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真正历史(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_草船借箭_孙权_演义

本文目录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 历史上有三国里面有草船借箭吗有何依据
  • 《三国演义》是真正的历史吗为什么我问身边的人是谁草船借箭都说是孔明难道不是孙权吗
  • 草船借箭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吗
  • 草船借箭是真的历史故事吗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诸葛亮所为吗,你怎么看
  • 现在书中草船借箭会不会误导孩子们以为这是历史
  •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和谁有关
  • 历史上诸葛亮要是真敢草船借箭能否向曹操借来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老罗让他借,他就得借。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老罗笔下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曹操不可能想到在江上也可以使用火攻

赤壁之战,曹军被一把火烧毁了渡江的战船,烧出了三足鼎立。不过,曹操自从在北方发迹,征战无数,但没有打过水战。这次到了江边,看到这“滚滚长江东逝水”,马上就和北方的陆地战火做了下意识的区分。即便你自己到了十几公里宽的江面上,一片汪洋,你会马上想到火攻?恐怕不会吧?如果你会,是因为你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曹操就败在这火攻上。因为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个“水能克火”的常事影响着他的判断。曹操没想到周瑜会用火攻最终打败他,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用火攻去对付东吴军队。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江面上的水战可以使用火攻。所以,他没有准备火箭很正常。

二、草船借箭时,属于突然佯攻,没有准备时间。

这点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还是冷兵器时代。老罗再编得邪乎,也不能编出个火焰喷射器出来。火箭的制作也需要技术,需要加工,需要材料。而且古代没有现代人们的安全措施,哪些易燃品多数都是在战场上才装上箭身,然后点火发射。诸葛亮的船队突然出现在江面上,鼓声震天,但隔着大雾就是看不见。情急之下,万箭齐发,延迟敌人的进攻,给自己争取准备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三、如果真的使用火箭,那么草船借箭将立即升级为火烧赤壁。

东吴军队喜水战,个个都是浪里白条。诸葛亮出江面的时候,虽然带足了船,但没有带几个人,船上除了必须的几十名水手之外,其余都是稻草人。如果收到火攻,诸葛亮就不是带着箭回去了,他就会命令将火船开足马力冲入曹军船队,自己和鲁肃调转船头回南岸便是,士兵们到了地方跳江游回来即可。我们知道庞统已经给曹操出了个“狠招”,就是把战船用铁锁连起来。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就是逼着诸葛亮他船开进他的船队里。你想呀!诸葛亮不带箭,他敢回去吗?他能做的就是烧掉曹操的船,解了这赤壁之危。虽然可能没有东风助力,曹操的船烧不完,但那个没有高压水枪灭火的时代,烧得舰队不能出江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鲁肃说孔明留了一手,恩?恐怕不光是留得一手吧?这头功都可能被他抢去了。

历史上有三国里面有草船借箭吗有何依据

历史上确有其事!只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情节也有很大不同。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诸葛亮。因为东吴大都督周瑜要暗害诸葛亮,想了损主意,要诸葛亮3天之内制造10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天,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戏。

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孙权借箭”。

《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的记载十分简略,没有孙权借箭的加载。但是在裴松之注文里,有孙权借箭的记载,而且还是两个不同的版本:

《吴历》记载: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这一段是说,孙权与曹操在濡须对峙。孙权初战告捷,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乘着小船亲自出马,来到曹操军前。曹操命令严守不出,不要乱放弓箭。孙权坐船行驶了五六里,然后吹吹打打回去了。这一段记述,没有写借箭的事,但写了大摇大摆吹吹打打回营的场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撤退的场景极为相似。

《魏略》记载: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一段是说,孙权乘着大船来到曹军阵前侦查。曹操命令乱箭齐发,曹军的箭射到船上一侧太多了,眼看就要倾覆,孙权急中生智,掉转船头,用另一面受箭,两面都射了很多箭,船又平稳了,安全回营。

这一段记述,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节极为相似!主不过诸葛亮是有意为之,孙权是被动。诸葛亮是草人借箭,孙权是用船本身受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就是《吴历》与《魏略》中这两个故事的综合体。

那么孙权借箭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

我看悬。孙权这人,并不像他的父亲、哥哥那样勇猛。虽然多次亲征,但是都是坐镇中军,从来没有冲锋在前。可以看出孙权是很小心谨慎的一个人,说的难听点就是怕死。所以他不可能会做出亲自乘着船亲自侦查曹军这样的事情。

