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吴楚七国之乱中,是刘武的功劳大还是周亚夫功劳大
- 汉武帝为什么要重用酷吏
- 为何有人说周亚夫的军事能力并不高
- 为什么汉景帝可以轻松平灭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无法平定燕王朱棣
- 电影史上有哪些经典的粤语电影呢
- 在古代为什么行侠仗义的游侠不为统治者所容
- “吴楚弄兵无剧孟”说的是什么故事
- 东方朔、主父偃、贾谊、晁错谁更有智慧
- 哪部影视中的岳飞最传神谁演的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发国难财的人
吴楚七国之乱中,是刘武的功劳大还是周亚夫功劳大
吴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年间发生的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吴王刘濞在也汉文帝时就各种不服,很嚣张。汉朝开国之初,为了巩固刘姓天下,大封皇室子孙为王,而且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权利很大,不受中央节制,逐渐造成了诸侯强而皇帝弱的局面,跟大周天子有点像。
晁错削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蕃策来削弱或剥夺诸侯王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当属吴王刘濞。加上汉景帝在当太子时在一次围棋后失手杀死了嚣张的吴国太子,因此,吴王刘濞对景帝怀恨在心。新帐老帐一起算,导致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
汉初分封
叛乱之初,叛军数量远超大汉可以调动的军队。大汉北面有强大的匈奴人,大量军队不能调回。能够用于抵抗叛军的主要是坝上和细柳两支驻军以及梁国军队。统帅是周亚夫,后勤供应是窦婴,梁国是抗击叛军的主战场。因为双方军力悬殊,所以,周亚夫采用的是避其锋芒,先平山东诸侯国,打掉跟随者和观望者,让梁国抵挡住叛军精锐,待到叛军出现松动,烧掉叛军粮草淄重,动摇叛军军心后一举歼灭,三个月平定了叛乱。
七国之乱双方进攻路线
显然周亚夫功劳更大。毕竟他是统帅,负责整个战局的把握。而梁王刘武虽然付出很多,但终究只是整个战略其中的一部分。
汉武帝为什么要重用酷吏
一、汉武帝本生十分残忍,与酷吏惺惺相惜。
汉武帝打陈皇后入冷宫,逼死卫太子、逼死卫皇后、杀死钩弋夫人,舅子兼连襟卫青的儿子也遭横死,武帝与酷吏心心相印。
二、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
武帝朝虽汉室诸王有所消停,但蠢蠢欲动者仍大有人在,豪强地主仍富得流油、骄横不法。武帝正好借张汤等酷吏收拾他们,以增加税收,以维护中央集权。
如《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到的游侠郭解,有人替他去杀人,常常半夜有贤人豪杰十辆车来拜访,请求供养郭解的门客。郭解受王令和各郡国豪富迁往茂陵,卫青竟也来替他向皇上求请,武帝拒绝后,人们出资一千多万为郭解送行。动静太大,最终被官府所杀。
武帝先是为维护汉人尊严、汉民利益,征讨匈奴,这功在千秋。后期有穷兵黩武之嫌。军费、奖赏军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银子的,先期用文景之治的积聚,后期则利用盐、铁专营,搜刮豪强地主,这一切政策要想有效实施,就必须重用酷吏。
三、这些酷吏是武帝的御用工具,一旦朝廷上下反对激烈,就拿他们顶缸。
张汤就是个典型例子。张汤仅在御史大夫任上就七年整。主持处理过陈皇后巫蛊案、处理过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案,都往死里整。张汤得罪了丞相庄青翟,庄丞相手下三个长吏要陷害张汤。后来张汤自杀了,三个长吏也被杀,丞相庄青翟被逼自杀。
这样,武帝收放自如,既达成自己的预想,又把屎盆子扣到了张汤等酷吏头上,还可干掉他想拿掉的丞相,一举而三得!
