御史中丞,这本来是对张巡的嘉奖,然而也成了张巡的催命符,因为除了张巡和许远的军队死守雎阳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援军到来,更没有物资送到。

面对不断进攻的叛军,以及冷眼旁观的自己人,张巡很无奈,但也只能咬牙坚持着。757的七月,雎阳城开始缺粮,士兵开始吃各种树皮、纸、老鼠、麻雀来勉强充饥,而百姓们也已经缺粮缺的很严重。“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也就是说城里的百姓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人心不定,长此以往,他们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张巡最终决定杀死自己的小妾让士兵们分食,许远也把自己的奴仆杀死,煮熟了让士兵们吃,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又开始斗志昂扬,继续跟随张巡坚守雎阳城。

之后的张巡“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先从女人吃起,然后是老弱病残,再然后就是青壮年等等。

一直坚持到这一年的十月,最终张巡还是没能保下雎阳城,城破之际,雎阳城的百姓已经只剩下几百人。张巡慷慨赴死,只恨自己不能保下雎阳城,但讽刺的是,雎阳城破不过才几天就被收复。

张巡以一己之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保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因为他的存在,郭子仪和李光弼收复两京才有了可能。不敢想,倘若张巡没有坚持那么久,叛军的铁蹄踏破了江南地区,那该是怎样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江淮地区的粮食无法北上,收复两京是否遥遥无期?

这个孤胆英雄为大唐帝国抛头颅洒热血,在他死后,却立刻遭到了诋毁。是的,更多的人记得的不是他做出的贡献,而是他让士兵吃人这个事实。即便到了今天,也还是有人要攻击张巡,这件事成了他身上永远的污点。然而,倘若人生能重来,张巡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吧。

安史之乱,张巡以一万士卒死守雎阳城,何以能杀死叛军十二万张巡的军事才能如何

张巡守雍丘、睢阳,以不到万人杀叛军十二万,在没有外援,全国一片哀鸣的情况下,挺了整整两年时间。两年间,他与敌军累战四百次,多次上演化腐朽为神奇的军事奇迹。在这些军功的背后,他领导的竟然是一些饿的只剩皮包骨的士兵!

雍丘保卫战

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只是个县令,他被太守杨万石任命为长史,逼着作为代表,跟叛军谈投降事宜。

张巡不愿意投降,领着部下哭祭祭庙,与单父县令贾贲的部众汇合,距离了两千人马。正当他们寻找落脚点的时候,雍丘城士兵爆发了“起义”。原来雍丘县令令狐潮,抓捕了抵抗安禄山叛军的士兵,准备投降安禄山,不想士兵们趁他出城之际,把令狐潮挡在城外,拒不投降!

于是,雍丘成了这三股抵抗力量的落脚点。不久贾贲战死,张巡成了这支三千人队伍的头领。

张巡坚守雍丘四个月,期间顶住了令狐潮四万人,百余次的进攻。张巡除了面临军事上的强敌,还要面对内部的投降派,以及粮食短缺的问题。

针对投降派,张巡表现出决绝的杀伐,有言降者毫不犹豫地杀掉!有效地统一了人心和士气。军事上,他不因为力量的孱弱而一味死守。他经常出其不意地出城,打偷袭战,不光战绩斐然,还经常掳获众多粮食,曾经一次就缴获了令狐潮几千斛米。

退守睢阳

鉴于雍丘的形势不断恶化,张巡审时度势,决定退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兵合一处,以睢阳为据点,拖住叛军,不使其越过睢阳,南下江淮。

许远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自愿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张巡,并亲自担任部队的后勤保障。

不久,安禄山的大将尹子奇率十几万人马,围困睢阳。张巡一面指挥部队受城,一面清缴内奸,一面派人主动出击,把尹子奇打了个措手不及,十几万人竟然大败而逃!

此后,这个不长记性的尹子奇,多次被张巡如法泡制。

尹子奇这才认识到,自己的智商有点缺斤少两,他改变了策略,不打了,围困睢阳!

这招太狠了!睢阳城内粮草不济,张巡派出求援,周边的人马大都见死不救,城内军民饿得成了皮包骨。

张巡对大家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充饥!史书记载,睢阳保卫战近两年时间,一共有三万老弱病残及妇女被当做粮食吃掉!惨烈!!

即便在这种环境下,张巡的政治思想工作出色到什么程度,不光自己的部众死心塌地跟着他,就连叛军陆陆续续二百多人,逃离叛军,加入到饿得跟非洲难民似的张巡部队!

至德二年十月,睢阳城终于被尹子奇攻破,张巡、许远等骨干被俘。尹子奇亲自出面,游说张巡等投降,包括张巡在内的主要官员,无一人投降,最后全部被杀。

张巡的军事才能

从一个小小县令,无意间变身军事指挥官,从无军队经历的张巡,却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在雍丘和睢阳保卫战中,让他的军事才华闪耀史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深得防守反击的精髓

尽管他的力量跟叛军相差悬殊,但他没有采取消极的死守。正因为力量差距太大,叛军怎么都想不到,在这情情况下,张巡竟然多次分兵主动出击。

令狐潮吃了他的亏,尹子奇也吃了他的亏,可笑的是,两人都是反复吃亏。不能不说张巡对突袭战的精髓,把握得太透了,总能让人出其不意。

  • 2.战术灵活多变

两年间,张巡使用过夜间偷袭、伏兵偷袭、反击战、正面防御战、诈降偷袭等等,战术变化,让敌方眼花缭乱,防不胜防。

张巡不是行伍出身,没有什么固定俗成的羁绊,针对情况不同,随时调整战术,绝不拘泥于兵法,也没有陈规限定,反而让他大显身手。

  • 3.擅长偷袭粮草

这招是三国诸葛亮经常玩的,张巡也运用得如火纯青。不过张巡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他是孤军奋战,没有外援。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张巡接应求援归来的部队,竟然没忘记从敌营顺手牵羊,抢回来几百头牛!

  • 4.善于打造军心

这一点是张巡两年间,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原因。张巡面临的几乎就是绝境,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大唐,几乎抛弃了他们。他们就是靠着自己的信念支撑,没有这个信念,就没有强大的军心。

张巡打造军心的手段,一是坚决铲除叛逆者,甚至思想不坚定者;二是以身作则,同甘共苦,感化将士;三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战友,甚至感化叛军。

很难想象,一支被饿成皮包骨的军队,竟然以一万人力敌十几万人,两年大小四百战,屹立不倒,如果不是一支信念之师,那便是天神吧!

张巡牺牲后,被大唐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建张巡祠供后人祭奠,宋朝追封他为“保仪尊王”,清朝让他作为陪臣入享太庙,享受皇家祭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