可能是某次小规模的水战中,孙权的船队逼近曹军进行挑战。曹军放箭射击,孙权感觉不妙,赶紧逃跑,船上中了好多箭。

好事的下人为了维护孙权的形象,赶紧拍马屁,编造了这么一个木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真正的历史吗为什么我问身边的人是谁草船借箭都说是孔明难道不是孙权吗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是一部历史小说,有许多虚构成分,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人物事件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但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更大些,其书描写了赤壁之战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三国志裴松之注有记载,此事发生赤壁之战五年之后,为体现孔明的智慧,罗贯中把这个功劳加在了孔明身上了,故此民间才有孔明草船借箭之说。

草船借箭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吗

草船借箭有是有,不过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也不是提前谋划的,当时孙权坐大船去窥探曹操军营,被曹操发现。曹操下令放箭,由于箭支全射到船的一面,令船只受力倾斜。孙权便下令掉头让令一面也射满箭,好让船平稳。草船借箭其实是借鉴了这件事

草船借箭是真的历史故事吗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真的,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也并没有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在濡须口战役发生的。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说法,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都很赞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的确有这件事,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事有研究。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曹军大败,于是只好坚守着,于是孙权坐着轻舟向曹军阵地行进几里,曹操突然下令放箭,全部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因为孙权的船中箭太多所以导致船体不平衡,随时会侧翻,于是孙权就下令掉头,所以船体另一头又中箭,过了一会,箭均船平,这才能够保持平衡,然后安然回去了,后来,曹操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所以《草船借箭》这件虽然故事是真实的,可是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后,才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诸葛亮所为吗,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以及《魏略》,说的很清楚。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仓促编组的水军不能作战。原因是收编的刘表水军战斗力差,长期不做正规训练,不能立即作战。

而曹操自己的北方军马根本不能水战,士兵上船以后站不稳,头晕目眩。而且这些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大量病死。

无奈之下,曹操命令暂时不要出战,先训练好水军再说。

这种情况下,孙权的军队多次主动挑战。

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有一天,孙权亲自率领大批战舰去挑战,曹军仍然闭门不出。

孙权就命令军舰停在曹军水寨前,擂鼓叫阵。

曹操判断肯定是孙权来了,但又不敢出战,就命令水寨的弓弩手乱箭齐射,将他们赶走。

谁知道孙权根本不怕,军舰一动不动。当时军舰都是木头的,曹军的箭就钉在军舰上,竟然导致朝一面倾斜。

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直到这一面也被弓箭射满,孙权才下令回去。

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自然,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吴军武器装备精良,本来也不缺羽箭。

而且,自古以来也没说谁敢去借箭的。

当年水军经常使用带火的箭头,一旦射中就会起火。诸葛亮如果有胆量去借箭,还用无数草人,一旦遭到随便几支火箭,立马成为烤猪。

现在书中草船借箭会不会误导孩子们以为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史书。“草船借箭”的相似情节,在东汉末确实有过,但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魏略》的一段史料,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孙权与曹操对峙中:“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所以,在孩子读《三国演义》等历史题材的小说时,可教其明辨真实史实和虚构故事之间的区别。当然,也只有多读书,才能去伪存真,披沙拣金。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应邀。

“草船借箭”这故事已经家传户晓,在此就没需要再描述了,但大部分人对这故事的理解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纷纷赞叹诸葛亮的才智但要知道演义就是演义,直接说就是文艺创作而且作者罗贯中生长在元末明初的年代,曾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张士诚阵营以图实现抱负,当时主要割据势力就是张士城,陈友亮和朱元璋 最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这故事是否很熟悉?所以演义的精彩故事主要以一千多年不停被说书者和杂剧者不停修改遗留下来的故事,最重要就是罗贯中自身以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人物把自己代入,所以老罗的《三国演义》有很强列的个人意识,对人物的定位连三分真都没有。