为何有人说周亚夫的军事能力并不高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名将绛侯周勃的儿子,周勃死后,周亚夫的哥哥世袭了绛侯,他在河南当太守。后来,周亚夫的哥哥因犯罪被处死。汉文帝命在周勃的后人里面选一位有能力的人世袭绛侯,周亚夫被推荐了出来。
公元前158年,匈奴侵犯汉朝边境,汉文帝命周亚夫带“细柳营”练兵准备上前线。汉文帝在一次亲自去兵营巡视时,看到了只有周亚夫的“细柳营”军纪严明,一丝不苟。即使汉文帝去了,士兵也一样必须听周亚夫的命令。汉文帝称他位“真将军”,并告知太子刘启说,将来国家有紧急事,可以让周亚夫带兵。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七国之乱”,吴楚等七个诸侯王起兵造反。汉景帝想起父亲的话,命周亚夫领兵平乱,行太尉(全国军队领导人)职权。周亚夫采取避实就虚,先予后取的战术,近三个月就将叛乱平定。回朝后,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尉。过了五年,又被任命为丞相。
周亚夫的主要功劳是平乱,在后来做太尉后一直在练兵,准备应对匈奴。在军事有很多的功劳,也是很有能力的。在汉景帝时期是一代名将。
为什么汉景帝可以轻松平灭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无法平定燕王朱棣
汉景帝身边,好歹还有周亚夫、梁王刘武这样的铁杆粉丝。你看看朱允炆身边有啥?全都是一帮坑货。
所以说汉景帝削藩,其实心里是有底气的。一方面老爹汉文帝给他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府库殷实,也就是兜里有钱。另一方面,汉景帝手下忠臣良将并不少,周亚夫和刘武就是典型。
反观朱允炆削藩,其实就是小孩子过家家。黄子澄整天在他身边嚷嚷着要削藩,结果朱棣造反了,黄子澄两手一摊表示:这是武将的事情,我管不着!
那么看看朱允炆身边有没有出色的武将呢?不好意思,像样的武将都被他爷爷朱元璋给砍了。而且老朱在位时,一言不合就要株连上万人,谁还敢给你们老朱家卖命?因此朱允炆身边出色的武将十分匮乏,这是他必败的原因之一。
一、黄子澄想做第二个晁错?那就要看看阁下有几斤几两了!
晁错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不光文章写得好,而且善于分析国家大事。削藩的事情,也是晁错提出来建议汉景帝这么做的。
这事儿本来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自然会按照晁错的办法去做。
你以为晁错只会打嘴炮吗?当然不是。晁错既然能提出削藩,自然是有善后的底气。他知道汉景帝有能力平息叛乱,所以削藩势在必行。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
这句话其实就看得出晁错的心思,那可真是高瞻远瞩。他早就料到了藩王会起兵造反,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早点面对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大。
晁错这是胸有成竹地解决藩王的问题,其实晁错可不是在瞎掰。我们看看晁错的经历就知道,他对军事上的事情,也有一定涉猎。
早年汉文帝时期,匈奴老是南下骚扰。汉文帝多次发兵,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晁错给汉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办法。
此后,晁错又上了《守边劝农疏》,主要观点是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敌。所以说晁错提出削藩,那是在通过充分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反观黄子澄呢?他一直以来就是陪着朱允炆读书,从来没有调查过大明朝的军务。也没有提出过像样的削藩对策,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削藩。
傻子都知道削藩是好事,你以为朱棣不知道吗?他当然也知道削藩的好处。可是关键问题是,怎么削?如何善后?这才是黄子澄应该要考虑的,结果黄子澄一推三二五,啥也不管。
二、汉景帝能平定七国之乱,多亏了有个好弟弟。
在不少影视剧中,梁王刘武都是一个反面角色。为啥?因为梁王刘武觊觎哥哥汉景帝的皇位。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整件事还真的要怪汉景帝。
他们俩都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有一回汉景帝喝醉了,居然承诺等他百年之后,就把大位传给弟弟刘武。这事儿窦太后和刘武都放在了心上。
刘武自然很高兴,更高兴的是窦太后。因为这么一来,窦太后可就有两个儿子都做皇帝了,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可是酒醒了以后,汉景帝就不认账了。这张臭嘴真该扇两巴掌,刘武他们也不敢提,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远没有电视剧里讲得那么夸张。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晁错提出削藩以后,汉朝立刻爆发了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们,纷纷要诛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这个怂货二话不说就把晁错给杀了,大哥啊,你也不听听晁错的对策?结果人家压根就没有退兵的意思。
