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群体宰相制度虽然看似稳定,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即在政治变幻莫测的时期,就会同时有多个宰相,比如玄宗初期就有七个宰相;一旦政治稳定了,宰相的数目就会下降。如果一个时期有一个宰相负责主要事务,其余宰相处于附属地位,那么这个时期的政治就更加稳定(也有可能是僵化)。
皇帝在任命了姚崇和卢怀慎之后,似乎也确信宰相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他只需要两个就够了。
姚崇和卢怀慎的搭档之所以效率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姚崇是负责人,而拥有自知之明的卢怀慎并不去争抢功劳。
姚崇本来是一个强势的人,又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如果是另一位强势宰相和他搭档,必然产生严重的冲突,但面对弱势的卢怀慎,姚崇反而发挥出了最大的能力。
展开全文
此外,姚崇用理政成绩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宰相。那么,姚崇的政策措施又有哪些呢?
在一部传说是唐朝史官吴兢所做的文言传奇《开元升平源》中,有一个流传颇为广泛的故事,记载了姚崇被皇帝接见时,曾经提出十条著名的建议,只有皇帝答应这十条建议,他才愿意做宰相。这十条建议大致如下:
一、改变之前的严刑峻法,以仁义为先。
二、休养生息,在三十年内不要进行对外战争。
三、宦官不准干预政事。
四、国亲不准干预政事,将名不正言不顺私自提拔的官员废黜。
五、远佞幸。
六、除了租庸调代表的正税之外,不准接受地方官员的进贡,不给他们横征暴敛的借口。
七、反对佛教和道教的奢侈浪费,不准造佛寺、道观、宫殿之属。
八、尊重大臣,待之以礼,不随便用刑和杀戮。
九、允许大臣特别是谏臣直犯龙颜。
十、外戚不准干预朝政。
这十条整体上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去除不合格的官员,包括宦官、国亲、佞幸和外戚;二是行仁政,这包括弃酷法、行仁义,待大臣以礼,允许大臣直谏;三是避免战争;四是不要干扰民间经济,少花钱,这包括不要滥税和不要建设形象工程。
按照故事的说法,皇帝答应了姚崇的提议,所以他才担任了宰相。但这个故事被司马光否定了,认为是后人编造的,并不存在姚崇和皇帝的这次对话。
不过这个传说至少反映出唐玄宗初年所面临的问题。玄宗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太宗以来的对外战争对财政的损耗太大,需要停止;二是对大臣过于苛刻,需要改变酷吏治国的现象,任用合格的官员,减少那些不合格的官员和各种私下里的权力;三是减少对民间经济的干预和抽税,让社会自然修复。
如果再加上一条,就是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给整个社会以信心,让人们对未来可以预期,从而努力创造好的生活。
姚崇和卢怀慎的治理,从表面上看,并没有过多的内容。但姚崇在武后和睿宗时代已经担任过宰相,他的出山让人们意识到政治的混乱已经过去了。
姚崇是一个诸葛亮式的官员,善于了解情况,将原本混乱的局面理顺。他还兼任兵部尚书,对边疆的人事、马匹、储备等事都了如指掌。作为宰相,他对帝国的大小事务也都了然于胸,随时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各种事务。
在玄宗初年,需要的恰好是这样的一个官员,能够将瘫痪的吏治重新带上轨道,给人以信心。姚崇的功劳主要是将帝国带入稳定的态势,这是玄宗初年政治得以恢复的关键因素。
来源:郭建龙《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上部 第二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