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真正历史(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_草船借箭_孙权_叛军

本文目录

  •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
  • 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吗
  •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诸葛亮草船借箭,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 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
  •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是什么
  • 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 草船借箭是历史故事吗
  •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

草船借箭真实历史是什么

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事,借箭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曹操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评价

生活中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对待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小说是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塑造典型,甚至可以脱离生活与历史;而历史必须要求记录者具备历史责任感,实事就是的记录每件事情,给后人以真相。

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吗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在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准备攻打孙权,孙权就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对抗曹操的军队,这个时候刘备就派诸葛亮到孙权处协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政权联盟的时期发生的。
草船借箭的出处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自己谋略和才智,从曹操那里骗得了十万余支箭的故事。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但是这件事与诸葛亮无关,而是孙权利用草船从曹操处骗得箭枝的故事。在建安十八年时,孙权和曹操在濡须交战,曹操让士兵往孙权所在的船射箭,希望让船因为受重不均而翻船,但是孙权调转了船的方向,让船两面受箭,最后船只得以平衡。
草船借箭相关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真实的历史正如《三国演义》中演的那样。诸葛亮就是在算好了天气之后,驾驶着几艘草船奔赴曹营,成功借得3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

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你来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漫画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是什么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征讨孙权,想要一雪耻辱,他与孙权对战在濡须口。刚开始时,曹操取得一点儿小成绩,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甚至还俘虏了当地的都督。

但是后来,又陷入了被动胶着的局面。可能是受到赤壁之战失败阴影的影响,曹营军队都显得惊恐不安。孙权多次挑衅,可曹操就是按兵不动,固守阵营,不敢轻易出击。

有一天,孙权决定亲自去查看曹营军队部署情况,所以就带着一小队亲兵,亲自乘坐一条船,连同亲兵船队,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孙权亲自来了,怕是有诈,但又怕对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军队士兵严加戒备,不得轻举妄动。

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带着船队围着曹军阵营转了大半圈,甚至还击鼓奏乐了一番。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大霸主,也和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着莫大关系。

曹操因为不能轻易选择出战,不得已只能让士兵放箭,飞箭全都落到了孙权所乘木船的一面,因为箭太多,重量都在一侧,影响了船身的平衡,孙权就让人把船掉个头,让另一面也被箭射满。

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乘着射满箭的船转回自己的阵营。这段故事在正史《三国志.吴主传》和《魏略》中都有记载。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罗贯中将草船借箭的故事,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从曹操和孙权之间,转移到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刘备阵营的褒扬和保护,让人觉得刘备阵营猛将威武,谋士神机妙算。其实,正史中,武将和谋臣最多的阵营并不是蜀汉,而是在曹魏。

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有,但主角不是诸葛亮。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扬刘贬曹,是把蜀汉当正统来写的,自然刘备和他手下都是主角,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小说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吴主孙权坐船观曹营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朝张巡在城头设草人借箭两个事合在一起,神化了诸葛亮。

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当时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各路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张巡没有逃走,而是率军一千多人在雍丘拒敌。当时雍丘守城大将令狐潮叛唐,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合兵四万攻打雍丘。张巡率军从容应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始终无法破城,但守城的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箭是守城的利器,张巡苦思良久,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一天张巡巡视城墙时,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草人旁睡觉,张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综上所述,草船借箭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把孙权乘船探曹营的故事和张巡草人借箭合在了一起,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了《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草船借箭是历史故事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故事。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草船借箭其他情况简介。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

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