“草船借箭”就是很明显是移花接木的例子,而主角是一向被演义支持者称为孙百万来取笑的孙权,又是一个被演义严重矮化的角色,只注重孙权打仗不行但忽视了孙权内政处理和用人方面的才华,要知道孙权接手江东时其实是一个烂摊子而危机四伏。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这段水域交战,曹军初战大败后坚守不出,而孙权借雾天去观察曹军部署,孙权到达离曹军不远时鼓乐齐鸣,曹操恐有咋就下令只发弓箭,孙权之船中箭太多失去平衡而下令船掉头,回巢时不忘向曹军击鼓奏乐,曹操一切都看在眼里而感慨的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名言。

《三国演义》把故事移花接木的套在诸葛亮身上,而且大书特书的添加很多虚构情节,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趁机谋害孔明 ,什么船上扎满草人等等,一切都是老罗创作的,目的就是把诸葛亮神化,而且为了神化诸葛亮用了大量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甚至子虚乌有的事情,孔明那些神故事很多纯粹瞎扯,如果认为故事好看就好不需要理会真实历史的请继续陶醉在演义中吧,个人认为演义把很多三观都扭曲了,当故事图个乐就好。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和谁有关

“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民间这句顺口溜说明,很多人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书看。但其不过小说而已,很多情节都是罗贯中虚构的。正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八卦阵一样也是假的。

真实的草船借箭,故事主角是东吴孙权,大家也都比较清楚,暂且不表。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一次借箭,不过不是草船借箭,而是草人借箭,比起草船借箭可传奇多了。

话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明皇逃亡蜀地,各地许多将领都纷纷投降。雍丘城县令令狐潮也投降了。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真源县令张巡面不肯投降,反率千余士兵攻占了雍丘城。令狐潮从安禄山处领兵数万,将雍丘城围得铁桶一般。

张巡指挥城内军民拼死抗,数月过去仍然坚守不克,只是城里粮草已尽,武器短缺尤乏箭只。一日他贝士兵在草堆上休息,稻草上面还插着几支箭,突然有了个主意。

当天夜里月色朦胧,城墙上人影晃动。尹子奇认为是城内之兵偷袭军营,令大批弓箭手向黑衣人射箭。只见城墙上的士兵纷纷受伤落地,然而落地后又继续向上爬。令狐乔大惊命令再射,一直折腾到天亮。才发现黑衣兵如不过是稻草人,身上中满了箭。就这样张巡用草人借箭之计,白白赚了令狐潮几万支箭。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谁料到第二天第三天,张巡又放草人下城。令狐陶再不上当了(我有这么傻吗?)。谁知道放下的不是草人,却是真的士兵。他们偷袭成功,杀进帐营,令狐潮慌忙逃走。张巡大获全胜,缴获武器粮草无数。

但关于箭的故事还没有完,张巡随后带兵进驻睢阳城。安禄山的大将尹子奇率10万大军围城,敌众我寡,难以坚守,情况十分危急。睢阳太守许远说,擒贼先擒王,先擒王。只要想办法杀了尹,群龙无首不战自乱。神箭手南霁云说只要认出尹子奇,准让他当活靶子。可怎么在千军万马中认出敌首呢?张巡心生一计。

这天夜张巡率队偷袭尹营,众将英勇杀伤无数。尹子奇急忙亲自领兵迎战。天大亮时,张巡指挥众军士退出营外,见尹子奇等人马出营,箭如飞蝗射到敌军身上,却掉了下来。军士拾箭一看,原是青蒿杆削尖制成,根本没有杀伤力。

士兵拿“箭”向主帅禀报,尹子奇哈哈大笑说:看来睢阳城已无粮无箭了!话音未落,暗中搭弓等着的南霁云猛箭射出,正中尹子奇左眼昏死过去。一时军心大乱,被张巡杀得惨败而逃。

张巡英勇善战,又腹有良策,与安禄山大军周旋作战时屡建奇功,俨然诸葛亮再世也。

历史上诸葛亮要是真敢草船借箭能否向曹操借来箭

事实上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是孙权。

但其实根本不是故意借什么箭,是孙权坐船去巡视对岸情况,遭到弓箭集中射击,由于中箭太多船严重倾斜。孙权赶紧命令船掉个头,以另一面受箭江船扶正。大概就是这样。

所以这只是撰写出来的故事而已。

这种神奇且不找边际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左慈掷杯戏曹操,都是编出来的。

诸葛亮只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历时人物而已,其实他不论是用兵还是用人,都远远不如刘备的。

小编认为如果诸葛亮真的想曹操草船借箭以曹操的奸诈我感觉是不会得逞的。

你们认为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