无奈之下,汉景帝只好选择平叛。这回是周亚夫带队前去平叛,不过周亚夫一直躲在暗处不肯动。为啥?因为他在等待战机。
诸侯王们又不是傻子,难道坐着给周亚夫找到空子吗?这期间叛军疯狂猛攻梁国,一直都是梁王刘武在前面顶着。到了最后刘武甚至打算为国捐躯了,这个时候周亚夫才冒出来一举击溃了叛军。
所以说没有梁王刘武在前面顶着,这事儿还真的挺难办的。刘武最后也没能熬得过汉景帝,在汉景帝驾崩之前就去世了。
三、朱允炆身边都是一帮坑货。
朱元璋没给朱允炆留下什么大将,唯一比较出色的耿炳文,也只是个善于防守的大将,所以他在野外作战就吃了朱棣的亏。
为此朱允炆就把大军都交给了自己的发小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虎将,可李景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派。
这家伙手握五六十万大军,每次跟朱棣交锋,都大败而归。不仅被击败了,还把五六十万人的装备、粮草辎重全都留给了朱棣。
人家是去平定叛乱,你小子是去送装备的吗?所以说朱允炆的主力大军,在这家伙手里,简直把朱允炆给坑惨了。
徐达家的三个儿子,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老大徐辉祖表示坚决支持建文帝朱允炆,老二徐膺绪则表示,我不表态,你们打完了再说。老四徐增寿则整天给朱棣传递朱允炆这边的消息。鸡蛋放在了三个笼子里,还是你们会做买卖。
黄子澄、齐泰这些人,一个个忠贞不二倒是不假,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朱棣大军杀来以后,他们的态度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你说这么一个凑拢班子,怎么去跟朱棣的精兵强将们斗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朱允炆手里的这帮大臣们,没一个管用的,所以手里军队再多也没啥用。
总结:朱元璋需要负责任。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农民起义军中走出来的领袖人物,他们也都在自己的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刘邦我们能理解,毕竟他刚从灭秦大战中走出来,秦朝是郡县制,对宗室非常差,结果被诸侯们灭了。因此刘邦打算用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方式。
而朱元璋还搞分封制,这就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意思了。而且汉武帝的推恩令放在那儿,那么好的政策,朱元璋也不愿意用。为啥?因为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真正掌权,真正做地方上的土皇帝。
朱元璋的心态是:就算后世再乱,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哪个子孙来做这个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资料:《汉书》、《明史》
电影史上有哪些经典的粤语电影呢
经典的粤语电影,数量太多了。要数,还真要数一天。有大神统计出粤语电影经典100部。其实,又何止100部。
譬如星爷的粤语电影,早期经典的,《功夫》、《零零柒》、《大圣娶妻》、《家有喜事》、《上海滩赌圣》、《唐伯虎点秋香》等。
《暗花》、《暗战》、《无间道》、《阿郎的故事》、《金枝玉叶》、《精武门》、《黄飞鸿》、《笑傲江湖》、《赌神》、《一个字头的诞生》、《非常突然》、《甜蜜蜜》、《岁月神偷》、《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东成西就》、《英雄本色》、《纵横四海》、《旺角卡门》、《重庆森林》、《92黑玫瑰对黑玫瑰》、《龙虎风云》、《醉拳》、《A计划》、《警察故事》、《喋血双雄》、《半斤八两》、《枪火》、《倩女幽魂》、《胭脂扣》、《东方不败》、
等等。太多。以下我写的粤语电影,我全部看过。有的还不止一遍。
我是编剧导演,欢迎交流,互相学习。
在古代为什么行侠仗义的游侠不为统治者所容
游侠这个群体在两汉后基本消亡,范晔的《后汉书》后再无史料记载这类人群。
游侠这类群体有个共同点,就是不避法禁,常说的“侠以武犯禁”就是如此。这是《韩非子》里提出的,而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就是游侠群体出现的阶段,一直到西汉被统治者打压而逐渐消失。
除了最常见的武力外,还有用权力和财力控制他人、达到目标的“卿相之侠”“豪侠”,比如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鲁仲连口才出众,游历赵国劝退秦军,曾用语言攻下聊城,一箭书退敌军,后因功受赏,但鲁仲连提出,自己只是为人排患解难,未曾想过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他不愿做。
不管哪种类型,都是由于社会秩序失衡。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完成国家大义或者私人恩义,所以战国是游侠盛行的年代,这个阶段周王朝势微、诸侯称霸、社会动荡,国家之间全靠利益相交,外交政策时常改变。
大家都讲究以武服人,如果以德服人就会是宋襄公的下场。成王败寇的结果论只会让人们借助游侠的力量,试图以小博大。
