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赏析_杜甫_长安_叛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杜甫 月夜 赏析 杜甫 长安 叛军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毕宝魁 评析

这是杜诗中传诵较广的一首爱情诗,是杜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特殊的人生遭际中创作的,情深语工,颇耐品味。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携带妻小逃到鄜州,客居羌村。八月,杜甫离家只身赴灵武,欲为国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所捉,押回长安。此诗即为同年秋天所作。

本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写起,使意思更进一层。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杜甫此时身处险境,已失掉自由,生死未卜,他当然也会为自己的处境焦心。但他更挂念的还是妻子儿女,这正是诗人至为仁厚之处。“独看”二字,含义甚丰,不可轻轻滑过。因丈夫未在,故曰独看,这是一层意思。但下联紧接着说“遥怜小儿女”,既然有小儿女在身旁,为何是“独看”?“未解”二字说明小孩子还不明白妈妈望月怀远的心情,有人而未解,更增情韵。此处需交代一下,这里的长安是借代的手法,诗人用来代指自己,与“闺中”的用法相同。有人在“长安”二字上发掘做文章,似未妥。杜甫的妻子怎能知道丈夫被叛军捉住带回长安呢?颈联进一步想象妻子凝神望月的情景。用词锦丽,意境朦胧美妙,表现出对妻子深沉真挚的爱。喻守真说:“这一联风光旖旎,杜集中不大多见。”确是如此。尾联以美好的愿望结尾,使全诗之情味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诗题为“月夜”,全诗便紧围月色来写,“独看”“双照”为全诗之眼。“独 看”是现实,虽全从对方落笔着墨,而诗人的“独看”自然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而更多的是希望。词旨深婉,章法细密。诚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带你体验大唐盛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