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遣唐使:内外交困下的选择,却创造了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_吐蕃_使者_唐朝

吐蕃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后,逐渐走上强盛之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赞普打破唐蕃之间无联系的状态,首次派遣使者使唐并且随后迎文成公主入藏,为汉藏民族之间的密切交流创造了条件。自此,吐蕃与唐朝之间的使者往来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1、吐蕃遣唐使者的背景

吐蕃的遣唐使者对于维持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重要意义,松赞千布继位初期,并未立即与唐朝产生联系,而是致力于完成父辈未完成的统一大业。为此,吐蕃与象雄(今西藏西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等进行联姻,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松赞布成为历史上首位统一青藏高原的赞普,周边地区的部族或政权对吐蕃俯首称臣。但是强大的吐蕃却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机,寻求外援、解决内政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事,改变与唐朝之间无联系的状态是最重要的手段。

2、王朝内部矛盾

吐蕃经过囊日松赞和松赞干布的不懈努力,完成统一大业。但是表面看似和平的王朝内部存在着各种隐患。大臣之间及君臣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囊日松赞之时,吐蕃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为松赞干布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政权建立初期,王朝以大相吞米桑布扎等领导的一百名大臣管理吐蕃的各项事务,而这些大臣因战功显赫引起其他人的敌视,尤其是旧贵族。

展开全文

吐蕃是一个好战的民族,重壮贱老,军令严肃,“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因而帮助赞普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与吐蕃原有的贵族产生矛盾,王朝内部产生了新贵族与旧贵族。旧贵族的主要成员都是吐蕃的大族,实力相当雄厚,赞普是依靠他们才获得政权。而新贵族是通过战功赫赫获得荣誉,所以对旧贵族百般看不起,导致吐蕃内部矛盾重重。

囊日论赞被其属臣毒死,王朝内部矛盾激化,松赞布在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成为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其继位之后立刻着手平息叛乱。为了摆脱旧贵族的威胁,松赞干布于年迁都逻些(今拉萨),同时扶持新的贵族对抗旧贵族,吐蕃当朝的领导者为了获得新贵族的效忠,利用了吐蕃的传统风俗,以盟誓维系双方之间的关系。

盟誓方式一直在吐蕃流传,但是由于双方之间关系不稳定,大臣多次反叛引起了赞普的不满,而赞普统一王朝之后的各种做法也渐渐引起了吐蕃重臣的反对,赞普与大臣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二者需要缓和突出的矛盾,赞普需要作出令大臣信服的举措,与当时最具有威信的唐朝交好便成了首要任务。

3、王朝外部的情况

吐蕃未统一青藏高原之前,高原上存在着诸多政权,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部落,如吐蕃苯教的发源地象雄,诸部中最大的苏,曾依附于吐谷浑的党项。而苏比是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的最强劲对手。

《新唐书西域传》载:“苏咖,本西宪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东与多弥接,西距鸦莽硤,户三万。”除此之外,藏文史书还记载吐蕃部落周围有许多小邦政权,有十二小邦之称,吐蕃诸部落林立的局面在经过几代赞普对外的一系列的兼并战争。

尤其是在松赞干布之父囊日松赞时期,吐蕃迅速崛起,成为青藏高原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权,可谓是吐蕃王朝的真正开创者。继承囊日松赞赞普之位的松赞干布继续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吐蕃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引起了周边地区的不满,虽然各部落被吐蕃以武力征服,但是吐蕃的管理等各方面都未能得到当地的支持,无法真正使诸部真正臣服。

囊日松赞被毒死后,王朝不仅内部发生混乱,臣服于吐蕃的周边势力也趁机公开叛乱,象雄、达布、工布、娘布等均公开叛乱,松赞干布继位后虽然暂时能够稳定外部叛乱,但是无法真正获得诸部落的信服,吐蕃的统治并不安稳,而吐蕃周边的吐谷浑、突厥皆称太宗为天可汗,首领的继任也是由唐朝皇帝任命,若是吐蕃能够得到唐朝的承认,诸部落可能会在心理上真正认可吐蕃的统治。

