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词#
悠悠岁月深,漫漫长路远,历史几番春夏,不变的是赤子情怀,华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陪伴炎黄子孙走过了二千多年。
西晋《风土记》有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意为“初始,开端”,因此,端午指代“初五”。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杜甫与屈原一样都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757年五月初五,唐肃宗赐给杜甫一件宫衣,杜甫以诗歌之。
杜子美果然很美呀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那时杜甫官授左拾遗(八品谏官)常书写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对人民深切同情的杜子美,这次心里美滋滋,暖洋洋,文字间洋溢报君之情。
此时的端午节大概是杜甫几十年间过得最不平凡的一次。
杜甫三十四岁以前,正是“开天盛世”,他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快意”了“八九年”。
后来十年时间在长安颠簸流离,做着管理兵库的差事,自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仕途的惨淡奔波,又接触到人民的困苦生活“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由而推之发展成对家国天下的忧心。
展开全文
直到757年,在历经“安史之乱”的动荡之后,再登仕途,杜甫心里升腾着希望。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宫衣所采用的“细葛”、“香罗”固然都是名贵的面料,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含蓄地称颂肃宗宽厚仁爱,堪比唐尧。葛,植物名。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帝尧,陶唐氏,又称唐尧,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他最著名的一项历史功绩,就是使人民过上了“冬日麑裘,夏日葛衣”的生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来自皇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究其根本,名贵的宫衣在夏日固然清凉,但实则是杜甫内心叩谢皇帝恩泽所致。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全身都承载着帝王的恩情,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虽然端午佳节,唐肃宗向文武百官都赏赐了官衣,并非杜甫一人,但他始终记着肃宗的赏赐,杜甫一直心系天下苍生,想凭一己之全力,报效国家。
然在杜甫与唐肃宗的端午情谊还未消散之际,杜甫因房琯事件触怒了唐肃宗,被免去官职,虽然后来恢复了官职,但其抱负还是不得施展。
杜甫被称为诗圣,“圣”这个字代表才华和德行双重的崇高。
《寄柏学士》中诗人吟出了“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环有堵”对人民的拳拳关爱之心。更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咏怀五百字》)的一颗火热心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披露了诗人民胞物与,爱及天下,出现在前一部分具体生活背景上,建筑在切身之痛上,格外真情致人。
后来白居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作为饱暖之人想想穷人的寒苦,不过是富余的慈悲,总不如身在饥寒中人的祈愿更俱切身真情。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充满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的憎恨,杜甫是以老百姓的角度抒发感情的,对人民无限的同情,沉痛中渗透着希望,对清明政治的希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身为文士儒者的终极理想。以文儒而致君尧舜的理想多么淳朴,但是却被现实瓦解。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天下虽大,令他无处容身,甚至令他感到生为附赘。可是他这个儒者始终没有放弃经天纬地之心,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孤独吗?
这种伟大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在诗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杜甫无愧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称号。
杜子美,苦了一生,用一句话来说,“不谋自身,谋家国”家国动荡,他也就操心了一世,殚精竭虑,感黎民百姓之苦。
有人说为什么杜甫称呼老杜,而李白不称呼老李?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过,李白从未老过!谁人不想年轻,谁人想在苦难中前行?什么是勇者?没有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杜甫独能以其健全之人格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有着圣贤之心。
杜甫诗中所表现的忠爱仁厚之情,满纸血泪。自读者看来,固然有合于世人之道德,而在诗圣杜甫而言,则并非为道德而道德,只是出于胸怀里的责任感。
生命仅存的几年时光中,杜甫听闻唐军收复失地,几乎高兴得疯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入膏肓,写下了他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诗中,他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并向亲友托咐了后事,也再次表达了家国之忧。
最终,全家在江边一个叫小四村的地方靠岸,杜甫的生命也在这里停了岸。
历史学家严耕望说,古往今来,我敬仰的人不少,但从不崇拜谁,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杜甫,读他的诗,感同身受,不能自已。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下了一篇关于伤心的文章。他说,一个人可能为了一种理想或文明而感到深深的悲痛,就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一样。我认为这就是杜甫所经历的——一种文化的哀伤。”
每念社稷,动忧苍生,杜子美——胸怀黎民、以天下事为己任、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