别看游侠精神“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言必行、行必果”、“意气相倾死何有”等等都比较正面,但对当时社会尊卑秩序的制定者带来了极大的颠覆。
因为只要有人觉得社会不公、就会有游侠出面带头,小则凭武力评判乡县之是非,大则聚众横行于州郡,一旦出现导火索,就会形成揭竿造反的局面,说明这些游侠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带兵平定吴楚叛乱,当他听闻洛阳游侠剧孟没有参与时,大喜过望,认为叛军不足为俱,并招揽剧孟加入队伍。幸好剧孟加入,否则叛军的势力更大。
但仍令统治者感到威胁,因为游侠不仅不避法禁,个人意志还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受统治者支配。特别是两汉儒家思想的推行,讲究皇权至上、位高者尊、个人服从集体,游侠不听招呼让统治者很难睡上安稳觉。
比如贯高,刘邦辱骂赵王,作为赵王的臣子,贯高认为受到了侮辱,没有建议赵王起兵谋反,而是召集十余人想要暗杀刘邦。
如此一来,游侠群体就会令统治者头疼,招安用好了是为国为民的利刃,不听招呼就是威胁皇权的匪寇,水浒书中的梁山好汉不就如此。
那从稳定皇权的角度出发来看,游侠怎么可能被统治者所容?能化为己用最好,不能用那就全军出击,像汉武帝办郭解那样,直接全族夷平。
“吴楚弄兵无剧孟”说的是什么故事
吴楚弄兵无剧孟,此句是唐诗人李白诗:《梁父吟》第37句,第38句是,“亚夫咍尔为徒劳。”李白引用汉景帝(公元前194年)的一个历史典故,二句说的是一个历史故事。
此故事出自司马迁编撰的《史记,游侠列传》剧孟篇。
此故事倒是平淡无奇出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剧孟,此人出生,成长在河南雒阳(今天的河南洛阳)幼时学得文化,成年立世后广交好客,不爱功名利禄,仗义疏财,扶弱济贫,促成他成了唐朝时期的有名侠客。
故事的脉络是:汉景帝194年,吴王楚王联合山东其他六国以清除晁错为名谋反,景帝派左太尉周亚夫去平定暴乱,周亚夫在河南洛阳得到剧孟,他当时嘲笑吴楚二王不曾重用剧孟,就是一个失败。所以没用上一个季度暴乱被彻底平息。
李白引用这个历史典故,主要是宣泄他自己的怀才不遇心情,唐玄宗李隆基不重用于他。
李白久有游侠之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达了侠骨柔情诗歌风气。
“吴楚弄兵无剧孟,”一开始兴兵就没起仁义之师,没有剧孟导致彻底失败。如果有剧孟加入,也是必败无疑。
总结:
历史经验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命,是必然的结果。
耶骆驼2020年9月22日
????
东方朔、主父偃、贾谊、晁错谁更有智慧
从智慧的角度看,我认为东方朔最有智慧。因为他能彻底看穿这盘棋的终始局,并能适度地把控剧情的演变节奏,使自己的命运与时局的变化节奏紧密切合。也就是说从入局到出局他都把握得很准,以至达到既能充分发挥自己对刘彻的帮衬作用,又能保全自己的目的。东方朔把刘彻扶上正路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毅然决定悄悄离开,从而完美地保全了自己,这是他智慧的体现。其他几位由于入局太深,结果都被时局淹沒,不得善终。
哪部影视中的岳飞最传神谁演的
当然是(精忠岳飞)中的岳飞最传神,黄晓明演的。剧情和场景服装道具都比较符合当时南宋的那种风格。而且比较忠于史实和演义故事。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大发国难财的人
先介绍一下蒋纬国的经商头脑吧。
这位仁兄号称美国装甲之父,曾经在德国军校学习过装甲知识,然后把这个知识传播给了美国,启蒙了巴顿将军。
这个东西真假不好说,但蒋纬国的经商头脑是不错的。话说抗战时间,他驻兵汉中,官职不大,也就是一个少校营长,但是他有一个便利,他是委员长的儿子啊,有跟中国战区最高直接官直接通讯的便利。所以他的消息总是最新的。
话说日本投降,他就第一时间知道了,倒不是委员长给儿子打了电话,而是从收音机里知道的。
那时候的通讯基本靠吼,有收音机的没多少人,所以什么事情出来了,要过好久才可能传开。尤其是汉中这样的非重点城市。
蒋纬国知道后,突然灵机一动,要求大家赶紧凑点钱,把本来要发的军饷拿出来,然后到市面上采购物品,什么香烟酒鞭炮之类的东西。
东西买来后,蒋纬国不慌不忙打了报告,很快消息传开,中国经过艰苦抗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对中国人来说,仿佛乌云压着的天一下亮了。
给大家放两张当时的庆祝照片,大家就知道了。
所以汉中人一下沸腾了,家家户户都上街买东西庆祝,买的人多,东西又稀缺,所以物价就上涨。这时候,蒋纬国就把屯到的东西拿外面去卖,赚来的钱大吃了一顿,还给手下的兵发了双饷。
当然,这个算小意思。
再介绍一个发国难财的:张幼仪。
此人是徐志摩的老婆,因为徐志摩喜欢美女林徽因,在张幼仪还怀着孕的时候,徐志摩跟张幼仪离了婚,大众对她还是十分同情的。
一些鸡汤文也喜欢拿张幼仪来说事,教育那些婚姻不幸福或者被抛弃的女人,说你们看,张幼仪离婚后过得很好啊,自学德语,幼读幼儿教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她是怎么过得很好的呢?
随便找一个文章的截屏大家看一下:
抗战期间,你囤积军用染料,大发其财,这不是发国难财这是什么?
这么会过日子的老婆,难怪只有诗与远方的徐志摩跟她过不下去。
现在写文章的三观真的堪忧啊,要这么写,汪精卫也是励志偶像,马蓉也是三八红旗手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