吐蕃的东边中原地区经过战乱,最终李渊代隋建唐。唐太宗继位后,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极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推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样的民族思想引导下,唐朝极力与各民族和亲、积极册各民族首领、妥善安置降附诸族等。诸蕃君长请尊太宗为天可汗,各族首领纷纷与唐朝联姻。

同时唐太宗设置羁縻府州管理民族事务。唐朝的开放民族政策使得周边地区争先与其进行往来。吐蕃在建立之初,为完成统一大业,不断派兵攻打青藏高原其他部落,并未认识到唐朝对于吐蕃的重要意义。吐蕃各种文献在松赞下布之前也从未有关于唐朝的记载。

松赞干布即位后忙于内政,急于与泥婆罗等政权联姻,也未与唐朝往来。当松赞千布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想到了借助唐朝的声威巩固统治,唐朝的开放民族政策也深深地吸引到了吐蕃,因而吐蕃开始派遣使者入唐,而在得知吐谷浑、突厥皆得尚唐公主的情况下,吐蕃加强了与唐朝的来往,派使者入唐请婚,向唐朝贺正,表示仰慕之心,乞求得到公主,与唐朝联姻。

4、吐蕃政权的巩固与民族交流

吐蕃政权建立初期,内外交闲,为了维护统治,寻求唐朝的支援认可,吐蕃开始派遣使者使唐。吐蕃派往唐朝的使者种类繁多,使命复,依据使者担负的使命可分为和亲使、朝贡献物使、告丧使、会盟使、祝贺使、献俘使、议界使、互市使等。吐蕃为了更好的推行其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对派往唐朝使者的选择上非常慎重,不仅要考虑到他们现任的官职,还有他们的家世背景甚至是个人素养。

使者的出访充满未知,所以懂得汉语又有才干、有胆识之人会更多地被赞普考虑。使者的派遣一般都是来自于赞普,特殊情况下来自汉地的和亲公主、赞普的祖母以及吐蕃的重要大臣也会在某种目的之下派遣使者。赞普一般是在每年的集会议盟上对遣唐使者委以重任。

吐蕃的官职是仿照唐朝而建,但是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在外交方面的管理上更是欠缺,没有明确的外交管理机构。吐蕃王朝为了促使使者更好地完成任务,对使者赏罚分明,对于顺利完成使命的使者,赞普对其加以告身的晋升,若是未能完成使命,甚至可能会伤及到个人生命。

使者之职充满危险,在唐蕃关系的影响下,使者的出访待遇也有所不同,有的使者能够得到赐婚、赏物、设宴的优厚待遇,而有的使者可能出访的时机比较遞她,唐朝不仅对其冷处理,甚至有可能会被软禁于唐朝,终生不得归朝,不仅如此,在唐蕃关系的影响下,吐蕃的使者可能与同时期的其他民族遣唐使者的待遇也会不同。

唐蕃维持了两个多世纪的往来,使者交往频繁,然而在不同时期吐蕃赞普派往唐朝的使者有着不同特征,松赞丁布与唐朝交好,使者来往频繁;随着吐蕃实力的强盛,吐蕃对唐朝的侵略之心愈来愈强,使者的派遣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方之间关系的复衆使得使者的使命也开始多样化。使者需要处理的矛盾愈来愈多。

安史之乱后,此种状况尤甚,同时吐蕃大力发展佛教,派遣使者求取佛经,迎唐朝僧人讲经,促进了吐蕃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不间断的战争给两族人民带来苦难,最终于公元年双方再次会盟,立碑重新确立双方舅甥关系,结束了唐蕃之间的战争状态,从此双方和平相处。

使者是吐蕃政权对外政策的执行者,吐蕃的遣唐使者就是唐蕃联系的主要纽带,唐蕃关系的发展与此密切相关。吐蕃与唐朝通过使者的频繁交往,也对吐蕃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经济上,互市贸易发展;军事上,缓解唐蕃军事冲突;文化上,将汉文化如文字、服饰、书籍、各种工艺等带入吐蕃;佛教方面,促进了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